分享

二月二 龙抬头 | 玉龙翘首 万物复苏

 胜乐典藏 2023-02-2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由于存在岁差,今年“龙抬头”的星象较晚,大约在二月二晚十点左右。

图片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龙做了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在许多的玉雕中,龙的形象无处不在。

图片

△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玉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龙由岫岩玉雕琢而成,呈“C”字形,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通体光洁,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图片

△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卷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卷龙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在红山文化大墓中,卷龙多位于墓主的身躯上面,可能穿绳佩于胸前,应是当时的一种礼仪用玉和宗教用器。

图片

△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玉猪龙 中艺评委珍宝馆

△ 商代 武丁时期 龙形玉玦 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玦造型优美,纹饰精致,出土于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妇好墓中,此种形状的玉玦共出土九件,均为龙纹玦或虺形玦,这在商代其他墓葬中却少有出土,这与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紧密相连。

图片

△ 商 玉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玉龙同样出土于安阳市殷墟妇好墓。龙是商代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母题,习见于青铜器、玉器、骨角器的装饰中,仅妇好墓即出土9件玉龙。而且在龙的刻画中,眼部多作“臣”字状,身、尾多饰鳞纹、菱形纹,中脊以扉棱表现。这些程式化的纹样,既反映了商代艺术的成熟,又是时人对于龙的诠释。

图片

△ 商 龙冠凤纹佩 台北故宫博物院

鸟头上站立一龙,比例上龙头甚大,龙身较短。龙背上,鸟胸前与背上,都雕有齿棱。龙与鸟的眼睛,都是商晚期典型的“臣”字眼,鸟眼上还加饰了人眉。鸟身上琢饰了勾连的弧线,鸟喙上琢平行的“人”字纹。全器的最下端,即鸟爪的部分,形成一凸榫,证明此器曾插嵌于某种易朽物质之上。

图片

△ 西周 龙纹玉璜 故宫博物院

这种龙纹玉璜是西周时期常见的佩饰,为西周典型形制。该玉璜左右上端各有一穿孔。软玉质,对称纹饰两神龙,左右互望,口吻大张,前肢屈折,足爪向上勾转,尾部在中央重叠交缠。

△ 西周 龙形玉环 中艺评委珍宝馆

图片

△ 东周 龙形玉觸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春秋 玉龙纹玦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圆形,中间有圆孔,器有一缺口,缺口两侧各雕琢一龙首,纹饰为双首共身龙。龙首眼部为圆圈形,吻上卷,嘴微张,角后伏。龙身饰龙首纹等。

图片

△ 春秋 玉龙形佩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图片

△ 战国 双龙形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

器双面透雕,扁平璜形,由联体双龙和兽首纹组成。两端为龙首,回首相望,拱身联体。吻部与角分别向前后伸展,口部形成圆形镂空。兽首位于龙身拱起的空裆处,仰置,口抵龙腰,双角和頾须与龙身相连。此器作用相当于珩。

△ 战国 玉凤鸟形佩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

图片

△ 战国 玉龙形佩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 汉 玉镂空龙纹璧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 西汉 龙凤纹重环玉佩 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堪称中国玉璧之最,青白玉,分为内外两圈,内圈透雕一条游龙,前爪托承一只凤鸟,后爪的基部呈圆鼓形,特别夸张,显得壮健有力。外区的凤鸟,婀娜多姿,在游龙的前爪上与龙对视。玉佩雕镂精细,构图完美和谐,主次分明,是汉玉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的器形图案被选为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馆徽。

图片

△ 西汉 镂雕螭龙纹玉饰 徐州博物馆

△ 西汉中晚期 龙首玉带钩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 南北朝 白玉衮带鲜卑头 上海博物馆

这件晋代白玉龙纹鲜卑头在传世数量稀少的晋代玉器中被誉为“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高等级玉器精品。“鲜卑头”是鲜卑是古代胡语的音译,就是黄帝衮服上的玉带头,即腰带扣。

△ 唐 龙形玉佩 武汉博物馆

图片

△ 唐 玉龙璧 上海博物馆

图片

△ 唐-五代 白玉镂雕云龙纹佩 国家博物馆

此佩玉质白润,龙纹新颖独特,采用镂雕和透雕等技法,纹饰细腻精美。造型与浙江临安康陵出土五代行龙风格相近,具有晚唐五代时期龙纹玉雕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及艺术价值,为这一时期云龙纹玉佩中珍品。

△ 宋、辽 玉龙纹盘 台北故宫博物馆

圆盘正面饰行龙纹,尖吻,长角,身躯似飘带般弯曲翻转,间隙填以镂空卷草纹锦地,层次略低于龙纹。如此技艺成熟又风格华美的玉器,不论南北古今,都是极罕见的珍品。

图片

△ 宋 云龙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宋  玉云龙纹炉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玉云龙纹炉出土于清宫旧藏,被乾隆定名为“旧玉飞龙彝炉”,于戊戌年(1778)乾隆御制诗一首,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图片

△ 元 龙纹带饰 上海博物馆

图片

△ 宋 龙形玉佩 国家博物馆

镂空雕刻。做行龙状,穿行于花草之间。菱格形眼,张口露齿,嘴形较长,上唇较厚,内刻斜线纹。单叉形角,发在脑后弯曲成飘浮状。身体盘旋起伏,身上布满了鳞纹,背有脊齿。四肢弯曲,胫上刻阴线纹,代表腿毛,三爪,似鹰爪。

从宋代开始,玉龙向“三停九似”发展,并多以海浪、云朵和花草为伴。宋代玉龙为元、明、清的龙纹打下了基础。

△ 金 白玉透雕双龙衔珠纹冠饰 国家博物馆

金代玉冠饰,是指缝缀于贵族女性花珠冠冠后正中的玉饰,又称为纳言或玉逍遥,是金代女真贵族妇女独有的玉器。此器造型与黑龙江阿城金墓出土,齐国王妃花珠冠冠后正中的白玉透雕双绶带衔枝纹冠饰相近。

图片

△ 元 白玉龙柄魁 故宫博物院

这种玉器造型来源于汉代的魁,原为盛羹的器物,以单柄外向的龙首为主要形制特点。龙为最高等级的神兽,符合“魁”字中“首、大”的意义。魁最早常以陶、木为之,两汉、魏晋时铜质魁较多,又称“龙铜魁”。

△ 元至明 双螭龙纹白玉带扣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 明 透雕云龙纹白玉牌 江西博物馆

△ 明 龙纹玉带 故宫博物院

玉为白色。玉带由20块玉带板组成,缝缀在红色缎子的鞓带上,非常完整。其中桃形6块,条形4块,长方形8块,一端微弧者2块。整套带板采用镂雕技法,在席纹锦地上浮雕龙纹,分正面和侧面两种形象,用阴刻技法琢刻鳞纹。

图片

△ 明中期 玉人物龙纹磬 故宫博物院

玉磬青白色,磬上方有一透雕双夔龙纹横梁,横梁两侧悬挂铜镀金链,其下挂磬。磬正面为云纹地,雕双龙戏火珠纹,两龙一仰一俯,分别占据玉磬左右各半。磬背面凸雕福、寿、禄三星像,又有松树、鹿、鹤、灵芝并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

△ 明晚至清 仿古玉璜 台北故宫博物院

△ 清 白玉镂雕仿古夔龙佩 故宫博物院

图片

△ 清 碧玉镂雕夔龙璜 故宫博物院

图片

△ 清 玉透雕龙凤纹佩 国家博物馆

“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这一天别忘了祭灶神、吃龙食、放龙灯、剃龙头等传统习俗,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纳祥转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