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徐州楚王墓群之狮子山楚王墓玉器(西汉玉器之八)

 光明使者9988 2022-09-08 发布于上海

江苏徐州是汉高祖皇帝刘邦的故乡和发迹之地,对这块卧龙宝地,西汉历代统治者都异常重视。刘邦称帝的翌年(前201年),即封其弟刘交为楚王谥号楚元王,传八代。第八代楚王刘延寿时,因与广陵王胥谋反被诛除国,历时132年。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宣帝迁其子定陶王刘嚣事楚,再传四代,王莽时绝,历时59年。西汉一朝,楚王两传12代。

徐州汉代楚王墓群的12代楚王墓中已探明墓址的有8座,经正式发掘的就有6座。它们或依山开凿,宏伟巨制,或以建筑构造见长,或以艺术雕刻取胜,内部布局复杂,生活设施齐全,完全是一座座地下宫殿。其中,面积最大的有800多平方米,其气势之雄伟、工程量之浩大、建筑构造之精细令现代人难以想象。该汉墓群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汉代玉器。

狮子山楚王墓位于徐州市东郊狮子山西麓,墓主为第3代楚王刘戊(前174年~前153年在位,属西汉早期)。1984年发现兵马俑群,1991年发现主人墓,1994年开始发掘,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迄今为止,已经出土镶玉漆棺、金缕玉衣、谷纹玉璧等玉器200余件/套。

文章图片1

狮子山楚王墓镶玉漆棺出土时已散乱,棺木朽毁,剩下大量原来镶嵌在棺壁外面的玉片。共清理出1781片,有三角形、菱形、长方形、正方形、窄长条形、弧形等。其中大玉版厚薄不均,分素面、带孔和带玉璧图案三种,绝大多数玉版背面都有朱书文字,内容为其尺寸和方位等。上图为1999年采用2095片新疆玛纳斯碧玉修复而成,长280厘米,宽110厘米,高108厘米。

文章图片2

镶玉漆棺表面的装饰品玉泡钉,和田玉质,青白色,有沁斑。直径5.3厘米,厚0.65厘米,圆形,片状。素面,中间有金属质钉,用于固定和装饰。

文章图片3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1套,和田玉质,青白色,玉质温润,呈半透明状。长175厘米,宽68厘米。1994年出土时,金丝被盗墓者抽走,剩余4000余玉衣片裁制精薄,有正方形、长方形、半月形、三角形,侧面刮棱,表面抛光,四角或周边钻孔。

2001年徐州博物馆对金缕玉衣进行修复。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等十余部件组成,玉片总数为4248片,穿缀玉片用的金丝重1576克。该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和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

文章图片4

玉兽首(徐州博物馆命名为虎头形玉枕饰)是楚王刘戊玉枕两端的组件,由玉质上乘的和田青白玉制成,晶莹温润,局部有黄褐色沁斑。下宽5.4厘米,上宽11.5厘米,高5.8厘米。采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雕琢而成。瑞兽阔皇,大口,长眉,双目圆睁,眼球中央浅浮雕出一圆形代表瞳孔,卷曲的双角从两耳后绕出,额部有高浮雕的冠状饰,构图复杂而严谨,线条流畅而生动,把瑞兽刻画得既威严又无恐怖感。

楚王玉枕上的龙形虎形玉饰和其他玉组件均由玉质极好的和田玉制成,龙形虎形玉饰系两面雕琢,然后对剖而成两件,工艺极其精细。该玉枕虽尚未修复,但可看出楚王玉枕的制作工艺和玉质明显优于同出的“食官临”玉枕和楚王宠妃的玉枕,体现了汉代丧葬用玉的等级差别。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了白玉璧17件,其中,完整8件,可复原5件,4件不可复原。皆为和田玉制成,通体半透明, 温润莹澈, 有程度不同的褐色沁斑,个别璧的边沿有刻文符号。

文章图片5

谷纹青白玉璧,和田玉质,青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斑。直径14厘米。正面满饰谷纹,雕琢精细,排列有序,背面素面。谷纹玉璧流行于战国,其谷粒似旋涡,排列紧密。汉代的谷纹玉璧谷粒小而圆,为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相对稀疏。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了青/碧玉壁7件,完整6件,残缺1件。皆为和田青/碧玉制成,多有石灰状沁迹。其个体一般比白玉璧稍大。

文章图片6

夔龙纹玉璧,青玉质,局部有沁。直径22.5厘米,片状。玉璧以同心圆绳纹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涡纹,外区为变形夔龙纹。龙纹结构奇特,刻画正面龙头四组,龙头雕出额头及鼻梁,嘴不明显,鼻下部两侧各有两条粗阴线,粗阴线较宽,龙头上有两个飘带状角向两侧延伸,与细而长的飘带状龙身缠绕。这种夔龙纹玉璧是西汉时期较为流行的丧葬用玉,广州南越王墓、满城中山靖王之妻窦绾墓也出土了相似的玉璧。

文章图片7

雷纹玉瑗,和田白玉质,晶莹温润,局部有黄褐色沁斑。直径12.8厘米,孔径7.2厘米,厚0.5厘米。器身刻满雷纹,此器纹饰较为少见,是汉玉中的精品之一。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97件,皆出于盗洞及被盗掘的墓室中,皆为新疆和田玉。大者长达39.3厘米,小者仅长16.4厘米。从雕工看,有阴刻、浮雕和透雕诸种。从纹饰上看,有涡(谷)纹、蒲纹和勾连纹,所谓勾连纹,即把两个相邻涡纹连起来;从形体看,主要有缘出扉牙式和出廓式两类。

文章图片8

谷纹出廓凤纹玉璜,和田玉质,质地坚硬,细腻温润局部有赭色沁斑,出土时残为3块。长19厘米,宽9厘米,厚0.46厘米,体扁平,半璧形。器表饰谷纹,有凹弦纹边阑。弧背缘部外侧出廓镂雕左右对称的两凤鸟,弧腹缘部内侧出廓镂雕舒卷流畅的对称几何云纹和对称两凤鸟。

文章图片9

龙凤纹玉璜,和田白玉质,质地坚硬,细腻温润。长21.1厘米、宽4.2厘米、厚0.4厘米。璜体上下两侧和两端皆减缘形成牙槽,而中部较大部分减缘则与一般玉璜不同。玉璜两面纹饰相同,每面以穿孔为中心,中间为一兽面纹,两侧各雕一龙,龙首一侧为凤喙,龙身旁布满凤羽。龙身外各雕四条相互虬曲蟠绕之龙。

整件玉璜全部采用浅浮雕,两面共雕饰20条龙、4只凤鸟和2个兽面,即使穿系孔的周边亦浮雕出圆廓,不留空白,但构图饱满,密而不塞,给人以龙凤呈祥、龙腾万里之感,构图奇妙,工艺精湛,令人叫绝。

文章图片10

出廓玉璜半成品,和田青白玉质,质地坚硬,细腻温润。形体较大,长34厘米,宽11厘米,出土时断为3块,局部残失。玉璜正中顶部钻有配挂用的小孔。璜体肉部饰涡纹,外沿两侧透雕二回头凤鸟纹,璜下弧内也透雕二凤鸟,外缘和两侧边皆有减缘形成的牙槽,内缘有连续的透雕纹样,可惜部分纹样已残失。从残余纹样造型看,原来雕琢的可能是龙凤纹。

文章图片11

出廓镂雕双龙首青玉珩,青玉质,玉质疏松,沁蚀较重,表面呈灰白色。长11.5厘米、宽2.4厘米、厚0.4厘米。正背两面相同,采用透雕与阴线刻相结合的手法,两端各透雕一回视状龙首,二龙首之间中部透雕云纹。顶部及两端均有系孔。

文章图片12

出廓镂雕双龙首白玉珩,白玉质,局部有黄色沁斑。长23.4厘米、宽5.7厘米、厚0.6厘米。两端透雕双龙首,中部正反面满饰勾连纹,内缘出廓处有连续的透雕纹样,可惜大部分已残失,玉佩正中顶部钻有佩挂用的小孔。整体造型别致、玉质优良、雕琢精湛,为汉代玉器中精品。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龙形玉佩8件,有单体龙形, 同体双龙、连体双龙等, 形体多样,姿态各异。

文章图片13

龙形玉佩,和田白玉质,莹润有玻璃般光泽,半透明,局部有沁斑。长17.1厘米,宽10.8厘米,厚0.6厘米,造型为单体龙,身体卷曲,呈“S”形,又称“S形龙”,张须露齿,双目圆睁,鬣毛向两边卷曲,颈部以阴线刻出一圈绞丝纹。前肢曲折,爪趾锐利,呈尖钩状。龙尾上卷并平削,通体饰勾连涡纹。玉龙眼睛下方有一钻孔,为佩戴时的系穿用孔,表明这件玉龙为佩饰。

这种形制的“S”形玉龙只见于西汉早期的王侯墓中,玉龙的形象逐渐脱离战国玉龙的多曲折造型,采用镂雕、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凹弧面多视点”技法,使玉龙在平面中显现出较强的立体感,将龙潜深渊,蛰伏待时的意蕴刻划得淋漓尽致。西汉早期的玉龙着力于龙的力量、气势的表现,与西汉中期以后突出表现龙的温顺、静谧的艺术风格迥异。

文章图片14

透雕龙形玉佩,和田白玉质,莹润有玻璃般光泽,半透明,边缘有沁斑。长18厘米,宽11.9厘米。玉佩以浅浮雕、透雕技法整体雕出蟠曲的“S”形龙。身饰勾连涡纹,龙爪简化变形,龙尾呈凤尾形,龙身上下饰透雕云纹,使龙的周围祥云缭绕,给人以腾云驾雾,飞跃于天的感觉,这种龙头凤星的造型在汉代十分鲜见,而“S”形龙身的方正和凤尾的婉转流畅相呼应,使之方正而不呆板,流畅而不柔弱。整条龙鬣毛飞扬,威风凛凛,迸射出力量和气势,具有西汉早期玉龙的典型风格。

文章图片15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战国遗存龙形玉佩,青白玉,局部有赭色沁斑。长21厘米、宽8.4厘米、厚0.2厘米,片状。龙身扭曲、回首、长吻、卷尾。正面满饰谷纹,背面素面,龙躯身顶部有一钻孔,从此件龙形玉佩的造型与纹饰看,其制作年代应为战国中期。据背面的的素面痕迹推断,此件玉佩应为龙形玉佩一剖为二。

文章图片16

镂雕双龙玉佩,和田青白玉质,一侧龙角有沁斑。长20.5、宽6.6厘米。上部两侧为两条相背的虬龙,龙首向外而后昂,龙身蟠曲,张翼舞爪,龙尾内卷,二龙的龙身后部相连,并形成一个“T”形孔,可以穿系,构思巧妙。联体双龙通体透雕,二龙的造型及纹饰完全相同。龙身周边有廓。龙身仅局部有阴线纹,整体造型庄重大方。

文章图片17

透雕螭龙玉饰,和田玉质,青白色,局部有沁斑。通长21.5厘米,宽8.8厘米,厚0.7厘米,造型略呈铲形,周廓以阴线刻双线“S”纹,线条流畅自然。玉饰前端透雕螭龙,龙身弯曲于铲身方框内。龙首与龙身虬曲翻转成“S”形,龙身浑圆健硕,具有挣脱外框束缚的内在张力,与铲形框内外形成动与静、力与美的和谐统一。铲形体前端和一侧透雕变形卷云纹图案。铲形体后端有短柄,柄上有一圆孔,孔为饕餮纹图案之口,饕餮眼鼻清晰,另一侧阴刻花纹图案。从该器后端短柄有穿孔判断,应为安装在某种器物上的饰件。通观该器,其造型特殊,玉质优良,雕琢工艺精湛,实为汉代玉器中的精品。

文章图片18

狮子山楚王墓第1耳室出土玉酒器1组,包括1件玉卮,1件玉耳杯和2件玉高足杯,4件玉器排成一列,组合清晰,显然是楚王刘戊生前使用的一组玉洒器。

文章图片19

其中,玉卮(读如之)1件,饮酒器,和田玉质,青白色,半透明,温润光亮,局部有赭色沁斑。口径6.7厘米,通高11.6厘米,呈筒形,直壁,平底。由器身和盖两部分组成,器身下有兽头形足。子母口盖,盖面微凸,盖上雕饰三朵涡形波浪纹,中间立雕一朵翻卷梅花瓣。器身外表雕刻勾连纹。类似的玉卮在国内仅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传世一件。

文章图片20

玉耳杯1件,由整玉雕琢而成,和田玉质,青白色,呈半透明状,局部有褐色沁斑。高3.8厘米,口径11.1厘米~14.3厘米,杯身呈椭圆形,两侧边沿有桥耳,便干抓握。耳杯杯体厚重,通体抛光,素面无纹饰,正是天然雕琢,尽显质朴简洁之美。玉耳杯旧称羽觞,似船而为椭圆形,两侧有耳,附于口沿之外。

文章图片21

高足玉杯2件,和田玉质,青白色,半透明,温润光亮,底部有赭色沁斑。一大一小,小杯:高10.8厘米,口径4.5厘米,大杯:高11.6厘米,口径6厘米。直壁,下有喇叭形圈足。杯体上部饰一组兽面纹,其余饰勾连纹。

文章图片22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觿(玉冲牙),和田玉质,青白色,龙唇和脊部有沁斑,尾部有沁色。长14.3厘米,宽4.5厘米,略呈半月形。整体造型为一尖尾虺龙,龙身上拱弯曲,方吻,巨口,口中有撩牙。龙身饰细密的勾连涡纹,颇类鳞甲。龙身的下缘透雕出变形龙须,后部饰疾行而回首的游龙,体态舒展流畅,使整器造型充满动感。

玉觿在汉代已经较为少见,或为前代遗存,其一般用于玉组佩中。这件玉觿的龙额头上有一圆孔,用于穿系悬挂,应为玉组佩中的一件。其尺寸较大,造型庄重典雅,是玉觿中的精品。

文章图片23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舞人,青白玉,表面有黄色沁斑。高5.4厘米、宽1.8厘米、厚0.2厘米,片状。局部透雕,两面图案相同,均为长袖女舞者形象,一臂高扬甩过头顶,耸另肩,另一臂前甩。扭胯,一足抬起,玉舞人通常为玉组佩上的构建。

文章图片24

蝉形玉佩,和田白玉质,局部有黄色沁。长4.5、宽2.1厘米。双目凸出,尾稍上翘,羽翼纹理雕刻清晰,甚至连蝉足和腹部的节都雕刻得非常逼真。

文章图片25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双联玉管,长26.2、宽2.9cm。由一整块和田青白玉透雕出两管,玉管一端封口,两端留出连接部位,设计巧妙,琢磨精细。两端连接外各以浅浮雕技法雕出一兽面纹。首面双目圆睁,两条长长的眉毛弯曲上卷,胡须在鼻端对称分布,须尖下弯,鼻子上端延伸出一冠状饰,显得十分威严。玉管中空,一端封闭,两端均饰有勾连云纹,中部磨光,素面。

文章图片26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戈1件,和田玉质,青白色,局部有沁斑。通长17.2厘米,宽11.2厘米,厚0.7厘米。短援,长胡,胡刃上有棘刺。阑侧三穿。方形内。援上满饰浅浮雕勾连云纹,援胡周有廓,其上阴刻S纹,援、胡之下透雕一只张口的螭虎。戈内上有1三角形穿,在两面各雕出虎和凤鸟图案。

文章图片27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具剑一套,和田玉质,青白色,局部有沁斑。其中,螭龙纹玉剑格,长5.5厘米,宽2.3厘米,厚2.1厘米;玉剑首长9.9厘米,宽3.8厘米,厚0.9厘米;螭龙纹玉剑璏长9.3厘米,宽2.5厘米,厚2厘米,玉剑珌长7.5厘米,宽4厘米,厚3.5厘米。此套玉剑饰玉质润若凝脂,剑格和剑璏浮雕一螭龙,剑珌则根据玉料采用圆雕技法随行雕琢而成,造型抽象别致。

文章图片28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双龙首玉带钩,和田玉质,青白色,半透明,细腻温润。长19.1厘米,宽2厘米,厚2.5厘米,条状。头尾圆雕双龙首,器身一面饰满雷纹,一面光素。

在发掘狮子山楚王墓时,考古工作者在墓道内发现了一座“食官监”陪葬墓,墓中出土了铜鼎、玉枕、玉璧、铁剑、玉印、铜印。

文章图片29

其中,玉枕出土于墓主人头下,与其身下的玉璧、双手所握玉璜共同守护着亡者。玉枕雕琢精细,华贵典雅。长35.5厘米,宽7.8厘米,高9.5厘米,由枕足、枕板、兽头饰三部分构成。枕板内为一长方形木枕芯,枕面镶饰35片雕琢精美的龙形、长方形、“亚”字形等玉片,两端为兽头状玉饰,彰显着使用者的高贵身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