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分为化脓性中耳炎和非化脓性中耳炎,本病初始多见耳痛、耳胀、听力下降等,此时一定要引起注意,断不可忽视,如果不把此种情况当回事,未及时治疗,严重者可能会耳聋。中医治疗此病可用何种方药?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个治疗非化脓性中耳炎好用的方子—— 外感风寒风热,肺失宣肃,邪阻清窍为病。症状可见受凉感冒后,耳内胀闷,伴周身不适,鼻塞或流涕。检查见鼻甲肿胀,鼓膜内陷或鼓室积液。舌淡红或偏红,苔薄,脉浮。 治宜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常用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物及剂量:荆芥10g,金银花10g,连翘10g,桔梗10g,薄荷6g,甘草6g,柴胡6g,黄苓10g,芦根15g,前胡10g。 加减:若属风寒侵袭,可用三拗汤加味。常用药物及剂量:麻黄10g,杏仁10g,甘草6g,葶苈子10g,白芷10g,石菖蒲6g。 ![]() 肺脾亏虚,气血不足,清阳不升,痰湿浊邪久滞清窍为患。症状可见耳内张闷闭塞不适或伴耳鸣,鼻塞流涕。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或鼓室积液,或鼻甲肿大与腺样体肥大。舌淡红,脉缓或细。 治宜益气健脾,通窍化浊。 常用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抗渗耳方加减。 常用药物及剂量:黄芪20g,当归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金银花10g,黄苓10g,泽泻10g,柴胡10g,香附10g,川芎10g,石菖蒲10g。 痰湿浊邪久郁于耳,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经脉痹阻,清窍失利加重,病情缠绵。症状可见久病耳内胀闷闭塞,听力减退明显或耳鸣。检查见鼓膜内陷、混浊、增厚,鼓膜穿刺或切开鼓膜有少许黏稠分泌物或如黏胶。舌胖有齿痕或有瘀点,苔微腻,脉弦细滑。 治宜除痰散结,活血通窍。 常用通窍方加减。 常用药物及剂量:柴胡10g,香附10g,川芎10g,石菖蒲10g,当归10g,红花6g,泽兰10g,法半夏10g,茯苓10g,水蛭5g。 ![]() 药物组成及剂量:柴胡10g,香附10g,川芎10g,石菖蒲10g,当归10g,红花10g,泽兰10g,法半夏10g,茯苓10g,水蛭3g。 功效与主治:化瘀除痰,行气通窍。 用于分泌性中耳炎属血瘀痰凝证者,症状可见耳内胀闭,病程较长或伴耳鸣嘈杂,听力减退呈传导性或混合性聋,声阻抗检查结果为C型、As型或Ad型,舌淡红或有瘀点,脉弦缓。 药物组成及剂量:柴胡10g,香附10g,川芎10g,石菖蒲10g,白术10g,茯苓10g,金银花10g,黄芪20g,当归10g,黄芩10g,水蛭5g,泽泻20g。 功效与主治:健脾利水,化瘀通络,清热解毒,行气通窍。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较长,鼓室积液不退,耳内胀闭或伴耳鸣,听力下降,声阻抗检查结果为B型。舌淡红,舌体胖,脉缓或略数。 |
|
来自: 红了樱桃绿芭蕉 > 《03-中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