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之道解析

 新用户15679553 2022-09-25 发布于安徽

    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开宗明义,首先提出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而至于至善。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大学》的作者,一定是得道的圣者。“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这三条,如果不是圣人,不可能提得出来。

    人类是靠意识才能活着的,如果丧失了意识,人类的理性就完结了。但是,一个得道的圣人,他的思想一定超越了意识,深入了潜意识,并且已经非常明确地找到了意识诞生的根源。意识产生的根源,即潜意识,当然潜意识也不是第一因。在潜意识之先,还有一个“无”的因。说个譬喻吧,意识是北斗星,北斗运行不息,化物于无形;潜意识是北极星,北极星如如不动,却能万化归其中。但在北极星之前呢?北极星是“一元”,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但“一元”又是什么怎么产生出来的呢?这就是最大的迷,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天下之至赜”,悟透了就知“道”了。现代人读圣人之书,是用“意识”去臆断的,其内在所证之理,根本没有达到圣人的层次,并且现代人意识中存在太多的“偏见”与“误解”,其对宇宙、时空的领悟和理解与古代圣人根本就是对立的。例如,现代人总认为古人不“科学”,现代人的思想是超越古人的,古人是“朴素的”。其实恰恰相反,现代人对宇宙人生的理解,远远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现代人唯一胜过古人的地方,就在于客观“物质”知识方面,古人确实没有掌握现代人这么多自然科学知识。但古人在对人性与天道的理解上已经走到了终极的层次。古人的人性是绝对独立与自由的,这种人性的精神独立与自由,是摆脱了物质的,与物质无关的。正因为古人已经完全摆脱了“物质”对人性的羁绊,他们才能目光如炬,看清了宇宙的本来面目。他们的著作能历百千万年而不朽,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熠熠发光。

    《大学》明确提出,大学之道是:明明德。这个明明德,拦住了一大批所谓的学者,专家,包括明代的大儒朱熹在内。现代人一不知“道”,二不知“德”,更不知“明德”,把道与德混为一谈,更遑论“明明德”了。现代人之所以搞不懂“明德”的真正含义,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明明德”,对于“明得”之人,是不可能知道“明德”的。我们来谈谈什么是“明德”。

    子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庸》说: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人就是一个阴阳。人的阳,乃是指人的精神性。人的阴乃是指人的肉体性,泛指由肉体派生的一切物质欲望。精神性的核心就是“明”,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是不是首先要“明白”,不“明白”,我们根本就无法做任何事。“明白”了之后,还不行,还要去“行”,而“行”,恰恰是人的“形体”的功能。精神性,虽“明”却不能“行”。肉体性,虽能“行”却不能“明”,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目的。但自从人类有了肉体,就存在“堕落”的危险,因为肉体有可能丢掉其“行”的本分,而好淫,这个淫,就是迷恋上“眼耳鼻舌身意”的淫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另一方面,人非淫不能生,因此可以说只要是人,其心性中必然有“淫贼”,人的至善至美之性,为“淫贼”所蒙蔽而成为生魂。魂为人之阳神。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除性中之“淫贼”而复其先天至善之性。古人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其义正在于此。这个“淫贼”的存在,使得人的“精神性”,即“绝对独立与自由”的本性受到了拖累,而丧失了“明之性”。人的精神性只有在绝对独立与自由的前提下,才能“无所不明”,因为祂摆脱了一切“肉体”的欲望,欲望就是暗昧无明,故人之“自性”本来是“至明”的,此为自性本有之“明德”。可是生命本身就是无明的体现,否则人是不会被“生”出来的,因为,“天非地不成”,人的精神性就是“天”,人性中的“淫贼”即是“地”,“地”得“天”之气以生,生而为人。

   人生,需要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复其天性。复天性就是“明明德”。人本来的自性具有“光明的德行”,即是“明德”。这个明德是不会消失的,但会被蒙蔽,被蒙蔽则明德不显,故需要重新让明德发光,让明德重新发光就是“明明德”。人生,不管你是谁,做什么职业,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最后都会被“归零”,最后所能得到的就是:发散着某种程度光明的德性状态。这个光明越亮,说明其德行越高。反之,越暗,则曰愚昧。

    《大学》三纲领第二纲领为:在亲民。当年朱熹将“在亲民”改为“在新民”,就显示出他尚未明了圣人之意。一阴一阳谓之道,阳为君,阴为民。在一国,则国君为阳,百姓为阴。在一身,则精神为阳,肉体为阴。君之任,在于以王道化斯民,不独在衣食无忧,还要以仁心化民,以归其天命,复其天性。民于君,譬之犹如形与神也。形居水深火热,则神为之痛、为之苦,二为一体不相离,方能谓之亲。“精气为物”,精源于阴,阴化则能生精,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者,性之光明也,明德之光也。化阴之要在于乐受天命,乐受天命之要在爱其民,与民相亲则能化其民。民化精生则长天命,天命以气存,以神守,显为明德。故曰:在亲民。

    《大学》之三纲领为:止于至善。为什么要止于至善? 因为至善是一,至善在八卦为艮卦,艮者,山之象,如如不动而长养万物。谚曰:崇德效山。注意啊!若以意识与潜意识来譬喻,则艮为潜意识。意识是由潜意识生出来的。意识是无法感知到潜意识的。先天八卦艮在西北,后天八卦坎在正北,坎为欲、为愿、为志。欲也好,愿也好,志也罢,它们都是能被意识了知的,而西北的艮则是以幽隐的状态存在的,不被意识了知的。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人睡着了,若把空调打得很低,他会感觉到很冷,很可能会梦见自己掉进冰窟里了。空调就是艮卦,而可以被感觉到的冷,则是意识。意识只能感觉到冷,却不能清晰地了知到,冷是因为空调的冷气所致。若要化民成德,就必须依赖自身的明德,自身的明德要绝对独立、自由,光明,如此方能化民。但若自身的明德若未被发明,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依赖外在的“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止于至善”,艮为天德、艮为光明,艮为道,故依靠天德,即便我们自身的明德尚未发明,也可以持续产生光明。光明化阴生精,精化气,气化神。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循环的过程就是我们自身修德的过程,体验明德不断被发明的过程。其实一个人一生所做的任何事情,只是为了砥砺我们的明德。除此之外无任何实在意义。明德犹如天日,虽不求得而自有得。但若我们搞反了,不修德只求得,最终会“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得”不可得,“不可得”乃是人生实相。可得者惟有性德而已。因为所谓的活着,指的是“意识”的清醒。而人死就是意识跟着消失,故意识里的一切都会消失。性之德处于潜意识深处,它还会继续产生你的下一个“新的人生”。正所谓:阴变其用不变其体,阳变其体不变其用。阳立节,阴成体,阴数尽,则归为鬼。鬼有所感,则复变体又逢春,逢春化人又一生。故阴尽一生之体,而德连两节之人,信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