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下盖世之功的白起,却被秦王赐死,他的遭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千年回响 2022-09-25 发布于江西
公元前257年十一月,一队传达秦王令的精锐骑兵在咸阳城郊杜邮亭追上了一支西行的队伍,人群中为首的是威震天下的武安君白起。已被贬为大头兵的白起,接到他人生中最后一道王命,秦王赐剑令他自裁。
一个征战沙场几十年,战无不胜的杀神,没有马革裹尸,却倒在了小小的杜邮亭;
一个外号“人屠”的杀神,累计屠杀100万士兵,占战国阵亡将士的一半,“人屠”也没能逃过被屠杀的命运;
一个彻底击垮魏、楚、赵三个顶级强国,对大秦有定鼎之功的统帅,却死得如此窝囊。
白起自刎的消息传出,“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白起为什么会落得如此悲惨结局?是真的因为功高震主吗?
其实白起的死没那么简单。
杀神白起
白起,秦国郿邑人。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白起在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时任秦国相国的魏冉。
这一年魏冉举荐左庶长白起担任攻打韩国的主帅,顺利攻占新城。这一战是秦国被齐魏韩三国联军打破函谷关,割地求和后,东出血耻的第一战。
初登战国舞台的白起,宛若名剑出鞘,龙吟天下。
第二年,白起又在相国魏冉的力推下,担任抵御魏、韩联军的主帅。然而,他把防御战打成了歼灭战。在伊阙,一战歼灭韩魏联军,斩首24万,此战之后,韩、魏两国精锐军队丧失殆尽,白起因功升国尉。
此后基本每年,白起都要率军出征,每战必砍杀上万人头。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攻破楚都,焚毁楚王室陵墓。白起攻楚共斩首35万,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白起因功封武安君,成为秦国军界第一人,杀神白起名震天下。
秦王收权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41年,秦国朝堂发生巨变。
秦昭襄王采纳范雎建议驱逐四贵,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并从母亲宣太后手中夺回了朝政大权。
秦昭襄王是秦国一代雄主,在位56年,但是他独立执政时间仅有15年,在他登基后的41年里,秦国被他的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实际掌控。
秦昭襄王就这样无欲无求地过了41年,而魏国人范雎的到来,点燃了深藏在他心中的权力欲望。
范雎的谋略一流,他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而得到秦昭襄王重用。范雎为了向上爬,把矛头对准了当时秦国相国魏冉,利用秦昭襄王心中的权力欲望,终于说服秦王驱逐以魏冉为首的四贵和宣太后。
秦昭襄王在即位41年后终于独揽大权,而范雎也成为了秦国相国。
而白起就尴尬了,他是由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按道理也会被牵连,但是他实在是太能干了,这些年秦国扩张的国土绝大部分都是他打下来的。
文官替换起来容易,武将就要慎重了,一旦换人不当,可是要亡国的。于是,白起被暂时留用察看,就看白起自己的表现了。
白起面临的处境,是职场经常出现的情况。一朝天子一朝臣,斗争失败的一方,要么就屈膝投降,转投新领导,但这个得拿出投名状来,让新领导信任接纳;要么就放弃职权、混吃等死,但是还得新领导能容忍;要么就辞职离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其实白起如果向秦昭襄王积极靠拢,和范雎搞好关系,还是会得到秦王接纳的,毕竟人才难得。
可惜,打仗一流的白起,职场情商却水平低下,他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
秦昭襄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军攻打上党。由此看出,秦昭襄王开始重用新人了,未通过考核的白起已经不被信任。
王龁顺利攻占上党,击败廉颇。经验丰富的廉颇马上转入防守,想以逸待劳,挫杀秦军的锐势之后,再找有利时机出击。
王龁拿廉颇的乌龟阵没有办法,这时范雎使出了反间计,放出谣言说,秦国就怕赵括
赵国国力弱于秦国,举国大战,经济压力巨大,赵孝成王倾向主动出击决战,于是中计以赵括更换廉颇。
秦昭襄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便暗地里调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为副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从这个看出,秦昭襄王不愧为一代雄主,关键时刻摒弃门户之见,以国事为重。
长平决战,白起干脆利落地围歼了赵军,俘虏四十万!
为了彻底消灭赵国的潜力,白起心一横把赵国四十万俘虏全部坑杀。列国震惊,白起从此被称为“人屠”。
白起本打算一鼓作气,乘势灭了赵国。而赵国在绝境中,也施展反间计,派出使者拜见范雎说:白起打赢长平之战,已经大功一件,如果再让他灭了赵国,挟此威势回到秦国,一定成为三公,爬到您头上去了。
范雎对白起的嫉妒之心顿起,于是说服秦昭襄王退兵。秦国痛失灭亡赵国最佳机会,白起与范雎矛盾从此不可调和。而范雎这个人虽然才能顶尖,却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
命犯小人,白起危险了。
倔强抗命
时间仅仅过去8个月不到,因为赵国拒绝割让答应的6城,公元前25910月,秦王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伐赵。此时的赵国已经缓过气来,众志成城,王陵到第二年也未能攻克赵国都城邯郸。
秦昭襄王这时又想起了白起,要求白起出战,但是白起拒绝说:去年是灭亡赵国最好时机,但是现在赵国已完成了休养生息。而且邯郸离其他诸侯国近,一旦其他诸侯发兵救赵,秦必败。
秦昭襄王只好改派王龁接替王陵为大将,结果楚魏两国发兵救赵,大败秦军。
白起听到后议论说:“当初大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
秦昭襄王听说白起的议论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依然自称病重。范雎则假惺惺亲自上白府请白起出战,白起见了范雎自然没有什么好话,仍然托病拒绝。
秦昭襄王由此恨白起入骨,把白起一撸到底,贬为普通兵卒,要求他离开咸阳,到陇西阴密去。
白起的倔强要了他的命,他自以为已经向秦王说得很清楚了,他去了也打不赢邯郸之战。
但是秦王不这么认为,前方急报一个接一个,你白起去了一定能挽救危局,你就是心怀怨恨,见死不救。是不是只有魏冉才能指挥得了你,连我的王命都敢违抗!
不过,最后秦王还是念了白起的功劳,只是将他发配陇西,如果他能认识到危险处境,服从命令马上离开咸阳,也许还有转机。
可是,被一撸到底的白起,牛脾气也起来了,一直称病拖了三个月也不离开咸阳。
结果这段时间,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秦军大败,一路从邯郸败退到汾城,长平之战占领的土地全部丢失,更为严重的是,秦军损失兵力达30万之众。为了抵抗住各国联军,秦国不得不举国动员,征发关中15岁以上男子出征,一时秦国风雨飘摇。
而白起还赖在咸阳不走,秦王这边因战局焦头烂额,那边想到白起可能还在看自己的笑话,怒气更加无法控制。
于是,秦王派人驱逐白起离开咸阳,白起这才动身前往阴密。
而这时,秦王与范雎及众臣议论起白起离开咸阳时样子好像非常不爽,口中怨言不断,估计范雎在其中没少落井下石。于是秦昭襄王大怒,派使者赐白起宝剑令他自杀。
白起悲剧的原因与启示
因为白起功勋卓著,却被赐身亡,其中缘由历来众说纷纭。
1、范睢嫉妒排挤
范睢担心白起的地位和权势超过他,所以几次三番地在秦王面前进谗言。
2、白起桀骜不驯,持功自傲,功高震主
《战国策》记载:前方战事不利,秦王多次令白起出征,甚至亲往请求白起,白起却说: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
如此强硬的态度,秦昭襄王的自尊心如何承受得了。白起开疆拓土的战绩,有功高震主之势,在秦军中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君王最怕武将自持功高要挟君王,不服管制。
古往今来,谁让领导下不来台,领导就灭谁没商量。
3、邯郸之败替罪羊
战无不胜的秦军,在邯郸之战中大败而回,秦国上下人心惶惶。为了提高秦军士气,稳定民心。秦昭襄王急转嫁战败责任,拒绝出征的白起自然是最好的替罪羊。
以上说法都有道理,但更为主要的是白起不会处理上下级关系,职场情商低。
白起遭遇对于现代职场人也有很好的启示。
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希望一鼓作气灭赵。这个建议在战术上说是对的,但是白起仅是从军事角度来看战机。
秦王则是从总体上思考当时的局势。秦国15岁以上男丁倾国而出,打赢了长平之战,秦军也死伤惨重,急需休整。长平之战持续几年,秦国粮食库存也见底了,无力支撑后续的战争。
邯郸之战,白起认为不能打,从技术角度考虑也是对的。但他忘了自己是臣,秦王是君。当君臣意见相反时,臣子应当绝对服从君王。白起自以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没被接受就倍觉委屈,不肯真心诚意与秦王沟通。其实,秦昭襄王还是一再容忍他,一直给他机会,但是白起不但不接受,还以看热闹的心态说闲话,拉后腿。国家危急之时,白起仍然袖手旁观。
这就彻底惹怒秦王,注定了他的悲剧。
一代战神就这样将星陨落。征战三十年,无一败绩,为大秦立下盖世之功的白起,自刎前心中的苍凉可想而知……
喜欢就转发和点赞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