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山村的女孩(4-5)

 艾俊民的游子报 2022-09-26 发布于江西
主编按语:游子报创刊十周年重点作品展示推出的第三部作品是谢菊秋女士撰写的长篇回忆录《走出山村的女孩》(作品刊载于《721矿游子》第68至164期)。这部回忆录是国营721矿不可多得的原始史料。因为谢菊秋女士是1960年(可以说是建矿之初)就进入721矿的,直到1988年才离开,在721矿度过了近三十年的岁月。又因为她的伯父是721矿上层人士(建矿初期的工程师),她的同学很多都是矿领导的子女,所以她认识和接触了很多矿领导,知晓了很多721矿发生的重大事件,堪称是721矿辉煌年代的活史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721矿开始走下坡路)。读她的回忆录,矿友们会有一种重温旧梦的感觉。
●长篇回忆录
走出山村的女孩
■作者:谢菊秋
4.认识新环境
  我们提起行李刚走到大门口,我伯父就出现在了门口。伯父向陈师傅他们说了几句表示感谢的话后,就带我们向他的住处走去。边走边向奶奶和小叔问一路上的情况,也跟我说了两句,我却胆怯的不敢吭声了。因为我觉得伯父不像前两年在家时见到过的那样胖,而是很瘦,模样好像都变了。奶奶拽我一下说:“快喊伯爷呀,没见到的时候总在问,现在见到了怎么不喊了?”
  “伯爷。”我胆怯地轻轻叫了一声。
  说着话我们来到一栋二层的楼房前,伯父领我们进了一楼的一个朝北单间,里边摆着一张单人床,一个洗脸盆架,一张简易办公桌及一些零碎杂物。伯父让我们先洗个脸,然后抱出一个大西瓜,切开了让我们吃。我是头一次吃这么大的西瓜,像个小冬瓜一样大,青绿带花纹的皮,切开后是淡黄色沙瓤的,一口咬下去真甜,瓜子不多,吃起来真过瘾。我原来在家总共吃过一次西瓜,只比饭碗大一点,瓜子还多,也没有这么甜。
  我们正在吃西瓜时来了两位叔叔,一个瘦高的,一个矮小一点的,伯父叫他们一起来吃西瓜,他们都推着不肯吃,伯父只好先向他们介绍了一下我奶奶、小叔和我。然后把他们两位介绍给了我们认识,高个的是周叔叔,矮个的是赵叔叔。过一会又来了一位胡叔叔,他们3个是同学,也都是伯父的同事。听伯父介绍后,奶奶和小叔向他俩也打了招呼,他们则热情地说,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找他们。
  他们走后,伯父对我和奶奶说:“你们先坐一下,我和勃然到食堂去打饭。”并告诉我们说:“这里早饭和晚饭都只有稀饭,中饭是干米饭,你们刚来可能不习惯,慢慢就会习惯的。”
  这里的晚饭比我们老家吃得早,天还没黑就吃了。头一次吃这么早的晚饭,我感到很新鲜,菜就是一碗南瓜和一块红豆腐。
  吃过晚饭,天还是大亮的,太阳还没下山。伯父带我们到外边转了一下,房前不远有一条小溪流过,洗菜洗衣都在这条小溪里。吃的水则在河的上游一点靠山脚的地方挑。那时我们住的地方还没有自来水,我们住的房东头就是在山脚边上。沿山脚边上向南共排列了4栋两层的楼房,在这4栋房子的西头约20来米还并列排着4栋一样外形的房子。西头的是1~4栋,东头的是5~8栋,我们现住的是第5栋。1~4栋楼的西头是一条砂子铺的公路,路西边是职工食堂和会堂,会堂的南边是一栋两层的单身宿舍。
  再往西就是一大片砖瓦结构的平房了。这些房屋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生活区,整个生活区的四周都是山围绕着。我们房前的小溪也是横在整个这片生活区北边的河流。河流的北边山坡下是一个简易的木材加工厂,和我们下车时的停车场是对马路。
  4号楼的北边是一片空场地,约4~5个篮球场大,再向北是子弟小学,小溪就从学校的北边流过,学校也是一座两层的砖混结构的楼房。学校和汽车库是隔河相望的,中间还隔着几块稻田,车库后边实际是两条小溪的交汇处。再过一个多月,我就将在这所学校开始我新的学习生活。当时的我并没把上学之事放在心上,只当自己是来走亲戚的,要住一段时间,并在这上一段时间的学。
  当我们在附近转了一圈回来后,伯父和小叔拿着脸盆到河里去端来了水,让我和奶奶擦个澡,热水是到锅炉房去打来的,当时澡堂还没建好。洗澡也没有澡盆,只有两个搪瓷盆。我们简单的擦洗了一下就上床睡觉了。其实在夏天来说这时还很早,主要我们在老家习惯了早睡,另外这两天在路上折腾得也确实累了。伯父和小叔则到别的叔叔那去挤着睡了。
  第二天,太阳都已经上山了,我在呼呼大睡中被奶奶叫醒了,眼睛还没睁开首先问奶奶:“饭煮好了吗?”伯父听了就笑:“眼睛都没睁开就想到吃饭了?”我不好意思地用双手边揉眼睛,边迷迷糊糊地从床上坐了起来。不知什么原因,我两眼感到很难睁开,眼睛都给眼屎糊住了。奶奶用手撩起一些水,在我的眼睛周围抹了几次,再用毛巾帮我擦了一会才擦干净。洗好脸,奶奶又帮我梳好头。伯父说叫我们吃饭,说吃过饭后带我们去认识一个湖南老乡。
  今早仍是稀饭,菜也仍是红豆腐乳。饭后,伯父带我们到4号楼去见了我们的老乡。他们住在4号楼楼下的最东头,伯父告诉我们,他家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很快又要添一个娃娃了。主人姓石,大家都叫女主人为石嫂子。石嫂子很能干,还会做衣服,家里有缝纫机,人也很热情。伯父交待我到人家那要叫石伯伯和石伯母。
  我们走到5号楼与4号楼之间时,就碰到了石伯母挺着大肚子在房头的菜地里摘菜。伯父向她打了招呼:“石嫂子,你在摘菜啊?石大哥呢?”“上班去了,你到哪去啊?”石嫂子回答说。
  “我母亲和我侄女从老家来了,以后就在这里了。我带她们来认一认你们这老乡,以后有什么事还少不了要麻烦你们呢。”伯父接着说。
  “那没什么关系,有什么要帮忙的尽管讲,不要紧的。先到屋里去坐一下吧。”石嫂子从菜园向我们走来,边走边说邀请我们去她家。
  伯父说:“好的,到你家认个门。”
  我们进到她们家,家里其他人都不在家,石伯伯上班去了,孩子出去玩了,石伯母放下手中的菜要去给我们倒水。伯父说:“你不用忙,石大哥上班去了,我们就看一下,认个门。”奶奶也问了一些家常话“孩子什么时候出生啊?……”
  看到石伯伯家还有一台缝纫机,奶奶又问:“你还会做衣服啊?真好!”石伯母回答说:“随便做做,下回你们有什么要扎的也拿来就是了。”又聊了几句后,伯父说:“石嫂,你先忙吧。我们先到别的地方去看看,下次再来你家玩。”
  出了石伯伯家,奶奶提出要到伯父种的菜地去看一看。伯父带我们到了木材加工厂前面靠河边的一片荒地边,土坡上爬着几棵南瓜藤和冬瓜藤,四周长满了杂草,没看到有大南瓜和大冬瓜。奶奶责怪地说:“架子也不搭一个,就让它自己在地下乱爬,也没打尖,哪像种菜啊。找把锄头来,等我来把草锄锄,上点肥。”伯伯回答说:“这里没有锄头,只有铁锨。”奶奶说:“那就先借把铁锨来,等下回叫勃然从屋里(指老家)给带把锄头来。”
  我们在5号楼住了没几天,就搬到了8号楼东头楼下的房间。8号楼的东头是在山脚下,南边,也就是房后边是一个小水库,我们搬进去时房子还没完工,门和窗户都还没安,地面也还是泥巴地面。我们从外边找了些砖头,把里间的地面铺了一下,床是向公家借用的。灯也没有,自做了一只煤油灯,其他楼是有电灯的,这栋楼主要是还没完工,晚上我们就用木板把门窗简单挡上一下。这栋楼的其它房间都还没住人,只有几个在这干活的人也住在这楼里。小叔是在我们还没搬进这里时就回家乡去了,这样我和奶奶就在江西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未完待续)@原文刊载于《721矿游子》第73期
5.开始新生活
  奶奶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住下来后就想着开点荒地种点什么,这里可以种菜和种粮食的土地有不少。奶奶先是到伯父种了几棵南瓜的路坡边开了两块两米来宽、五六米长的菜地。后来又在房东头的山坡上开了一片地。为了让荒地能长出粮食和蔬菜,奶奶让伯父买来了一担木桶,天天到5号楼东头上的公共厕所去挑肥料。别看奶奶是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挑起担子来让不少年轻的叔叔们都咋舌。
  那时的日子虽然很艰苦,但我却好像没有感觉到这些,我感觉到的是新鲜的生活,新鲜的环境,还有让人爱吃的抚州黄沙瓤的大西瓜。我们住在8号楼不久,有一天伯父买来一个很大的西瓜,约有二十多斤重,伯父说等星期天把几位单身同事叫来一起吃。我心里一直盼望着早点到星期天。
       到了星期天,几位叔叔都来了,伯父把西瓜搬出来洗干净,拿了把切菜的刀,对着瓜中间切了下去,但没听到那种瓜被切裂的声音,却看到水从刀口处流了出来,原来西瓜已经因存放太久坏了,倒瓤不能吃了。让我们空欢喜了一场。伯父也只好跟来的叔叔们表示抱歉了。
       我和奶奶怀着惋惜的心情,一起把西瓜籽掏出来去洗晒了,奶奶一个劲地感叹:“可惜了!”因为这一年正是三年自然大灾害的第一年,吃的东西是相当紧张的,一到星期天只有两顿饭吃,而且早饭也同样只有稀饭。那时的我还没有感受到这种饥饿,因为奶奶和伯父都是尽量让我吃饱的。
  我们在8号楼住的时间不太长,后来又搬回了5号楼,还是刚来时住过的那个单元那间房子,伯父搬到别的叔叔那去住了。我和奶奶两人住在这间房子里,另外石伯伯家也搬到了我们这栋楼,并且就在我们的斜对门那套两间的房子里住。这栋楼的房子是有厨房的,可以自己烧饭了。
       伯父带我和奶奶到木柴加工厂去看了一趟,那是一栋油毡屋顶竹片墙的棚子,用竹片又圈了一个大院子,但不少整根的杉木都堆在外边。路边还有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刨花,刨花中还有劈柴。伯父告诉我们可以到这里来拾柴火,刨花不经烧,但引火较好,可以捡一些回去,还可以在刨花里捡劈柴,另外杉树上的树皮也可以扒下来烧火。
  这样奶奶就交给了我一个拾柴火的任务。一开始是奶奶带我去拾,后来就是我自己一个人背着竹编的背篓去加工厂拾柴火了。伯父帮我找了一把旧的电工刀,扒树皮时很管用,碰到不好扒的地方用刀子撬开一块后,再用手拽住,一使劲就能拽下一大片来。后来我觉得用背篓不好装树皮,就改为只带上一根麻绳,扒了够我拿得动的量后,就用绳子捆好扛回去。日积月累,我们家堆放柴火的地方堆积了约3米长、2米宽、1米多高的一堆树皮。
  在没开学前,石伯伯的两个儿子也常上山砍柴,我奶奶就让他们带我一同上山捡干树枝。石伯伯的大儿子当时上小学三年级,小儿子则要等9月份开学上一年级,我则很快就要满8岁了。我们上山只有石大哥带一把柴刀,我则只带上捆柴的麻绳。到山上后,我和石大哥的弟弟都是找别人扔下的干树枝捡了放在一堆摆整齐,等捡够了后,石大哥帮我们捆成小捆,然后再给我们砍一根粗点的树棍作扁担,一头插上一捆挑回家。
       我跟他们上的第一座山是木柴加工厂后边的山,我们从山的南面上去的。山坡比较陡,山上有一条被人踩出来的羊肠小道,曲曲弯弯通到山顶上。我因在家乡时光脚惯了,所以那次上山也仍然没穿鞋,跟在石大哥的后边往山上爬。他们看我没穿鞋,问我脚被扎得痛吧,叫我下次上山要穿鞋。我告诉他们不痛,不要紧,我能走。上山的路上时有带刺的栗子壳落在地上,偶尔也会被刺到脚丫。但我那时倒一点也没感到要退却,倒是有种新鲜感和兴奋感,觉得自己很能干。尤其当我挑着一小担干柴回到家后,更感到好像干了一件大事回来了,心里很高兴。
  后来几次,我们是上了我们楼栋东南角处的山,我们把它叫做“茅房山”。这座山和水塔山是相连的,山上的柴火比我们第一次上的那座山多,路也好走一些。山上没有那么多的毛栗树,但有很多的黑果子和野石榴。
       黑果子是长在小灌木上的,就像豌豆粒大小的果子,熟了后是乌黑的,没有核和子。从树上摘下一把来放到嘴里,吃起来酸甜的,很好吃,吃多了满嘴都是黑的,我们给它起名叫洋米饭(后来我才知道这种长黑果子的树叫南烛,它的叶子搓碎挤出汁做饭,是江苏等地人家端午时节吃的乌饭)。
      野石榴也和洋米饭粒差不多大小,但有核,只能吃外表的一层皮,甜酸味比洋米饭浓。野石榴树看上去就跟我们现在到处可见的做绿化带的瓜子黄杨树种一样,只不过瓜子黄杨不长那种小果子。野石榴虽然也好吃,但因它有核,不像洋米饭吃起来那么方便和过瘾,所以我们一般都喜欢吃洋米饭。
       我们经常除了在山上吃了后,还摘上一些把裤兜或衣服口袋装满,回到家后还可以吃。后来当地的老乡也从山上采摘了拿到市场上卖,5分钱或一角钱一茶杯。不过我们这些常上山的人是从来没有花钱去买过。
  在开学前的那段日子里,我从没想到要看看书,写写字。白天不是上山捡柴,就是到木材加工厂去扒树皮。吃过晚饭就和楼栋里的小朋友一起,到灯光球场去玩“公民抓强盗”,或是捉迷藏。一开始时,我说的话其他小朋友还听不太懂,他们说的话我也是半懂不懂。她(他)们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讲了她(他)们也没听懂,就干脆叫我“小嘎子”。我也就接受了他们的叫法,一直到现在写文章也用这个名字。
  后来捡的柴多了,堆在外边一下雨就会被淋湿,楼上的谭阿姨家自己用树棍加小毛竹搭起了约10多平方米的柴火房,顶上铺上捡来的旧油毛毡,她家盖好后我们家和其他邻居也都效仿了起来,这样柴就不怕会被雨淋湿了。
  在这段时间里,我奶奶在楼栋前马路对面的空地上也开了一片菜地,种上了蔬菜。我除了干点捡柴的活,就是玩,把学习早就抛到了脑后。当开学来临的时候,要报名了。我曾经在老家上过一年级,但是转学证明丢了,学校让我去考试,检查一下我到底学得怎样。结果拿到考卷我傻眼了,很多题都做不出来,我在家学的一点东西早就还给老师去了。
  考完后,老师跟伯父讲我的基础太差,重新上个一年级吧。庆幸的是,虽然我当了留级生,奶奶并没有骂我,只是叫我今后要好好学习了,不能像在老家一样了。伯父也没有责备我。作为新学期的礼物,他早就给我买好了一个深紫红色的书包,还给我买了一条小碎花的连衣裙。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穿裙子,我感觉臭美得很。后来每次碰到和伯父一起上班的高叔叔,他都要故意问我:你的布拉吉怎么没穿啊?
  我的新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我从老家的小山村走出来了,我来到了由五湖四海的人组成的一片新天地,这也就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721矿。         (未完待续)@原文刊载于《721矿游子》第74期
作者简介:谢菊秋,女,笔名小嘎子。1960年到721矿上小学一年级,1972年1月在古城中学高中毕业,然后到公溪农场劳动,后招工进入721矿供销处工作,1988年初调离721矿到南京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