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克栋 || 西和丧葬民俗录(上)

 与春天同行 2022-09-26 发布于青海

图片


编者按:

80多岁高龄的杨克栋先生,仍然浸润于家乡的民俗文化事业,且硕果累累。
去年夏天,我陪作家老盖、诗人杏黄天等人去看望他,他就言及新作5万字的《西和丧葬民俗录》已著述完毕。近日,他将大作赐予我,允许在公众号平台推送面世,足见他对《西汉水文学》平台的信任(其它公众号欲转载可后台联系我)!
对于曾经在党校给我上过课的名副其实的老师,我没有理由拒绝;对于将西和民俗烂熟于胸且不遗余力勤奋著述的“活化石”级的著名专家,我们更有推介给大家的义务。
因此,本公众号将分两期予以推送,同时向杨克栋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并祝老先生笔健体安!

By:陇上犁
图片

民 俗

图片

西和丧葬民俗录(上)

●杨克栋 

(甘肃 西和 742100

【摘 要】 西和丧葬民俗,是对逝者的一种文化处理方式和方法。本文将其过程分为丧前准备、临终初丧、入殓成服、殡前悼祭、出殡安葬、葬后祭奠6个阶段,并对其中选坟地、送终、落草、成殓、朋邻吊丧、亲戚祭奠、家祭、发丧、路祭、下葬、居丧守制,三周年祭等41项丧葬仪式和相关事宜作了辑录。
【关键词】:西和  丧葬  临终  初丧  入殓  成服  出殡  安葬
  
丧前准备
选坟地  备寿棺  备寿衣。
临终初丧
送终  听遗言  转房  更衣  叫殃  落草  坐夜  报丧  组执事  做纸活
入殓成服
扫棺  择殓期  成殓  设灵堂  备孝服  请礼傧乐工  成服    谢床
殡前悼祭
出讣告  朋邻吊丧  亲戚祭奠  追思会  家祭
出殡安葬
掘墓穴  醒灵  暖丧饭  绑柩架  移棺  发丧  路祭  及墓  
葬后祭奠
居丧守制  复土  祭七  春节祭  三周年祭
后记

    
《说文解字》说丧“亡也” ,说葬“藏也”。“丧葬包括了两个方面内容,丧是亲人去世后相关的治丧仪式,葬是对死者的埋葬及其方法。”⑴有史以来,虽然官方规定过所谓凶礼的严格丧葬制度,但是民间有自己遵循的丧葬民俗。由于时代、地域、民族、信仰等不同,其丧俗不但官民差异较大,各地也五花八门。西和丧葬民俗虽是中华民族丧葬民俗大海中的一朵微小浪花,但有其显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笔者依据上世纪40年代以来的亲闻、亲见、亲历,并结合多年的走访调查资料,将其过程分为丧前准备、临终初丧、入殓成服、殡前悼祭、出殡安葬、葬后祭奠6个阶段,并对其中41项丧葬仪式及相关事宜,按不同时代(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和丧家家境情况(殷实、平常、不济)作了辑录。

一、

这是为逝者预先做好丧葬其间相关事宜准备工作的民俗。
西和县大多数老人毫不忌讳提前做这种准备,普遍认为这是人到另一个世界前必须要做的事情。子女们也乐意去做这种准备,一来为老人表示孝心,二来也避免临终时的忙乱。许多时候,这种准备由老人与子女一起进行策划完成,表现了人们坦然面对死亡的精神。丧前准备主要有选坟地、备寿棺、备寿衣。

选坟地,就是为自己或老人去世前选择坟墓地址的民俗,称“相墓” 或“堪舆”,俗称“步坟”或“选阴庄”⑵。
西和县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群众崇尚以土葬之法掩埋逝者,需要有坟地作墓穴。“这是人们对土地生人,土地养人的认知及对土地崇拜的结果。”⑶如果祖先给家族留有坟地,并且面积宽敞、家族兴旺发达,这就不需要再选,只请风水先生在其中选位掘墓即可。否则选坟地就成了丧葬前必备的工作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家境殷实的人家都非常重视坟地的选择。普遍认为好的坟地不但使逝者有好的归宿,还能造福予子孙。所以要请精通堪舆术数,俗称“坟鉴”的风水先生依照“山有来龙方位;水要横行回绕;气有四势以卫;穴有相水印木;土要细润五色;草木要枝繁叶茂。”⑷等堪舆原则来完成此事。自家有土地,就在其中选择。如无土地或有土地未能选中,就在别人家的土地上选择,往往爬山越岭、耗时费力。但为了选得一块“风水宝地”,多数家境殷实人家乐此不疲。坟地选中后给风水先生以适当酬金。要是选中别人家的土地,就请中介人说合,言地价,签地契。一切就续后,请阴阳先生卜定吉日在选好的坟地上定方位、量面积、立界石、祭奠土神等事宜后,“步坟”之事才告完成。选中的坟地,开始埋葬逝者时称“新坟”,随着墓地增多称“老坟”。 群众常贯以其家族姓氏称“张家新坟” “李家老坟” 等。
提到西和县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风水先生,最享盛名的还要数贠守智(1917—1994)老先生。先生字季明,姜席乡人,出身耕读之家。自幼入私塾深读四书五经,后毕业于民国成县师范。随父学堪舆十余载,并云游四方考查观摩著名陵墓、古建筑。在四川得名师指点,堪舆技艺愈增。先生性情和善、处事豁达,深得群众推崇,终成陇南十多县堪舆之翘楚。
通常要选中一块认为附合堪舆原则的坟地,花销不菲。所以大多数家境不济人家,因财力物力有限,对此难以触及。有人去世,常用以下两种方法解决坟地:一是登门跪拜哀请广有农田的大户人家,赠予田角地边掘穴埋葬。有些大户人家认为此举是行善积德的好事,有人哀请,常予应允。二是在俗称“万人坟” 的义冢中去掘穴埋葬。笔者小时候记得,西和县城南门外不远处的一大片土地上(新中国成立后改建成县物资局办公地和货场)埋有拥挤不堪的墓堆。地边有一座高达6尺并篆刻着“义冢”两个大字的石碑。据大人们说,其义冢原是县城北关套子口(今县城步行街东)的名门大户王长根祖父文童王殿烈先生家的农田,因登门跪拜哀求墓地的人相继不断,就将这块3亩多的农田,在民国初年无赏捐献给了西和县群众。当时为此义举,县府衙门还颁发匾额以资褒奖。民国《 重修西和县志·舆地志(下)》载,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义冢21处。分布在人口较集中的城镇和村庄周围。其中最大的长道镇义冢“长八十丈,阔六十五丈。”最小的狼洞沟义冢“长八丈,阔五丈。”县城附近就有“观山角、 南门外、大水街以西、崆峒山北麓、白家山”五处义冢。这些义冢多是大户人家的户主,将自家土地无赏捐献的。这里不得不敬佩那些相赠田角地边和慷慨捐献义冢者乐善好施、德泽桑梓的崇高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家家有了土地,但法定不准买卖。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国家推行农业合作化和公社化,土地权归集体所有。在这段情况下,随意选择坟地已不允许。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国家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承包者有了土地使用权。加上大多数群众家境情况越来越好,请风水先生在自家或别人家土地上选择坟地的民俗比新中国成立前更加兴盛。

图片


寿  
备寿棺,就是丧前为自己或老人提前准备棺柩的民俗,俗称“修活寿”。
逝前准备的丧葬用品,称其名时一般要冠以“寿”字,如寿棺、寿衣、寿裤、寿鞋、寿袜、寿被等。以示为丧用之物,还取其久远永生之意。
应备寿棺人。按丧俗,年龄必须要在60岁以上。其意是60为一“花甲”, 从此人就步入了俗称的“寿门”, 准备寿棺再无忌讳。另外虽然年过60岁,如家中长辈亲人尚在,认为“还有一层天”,就不能准备寿棺。家中长辈如果是老夫老妻时,通常应备双寿棺。
制作寿棺的时间。按丧俗,最好在有闰月年份的三元节(正月15日、7月15日、10月15日)中任选一日制作。选闰月年份取“天增日月人增寿” 之意。选三元节取天,地,水能“生人伦,长万物 之意。此时所备的寿棺俗称“闰月棺” 或“老房”。 在三元节中,一般多选正月15日。因为这时正是农闲时节,过春节准备的丰盛年货,还可供招待木匠师傅和亲友。如因急需,也可在没有闰月年份的三元节中任选一日制作,或请阴阳先生另择“空亡”吉日进行。
制作寿棺的材料,俗称“棺板”或“大板”。要求厚度不小于2寸,长度不小于6尺5寸,宽度按材质和需要而定。要经过日久风干,这样才能使所做寿棺放置多年不裂、不翘、不变形。当地棺板材质分上、中、下三等。上等以柏木为主,质地细密、坚硬、耐腐朽,但价格昂贵,多为家境殷实人家所用。中等以松木为主,质地和价格仅次于柏木,多为家境中等人家所用。下等以杨木为主,质地远不如柏木和松木,但价格低廉,货源广,易采购,多为家境不济人家所用。
棺板已备,吉日确定,首先登门约请声誉好、技艺高的木匠师傅承接寿棺的制作。如答应制作,在已定吉日的前两三天再次登门,并将木工器具提前背运回家。这样既表示对木匠师傅的尊敬,也可避免事有变更的担心。
在制作寿棺的吉日上午,首先设香案祭祀木工祖师爷——鲁班。木匠师傅主祭,主人跪香案前,手端木盘盛黄蜡、长香、黄表及给木匠师傅的“利市”⑸ 。然后点蜡、炷香、焚表、奠茶酒,主祭木匠师傅进行祈祷,祈求祖师爷显灵,赐受棺人健康长寿、安度晚年,全家消灾免祸、清吉平安。木匠师傅收取利市,主人叩拜行礼,至此,仪式结束。随即开始画线、破木仪式。
画线,即选棺板一块,置院中临时搭建的遮阳棚下。在板面两边用墨线画两条竖线,中间再画一“Ⅴ”形折线与之连接,形成“M”形长墨线,其意为受棺人长寿。所画墨线虽上下折转,绝对不能断头。否则,“断” 与“短”二字谐音,受棺人必受其害。
破木,即将画线棺板侧边立起,木匠师傅用俗称“平斤”的锛(bēn)子,尽力在其上、中、下三处各砍一下,然后查看被砍掉的木片落地远近。如远,表示受棺人长寿,否则短寿。查看结果由木匠师傅高声宣布,一般说远不说近。经过画线、破木,寿棺制作正式开始。
当地的寿棺,由底盖和头尾两端(俗称“头档、脚档”)及左右两帮(俗称“人厢”)的板块组成。因工艺复杂程度不同,形状分为三种。第一种,单底平盖形。其形一层底,盖平。工艺简单,耗料少,费时短,多被家境不济人家采用。第二种单底卷盖形。是在第一种形状的平盖上加做一层拱形盖。相较耗料、费时、花费大,多被家境中等人家采用。第三种双底卷盖形。是在第二种形状的底上加做内底变为双底。内底上钻有圆孔,呈北斗七星状,故称“七星床” 。外底与内底之间留有空隙,内铺细黄土,其意为使逝者尸腐早日入土。因工艺复杂,相较更加耗料、费时、花销大。为显豪华、尊贵,多为家境殷实人家采用。
不论那一种寿棺,都要用硬质木栓,采取四明、四暗的卯榫工艺,使底盖才能与人厢紧紧连接而不易脱离。此为寿棺木匠师傅的专有技能。所制寿棺,要用天然漆涂刷,有条件的家庭涂漆多遍,厚如铜钱。还在棺头篆刻金色寿字,绘有相关图案。
制作寿棺其间,该村的所有亲房、邻居为表示对主家的相助,都要轮流邀请木匠师傅到家中,用好茶、好烟、好饭菜予以款待。外庄远乡的姑舅姻亲,则给主家赠送粮食、公鸡、白面花卷等礼品,以尽亲戚之情。
制作寿棺工期的长短,取决于材质优劣、工艺繁简、师徒多少等因素影响。改革开放前,工期一般为5至10天,最长半月左右。如今锯、刨、打孔、做卯榫等有电动机具,工期大大缩短。
寿棺制作完成要进行扫棺、盖棺仪式。照例主人跪香案前,给祖师爷点蜡、炷香、焚表、奠茶酒。然后木匠师傅拿三尺白布在棺内来回清扫,边扫边说:“一扫会康泰长寿,二扫会金银满仓,三扫会富贵吉祥。”且在棺内刻意遗留些木屑,以待初丧入殓时供孝女扫棺之用。按丧俗,寿棺不能空置,盖棺前必须放置压棺之物,其意为免祸及受棺人。过去在棺内四角各放银元一枚,如今改为各放硬币一枚。另放初丧必用之物麻纸和白纸各数十张,大麻一束,长香若干。其后将棺盖上,主人行叩拜礼。至此,扫棺、盖棺仪式结束。
另有两事值得提及。一是必须在室内慎重选择一处长期放置寿棺的地方,一旦放定,除去初丧入殓时以外,再也不能轻易挪动,其意也是为免祸及受棺人。二是不管寿棺放置多长时间,如果受棺人去世,必须请原制作寿棺的木匠师傅主持扫棺入殓事宜,否则认为主家无情失礼。
寿棺制作完成之日,一定要摆宴席答谢木匠师徒和所有亲戚、邻居。席间主人向大家敬酒致谢,并向木匠师傅敬付酬金。众人猜拳行令、杯觥交错十分热闹。席罢,主家要把木工器具亲自送回木匠师傅家中。至此,备寿棺之事完成。
新中国成立前准备寿棺的民俗在全县流行较为普遍。现在由于服务条件优越,不会造成临丧忙乱。只有距县城较远,去世后第三天就出殡安葬的石峡、西高山、大桥、太石河、蒿林、六巷、晒经等乡镇,这一民俗仍然盛行。

寿  
备寿衣,就是丧前为自己或为老人、病人准备寿衣的民俗。寿衣包括衣、帽、鞋、袜等。俗称“老衣”、“老鞋”。称其名前加一“老”字,以示为丧用之物,还表敬重之意。
当地丧俗认为,受衣人在活的时候,应当穿戴所备寿衣,尤其临终前必须全部穿戴整齐。正因为此,备寿衣民俗,不论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当地都十分盛行。受衣人群可归为三类,一是年过“花甲”, 晚辈为尽孝而给备寿衣的人。二是年至“知命”,能豁达面对生死为自己备寿衣的人。三是虽然年寿不高却久病不起或大病难愈,家属为达到“冲喜” 效应而给备寿衣的人。
因为时代、家境情况不同,备寿衣的方式、材料、数量、款式、颜色等不尽相同。
备寿衣方式。有家中制作、商铺选购、寿衣作坊订作等。新中国成立前,多数人家采用家中制作方式。家境殷实人家邀请缝纫师傅来家制作。其他人家由女眷在家主持并邀请亲戚、邻里中女红(gōng)娴熟的女性帮助制作。有些家境中等人家为图方便,会到寿衣铺中选购。29世纪40年代中期,经商业绩超群,时任西和商会会长的鱼入池(1898—1968)先生,开办了西和县有史以来第一家商号为“福盛和”的寿衣专卖铺,大大满足了丧葬市场的需求。先生乐善好施,常给贫穷人家施舍寿衣,美誉传扬,生意兴隆。改革开放后,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多数人家在寿衣作坊按要求订做。当时作坊虽然不少,但是最有名的还要数县城北关村马发荣(1954—2004)师傅开设的作坊。其内有缝纫机八九台,雇用工人十多名,所做寿衣质量为人称道,顾客迎门。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备寿衣,按丧俗,受衣人如有成年女儿,鞋袜必须由其女亲手制作以尽孝心。
选用材料。有绸、缎、市布、土布等。新中国成立前,绸缎货源奇缺,价格不菲。家境殷实人家多用它制作寿衣以显华贵。家境中等人家只用绸缎制作一件外套,其它的则用市布制作,这样既量力而行又不失其体面。家境不济人家只能用价格低廉的手工土布制作。改革开放后,市场开放,货流通畅,制备寿衣材料花色繁多、质地优良,价格合理。普遍都以丝绸、锦缎为材料制作寿衣。很少再有人家用市布、土布了。    
制作数量。要遵循“男单女双” 的丧俗。一般男为“五领三腰”,女为“四领四腰” 领指衣服,腰指裤子。就是说给男性制备寿衣最少应是5件上衣,3条裤子。女性应是4件上衣,4条裤子。衣服纽扣也是“男单女双” 。一般男性7座纽扣,女性6座纽扣。其意为男属阳,女属阴,单属阳,双属阴。只有阴阳相合,寿衣才对逝者有利,其思想在当地丧葬许多环节中都有体现。
款式、颜色。款式一般要求“身穿四季”,即单、夹、棉衣一应俱全,以供全年寒暑都穿用。颜色要求鲜艳明亮,其意为使后辈前途光明、兴旺发达。男性“五领”寿衣分别是衬衣(为对襟白色),单衣、棉衣(为大襟天蓝或棕色),夹长袍(为藏蓝色),外套(为万寿图案的短褂或亮蓝色长罩衫)。女性“四领” 寿衣分别是衬衣(为大襟粉红色),夹袄、棉衣(为大襟大红或紫红色),外套(为桃红色旗袍)。男女寿裤均为大腰,颜色与各自的衣服相对称。男性寿帽蓝色圆筒状,帽顶由圆筒上端压折而成,俗称“相公帽”。女性寿帽红色,状如披风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还要制备绣花寿裙。
此外,还要准备寿枕、寿被、寿褥、寿鞋。早先当地寿枕为布制装土的平枕和泥制荫干的锁子枕。前者难保尸体端正,后者制作耗时。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布制锁子枕。其枕由24块红布片缝制而成。枕内装满细黄土后,两头高起成凹字形,像老式锁子状。逝者头枕其中不会左右移动,出殡安葬时尸体能保持端正,又比泥制锁子枕制作便捷,深受群众青睐。布制锁子枕制作工艺繁杂,为西和县独有,是由汉源镇东李山村李东胜(1919—2005)缝纫师傅研制而成。李师傅从小师从赵姓姑父学习缝纫技艺,因聪慧过人,依据丧葬民俗要求研制了其枕,成为独门绝技。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县丧葬所需寿枕都去他处购制。笔者前后去世了6位亲人,都用了李老师傅的锁子枕。后经徒弟相传,现在有些寿衣作坊也学会了制作。寿被、寿褥,一般要求“铺金盖红”,即褥子要黄色,被子要红色。有的地方也流行“铺红盖红”。被褥长宽与寿棺内部尺寸相等。只不过被子上端要制作成半月形,入殓时盖在逝者身上其形恰好在下巴处,使头部外露,以便亲属、好友瞻仰遗容。女性要备绣花寿鞋,男性备白底青鞋。新中国成立前用白布做袜,现在到商铺购买。

图片

(家祭孝子灵前供馔)

二、
临终,指人将要去世的时候。初丧,指人去世的最初时候。人去世,当地忌说“死” 字,俗称“走了”、“去世了”、“不在了”、“ 归天了”、“ 百年了”、“ 咽气了” 、“上山⑹了”等。临终初丧是一个过程,在这段时间里,按当地丧俗,要进行送终、听遗言、转房、更衣、叫殃、落草、坐夜、报丧、组执事班、做纸活等祭奠事宜。
 
 
,就是老人临终时所有直系亲属齐聚身边,陪伴走完最后人生旅程的民俗。
不单西和群众,就是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送终民俗。普遍认为,去世标志着人生旅程的终结。对病重弥留的老人来说,只有临终时直系亲属齐聚身边,才算享尽了儿孙满堂的天伦之福,俗称临终“落头好”。对守礼尽孝的子孙来说,只有在长辈临终前见上一面并尽了关怀的责任,才不会给乡邻留下不孝的印象而终身愧疚。因此,老人病重,一般都要提早通知远方的直系亲属迅速赶回家送终,以免给逝者和生者造成遗憾。
为病重弥留老人送终,除精心照顾饮食起居外,还要全力以赴进行医治抢救,从不轻言放弃。当地流行着 “不能眼睁睁地瞅着人去死”的说法,这是子孙对人伦道德的坚守。女性长辈重病送终前,一定要告知娘家族人,娘家会即时派人前来看望。如不告知,则认为有背情理,犯了大忌。初丧后定会受到娘家和社会的严厉谴责,引起纠葛,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听遗言,就是晚辈亲属听取老人临终祝愿、嘱托的民俗。
有的老人临终时有许多记挂,满肚子话要说。有的虽无话可说,晚辈、亲属也要乘老人神志清醒时齐聚病榻前恳请留下遗言。人们认为,老人临终所说的话十分灵验,聆听遗言就成了晚辈亲属的期盼和心理慰藉。此时,老人会对晚辈、亲属逐个诉说。一般多是感激、勉励、祝福之话,所谓“人之将死,其言曰善”。 有的也有交代、嘱托之事,聆听者都会满口应允,以使逝者安心、瞑目。并且事后奉为遗训,设法兑现如长辈亲人因急症未说一句话而去世,将是晚辈、亲属的最大遗憾。

 更 衣
转房,就是老人临终时挪转住处的民俗。
古语说人生最好的归宿是“寿终正寝”正寝指住宅的正房,即年老时最好安然去世在家中正房里,正房当地俗称“上房”。人们认为,上房是安放祖先牌位和举行家中各种祭祀仪式及待宾接客的地方,也是家中长辈当然居住之处,它代表着神圣与尊严。由于某些原因,如病重弥留老人住在偏房,此时必须挪转在上房中,去世停尸也一定在上房中厅处,否则晚辈、亲属会受到社会的责备。现在有的人家居住高楼大厦,就顾不上“寿终正寝”了,亲人去世后只得在楼下空地搭建丧棚停放尸体。另外,长辈亲人健在,晚辈不幸去世,就不能停尸上房,而应停于偏房。如无偏房,则在靠正房隔墙横着停放。
更衣,就是老人临终病危时穿着寿衣的民俗。
人们认为,老人去世前不能让他穿着平时或病时的衣服,必须换上早已准备的或临时制作的新寿衣,这样去世才算真正享受了盛装待遇。否则,到了阴间不是衣衫破旧,就是赤身露体。使逝者处于悲惨状态,也使活人陷于不孝境地。
更衣前按丧俗,临终者如是男性,则要请理发匠剃发、理须,净身之事由儿子和女儿来完成。如是女性,则要梳发、挽髻,净身之事全由女儿和儿媳来完成。接着更衣,要作到男性临终者为“五领三腰”,女性临终者为“四领四腰”,颜色鲜艳而明亮和“身穿四季”的丧俗要求。不论净身还是更衣,都要请有经验的乡邻老人予以协助,以免发生疏漏。
老人病情危重时,除直系亲属日夜轮流守护外,还要邀请五六位乡邻老人在场陪伴,以防初丧时因亲属悲痛、慌恐、忙乱,而使叫殃、落草事宜无法进行。

图片

(纸活丧罩) 
    
 
叫殃,就是老人初丧后收定殃煞的民俗,又称“除殃” 。其俗认为,人活着有魂魄附身,去世后则有殃煞着体。殃为祸害,煞为邪气,一定要将它收定以免殃及他人。
确定临终逝者真正咽气后,在场的乡邻老人首先叮嘱直系亲属停止高声痛哭,再将逝者尸体挪在土炕凉处放展摆正,整理好寿衣,用手在脸部轻轻由上至下捋抹,使眼闭口合,然后开始叫殃。所用工具叫殃布,是用尺长细竹顶端开口,夹青、红、白3种三角形小布块制成,布块代表天地鬼3种殃煞。有的地方用10根红丝线在细竹顶端绑布块而成。此时乡邻老人手拿殃布在尸体腿、腹、胸部各绕一下,并呼叫逝者名字喊“×××窗子出去门里进来。”随即将殃布由窗口递出,有人在窗外接住,交到站在门外房柱前的孝子手中。此时孝子不准回头,只按逝者辈分称谓高声呼喊,如父辈喊 “大大⑺窗子出来门里进去。”屋内所有人齐声回应“进来了。”有人将殃布从孝子手中接过来,由房门拿进屋内交到炕上乡邻老人手中。这样往返三次九回应,最后一次将殃布插在门外房柱或门框上。所插殃布直到大殓时放在棺内。丧俗认为,盖棺后殃煞被锁定,就不再祸害他人了。
叫殃结束后,有些村庄还有斩杀“倒头鸡” 的丧俗。其俗是将公鸡拉到炕沿前拍打鸣叫后杀死。在纸钱或黄表纸上蘸血、粘毛就地焚烧。
当地丧俗对人去世后的殃煞特别重视。除叫殃外,还要请阴阳先生按规推论书写殃状张贴屋内以明示。并且遇到推论殃煞过盛,年轻夭亡,非正常死亡等情况时,都要在送葬前由阴阳先生主持举行“斩煞”仪式。   
另有一事须得提及,全县各村都流行叫殃丧俗,只有十里乡王川村例外。该村有百余户500多口人,均为王姓。据该村群众传说,很早以前在穷乡僻壤的王川村出了一位王姓贡生老爷,熟读经史,威信极高,他提朱笔行文批走了殃煞。从此,该村人去世后再也不进行叫殃了。

落草,就是逝者尸体移放正房中厅的民俗,又称 “停尸”,俗称“落丧”。
叫殃结束后开始落草,长孝男伏身跪在炕中央,数位乡邻老人将逝者尸体托起移在孝子背上空成背负状,孝子和托尸老人同时在炕上连续水平方向往返旋转360度3次。逝者是男性先向左转,后向右转。是女性先向右转,后向左转。每旋转一次停下后,孝子在尸体下面按逝者辈分称谓高声呼喊,如父辈喊 “大大上山走。”屋内所有人齐声回应“上山了。”旋转时,炕边地下需放置一小袋粮食,旋转呼喊三次结束后,孝子脚踏粮袋与数位老人托举尸体移动下炕。其意是逝者去世时粮食满仓,也望其保佑子孙永远丰衣足食。
尸体下炕停放正房中厅前,先将桌椅、杂物搬离,腾出空间。停尸方式全县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停放于长条桌上,有的停放于木板上,有的停放于地上。大桥、太石河等乡,则停放于闰月棺盖上。改革开放前,长道镇大柳河一带三伏天停尸天数过长时,则将中厅地面用水淋湿,再挖尺余深的长形土坑停放,以防尸腐。现在因有电冰棺出现,此种方式已废弃。
不论什么方式停放尸体,男性逝者头部朝向正厅左方,女性逝者头部朝向正厅右方。尸体须仰面放展摆正,整齐寿衣,脚底用大麻绑上久用磨光的铁铧或黄纸包裹的新砖,其意为脚踩银山或金砖。脸上苫长8寸宽6寸白纸49张,俗称“苫脸纸” 。尸体用大张白纸或布单子覆盖,俗称“苫单”。此时,乡邻老人招呼所有孝男、孝女在停尸前跪拜,庭院中焚烧初丧第一次纸钱,俗称“倒头纸” 如已准备好了纸马、纸轿,与倒头纸一起焚烧。 院门外鸣放鞭炮,孝子、亲属哀声雷动。息哀后,尸体头顶放置一小方桌,上面摆祭器、供品及一小碗“倒头饭” ,并放逝者灵牌和一盏昼夜不灭的油灯,俗称“长明灯” 或“随身灯”。同时院门外挂昼夜不灭的灯笼,俗称 “明路灯” 或“引魂灯”。现在院门虽有电灯,但各丧家仍然尊崇挂灯笼的丧俗,只不过灯笼换成了马灯。院门挂上灯笼,一来表示家有丧葬之事,二来此灯出殡时还要提着为逝者引路,直至墓地。其意为阴间与阳世相反,黑暗无边,打上灯笼才能看清道路,方便逝者灵魂行走。小方桌前和正房廊檐台下,过去各放瓦盆一个,现在多放瓷盆,俗称“烧纸盆” 或“孝子盆”。 用于焚烧黄表、纸钱,纸质银锭、金锞、板印往生咒等。
据外地民俗资料记载,落草就是移放尸体时身下按享年多少铺谷草或麦草,一岁一根⑻。当地群众把以上丧俗也称落草,但尸体下不再铺草了,椐老年人说,民国以来就是这样。
落草时,将房屋中悬挂的穿衣镜和带色彩的张贴书画全部收起,其意为避免逝者尸影落入镜中,并遵从以素色为主调办丧事的原则。从落草开始直至送殡为止,每天用餐前先要给逝者敬献。鸡叫三遍、旁晚天黑都要焚烧纸钱,俗称“鸡鸣纸” 和“黄昏纸” ,焚烧时孝女还要举哀啼哭。
在当地丧葬中,从初丧至安葬,阴阳先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整个过程都要照其安排进行。因此,落草后,首先要邀请阴阳先生依据坟墓山向、逝者和长孝男属相择定安葬吉日吉时及葬式,书写择日单;依据(明)柳洪泉所著《三元总录》推论昭示殃煞情况书写殃状;计算日数,为给葬后祭七提供依据书写期单。并将择日单、殃状、期单张贴于正房中厅墙壁以示周知。其次还要书写灵牌,俗称“题主”。其牌令箭状,用白纸折叠而成,高9寸,宽3寸5分,用细竹支起,插于木块底座上,外套剪纸黄网络。灵牌上按逝者情况写“显考严父×府君大人灵柩”或“显妣慈母×门×氏老孺人灵柩”等。“柩”字先用写“位” 字的纸片覆盖,待灵堂设好入殓成服时将其揭去,置于香案正中,以示逝者灵柩。当地丧俗非常敬重灵牌。认为它代表了逝者,祭奠时可供吊唁叩拜,出殡时由长孝男沿途执掌,安葬时与棺柩一起掩埋。
从新中国成立前后来看,全县从业阴阳约有五六十位之多,受群众尊敬、称道的还要数任继钧(1926—2012)老先生。先生字一泓,十里乡人。出身寒门,贫困而不忘耕读,饥寒且手握诗书,加之天资悟高、锲而不舍,在父母勤俭支持,亲友热情帮助下以精进的学绩读完了私塾。14岁得到当地有名的阴阳先生赵法贤的赏识收为入室弟子。从此精读阴阳学说,专研周易经典,业臻于精。从业数十年,在全县往来千门万户,走遍四面八方。以仁心做事情,善举待百姓,获得了良好口碑。
落草后,丧家还要邀请村里操办丧事的能人和族中的头人商议丧葬规模大小、标准高低;请厨师主厨掌勺招待吊唁亲友;请做过闰月棺的木匠师傅为入殓扫棺。如事先没有准备好棺柩,还得请木匠师傅赶时制作。
 

图片

(孝子跪迎出殡)
 
坐夜,就是乡邻、朋友入殓前彻夜守护逝者尸体的民俗,又称“守夜”、“守丧场”。
逝者尸体落草后,要在正房中厅停放到直至入殓。有的乡镇停放3天,有的时间更长。在这其间的晚上,除孝子外,一定要有更多的人彻夜守护。当地丧俗认为,坐夜是乡邻、朋友不请自往的必尽义务。但是年轻人、有病者、流年不利者不去参加,以免未殓尸体代来晦气。女性不去参加,这可能与性别歧视有关。
落草当天的晚饭后,闻讯的中老年乡邻、朋友,拿上纸钱前往丧家。在逝者尸体前炷香、叩拜、焚化纸钱后开始坐夜。丧家要安排人员对来者造册登记,以供待后致谢。坐夜者须彻夜不眠,为免困倦,就各取所好的开展一些活动。改革开放前,有的在昏暗的灯光下玩耍名为“四十八页” 的纸牌;有的围在一起抽着水烟或旱烟诉说家长里短;有的在火盆前喝着罐罐茶谈古论今。现在,每家都有了电灯,坐夜的活动也丰富多彩了。除漫无边际、海阔天空的闲扯外,丧家早准备好了纸牌、麻将、象棋、朴克等供坐夜者选用。午夜后,还供夜餐,家境殷实丧家还以酒肉相待。因此,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不顾忌讳参与坐夜。坐夜者大多到鸡叫三遍烧鸡鸣纸后散去。这种坐夜情况,一直延续到尸体入殓后方才停止。

报 丧

报丧,就是将亲人去世的消息告知神祇和亲友的民俗。这是初丧后进行的重要事宜之一。阴阳先生择定安葬吉日后,当天由专人分头进行报丧。如迟报或未报,丧家被视为未尽人子之责,会受到亲友的斥责。
给神祇报丧。县城及周围丧家去城隍庙,乡间丧家去土地庙或家神祠堂给诸神报丧。报丧人在神祇前点蜡、炷香、焚黄表跪拜后,禀告逝者姓名年龄、去世时间、原因及生前功德。祈求城隍爷恩施逝者灵魂早日转世,土地爷、家神爷对逝者灵魂往来予以护佑。新中国成立前此风俗十分兴盛,新中国成立后庙拆神毁,给神祇报丧民俗消失。改革开放后,许多村庄重修了庙宇、祠堂,其民俗又随之重现。
给亲友报丧。主要告知亲人去世的消息和入殓、祭奠、安葬的时辰,让参加吊唁者好做准备。过去给族眷、姑舅、姻亲报丧,必须派专人登门告知。给逝者已出嫁的女子家报丧时要拿上鞔孝鞋的白布。女子闻讯后必须沿路哭泣赶往娘家,俗称“哭路头”。有的乡镇还要以同样方式给已出嫁的亲侄女家报丧。给亲友报丧,多以捎话方式告知,现在大多用电话报丧。不管过去和现在,给乡邻报丧,孝子必须在专人引领下逐户登门叩头。因为除报丧外,还有邀请乡邻全程帮助办理丧事的用意,俗称“请劳客”。 
女性亲人去世,一定要去娘家报丧,俗称“请娘家”。如不相请,自行埋葬或虽报丧而礼仪不周,将会惹出纠纷。有的地方,依丧俗要请3次娘家才可作罢。请娘家是丧葬中一件十分慎重、严肃的事情,一点不能马虎。必须选一位老成持重、通情达礼者作为报丧人。去时携带烟、茶、挂面、糕点四色礼物和香、蜡、黄表、纸钱等物。娘家如有长辈,就去长辈处报丧,如无长辈就去长子家。报丧人到达该村庄后,一般先找一处娘家邻居暂作休息并请转告报丧之事。等娘家有所准备,才去登门。报丧人进门先给祖先炷香叩拜,然后告诉逝者丧葬详情和孝子拜请之意。此时娘家主人点蜡、炷香、焚表并在院门外或村头路边焚化纸钱放声痛哭遥吊逝者。至此,报丧任务才算完成,报丧人即刻返回。为做认真准备,娘家族中长辈随即召集各家户主,商讨赴丧悼祭事宜。年轻女性暴亡(暴病、生育、事故、自杀等),请时礼数更要周道,态度更要谦卑,否则娘家人往往会兴师问罪,大闹灵堂之事不乏其例。

组执事班,就是丧家邀请有关人员组成治丧班子的民俗。
丧葬俗称“白事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一桩不可避免、礼仪严谨、程式繁杂、花销不菲的大事,没有一班人帮助料理是不行的。不管家境如何,丧家都必须邀请本村熟悉丧葬礼仪、长期服务村民、威信很高、众人敬佩的人为总管,再搭配若干名劳客组成俗称“执事班子” 的组织,全权领衔承办丧葬全程事宜。
执事班子有总管3至4人,其中一人为大总管,负责统管全盘,坐阵指挥。其余二三人为二总管,分别负责丧务、内务、外务方面的事情。其下的劳客按各有所长分别负责书案、祭奠、礼房、香案、采购、管库、请客、迎送、陪亲、安席、掌盘、帮厨、司烟酒、杂务等等具体工作。以上安排要开列“丧葬执事单” ,并书写张贴明示,务使人人知晓其职责任务。一个班子所需人员多少,按丧家各自情况而定。新中国成立前,家境殷实丧家,丧事大办,就需百余人。家境中等丧家,丧事量力而办,只需六七十人。家境不济丧家,丧事从俭,需三四十人及可。改革开放后,大多数人家尽其全力大办丧事,所需人数当然会成倍增多。班子内的一般人员都是无偿服务,只有总管例外,丧事结束后,孝子会登门赠送礼物以表酬谢。
过去,按丧俗,女性不能当劳客。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习俗逐渐被打破。与丧家女眷相好的乡邻女性,也能以劳客身份到厨灶帮忙,有的还挑起蒸馍、蒸米、洗刷碗碟等的担子。
所有劳客在总管的领导下,从逝者落草直至安葬后拆掉丧棚,会全程帮助丧家。尤其在出殡前后几天,有许多重要的丧事活动接连进行。为了使各位劳客竭尽全力、坚守岗位,确保其间丧事万无一失。丧家会在出殡前一天专门设席款待劳客,席间可以饮酒,但按丧俗不吆三喝五的搳(huá)拳行令。
西和县民间代代相传着一种纯朴民风——乡里村邻一家有事,户户相帮。只要被请为劳客列入执事单的人,都认为这是体现人们相互帮助,凝聚亲友乡邻关系的一次重要机会。不管自家有多么重要的事情都要暂时搁置,全力以赴帮助丧家,致使丧葬事宜顺利进行。这种民俗蕴含的友善、热情、真诚、无私的精神,理应发扬、传承。
改革开放后家政服务事业兴起,原西和县工商银行职员季七正(1963—)先生于2002年转岗创办了西和县第一家民营“陇上爱心家政服务中心”, 以“急人所急,服务民生” 为宗旨,开展丧葬、婚嫁、劳务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尤其在丧葬方面,通过厨具租赁、丧棚搭建、落草入殓、丧事礼议、土工打圹(kuàng)、出殡安葬等方面的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丧家需求,也减轻了总管、劳客的繁杂劳作,这是该县丧葬事业走向社会化的一大进步。在季先生的带动下,现在西和县城乡已发展民营家政服务点20余家。

图片

纸活八对灯(香蜡钱锞)

  
做纸活,就是用彩纸、竹篾扎制逝者阴间用品和丧葬所需设施的民俗。扎制的东西称“纸活   “纸扎”。
古人说“人尽曰死,形体与魂魄相离”。人们把死看作是人生旅途的转换,即由“阳世”转到“阴间” 开始了另一种生活,这就需要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生者理应为之备制。这也体现了儒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的孝道精神。另外,在整个丧葬中,要设灵堂、布置丧棚,仪仗引导等,也需扎制各种设施。这样做纸活就成为丧葬中不可或缺的民俗之一。
因为时代、家境情况不同,做纸活的方式、材料、品种、数量等也不尽相同。
新中国成立前,家境殷实丧家,为显孝心和风光,会请两三位纸活师傅来家专门扎制纸活。其材料优越、品种繁多的“全架纸活”。事后给师傅以可观酬金。家境平常丧家,量力而行,常请本村心灵手巧的人义务扎制,或去城镇纸活铺购置一定数量的“半架纸活”。家境不济丧家,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请乡邻帮助扎制少量的“一角纸活” 。有的村庄约定俗成,由阴阳先生专门扎制纸活,对其要另付酬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丧葬纸活铺被取缔、群众生活普遍困难,家家只能少制或不制纸活。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丧家不但去城镇纸活铺购卖“全架纸活”。还增加了飞机、汽车、楼房、电视、冰箱、音箱等具有现代风格的纸活,其品种数量、工艺水平远远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家境殷实丧家。这也印证了古人所说“仓廪足而礼乐兴 的道理。
现在用于灵堂、丧棚布置的纸活品种称“八大对”,即香、蜡、钱、锞彩灯各1对。金童玉女、金山银山、金斗银斗各1对。摇钱树、聚宝盆各1对,总共八对。有的村庄增加了转灯、花灯各1对,又称“十大对”。 用于逝者阴间生活的纸活有轿子1顶,轿夫4位。枣红马一匹,拉马人1位。四合院房屋一座。另有火盆、茶具、水烟瓶、旱烟袋等。用于出讣告的桶子纸、讣告牌等。用于出殡仪仗的有引魂幡,丧罩、白鹤等。20世纪30年代以前,家境殷实丧家还扎制真人大小的开路神和开路鬼数对,排在仪仗前列导引出殡,如今此纸活已被弃用。
引魂幡起着导引逝者灵魂到达坟墓的作用,是出殡时不可或缺的一项纸活。其幡由盖、幡、竹竿三部分组成。盖六角形,用细竹扎成,角顶挑六朵白色大花,角端悬六色纸剪飘带。幡长9尺,宽8寸,由双层白纸摺成。幡头与幡尾配绿色菏叶和红色莲花,全幡套纸剪红色网络。用朱笔正面书写逝者尊称、姓氏、属相、诞生年月日。背面书写逝者尊称、姓氏、属相,去世年月日时、正背两面结尾分别写“正魂随幡推行 和“正魂依幡导引”。 逝者如为佛教居家信士,背面书写“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我等导引师,阿弥佗佛,唵嘛昵叭弥吽。”幡成悬挂在盖下。竹竿丈余长,将幡盖绑在竿头,以便孝子挑幡行进。
新中国成立前后,受到群众尊敬、称道的纸活师傅要数姬凤翔(1890—1956)老先生。先生出生贫民家庭,生性机灵,为人诚实,手艺高超,常被家境殷实丧家请往家中制作纸活。20世纪20年代,他在县城里开设了有史以来第一家纸活铺,大大方便了丧葬事主,所以生意越做越红火。从第一代传人姬先生算起,姬姓纸活铺已传曾孙姬大牛,共4代,有百年。除家传外,先生还带出了周有娃、魏儒儿等徒弟。这些徒弟分别开设了纸活铺并带徒弟,经几代师徒相传,现在全县有纸活铺20余家。对此,姬凤翔先生功不可没。

图片

(孝子扯纤)

三、

入殓,就是将逝者尸体安放在棺柩里的仪式。成服,就是亲属正式穿戴孝服的仪式,二者紧紧相连。依照丧俗,在这其间要进行扫棺、择殓期、成殓、设灵堂、备孝服、请礼傧乐工、成服、参灶、谢床等祭奠事宜。

扫棺,就是长孝女在逝者尸体入殓时清扫棺柩的民俗。
入殓所备棺柩来源有三:一是有些人家提前做好了闰月棺,入殓时即可动用。二是家境不济丧家临时在棺柩铺购买。三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棺柩铺因取缔私营商业而关闭,棺柩买卖停止。大多数人家自备棺板,入殓前请木匠师傅昼夜赶制。不论棺柩来源如何,入殓当天下午都要举行长孝女扫棺仪式。其意为女儿平常给父母睡觉扫床铺被,如今逝世,清扫棺柩是尽其最后一次孝心。
扫棺前准备短把新笤帚1把,大麻1束,内包长孝女给木匠师傅利市的白毛巾1条,香、蜡、黄表等祭品若干。届时,在丧棚下的棺柩前,按喜神方位用小方桌设香案摆祭器。扫棺时,仪式由做棺柩的木匠师傅主持(购买来的棺柩也要请一位木匠师傅主持其仪式)。仪式开始,长孝男在小香案前点蜡、炷香、焚黄表、行叩拜礼。随后在木匠师傅的导引下,长孝女开始扫棺(如长孝女不在其他女儿按年龄大小依次代替。如无生女,可由族亲侄女顶替)。其孝女拿笤帚和大麻束边清扫棺内木屑、杂物边举哀痛哭。但眼泪不可滴入棺内。丧俗认为,如滴棺内对逝者不利。清扫结束哭声停止,木匠师傅取走棺内笤帚、大麻束、白毛巾及利市。至此,扫棺仪式结束。
扫棺后,木匠师傅还要做两件事情:一是经检查闰月棺放置日久底缝已微裂,就将松香溶化后浇灌其处,使其凝固填充裂缝,以防尸液渗出。二是若丧家已备有红绸,就将其精心贴挂在棺内四壁,以满足丧家装饰棺柩而尽孝道的心愿。

择 殓 
择殓期,就是选择不同日期入殓逝者尸体的民俗。
因该县各地出殡安葬情况不同而选泽的入殓日期各异。可分为三类:一是石峡、西高山、大桥、蒿林、太石河、六巷等乡镇,亲人去世后,约定俗成不择吉日只择吉时,三天即可出殡安葬,俗称“黄(慌)葬”。殓期在落草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早上。二是长道镇及附近村庄,除三伏热天外,殓期在停尸到出殡安葬吉日的前一天晚上。三是其它各乡镇殓期都在落草的第三天下午。对此,据当地传说,很早以前西和县入殓多在去世停尸后就急急忙忙进行。当时有一丧家依俗入殓时,发现苫脸纸移动,在众人惊恐中逝者又活了过来。有了这次教训,人们普遍认为,入殓不能过急,应在停尸后的第三天下午。从此,多数乡镇遵照此例一直延续至今。不过早在《礼记·问丧》篇中就有记载“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不生,亦不生矣。”当地三日入殓是依据传说还是《礼记》记载,这里姑且不论。但是,以现代医学观点看,三日入殓有防止假死现象的作用应予以肯定。

图片

(双底卷盖形棺材)

 成 
成殓,就是把逝者尸体放入棺柩的民俗。又称“小安”,意为成殓使逝者初步得到了安息。
当地把成殓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主要是指换穿寿衣,将死者放入棺柩,其间棺柩盖是开着的。而大殓是将棺柩盖钉上,其间将所有随葬品都放入棺柩,不再打开。”⑼。
按丧俗,成殓时逝者如果是女性,娘家人一定要在场查验所用物品并予以认可,否则就不能入殓。这天,娘家人必须进行第一次凭吊,所带除纸钱、鞭炮外,还有挂面若干,专给逝者做献饭。凭吊时,族人点蜡,炷香、焚烧纸钱、跪拜致哀。孝子跪地相陪,刹时哭声一片。经劝说娘家族人息哀起身,孝子叩头致谢。稍事休息后,长孝男详细诉说逝者临终、初丧经过和入殓准备情况,希望得到娘家人点头认可。平时如无嫌隙,入殓准备得体,娘家人多会褒奖赞许。
要成殓,必须邀请乡邻中不避丧事、热心助人、熟悉成殓程式的两三位老人操持。事后,丧家以厚礼相谢。现在县城附近有人以成殓为业,明码标价,招揽雇主,从侧面反映了其丧俗在丧葬中的重要性。
成殓前要准备细黄土、干柏叶、麻纸、大麻页、白酒、寿枕、寿被褥、长铁钉等。操持老人按当地丧俗,一般把成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揭去尸身苫脸纸和覆盖物,苫脸纸妥善保管,以备祭七用。由长孝男剪断逝者束脚麻页,取去铁铧或黄纸包裹的砖头。操持老人口含白酒喷撒尸体与四周,以调气味和消毒。将尸体左右摇动,使积聚在胸腔中俗称 “死气”的东西全部吐出,以免不慎喷出伤人。由孝男、孝女检查逝者全身有无金银首饰及其它忌讳系带入棺中的之物,如有则全部取掉,甚至连所镶金牙也不放过,意为避免日后掘墓被盗。接着净身,此事临终前已完成。这时只检查停尸后下身有无排泄物,如有将其擦洗干净。随后长孝男双手按住逝者头部,长孝女用湿毛巾给逝者擦洗脸庞和双手,如无孝女,则由操持老人代理。有的村庄还要长孝男用棉花蘸水擦逝者双眼,俗称“开光”,其意为避免转世后双目失明。整衣时解开罩衣纽扣,将以下所有宽松的寿衣和寿裤用针线贴尸缝紧,再将罩衣系住拉展。               
 第二阶段。将结束扫棺仪式后的棺柩抬进停尸正房中厅,熄灭所有灯光,挂上门帘遮住阳光,其意为避免操持人身影投入棺柩而祸及其身。当地有“逝者奔土如奔金”之说,为使逝者早日见土,先在棺内底上撒薄薄一层细黄土,再铺若干张麻纸,并置数页大麻,俗称“等身麻”。当地丧俗还有“儿铺女盖” 以尽孝意之说,即由长孝男铺寿褥,长孝女后盖寿被。长孝男将寿褥铺好,安放锁子寿枕。数人将尸体抬起,采取仰面直肢的方式落入棺柩里。再取下插在门外房柱或门框上的叫殃布,逝者为男性放在左臂下,为女性放在右臂下,将殃煞随棺埋葬。再在棺头及棺尾中点处拉一直线,观察尸体是否端正。如不端正,必须挪动尸体,使鼻尖和两并脚间隙与所拉直线相重合。将逝者端端正正安葬于墓穴,是丧俗的严格要求,在当地人们心中,对此一点也不敢马虎。
为使尸体出殡时不摇晃移动,需将其尸与棺柩空隙填充塞实。当地常用方法有二:一是用细黄土填充。先将黄色块状粘土打碎过筛成细末状。将用棺柩内铺的麻纸护住尸体,在棺柩与麻纸周围空隙中填充适当细黄土,再将麻纸掀起塞入空隙盖住黄土露出尸体。二是用俗称“草香” 的干柏树叶塞实。新中国成立前家境殷实丧家多用此法,取其异香气味与永远常青之意。当时这种干柏叶在杂货商铺均有出售。为避免孝子采购丧葬物品“斤斤计较” 之嫌,商铺出售时不用秤称,而用小木升计量算价。购得的柏叶用麻纸包成砖头大小,填塞尸体与棺柩空隙。新中国成立后,私营商铺关停,柏叶经营断货,此法遂被弃用。将空隙填充塞实后,由长孝女在尸体上盖上寿被。
第三阶段。总管在正房门口高声招呼“瞻仰遗容”。孝子、族亲、亲戚、好友、乡邻在院中单列排队依次进屋。逝者如是男姓,由左到右绕棺瞻仰,如是女性,由右到左绕棺瞻仰。因是最后见亲人一面,队列进屋前,所有孝子已动哀啼哭,但忌讳瞻仰时将眼泪滴入棺内。瞻仰遗容结束,孝子齐跪院中。
届时,屋内按丧俗程式进行盖棺,其事由木匠师傅主持。两位力强体壮成年人,将棺盖由两头抬起,移至棺口上空,左右往来水平摆动3次,表示将“老房” 左右房门关上并压紧。有的村庄在棺盖左右摆动时,木匠师傅低声呼唤“亡人三魂七魄入棺附身。”然后,抬棺盖人将盖上的木栓对准棺口明暗卯榫放下。如有直系亲属正从外地赶路奔丧,为使来人见上逝者遗容,则采取小殓,待见上后,再钉盖封棺。否则进行大殓,木匠师傅用12根称“子孙钉” 或“梅花钉”的铁钉将棺盖钉上。 木匠师傅敲打封棺铁钉的声音响起,庭院里孝子们大放悲声,院门外鸣放鞭炮。全程入殓仪式,在孝子的悲哀及宾客的喧闹交织中结束。接着设酒席款待木匠师傅和操持入殓老人及所有在场人员。席间由总管引领长孝男给木匠师傅恭付酬金,并对席间人员逐个敬酒,以表谢意。从此,丧葬事宜由惊恐、忙乱步入了有序、正规。
当地丧俗,棺柩崇尚黑色。入殓结束,若是新做或买来的棺柩,必须由木匠师傅涂黑。新中国成立前,家境殷实或平常丧家,多用自然漆调酒将棺柩涂黑。家境不济或极贫丧家,也只能用俗称“锅墨(méi)” 的锅烟子研细调胶水涂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自然漆货源极缺,有些丧家另辟蹊径,用化学漆或沥青将棺柩涂黑。虽然这样做不易干燥,对出殡会造成一定困难。但为崇尚黑色,人们只得无奈为之。改革开放后,自然漆货源供应好转,时有假货乱真,丧家还是千方百计寻购真漆涂棺。由此可见,虽然家境不同、世事无常,但是当地群崇尚棺柩黑色的意愿丝毫没有改变。

图片

(灵 堂)

设 灵 
设灵堂,就是设置逝者灵魂暂居之地和供人们凭吊场所的民俗。
入殓仪式结束后,紧接着进行灵堂设置。一般采用暖阁⑽式,设在正房中厅棺柩前。现在有的丧家身居高楼,只能把灵堂设在楼下空地丧棚里。在外非正常死亡,按丧俗,尸体不能进村,就在村边搭丧棚设灵堂,丧仪从简。
新中国成立前,家境殷实丧家为彰显孝道,往往要邀请纸活师傅和书画文人设置灵堂。用竹子绑扎成灵堂框架,再用青白绸布和素色纸张进行装饰,极尽铺排。家境平常丧家,多请本村灵巧之人,常用白黄蓝青纸张设置灵堂。家境不济丧家名义上也设灵堂,只不过在中厅两房梁横绑长竹,悬挂一大幅垂纸,将棺柩遮住再摆香案而已。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无家境贫富差距,再加物资匮乏,灵堂设置一律从简。
按丧俗,不管家境情况如何,用小幅纸张连接灵堂正上方大幅下垂纸时,不能用浆糊粘贴,而应由有经验的人,用小铁锤在两纸对接处轻轻锤打使之粘连,俗称“锤灵堂”。其意有二:一是避免逝者转世后双目视物不清。二是下垂纸被焚烧后,逝者还可当布能缝被裁衣。现在,只有少数村庄还流行这种丧俗。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丧家都非常重视灵堂设置,多请纸活铺师傅承接此事。暖阁式框架再也不用竹子绑扎,而被互有卯眼连接的铝条代替。其铝条套好撑起即成灵堂框架,再行装饰打扮。灵堂正后方白色垂纸中央挂金色斗大奠字,左右两边悬蓝纸白字挽联。多为请文人编写表示哀思、悼念逝者内容的挽联“父苦无边甜无尝尽然诀别,儿恩未报德未行岂能甘心。”或“手泽犹存陟岵不闻嗟子语,杼轴宛在断机无复唤儿声。 等。中间横悬两幅剪纸黄网络状帷帐,左右钩起。外檐悬挂云状花边的青纸白字长幅横额“香山添座音容宛在”或“慈云西逝母仪千古”等。横额下左右两边悬叶头莲尾蓝纸白字挽联“华月光寒韵满庭前含孝意,愁云寂寞旌飞户外动哀情 或“茹苦无边甜无尝尽然决别,哺恩未报孝未行岂能甘心”等。丧家如是书香门第,这种挽联多由亲属创作以抒发对逝者悼念情感。按丧俗,灵堂左右侧面悬挂女婿或侄女婿挽帐,使其两侧封闭而成暖阁形式。以八仙桌为香案,正中摆题主“灵牌”和带框遗像。左边摆金童、聚宝盆,右边摆摇钱树、玉女。金童、玉女执手幡,上写“金童引入极乐界,玉女迎入不夜天。”或“东极宫中放豪光而来接引,南丹真老指云雾以趋超升。”灵牌前摆各种糕点、鲜果、献饭和铜质祭器香筒、蜡台、香炉及长明灯等。香案正面垂悬白纸桌帏,俗称“桌裙”,其上贴两条黄色纸带和各种剪纸图案。整个灵堂虽不像新中国成立前家境殷实丧家用绸布绾彩那样装饰打扮,但仍然显得肃穆、庄严,令人心生敬畏。
灵堂前摆放跪垫和焚烧纸钱的孝子盆。石堡乡有些村庄还摆俗称“含水把” 的器物。其器是陶质小罐,其中插一把用大麻捆扎的小麦秸秆,长7寸,数量与逝者年龄相同。专门供盛接吊唁者奠撒的茶酒或羹汤。灵堂一侧就地铺麦草,俗称“草铺”,供孝男、孝女昼夜轮流坐铺守灵。其意为孝子陪伴在侧,勿使逝者孤独。守灵其间,孝子不饮酒、不嬉笑、不遣怒。时时向吊唁亲友行礼答谢,经常焚烧黄表、纸钱、冥币、纸质金银锞。总管会安排两位懂丧礼、办事认真俗称“照倌” 的人管理灵堂。每天负责协助亲友灵前祭奠,并分发孝帽圈。关照长明灯不要熄灭,按时续香不让断燃。查看焚纸、燃蜡情况,以防“丙丁” 之患等。
灵堂设置好后,在各房门和院门张贴白色对联“三更月冷鹃犹泣,万里云空鹤自飞。”“世事坎坷生死路,梦魂儿女悲思亲。”“想见音容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等。各门扇上粘贴白纸,将门神全部遮盖,其意为避免逝者灵魂出入被其阻拦。

图片

(孝 男)

备孝服,就是给孝男、孝女准备丧葬穿戴的民俗。孝服又称“丧服”,包括衣帽服饰和一些附属物。其作用通过外在孝服形态,来表达对逝者的内心哀思,也可反映逝者与生者相互间的血缘亲疏、家族等级关系,是丧葬民俗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西周丧礼中规定了五等孝服制,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对历代丧葬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民间,为适应各地群众生活需要及时代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孝服称谓系统与穿戴习俗。当地把孝服分为两类,即“麻孝”和“棉孝”“麻孝”又称“生孝” ,“棉孝”又称“熟孝”。
  新中国成立前,家境殷实和中等丧家,都要由眷属给孝男、孝女缝制孝服。家境不济丧家,因财力有限,大多向保存孝服的人家借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因买布需要布票,缝制孝服受限,借用情况十分普遍。改革开放后,布票废止,生活富余,丧家都普遍由眷属缝制孝服,借用情况已不存在。
现将当地丧家准备孝服情况分述如下:
一、孝衣。俗称“孝衫”或“孝袍“。专供逝者子女媳孙和堂侄子女⑾穿戴。为表悲痛心情,孝衫用粗白布缝制,制作粗糙简陋,使之衫不缉边、袍不缝领、宽不合体。男为斜襟长袍,女为斜襟齐膝短衫。曾孙、玄孙也是短衫,但用粗红布缝制,其意为孝中有吉。长孝男的孝衫在颈周特配方衬肩以区别于其他孝子。
二、孝帽。分麻冠、麻帽圈、棉帽圈三种。麻冠和麻帽圈是用浆糊把大麻及麻纸重叠粘贴成,俗称“纸背子”的厚纸制成。麻冠,高梁尖顶形,为孝男所戴。长孝男的麻冠前额缝有遮面厚纸一块以蔽明,两耳侧各垂一小棉球以塞聪,其意为“无所闻见”。 麻帽圈,高5寸,无帽顶,为圈形。麻冠和麻帽圈属于麻孝类。棉帽圈,形同麻帽圈,属于棉孝类曾孙、玄孙所戴棉帽圈用粗红布制作,其他亲戚所戴用粗白布制作。
戴孝帽要分血缘亲疏关系,亲者如逝者的儿子和未嫁女及子媳戴麻冠或麻帽圈。疏者如逝者的孙子和其它族亲、姑舅亲、姻亲晚辈戴棉帽圈,堂侄子女和出嫁女虽戴麻冠和麻帽圈,要外套棉帽圈以示所戴为棉孝类。洛峪镇一带,孝女戴状如披风,长度齐腰的白布孝帽。新中国成立前,家境殷实丧家大办丧事,散发所谓“海孝”,即给每位吊唁者都散发棉帽圈。
三、孝鞋。将所有直系孝男、孝女的鞋帮,用白布遮住缝好,即成为孝鞋,俗称“鞔鞋”。 鞔鞋的面积大小根据情况而定, 双亲一人尚在,孝男鞋帮从前至后只鞔多一半,双亲二人去世,鞋帮则全鞔。孝女媳孙不管情况如何,只鞔鞋帮前端少一半。
四、哀杖、麻带。哀杖俗称“拄棍” 或“哭丧棒”, 专供孝男使用,其意为孝子悲哀过度,自己无法正常行走,必须依持棍杖来支撑。 大多用3尺柳棍缠索状麻纸条,少数村庄用竹子。曾孙、玄孙的哀杖缠索状红纸条。在各种丧葬仪式和出殡时,孝男每人都要执哀杖。安葬结束,哀杖全部插在墓堆上。缠制哀杖时,按孝男人数多制一根,出殡时留在家中,到三日黎明举行“新墓复土” 仪式时供孝子使用。麻带,用大麻和捋(iǚ)成条状的麻纸辫制而成,故称麻带,长约3尺多。专供孝男腰间束札孝袍而用。
按丧俗,穿戴孝服的男女,不能随意在旁人家中走动,否则,会给这家召致丧葬之祸。所有孝衫、孝帽、孝鞋在逝者安葬后的祭奠仪式中还要穿戴,必须保存三年,丧葬礼尽脱服后才可废弃。

图片

(家祭三吹堂)

 
“与丧葬密不可分的还有一种相关的文化形态,就是祭奠。”⑿要遵照繁杂的民间丧俗举行祭奠,首先须恭请懂其程式,并有一定官衔、学位和威望、声誉的4至6位人组成“祭奠班子”。 全权主持成服、出讣告、家祭、迁柩、发引、路祭、三周年祭一系列丧葬仪式并书写讣告、祝文。对祭奠班子的人,通称“吉人”,尊称“礼傧”或“师爷”、“老爷”。新中国成立前,家境殷实丧家都由孝子登门送礼恭请。丧家对恭请的人会给予高度的礼遇。在院外专设礼傧庭房供议事、书文、休息。门上挂红灯,张贴红对联。其联常写“五千载文明历史礼乐诗书敦教化,数亿人精神支柱孝悌忠信壮乾坤。”在这期间,招待有专人,穿孝禁入门、三餐精烹饪,菜肴多翻新。祭奠前由孝子、乐工迎请。入进丧家庭院后,乐工奏乐欢迎。到灵堂不行跪拜礼。在祭奠时,礼傧分别担任通、引、应、读工作。高声宣布仪式进程的称“通生”或“主司礼”导引孝子按仪式路线行走的称“引生”,跟随孝子回应通生宣布的称“应生”,诵读各种祝文的称“读生” 另外,其他担任各种杂务的通称“执事者”。 由于分工明确,祭奠井然有序。礼傧不收取酬金,出殡后由丧家馈赠礼物,以表答谢。
说到西和丧葬祭奠,朱天相(1919—1997)老先生功不可没。先生字吉人。汉源镇朝阳村人,出身书香人家。毕业于天水师范学校。长期从教桑梓,培养人才,赞誉有加。又因熟知当地流传多年丧葬之礼,暇余,常应邀当礼傧给亲友、学子家中主持丧葬仪式,远近闻名。改革开放后,有热心其礼者,恳求先生将濒临失传的当地民间丧葬仪式录记成册,以便依照举行。先生于1993年4月,通过回忆考证,搜集编录了《古丧礼简录》一书。对西和民间丧葬中的成服、出讣告、亲朋祭、家祭、迁柩、发引、接路等仪式作了详细的记述。从此,成了全县举行丧葬仪式的蓝本,为抢救、传承当地丧葬民俗作出了贡献。
丧葬仪式因有祭奠丧礼伴随会显得庄严,祭奠丧礼因有乐工吹奏会显得生动,礼乐结合会使民间丧葬仪式显得更加神圣。所以新中国成立前,家境殷实丧家要邀请俗称“吹厢”的“乐工班”在各种祭奠仪式、宾客迎送、筵席上菜、出殡安葬时吹曲奏乐。乐工班首日到丧家时,要举行 “参灵” 仪式。一进村庄,边走边吹奏《祭灵曲》。总管、孝子闻讯出院门迎接时,首先给门神点蜡、炷香、焚黄表,乐工班到达,给每位斜肩披红挂彩并燃放鞭炮。到了灵堂前吹奏《四合事》、《柳生芽》等曲调后,乐工班主在香案前炷香行礼叩拜。礼毕,孝子叩首致谢,总管给每位乐工赠送利市。至此,乐工班“参灵” 仪式结束。
乐工班所用乐器,一般有唢呐两把,长号一把,小鼓、小锣各一面,小镲一付。人员组成以两位唢呐师傅为主,也可带两三位徒弟演奏其它乐器。如人员不够用,由熟悉乐曲的劳客顶替相助。祭奠吹奏,多以哀惋、悲痛曲调为主,如《哭长城》、《哭五更》、《哭皇天》等。筵席上菜演奏,多以旋律流畅、人们乐闻的社火小调为主,如《放风筝》、《织手巾》等。院门内一侧安置数张桌椅,为乐工班从成服至出殡数天内的演奏场所。桌上常摆数碟凉拌菜肴和烟酒供乐工随时享用。亲友前来吊唁,乐工吹奏《迎宾曲》相迎,亲友都要给乐工赠送利市,离开时吹奏《双班曲》以相送。有些家境殷实丧家讲究“双吹双打”,即同时特邀两组乐工班吹奏乐曲。
新中国成立前,大多数家境中等和不济丧家,丧事难以大操大办,无力组成祭奠班子和邀请乐工班。多由乡邻中熟悉祭奠仪式的人,简便从事,乐曲常被孝子不断的哭声所替代。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多数丧家的祭奠仪式,或从简,或作罢,也不可能有乐工班奏乐。改革开放后,形势大好,多数丧家都尽力操办丧事。祭奠仪式大兴,形式、规模不亚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家境殷实丧家。奏乐重现,从改革开放初期由双卡录音机播放哀乐,变成了邀请乐工班实吹真打。该县乐工班数量也比新中国成立前成倍增加,有的乐工班,还配置了电子乐器,筵席上菜时,演奏旋律轻快的流行歌曲。
新中国成立前后,西和县有乐工班10多家,其中受群众欢迎的要数上寨村李翰林(1931—2003)老先生领导的茂盛班。其班由先生的父亲在清朝末年创办,既给各家丧葬、婚嫁事情奏乐,又到各村巡回上演皮影戏。先生继承父业后,由于经营有方,班子逐年扩大,道具不断翻新,加之本人能吹奏唢呐曲调50余首,班里能演唱皮影秦腔剧60余本,上门邀请签约者络绎不绝。经常奔走在汉源、兴隆、卢河、十里、姜席、苏合等乡镇奏乐、演出。前后数十年培养出了史山祁建娃、稍峪傅进善、苏合张满仓、冯沟冯春补等徒弟,各自组建了乐工班。先生晚年将茂盛班传承给了长子李大雄和次子李中雄。改革开放后,兄弟两人带领其班在各乡镇巡回奏乐、演出,为服务丧葬、婚嫁和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

图片

(孝 眷)

 
成服,就是通过一定祭奠仪式给孝男、孝女穿戴孝服的民俗。俗称“披麻戴孝”,是丧葬中最核心内容之一,表现了生者对逝者的哀悼情感。按丧俗,成服仪式要在灵堂前举行,所以时间大多在3天设置灵堂后的下午或晚上。有些乡镇因3天安葬逝者,成服时间会提前。
成服时先要将纸马、马童和纸轿、轿夫放在庭院廊檐台下,做好焚烧前的准备。纸马,大红色,与真马一样大小。4蹄下各放新瓦1片,其意为马能奔跑如飞。马头前放小盆两个,分别装五2色粮食和清水,其意为出行前吃饱、喝好。马鞍上搭褡裢,里面装足冥币。马童身高3尺余,穿蓝衫套青马夹。通常起名 “快来儿” 或“勤快儿”,书写名签贴于胸前,并由总管在灵柩前告知逝者。马童肩上也搭褡裢,内装冥币和类似于通行证的“路引”。 丧俗认为,世间经常遇到通行证之类的麻烦,这种情况也许会出现在初到阴间的逝者身上。为给逝者提供方便,必须由阴阳先生提前书写路引。其引开头书写发证机构“北魁玄范府”,盖“道经师宝 大红印。内容为“兹证  幽冥阴府押魂大神,赐宽宥之恩典,开冥途之大路。所遇恶神外鬼,不许横争。执务冥差票头,不准作威。一切关隘渡口,验票放行。”结尾书写执证逝者姓名及发证年月日。纸轿一顶,轿夫4名,形状要比真实的轿要小很多。请阴阳先生或德高望重的人,用点燃的香头,将马、马童、轿夫的七窍烧穿成孔,俗称“开七窍” ,其意为使有灵性。
备好了孝服和纸活,有了礼傧和乐工,开始举行成服祭奠仪式。
孝子和乐工将主持仪式的各位礼傧迎请到灵堂前,先在盥(guàn)洗盆中净面、净手并相互拱手施礼后,通生、引生、应生、读生和负责杂务的执事者各就各位。通生高声宣布成服祭奠仪式开始,应生随声回应。执事者鸣炮、乐工吹奏《祭灵曲》。所有孝子出草铺,引生导引长孝男跪灵堂香案前炷香叩拜,其他孝子在庭院中面朝灵堂伏身下跪。通生宣布成服,应生随声回应。所有孝子在引生导引下,按辈份和生熟孝分批到灵堂前,由执事者助其穿戴孝服、执哀杖、系麻带后各复原位。孝子戴孝帽前,由执事者将帽在香案燃蜡、炷香上空旋绕3圈,其意为告逝者知晓并得到丧礼认可。披麻戴孝后通生宣布盥洗,应生随声回应。引生导引长孝男在盥洗盆中净面、净手,由两位拿木梳和掌镜子的执事者帮助梳发、照面后复位。奏乐声止,通生宣布读成服赞语,应生随声回应,读生高声读诵:“儿等不肖,祸延显考(妣)。三日不生(醒),理宜成殓。缌麻齐衰,罔弗先灵。敢请尊魂,降居灵位。”⒀此时,跪在庭院中的孝子已唏嘘不已。长孝男在灵堂香案前点蜡、炷香、奠茶酒、焚黄表,供馔、行四叩首礼⒁。通生宣布举哀、奏乐、鸣炮,应生随声回应。瞬间哭声雷动、乐声响起、炮声震耳。执事者在庭院廊檐台下焚烧纸马、拉马人、纸轿、轿夫及纸钱、金银锞等,焚烧纸马时,还要孝子呼唤逝者称谓“上马”,大家同声回答“上马了”。最后通生宣布成服礼成,奏乐声止、鞭炮声停、孝子息哀退入草铺。礼傧齐聚灵堂前相互拱手施礼,长孝男出草铺向礼傧、杂务执事者、参加仪式亲友叩首致谢,至此,成服祭奠仪式结束。
成服后,标志着丧家正式进入三年服孝期。直系孝子身已戴麻孝,要按丧居规定严格约束自己的生活、行为。按丧俗,在这三年期间,如丧家又发生丧葬之事,就不再举行成服祭奠仪式。

  
参灶,就是男女逝者参拜本家或娘家灶神的民俗。
当地丧俗认为,灶神不仅是升天禀报善恶,更是管水火、保吃喝的“一家之主”。 所以为了感激对自己和一家人的关照,男性去世后要参拜本家灶神,女性要参拜娘家灶神。对女性逝者来说,还有了却最后一次转娘家心愿的意义。
按丧俗,初丧第3天是逝者参灶的日子。当天晚饭后,男性逝者丧家和女性逝者娘家分别要将灶台打扫干净,摆好香炉蜡台祭器,备好香蜡黄表祭物。等到天黑,孝子或娘家人点蜡、炷香、焚黄表、叩拜罢,敞开厨房门,不许任何人出进,只等逝者来参灶。有的娘家人还在灶台前的地面上撒薄薄一层草木灰,到天亮特意观察痕迹,以验证逝者是否前来参灶。
谢床,就是逝者辞谢睡床(炕)的民俗。又称“辞炕”,含辞别、致谢之意。                    
此丧俗广泛流行于该县长道、大柳一带。当地每家屋内都有土墼(jī)砌筑而成的土炕,面积有一间房屋大,用柴禾烧热,可供取暖。人们把炕视为享福之地,一生几乎多半时间习惯在炕上睡觉,休息、吃饭、会客、手工劳作等。活着的时候有难舍的恋炕情结,去世后就会出现辞谢睡床(炕)的民俗。
初丧第7天是丧葬“祭七” 仪式的第一期(详情见后述),按丧俗,也是逝者辞谢睡床(炕)的日子。当天晚上“祭七” 仪式结束后,孝女将逝者睡过的炕烧热,打扫干净。照以往原状铺好被褥,放好枕头。逝者生前常用的吸烟、喝茶及其它生活用具按原样摆好。至此,这一夜,任何人不准占炕,也不准在房内走动、吵闹,只等逝者来辞谢睡床(炕)。
灵魂信仰是促成丧葬礼仪形成的条件之一,“若不是灵魂或灵魂不死观念使然,则断难出现具有模拟现实需要的丧葬方式。”⒂参灶、谢床民俗更加突出的证明了这一论点。另外,参灶、谢床民俗还充分说明了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观念,不但影响着生者的一举一动,还深深的影响着逝者的方方面面。

(未完,见下期)

作者简介:

图片

杨克栋(1938年—  )男,汉族,甘肃省西和县人。林业工程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俗学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甘肃省乞巧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肃省林业学会会员,陇南文史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仇池风—陇南山歌》《大美陇南·山歌集》《陇南·老山歌》(上下册)等。曽先后在省內外书报、刊物发表《西和天主教纪亊》《西和基督教教史考》《楼堂烟雨话苍桑》等文章数十篇。《仇池风—陇南山歌》曾荣获省地县三级党委、政府奖励。《抢救、保护陇南山歌之管見》一文荣获省“2012年百合花奖三等奖》。

图片

西汉水文学ID:XHS2016-06 文学性·地域性·原创性

甘肃省西和县作家协会

主 办

编 辑:陇上犁

邮 箱:2311036899@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