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的故事(1)

 慢点数学 2022-09-26 发布于江苏

远古的时候,由猿进化而来的人,由于智力不发达,没有发明数字,所以计数很困难。

他们靠打猎为生,如果打回来的猎物没有一个明确的数表示,那么肯定会引出许多的麻烦。所以,他们发明了利用结绳、刻痕、手指等方式来计数。

1937 年在维斯托尼斯(墨拉维亚发现一根40万年前的幼狼前肢骨, 7英寸长上面有55道很深的刻痕。 这是己发现的用刻痕方法计数的最早的资料。

易经》 记载上古时期我国人民 “结绳而治”就是用在绳上打结的办法来记事表数的。

罗马人在文化发展的初期用手指作为计数的工具。

到了大约公元前2000,出现了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附近)楔形文字,“T”形的楔形文字表示1,“<”形的楔形文字表示1075被写成T<TTTTT,这是以60为基数的六十进制的数,但是没有表示0的符号。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在古代印度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直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才出现了整套的数字,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但在这一组数字中没有出现0的符号。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邻国家,直到公元七到八世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崛起,在向四周扩张的同时,也广泛汲取其他各国的先进文化,才使得印度数字得到传播。

西方人接受经阿拉伯传来的印度数字,可以以1202年意大利出版的一本重要的数学书籍《计算之书》为标志,因为书中广泛使用了由阿拉伯人改进的印度数字。但他们当时却忽视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功绩,因而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了十四世纪,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与应用,印度数字逐渐为全欧洲人所采用。

印度数字在公元八世纪左右传入阿拉伯,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印度数字随着佛学东渐也曾传入过中国,但并未被当时的中文书写系统所接纳。大约在公元1314世纪之间,阿拉伯数字“卷土重来”,由伊斯兰教徒带入中国,不过,同样又以“销声匿迹”而告终。直到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国人对于阿拉伯数字的了解日渐加深,其便利性也得到了认可。

直到国务院1956年发出的《关于在公文、电报和机关刊物中采用阿拉伯数字的试行办法》,才算是直接从国家政策的高度上推广使用阿拉伯数字。

可见,自从有人类以来,一直到古印度数字的出现,大约用了三百多万年,再由印度数字演变到现在通行的阿拉伯数字,又用了大约两千年时间。说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漫长的,同样也说明人们对一个新生事物的认识、接纳、改造与利用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