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念头是有生命的,也是有方向的,更是有因果的。 道德经启示

 百科全书AA 2022-09-26 发布于河南

有道的人,关闭了自己的欲望之门,开启了面向大道的门户,于是具备了吸纳万物能量的能力,从而缔造了一个能量无限的超级生命。无道的人,开启了自己的欲望之门,关闭了面向大道的门户,于是小我开始成为主导,最终被欲望和主观撑破了自己脆弱的生命。
有道的人,私欲、私念不再出来捣乱,全部生命只与大道同行,也就没有了麻烦和问题。无道的人,起心动念,全是私欲、私念,自己的主观念头一直跟大道相冲突,因此问题多多、麻烦不断。这就是有道和无道的重大区别,这就是老子看到的人间真相。



【核心要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五十二章
开门关门

每个家庭都有大门,自家人进出都要开门。不开门,自家人无法进出;但不关门,就可能让贼进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也是每个人都懂得的生活常识。家里的门是有形的门,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还有个心门,这心门又是朝着什么方向开的呢?
有道的人,关闭了自己的欲望之门,开启了面向大道的门户,于是具备了吸纳万物能量的能力,从而缔造了一个能量无限的超级生命。无道的人,开启了自己的欲望之门,关闭了面向大道的门户,于是小我开始成为主导,最终被欲望和主观撑破了自己脆弱的生命。
有道的人,私欲、私念不再出来捣乱,全部生命只与大道同行,也就没有了麻烦和问题。无道的人,起心动念,全是私欲、私念,自己的主观念头一直跟大道相冲突,因此问题多多、麻烦不断。这就是有道和无道的重大区别,这就是老子看到的人间真相。
【经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释意】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源头,这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知道了根源,就能认识万物由来的过程;认识了万物由来的过程规律,就能把握住万物的根本,自己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塞住欲念的孔穴,关闭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困扰,终身都无法解脱。
能够洞察到细微之处的道,叫作“明”。能够让主观持守柔弱,叫作真正的“强”。运用大道的光芒,返照内在,让心中的大道呈现光明,就不会再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作万世不绝的“常道”。
【核心要义】

开门关门。
开门关门

现实中的我们,也许拥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知识也许很渊博,也能够将事物分析得头头是道,可又有多少人能够找到纷繁事务背后的总源头呢?老子是哲学家,他是借人生中的现象来思考总源头的智者,所以他发现了大道的规律,也为我们提炼出了人间修行的基本路线、原则与纲领。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就找不到这个总源头呢?老子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自己主观的想法太多,因此就远离了客观;自己的私欲太重,于是就只顾眼前;自己在乎的事情太小,所以就看不见真正的大;自我的欲望之门一直打开着,通向大道的门却一直关闭着。原来,问题的根源是我们开错了门。
若是把门开向大道呢?那就会毫不费力地从细微之处觉察到大道的存在,进而把握万事万物的总规律,人间万事也就没有苦恼和秘密了。这样的状态实在是太迷人了。
老子的上述思想,能够给现实中的人们哪些启示呢?
第一,老子揭示了天地万物的“母子关系”,找到了万物之因。老子在这一章又一次使用了“母”和“子”这对概念。“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万物,因而“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万物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母子关系的本质是因果,父母是因,儿女是果。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存在,也都是因果关系的模式。要想认清果是什么,就必须搞清因是什么——因的性质一定会在果中有所呈现。
人的认识大部分时候是零散的或者残缺不全的,在一般生活中还能应付,但在真正的科学研究当中,这样的思维模式肯定无法发现事物的科学真相。科学是要反复实证的,要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接近真相,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模式。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喜欢只在一些零散的和不完整的信息基础上对事物做出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多半是错误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核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思维模式有缺陷,二是掌握的信息不完整,三是主观立场有偏差。
既然凡事皆有因果,见果溯因才能明白真相;见果不明因,随便发议论或者做判断,肯定是错误的。因此,人的第一个念头应该是,见到结果就应该去寻找它的原因,找不到原因就不要做判断,否则就会后悔,就会失误。
第二,任何一个事物都有自己具体的因果,但所有的事物也有一个总的因果,这就是大道的规律。掌握了大道的总规律,也就能够知道万事万物的真相。我们接触了很多事物,但对这些事物的因果规律并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大多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连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都没有搞清楚,也就没有办法搞清楚万事万物的总规律。如果能够掌握具体事物中隐藏的总规律,就既能认清眼前事物的本质规律,又能洞察未来事物的趋势。如此的人生,才是玄妙啊!
怎么才能做到呢?唯有修行。一是要搞清楚具体事物的因果规律,二是要搞清楚不同事物因果规律的共同性,三是要如此不断地前进,逼近万事万物总规律的源头。
第三,要管住自己的念头。能够让自己的念头停一下的人才可能成为高人。自我的主观念头都是有局限的,若是管不住自己的念头,以己度人,以人度物,就是乱贴标签,就是无视真相,就会违背规律,就会做无用功,最后,就会将生命浪费在无用的事物上。
怎么办呢?唯有修行。修行就是管控住自己的欲念,让自己在无我无念无私的状态下面对世间的万物,这样就能够让世间万物的真相呈现出来。在生活和工作中,当我们刚刚接触事物的表面信息时,我们就会有判断,或者有情绪反应,自己若是能够觉知,就应当先放下这个念头,进一步更深一层地了解事物的全面信息,了解当前事物前面的原因,了解一个事物各个方面的综合原因,这样才能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正确的判断。若是管不住第一个

老子的这一思想,是针对现实中领导行为的一种十分流行的错误而给出的提醒。关于“无为”,很多人听说过,但就是不知道如何接近它,只有自己管得太多引起反弹时才会感慨一句:还是无为好啊!老子在此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无为管理的逻辑链:万物有道,人遵道而行,万物就会自化;人若产生贪欲,就再领回到道上;消除了人的贪心,让心重回大道,天下就在大道驱动下稳定、安宁。
老子无为的思想,是其思想智慧玄妙性的典型代表,也是令后人最为费解的思想之一。
在现实中,做领导或者做管理者的人,总是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总想把事情办好,可又总是办不太好。总想让下级能够负责任,可自己又指挥干预太多。总以为自己这样做对部下是好的,可部下却感觉不那么好,领导也郁闷。一放手吧,下面就乱了。一抓紧吧,下面就没活力了。正应了那句话:一放就乱,一抓就死。
老子看穿了现实中这种困境的本质,那就是因为违背了道。上级太过主动,下级就容易陷入被动。领导没有把大道变成人间的规制,没有变成众人的心灵契约,没有引领大家、培育大家成为合于道的人,一放手就开始混乱。
按照老子的教导,无为式的领导模式应该是下面这样的流程:
第一,清晰地界定企业或者组织的发展目标;
第二,根据目标选择所需要的、基本合格的人;
第三,通过进入组织的“入模化”将其培养成组织中的人;
第四,将合于正道方向和组织规律的做人准则变成文化;
第五,将合于人心和事物规律的做事规则形成流程;
第六,将组织的目标分解成每个人的目标;
第七,将管理者服务、辅导、监控、调整部下工作作为管理清单式的工作模板;
第八,在流程中,用温情、教练式辅导、目标来激励部下;
第九,以人生终极的谋划作为每个人的人生梦想,设置出让人人都能够看得见的实现梦想的台阶。
如此这般,就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各扬其性,从而形成一个类似于永动机式的管理模式。对于做管理的领导来说,这够诱惑人了吧!对于每个人的自我人生管理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学习了老子本章的智慧,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第一,“无为”与“人为”的区别。老子在《道德经》中通篇都在倡导“无为”的思想,反对“人为”的思想。这二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老子的“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会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当然,这是信神的人说的。而“道”呢?它是非人格化的,它创造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顺应万物繁衍、发展、淘汰、新生的规律。所以,对人来说,悟道后的“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这玄机就是大道不仅仅是你身外的一种客观力量,更是存在于人自身内部的力量,这就是每个生命的本性,也就是道性。只要人的主观不出来干预和捣乱,本性中的道力就能发挥作用,就能无不为。有人会说,我什么也不做了,光是等着自性中的“道”来发挥作用,那我的想法谁来帮我实现呢?你看,你的主观想法又出来了,是不是?这个念头就是主观的“人为”,只要是人为,就带着个人的目的,就必然受个人经验的局限,肯定也会受到自己情绪波动的影响,这样就很难完全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做了。如果一个人看事的主张很坚定、做事愿望又很强烈,就可能启动“有为”模式,就会偏离事物的规律,而背离规律不会有好的结果。故而佛经中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第二,领导对局面的影响最大,一旦背离大道,犯的错可能最大。老子根据自然界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事实和规律,认为“侯王若能守道”,即在社会的治理方面,按照事物和人心的规律去做,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就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老子之所以专门提到侯王,就是因为身居高位和掌握权力的人最容易自以为是,也就最容易违背规律去做事。一个普通人做错了事,其影响往往也只是局部的;而领导若是做错了,那就会对整个格局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上下同修,管制贪欲的膨胀,把组织建成修行的道场。老子是个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于一身的智者,他所提出的“道”,看起来是个理想,实际上又是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老子告诉领导者的是,领导实施无为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上下级一起修行悟道的过程,就是与自己的权力意志、自我膨胀作斗争的过程。上下级作为人生中共同修行的道友,一方面要有这方面的心灵契约,另一方面要警惕自己的欲望膨胀。上级还有一份责任提醒部下、纠正部下的偏差,下级也有监督上级的责任。只有这样,上级与下级贯通,阴阳才能和合,才是修行悟道的正途,也是无为领导的智慧模型。否则,光是领导自己做,部下不跟着做,也是无法成为一体的。你看现实中,领导一心无为,部下却肆意妄为,这样的组织就会变得很糟糕。
掌握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更要记住老子给我们的以下启示。
第一,彻底认清人为的有害性。要警惕人为的两种典型做法:一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部下的想法;二是用主观的想法代替客观的规律。
第二,警惕自己的强权意志。能做领导的人,大部分都是能力加权力加成功的人,只是很多领导没有意识到,这也是领导人的一个魔咒:这三种力量多半会让很多领导人自以为是。一旦领导人养成了这样的风格,有责任感和懂得实情的部下也就不敢说话了;相反,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就会走到领导的身边,就会强化领导的错误,而领导却感觉很舒服。至此,领导的困局就基本上形成了。
第三,看到部下的错误,要想到自己的根源。没有悟道的领导,总在指责部下;有道的领导,在遇到部下犯错误时总会反省自身。领导一旦悟道,就会在遇到问题时出现两个高级理性。一是这些问题是个别的还是系统的。如果从个别错误中能够查找到系统的缺陷,就是智慧型的领导。二是能不能从别人的问题里看到自身的问题。若是从别人的问题那里总能找到自身的责任,这也是智慧型的领导。


圣人但求吃饱肚子那样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抗住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这样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了。
【核心要义】

让人失魂落魄的五件事。
为腹不为目。
让人失魂落魄的五件事

作为圣人的老子,像是一个人心的守护神,总是能够看透人心行走的险径。在人们还在纵情声色自得其乐之时,老子就看清楚了人心的迷失和魂魄的走失,更看到了人正在成为外在力量操控的木偶和奴隶。
老子的思想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真理:追求生命承载力之外的物质,迷恋于生理性的快乐,就会丧失精神和灵魂的主权。况且,精神决定肉体,精神主权丧失,肉体也就成为被践踏和蹂躏的物件。苦命、命苦,皆源于此。
明白了老子思想的基本原理,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老子思想的精髓。
第一,唤醒现实中沉迷的人们。老子针对当时奴隶主贵族贪欲奢侈、纵情声色的精神迷失状态,进行了揭露、劝诫,也是严正的警告。实际上,当时的奴隶主阶层有那样的物质条件可以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但并不代表其他人,包括社会精英层和普通百姓没有这种想法,只是条件不太具备而无法实施而已。今天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沉迷其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因此精神迷失和生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由此可见,老子给人们的警告,是跨越时代的,是人生中最基本的规律。
第二,对治人类发展中物欲与精神失衡的药方。对于老子“为腹不为目”的恬淡质朴的思想,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说老子是把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对立起来,是其愚民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只要给人们温饱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是在阻碍社会进步的一种落后思想。实际上,这种评判很显然是断章取义的,老子强调“为腹不为目”,首先是对治现实病态的一副药方,是矫枉必须过正的一种方便法门。同时,老子强调的是要尊重人生和生命的规律,强调精神内守,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克制过分的欲望,以达到生命与天地和谐的目的。这种对生命的呵护情怀,怎么能够被解读成一种愚民思想呢?
第三,领悟生命中的一种特殊的“张力”模式。人生和生命呈现出一种连绵不断的张力状态,也就是两种不同的力量胶着在一起和不断较量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三对关系:为个人和为他人;精神利益和生理欲望;自己的主观念头与客观的大道法则。老子通篇对大道的解读,也是围绕着这三对关系展开的。老子告诉人们:一心为他人才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精神主导才不会在物欲中迷失自己;让主观遵循大道的规律才能拥有真正的智慧。至此,上面问题的答案也就清楚了:人要追求进步,但必须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必须精神主导和先行,必须合乎人生和生命大道的规律。这也算是人生的核心程序,我们都应该检视一下自己现在的心智程序状态,快点调理一下。
为腹不为目

老子认为的幸福、健康的人生景象是人们能够过上丰衣足食、心平气和、宁静恬淡的生活,而不要贪图外在庸俗的奢侈生活。老子希望人们要遵循规律,净化心灵,学习悟道,用大道的智慧经营自己的人生。老子希望人们珍惜当前拥有的、珍惜当下的平安、知足而保持常乐,不用跟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比较,因为每个人的生命系统都有差别,羡慕就是自我迷失,嫉妒更是白费功夫。保持对自己的现状和心智的审视,不断地修行悟道,让悟道后的智慧指引人们进步和发展。你说,这样的景象不好吗?
如此这般,我们人类才不至于被外在力量主宰成一个木偶,我们才能真正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悟道箴言】

追求生命必需,这是生活;追求额外占有,这是服刑。
能守住本心的,叫作人生;一味迷恋外物,叫作木偶。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释意】

大道广布天下,左右上下无所不到。
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
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从来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
正因为它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核心要义】

大道精微。
大道精微

老子在本章分成了四句话来阐释他关于大道最终为何成其大的思想。第一句说的是大道无处不在。第二句说的是大道滋养万物不图名不居功。大道变成了万物之精微,可以叫作小。万物又都汇集于它,可谓之宏大。这大道啊,既可化成精微藏匿于万物之中,又可让万物归于它,从而博大无边。第三句说的是,大道需要彰显或者可以显示自己的伟大和宏大吗?第四句说,大道越是不显,就越成就了它的伟大啊!
关于大道的博大渊深,老子已经做了很多次的阐释。关于大道的宏大功德,老子也已经做了不少说明。关于大道的至大至小,老子也做了相当明确的解释。老子在这里又借助大道的属性,把最想说的话告诉了大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那么,人能学习大道的品质吗?人学得了大道的伟大吗?原来真正的谜底是:人本身就是大道的载体,人本身就是大道,只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不能表现伟大,或者认为伟大与自己无关。实际上,人性的本质就是道性,唯有合于道性,才是真正的本性,否则就是魔性。
学习了老子本章的思想,我们进一步明白了老子大道的精微。
第一,大道如神。老子认为,“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其自然。这些观点,老子在前面某些章节中已经做过论述。老子在讲述大道时,用的是拟人化的说法,这是为了让人能够读懂大道的性质。可是,这样的表述,却被某些人认为是唯心论,这就真的有点可笑了。
第二,小微大聚。老子讲,“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大道生养万物,又在万物之中,万物又都是它的一部分。大道能够“至小无内,至大无外”,小至精微无所不到,大至宏远无所不包。细微时可以遍布天地而难察,宏远时无边无际而难测。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同样是道体的人类应该认识的本性吗?化成小,深入万物之中而不觉;汇聚大,包容万物而无漏。
第三,人类本性。道性即本性,与道同体的人类本身就是先天富足的,何须外求?道已是天地间最大,何须自大?越是不自大,越是接近本性和道性,越是能够成为如道一样的宏大。明白了这一原理,人就能恢复本性。现实中的人,能借鉴大道的无我无私吗?你如果注意一下就会发现,人间伟大的人好像都是如同大道这样无我无私的,可最后却成就了重大的人生利益。
第四,大道在哪里?一般人认为,大道不会说话,它的品性是人提炼出来的,是来服务于人的。这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一种人对客观规律的借鉴。实际上,这才是天大的误解。因为,大道至精微、至宏大,衍生万物,又在万物之中,禅宗六祖惠能就说:“道在汝心。”实际上,老子给我们最深刻的教导会让我们惊诧:你就是大道,大道就是你,只是你不觉,所以才会迷惑。人要是能够听懂老子的这番教导,也许就能顿悟了。
第五,大喜欢谁?人啊,总是自大,总想成为大,社会上那么多人做梦都想着做老大。人们喜欢大,却不知道大到底喜欢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到处去寻找大道,可人们忘了自己的出身——人人都是大道之子,本身就具有精微和宏大的基因,只是人一自大,就忘记了大道,反而让自己变得渺小了。所以,古今中外,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美德,就是谦卑。如此才能复活人本身的道性,这才是真正的人性。你看现实中,真正有功夫、有功底的人,都是谦卑的。相反,那些浮躁的人、内心空虚的人,倒是很喜欢自高自大或者到处吹牛。即使是那些因为一些机缘而获得人间大成就的人,若是离开了谦卑,也会给自己招惹巨大的祸端。这一切都在印证道性和人性的一体性。
学完了这一章,是不是感觉大道离我们不是远近的问题,而是它就在我们的生命中?若是知道了大道之精微和宏大与生命的关系,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对自己那点念头、想法或者成绩而骄傲自满呢?跟随圣人给我们的指引,我们能够悟道,能够去弘道,就是不用为自己谋私,此生不就可以成就伟大和达到“死而不亡”的天寿境界了吗?这才是老子思想最迷人的地方啊!
【悟道箴言】

大道是天下,天下是大道。
大道藏万物,万物载大道。
大道是人类,人类代道言。
大道能精微,大道能宏大。
人若悟道性,伟大自然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