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的文化艺术——古琴

 吴越尽说 2022-09-27 发布于浙江

图片

100年前的怡园会琴是一个奇迹。100年后中国古琴界天南海北的琴家,师承几乎都与当年的怡园琴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百年风雨,琴脉在兹,中国的古琴琴脉留在了苏州。


图片


园与琴的天作之合

除去冬歇、夏歇,一年中有8个月每月第一个周日的上午,吴门琴社都会在怡园如期会琴。自上世纪80年代末,这被描述为“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的吴门琴音重回怡园,再无缺席。

怡园,清末浙江绍台道道员顾文彬与子顾承在清晚期1874-1882年建起的园子。为了偶得的宋元四年(1089)东坡居士监制的“玉涧流泉琴”,在园内特地修筑了琴馆。建筑从内部分隔成两间,东侧“坡仙琴馆”,西侧“石听琴室”。

坡仙琴馆内陆方不大,并不能容纳许多人。但船篷顶让琴音呈现了最完美的状态。与古琴内部构造的相似,亦是一种追求,“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吴门琴社第三任社长裴金宝这样解释,石听琴室顶有船蓬式杉木天满,天满为木版顺纹铺饰,圆弧呈南北走向。“从音响学原理分析,弧面顺纹铺木之屋顶,对声音的快速传递及扩音共振有良好的效果。”东西之壁铺有与天满木板方向一致的全满式衫木夹板墙,解决了砖墙声音反射产生的回音干扰。“这是继承了古人早就发现的木材顺纹传递声音的速度比其他材料快,以及木材能够产生二次共鸣的经验,独具匠心,又极其巧妙。”琴室南北各安有长窗五对,特长,窗头直至屋檐,窗脚离地二尺。“应该是考虑春夏秋三季开窗面南操琴的需要而设置的。”

石听琴室的“石”,指立在窗外的两座形似听琴人的太湖石,就连顾文彬自己也打趣道:“琴固灵物,石亦非顽。”

琴室之北,一条回廊逶迤而过,北墙无窗,严冬挡风御寒的功能不言而喻。室外有山石荷莲小院,假如夏日在此,但闻南风习习,荷香阵阵,桐叶沙沙,琴音泠泠,沏茶品茗,倚石闭目,养神听琴,妙不可言。园林里的花草也都有寓意。琴室之南养有缸莲,六月当有幽香来;室北植有桐,梧叶亦能舞秋风。“自古选琴,面板用桐,底板用梓。桐梓便成了琴的雅称。传说桐为凤凰所宿之树,而音律的产生据说就是从凤和凰的鸣叫声中启迪得来的。桐琴如此关联,琴室之旁植桐,是有着丰富的含义。”

“坡仙琴馆、石听琴室,与北面取意落涧奔泉的玉虹亭,构成以琴为中心的一组景区,室内主人操琴,室外二石倾听,琴声和着飞珠溅玉之音悠悠回荡,从而烘托出高山流水得知音的意境,尽显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美、自然美、艺术美和意境美。”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主任的周苏宁这样解读。

“太古之音”回到怡园,是点睛之笔。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古琴是中国器乐艺术的集大成者,自上古时期的礼乐制度始,便与“士”后来转化为的文人士大夫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苏州的古琴史至少2500年,与这座城的历史相当。历史记载最早在苏州传琴的人,是孔子七十二贤中的言子,长期在吴地“弦歌化俗”,以琴代语,乐教民众。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精通音律,当日“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在吴地传琴十多年,吴国丞相顾雍是他门下受业弟子之一。蔡邕在吴地的12年中,发生了焦尾琴和柯亭笛的故事。

1919年仲秋,顾承之子顾鹤逸与琴家叶璋伯、吴浸阳、吴兰荪等人,特邀上海、扬州、重庆、湖南等地琴人30余人,相聚怡园举行琴会。众人研讨琴学,切磋琴艺,还分别演奏了《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石上流泉》、《雁过衡阳》等古曲。随后又对各地琴人所携的十张藏琴的琴名、琴式、断纹、题识等进行汇考,并一一加以记载。李子昭兴致勃勃作《怡园琴会图》长卷,与会琴家纷纷题咏,以志琴会之盛。叶璋伯为鸿雪留痕,特地镌石藏图。整个活动在中国近代琴学史上谱写了新篇。自此,怡园琴会成为琴友相聚的固定活动。

1935年,李子昭、查阜西、吴兰荪、周冠九、彭祉卿、王寿鹤、郭同甫、庄剑丞等召集了海内琴家30人汇集怡园,再度雅集,期间琴家倡议成立“今虞琴社”。至1936年3月1日,“今虞琴社”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质的古琴社团。

百年怡园会琴,虽以江南一带琴人为多,却汇聚了中国古琴艺术的南北众多流派,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博采众家之长。两次怡园琴会,均有川派大家李子昭的身影,享有“宫廷第一琴师”之誉,晚清名满京华。清亡后在周冠久处任琴客,也是中国最后一位琴客。各家琴派视其为泰山北斗。为一睹其风采,琴人也是一呼百应。

吴地琴派本就源远流长。自唐以来,中国古琴就有两大艺术流派,蜀派和吴派。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吴派在各个时代有分异,有演化,有回归。南宋时出现浙派,明代出现江操和浙操,都可看成吴派在泛太湖流域的变异支脉。明代晚期,严天池抵制琴坛不正之风,开创虞山派,把吴派琴学推向一个新阶段。

清代吴中琴家蒋文勋有论:“吴派后分为二,曰虞山、曰广陵。”清末至三十年代,熟派(即虞山派)风行一时。但古琴界通常另有一说:广陵源自虞山,又派生诸城,再生梅庵。至近代,吴派又演化派生虞山吴氏和吴门琴派,各以古琴大师吴景略、吴兆基为代表人物。今虞初期,吴兰荪、吴浸阳两前辈宗师在承传吴派、熟派的同时已渐开吴门琴风。到了吴兆基手上,进一步发扬光大,海内外琴人称誉为“吴门琴韵”。

由于战争和社会动荡,第二次怡园琴会之后渐渐消声哑音。1937年抗战爆发后,今虞琴社转至上海活动。


吴门琴韵,余音不止

1986年,享誉国内外古琴界的著名古琴家、吴门琴派的代表人物吴兆基,与著名古琴家徐中伟、叶名佩、吴兆基的学生裴金宝一起筹建琴社。最终定名“吴门琴社”,接续了百年怡园琴会在苏的琴脉,延续今虞的精神。

1992年,吴门琴社应经谢孝思、王西野二老提议,怡园再会,绝响多年的“太古之音”重在怡园响起,延绵至今。

据1937年编印的《今虞琴刊》当时统计,全国约有琴家100多人。1956年,全国性古琴普查时也仅有100余人,当时结论,仅有极少数弹奏者保持专业水准。到2001年全国操练古琴的,吴明涛估约1000人左右。转折在2003年,古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之接连数张名琴创下拍价新高,学习古琴弹奏的人开始爆发性增长。如今的每次怡园会琴,围裹得里三层外三层。

历经百年风雨,吴门、怡园,仍是传统琴派绵延、生息的最好土壤。


来源:《姑苏古城》微信公众号

2019-07-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