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个深刻的问答,唤醒你沉睡的认知!

 赢rjtyhxzflwzs 2022-09-27 发布于内蒙古

“醒醒吧,你不止拥有1个大脑

——你有3个。”

---本文约6600字,阅读需6分钟---

灵魂发问

·好逸恶劳是如何成为每个人的生物本能的?

·为什么说“教给别人”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稀缺的心态为什么让我们时刻备受煎熬?

在95后的名校圈子里,精进的人生观是一种“宏观的正确”——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透支”当下资源,会造成快感的不可持续:沉溺在廉价的多巴胺中,是最愚蠢的杀鸡取卵,寅吃卯粮,终究要连本带息偿还。

你我都知,大学生天天躺在宿舍里,喝肥宅快乐水、刷短视频,不会有未来;

你我都知,打工人为了大项目连续熬夜肝PPT,只盯着奖金却忽视成长,最终只是一块公司用后即弃的人肉电池。

你我都大体知道,迷茫、混沌的度过每一天的人,和清醒、精进的度过每天的人,不会有一样的结局。

但说到具体的方法论,多数人只是依稀的记得几个关键词:早起、复盘、运动、冥想……却不清楚从根本上如何改变自己——就如同看着一间乱糟糟的房间,不知道哪里开始收拾

很显然,我们需要一本系统的“精进方法论”书籍。

《认知觉醒》是我在小红书的某个书单上“偶遇”到的书,作者名叫周岭,生卒年月不详,公开渠道搜索不到什么背景信息,只知道是个大器晚成的自媒体博主。但翻开这本书目录,我觉得画风非常亲切,字里行间作者强调的无非“觉醒”二字,这让我倍感舒适。

就好像两只陌生的蚂蚁,通过互相触碰触角,而确认了彼此的身份。

在豆瓣上,这本没有几乎没有什么名人站台的书,竟然斩获了8.2分的不俗成绩。

有点东西!我对自己说。

随后用大约5个小时读完了全书。

本书对我最明显的影响是,我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更加坚定了:“早冥读写跑”,5个“精进者”习惯,我已经坚持了很久,而在肉眼可见的未来依然会坚持下去。但现在我希望把它们介绍给你,希望你也能够享受“觉醒认知”这颗初品苦涩、再尝却甜美无比的思维果实。

1.人类趋乐避苦的天性是如何形成的?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性脑的轮流登场

不少人的初始状态是混沌的,他们天然追求简单、轻松、舒适、确定,这种天性支配着他们。看短视频、刷朋友圈和逛淘宝是很“舒服”的,因为你完全不用过脑子;但学习、写作、撸铁就让人痛苦不堪,因为你时刻需要消耗巨大的意志力来“强迫”自己。

这是为啥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由内到外至少有三重大脑: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具体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从出现的年代看,本能脑已经有近3.6亿年的历史,情绪脑有近2亿年的历史,而理智脑出现的时间只有250万年不到。

第二,三重大脑发育成熟的时间不同。本能脑早在婴儿时期就比较完善了,情绪脑则要等到青春期早期才趋于完善,而理智脑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基本发育成熟。

第三,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而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所以它们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

第四,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看起来很低级,但其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000000次/秒,堪比当今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个人计算机;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相比起来简直弱极了,并且理智脑运行时非常耗能。

综上,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毕竟亿万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危险、匮乏的自然环境中过着“狩猎与采集”的生活,而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对食物进行即时享受,对舒适产生强烈欲望,才不至于被吃掉、被饿死;同时,原始人还要尽量节省能量,像思考、锻炼这种耗能高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生存的威胁。

所以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又因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但从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社会的发展突然开始加速了,饥饿和危险不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但“焦虑的天性”却完整地保留在了我们的大脑中:我们今天虽然西装革履地坐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楼里工作,但本质上依旧是那个为了生存而随时准备战斗、逃跑或及时享乐的“原始人”。

些在远古社会具有生存优势的天性,在现代社会反而成了阻碍: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人的“默认心态”就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而且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

所以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疏导”本性,“呼唤”理性,是你获得超额收益的来源,坚持自律和长期主义的人,必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残酷竞争中的佼佼者。

但我们终究无法改变“三脑”的结构——这是出生的时候就确定的事情。我们只能分化利用它们: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理智的人绝对不会轻易调动意志力,“逼迫”自己上进,而是利用人的生存本能,用强烈的情感诱因“引导”我们行动,才是上策。

我想起了理财神书《小狗钱钱》一书中,小狗引导主人公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自己为什么想要变得富有的10个原因,以此来引导她开始坚定攒钱、理财的信念,并付诸行动,原来这正是利用了“可视化”的方法,让“本能脑”产生精进的欲望,进而驱使自己最终克服惰性、走上艰难而正确道路。

总结一下,当你的理智知道“什么是艰难而正确的”,你应该把这个目标“情绪化”,让你的愤怒、喜悦、贪婪、悲伤和恐惧成为你的“原动力”,而“理智脑”只是“带兵打仗”的将军——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这个将军最高级的策略。

2.潜意识是什么?(“托管系统”)元认知又是什么?(“手动系统”)

潜意识是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进化之手巧妙地采用了意识分层的手段,它让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让意识负责社会系统,如此分工,意识便得到了解放,可以全力投入高级的社会活动。

由于生命的首要任务是生存,于是,基因自我设计的第一原则是节能,所以潜意识没有思维,只有本能,它会努力让身体走低能耗路线,诱导我们娱乐、享受,所以本能通常都是阻碍学习的。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这样描述人们对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这极符合人类不愿动脑的天性。

我们的基因里,所以凡是能简单得到的,人就不会选难的;有短的反馈回路,人自然不会选择长的。

然而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当我们被“好逸恶劳”的潜意识牵着鼻子走,生活中的困难和隐患就会推挤如山,并“深深”植入我们的脑海,这也就成为了焦虑的滥觞。

而我们得以对抗“无秩序”的,就是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你不妨想象自己身边有一个“灵魂伴侣”,他会时刻伴随、指引着你,帮你获得自控力并成为你的“思维舵手”。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毕竟,这是一个分心走神的成本很低的时代,乱七八糟的八卦和无聊信息唾手可得,而人的天性又是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的,所以在默认情况下,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待在精神舒适区内。可惜“走神一时爽”,事后我们就得承担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

总的来说,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元认知就是这个“约束”,它的意义在于,让你把自己的决策中枢和“潜意识”区隔开来,永远盯着那些能让自己余生幸福总量最大化的长期目标。

3.高效学习的本质是啥?在“舒适区边缘”对外输出

深度学习是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丰富的信息和多元的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深深地损耗着人们深度学习的能力:快速、简便、轻松的方式使人们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得到了放大,理智脑的潜能受到了抑制。

作者隐约看到:一小部分知识精英依旧直面核心困难,努力地进行深度钻研,生产内容;而大多数信息受众始终在享受轻度学习,消费内容。是否进行深度学习,就成为了二者的分野。

生产内容为什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呢?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他将学习分为两种: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我们把学习后尚未遗忘的部分称作“知识留存率”。

1.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2.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可以看到,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输出意味着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但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如有机会,我们还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

当知识的积累到了一个层次,我们就需要体系化的思维。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须知“收集”知识并非我们的目标,只有这些知识可以被用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学习的过程才是有意义的。为了做到“内化知识”,我们一是要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靠意志力学习终将失败,因为成功是“玩出来”的。

这是一个充斥着“打卡”作秀的时代,大家读书时总想着还剩多少页就可以完成,背单词时总想着还剩多少个就可以完事……这样的心态会使注意力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全身心投入事物本身,从而体会其中的要领和乐趣。

须知个体生命的本质意义就在于身心合一,去觉知真实的生命过程。

只有当情绪脑被调用,充分发挥正反馈的作用,我们才能“玩”出生命的精彩——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

因为人类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没有思维、短视愚笨,时常沉溺于游戏、手机、美食、懒觉……但它们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却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

我们的理智脑虽然聪明、有远见,但它身单力薄,真的不适合亲自上阵,真正需要它做的,是运用聪明才智去制定策略,让本能脑和情绪脑不断接受强烈的正向反馈,愉悦地朝着目标一路狂奔。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另外,休息也很重要。高效学习的关键在于保持极度专注,而不是靠意志力苦苦支撑。毕竟保持专注并不能仅靠意志力约束,还要靠主动休息“回血”,只有精力充沛了,我们才能保持专注。

你可以倾心打磨作品,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这些反馈带给自己的必然是强烈的成就感和继续行动的欲望;相反,没有反馈的学习不仅是痛苦的,而且十有八九会失败,拿写作举例子,如果没有任何反馈,没人能仅凭意志力和长远的认知能走得长远。

古典在《跃迁》一书中这样描述高手的破局战略:找到自己的高价值区——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再借助头部效应的系统推力,从一个小头部不断地向大头部移动,实现跃迁。而抢占头部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持续打磨高价值的作品,凭借作品换取反馈。

4.如何让情绪力为你所用?要避免处于“紧绷”的“稀缺状态”

根据哈佛神书《稀缺》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的前提下,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

所以一个很讽刺的现象是,只有富裕的人才能淡定的坚持长期主义,从而变得更富裕;贫困的人因为急于求成、缺乏耐心,反而容易鼠目寸光,最终半途而废。

“稀缺”的情绪也会摧毁我们的幸福。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需要具备以下因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很多人觉得最后一点比较抽象,其实就是指“被支配”的处境会带来人的意志力的“稀缺状态”。比如老板天天对你吆五喝六,让你俯首帖耳,是个人都会不爽。

作者周岭对此给出的策略是:“PUA”自己。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

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当你辛辛苦苦挤地铁上班,你不是在谋生,而是在积累幸福生活的资本;

当你为了大项目熬夜赶工,你不是被压榨,而是在打磨你的专业化技能;

当你被要求从事公益活动,你不是被安排,而是在主动向社会贡献福利。

毕竟,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坏事,只有坏思维。

5.精进主义者的低成本五件套是什么?早-冥-读-写-跑

早起的功能是拓展有效工作时间,是大佬的“标配”:巴菲特每天6∶45起床、乔布斯每天6点左右开始工作、村上春树每天5:00起床写作。可以说,在早起这件事上,成就越高的人“越卷。”

冥想是提升智力和专注力的最好途径之一,被硅谷大佬纳瓦尔称作“精神轻断食”,比尔·盖茨、尤瓦尔·赫拉利和瑞达利欧都是资深的冥想爱好者。冥想过程中,我们仅需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也就是说,让所有的注意力都“轻柔”的拉在气流的轨迹上,锻炼这种宝贵的、摒弃杂念的能力。

阅读的重要性就不说了,史上最便宜的自我提升方式,没有之一。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读好书就是和智者取经。但选书切忌求难求深,一定要让兴趣、难度、需求三者尽可能匹配,并关注“知识留存率”,让读到的东西为自己所用。在阅读这件事的价值序列里,阅读量

写作和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写作是一种很有效的输出,而鼎鼎大名的“费曼学习法”就极其强调输出,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接触信息的根本方式——输出的过程,就是巩固输入的过程,“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写作也要讲求技巧,特别是讲知识、讲道理的文章,最好不要随意堆砌抽象概念,让人感觉很高深,看得云里雾里的。相反,如果采用像聊天一样的方式写作,就会让文章显得很自然:乔治·莱考夫曾这样定义和评价“类比”。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恰恰是学习的本质;李笑来在写作时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大量使用类比,除了类比和排比,尽量不使用任何修辞。

总而言之,好的写作肯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之物重新解释,最好能让3岁小孩也明白你在说什么。

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这一点已经被无数科学家证明。一个良好的身体,是你所有精进行为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个开头的“1”,就没有后面跟着的无数个“0”。综合所有运动来看,晨起跑步是最无痛、性价比最高的运动方式。

总体来说,《认知觉醒》是一本精进者必备的大号文献综述,全书频繁提到了很多我认为质量极高的书籍,比如《心流》、《稀缺》和《思考,快与慢》等,可见作者阅读面之广;其次,整本书行文流畅,采取了近些年大V中很流行的口语对话体,亲切自然,又不失逻辑性,非常适合处于混沌、迷茫的年青人作为精进类的入门书籍阅读。

读完全书,迷茫和焦虑或许不会立马消散,但是你会知道自己为何迷茫,已经如何行动可以慢慢摆脱迷茫。

作者在全书的最后提到,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当你明白浑浑噩噩度日毫无意义之后,你也就成为了另外一个人,就好像作者自己一样:36岁方才觉醒,摆脱“手机控”和颓废,成为一个自律的、探索心智的大V和作家,成为无数人黑暗中的明灯。

愿此刻被这本书照亮前路的你,有一天也能发光发热、温暖别人。

All aboutSocial Science

点击“分享”和“在看”支持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