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天性:身为职场人,不掌握思维的规律,就很难事业有成

 西域匠人 2023-01-14 发布于四川

#2022职场年终盘点#

工作即修行,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如果对自己做个盘点,就是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和思维偏见。

大部分职场人,都在用脑子吃饭,抛开运气的因素,脑子决定了你的事业高度和人生厚度。过去一年的职场,你谈下的客户、成交的订单,错过的岗位、经历的痛苦,都成为你的一部分,最终塑造了你的思维。

同时,思维又决定了你的行为和成就。

看似差不多的人两个,因为思维的不同,可能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赚多少钱、有多大的影响力、获得多高得权力,说到底取决于思维与本能和情感的和谐。

身体自然,心灵自由,思维自主,天堂地狱皆其定。


问题在于:

你对自己的思维了解多少?

有没有哪一种思维,成就你的同时又摧毁了你?

你相信的观点一定正确吗?

为什么有时候思维很清晰、有时很混乱?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认真聊聊思维和认知。内容较多,我将分几期来分享。

文章图片2

01 理性装在感性的大脑里

1.感知、理知和自我认知

陈嘉映教授最新出了一本书,叫做《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他说,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有理知同时还可以感知,可以感知的同时还能够理知。感知是对整体的把握,是无意状态下的快速判断;理知是主动的推理和计算,是有意识状的思维。

有感知无理知就沦为了动物,有理知无感知就变成了AI。

正因为人可以同时感知和理知,人生才同时有了烦恼和意义。

只有感知是快乐的猪,有感知、有理知的是痛苦的苏格拉底。你想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呢?其实,我们并没有选择。因为,我们每一位都已经尝到了理知甜头。科技的繁荣、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富足,得益于人类感知能力的发展。

既然必须要理知,掌握自我认知和思维的正确姿势尤为重要。

接下来,我们先来聊聊人的大脑,了解一下人的认知系统。

2.理性装在感性的大脑中

近1万年里,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衣食住行、伦理道德、科技文化天差地别,但我们的大脑结构却没有什么改变。人们的认知系统升级了,但是承载这些认知的硬件配置却没有升级,换句话说,就是理性的思维装在原始的大脑里

心理学把人的认知比作“马车”。驱动和驾驭马的是2马和1个骑手,黑马代表本能、白马代表情绪,骑手代表理智理智。后来神经科学家们提出了“三重大脑”的理论

文章图片4

人是理性的动物,本能、情绪、理性构成了认知的三大属性,它们分别对应着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三重大脑。

本能脑负责日常的呼吸、心跳等生存必须的功能,几乎是所有动物都共有的大脑结构。

情绪脑负责体验和产生害怕、恐惧、爱、安全等各种情绪,高等动物大脑与人类情绪脑达到了90%的相似度。

理智脑负责感知、推理等高级思维认知活动,是人类独有的大脑结构,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这里,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

本能脑、情绪脑强大,理智脑弱小。从进化时间来看,本能脑形成于3.6亿年前,情绪脑形成于2亿年前,理智脑形成于250万年前。如果将本能脑比作一位100岁的老人,那么情绪脑相当于是55岁的中年人,而理智脑只相当于不到一岁的宝宝。三个系统相对独立,却又彼此影响。

人类的多决策大部分源于本能脑与情绪脑,理智脑很难插得上手,理智脑看似自由决定,其实是在为本能和情绪提供证据而已。

文章图片5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其一,我们以为的理性在思考,其实是被本能脑与情绪脑的胁迫,为行为和欲望提供证据而已。与此同时,人不擅长理性思考,却又无法停止思考。

其二,当理智与本能和情绪相一致的时候,人是感觉比较舒服的状态;可一旦不一致,就会出现负面情绪,变得焦虑、纠结、怀疑。从这个层面来说,思维这正是现代人的心理的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其三,本能和情感的天性趋乐避苦、即时满足,它们有强大的力量让理智为趋乐避苦、即时满足提供证据。

因此,理智脑想要自己做主,必须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所谓认知升级和自我成长就是超越思维天性的过程。

文章图片6

02 思维天性

前面我们说过,人类的趋乐避苦、即时满足本性于本能和情绪。本能和情绪比理智强大的多,理智只是在为趋乐避苦、即时满足的天性提供证明而已。我们也把它称作人的思维天性。具体来看,思维天性有三大重要特征:元无知、自我中心和思维惰性。

  • 第一,元无知。

元无知指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有个很著名理论叫做“邓宁-克鲁格”效应,人在评估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往往会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邓宁-克鲁格效应把人的智慧分成了四个阶段:愚昧之巅、绝望之谷、开悟之坡和平稳高原。

文章图片7

“元无知”对应着曲线的“愚昧之巅”状态,指人的本能和情感掌控了思维,无法独立和自由的思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处在无意识的状态。

处于元无知的状态的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认为自己了解了一切。他们一旦抱有某种信念,就会把所有的事情纳入这个信念之中,本能的排斥其他的观点。“元无知”和文化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没出过门的老奶奶可以很明慧,学问很高的科学家也可能很偏执,听不进他人的意见。

人之所以倾向待在“元无知”状态,是因为下一个阶段是“绝望之谷”,为了避免进入“绝望之谷”的痛苦中,人就倾向于留在元无知状态,做一只快乐的猪。

文章图片8
  • 第二,自我中心

即使你拜托了“元无知”,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思维还会陷入自我中心和自我证实倾向。

你一旦有了一个想法,就会努力证实这种想法,而不是证伪或者反思。我们会更倾向搜集、关注支你想法的数据,无视那些跟你观点和判断不一致的信息。这种自我证实倾向,可以表达为一个金句:“一件事因为我们相信才正确,而不是因为正确才相信。”

比如,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

站在妈妈的角度,因为关心你,妈妈会不断的给出的证据,证明“穿秋裤”的必要性,而不会换位思考子女对美的渴望,并且种信念会在每年秋天到来时不断地得到增强,变得坚不可摧。站在子女的角度,你认为美更重要,所以就不断的反驳来证明自己的是对的,也没法站在妈妈过来人的角度思考。(妈妈的爱永远伟大)

通常,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被情感和本能所左右,越不容易换位思考,陷入自我中心和自我证实倾向中。

文章图片9
  • 第三,思维惰性

思维惰性,指的是人更倾向进行轻松的快思考,而不是耗能的理性思考。《思考快与慢》提出了人类思考的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主要指无意识直觉思考,主要依赖我们的感知系统,人类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使用这种思考方式,它速度快、效率高,但容易出错;

系统2主要指理性思考,主要依赖我们的理知系统,它速度慢、耗能高,但准确率更高,通常和我们行为、决策、专注等复杂活动相关。

很显然,人类趋乐避苦、即时满足的天性就决定了,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更倾向于使用系统1,而不太喜欢使用系统2。人在推理和反思时候,往往会调动系统2。可是系统2极其耗能,有让人不那么愉快和放松,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人一般不愿意调动系统2进行反思和推理,这就是思维的惰性。

思维天性具有在元无知、自我中心和思维惰性等特征,这些天性尤其不利于身处职场的人。

所以,如果你希望生活过得、晋升得快一些、过的富裕一些,做人、做事、做自己更明白一些,就需要主动掌握思维的方法,超越思维的天性。

文章图片10

03 超越天性的方法

超越天性,并不是让理性与本能和情绪作对,而是更好与它们相处。骑手要做的不是自己去拉车,也不是被马拖着跑,而是掌握黑马和白马的习性,提升驾驭的能力。

有道君带着这个问题,阅读了《认知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思辨与立场》、《思考快与慢》、《独立思考》等书籍之后,我将会做个系列,这里先总结四个要点:

文章图片11
  • 第一,拆掉心墙,承认自己的无知

成长的前提是承认自己的无知。拉开无知之幕,才能看到更广阔的的天地。

比如,职场人很喜欢干一件事,凑在一起骂领导傻X,“要是换成自己干,绝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实际上,这就是元无知的表现。你因为对面某个人、处于某种情绪、为了某种目的,就毫无原则、不加思考的赞同或者反对。

我们常说,谦虚使人进步。意思是说,对任何一种都要抱有一种“无知”的态度,在不了解详细情况和认真思考之前,不抱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既不迎合也不抵触,而是先承认自己的无知。

只要走出“元无知”,才穿越本能的局限,学习到对方的优点,提升思维的层级。认知升级的路上,绝大多数人都到在了这一关口上。

文章图片12
  • 第二,区分自己的本能、情绪和理智

自我认知,才能自我改变。要想自我认知,首先要区分本能、情绪和理智。

当你产生一个念头、观点和决定的时候,不要急着做决策、下结论,先停下来,想一想这些念头、观点、决定是源于什么?

看到小姐姐的视频想点开,这是本能。被领导安排加班抱怨公司不人性化,这是情绪。忍住没换新手机,这是理智。

以上问题很好区分,但是生活和职场上的很多问题,只有停下来,你才能分辨。

我给大家粗暴的区分标准:

本能:身体做出动作的倾向。

情感:心理感受的变化。

理智:是推理和计算的过程。

文章图片13
  • 第三 ,识别他人的情绪、观点和期望

脱不花在《沟通的方法》中提出了结构化倾听的方法,结构化倾听=情绪+实事+期望。虽然花姐讲的是沟通方法,其实一种思维方法。

比如,如果你的领导突然对你说“最近工作很不积极”,你多半会一脸懵逼,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

首先,你要做的不是辩解,而是保持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不知道)。

第二步,认同情绪,认可他的情绪:“领导,我最近一定有一些做的不好的地方,让您担心了”。

第三步,确认事实。“为了让我以后做的更好,您给给我具体指出来吗?”

这时候,领导一般会给你举个具体的例子(实事),并提出一些要求(期望)

第四步,明确行动。“您刚才提到的问题很重要,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将会....”(回应期望)

所以,在面对他人的时候,尽量不要情绪化和冲动,要冷静下来,先识别再回应。这既是沟通的方法,也是思维的过程,更是行动的逻辑。

文章图片14
  • 第四,审视观点的论题、结论、论证和论据

职场上要开很多会,做很多决策。一个决策是否合理,能否说服他人,不被别人误导,就要掌握思辨的过程。这涉及到逻辑学的内容,后面我们会详细讲,这里简要介绍下要点。

就拿开会来说:

第一,论题是否重要。比如会议要讨论的主题,这里的关键在于要确认,论题是否重要,发言的人有没有偏离主题。

第二,结论是否有效。是否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否与主题相对应,而不是得出一个无关的论题。

第三,论据是否真实。论据一般来说是某种事实、数据、规定等相对客观的内容,也有可能是一些道德、伦理、习惯和风俗。

第四,论证是否有效。使用的是演绎法还是推理法。面对做事需要决策的时候,正确的识别论题,论据的充分性,是否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