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夜里,宋慈刚从皇帝的御书房走出没多久,就听见太监大喊:“着火啦!”听闻书房中烧坏了8个箱子后,宋慈脸色一沉,次日一早,便选择辞官。 着火的事,可大可小。大臣看到皇帝不紧不慢地走出来后,纷纷松了一口气。不过,皇上又说了一句话后,却让宋慈很是揪心。皇上对门口的众位大臣说道:“内侍失察,不慎引起了大火,书房中的八个箱子,已经被悉数烧毁。” 大臣们听了一脸轻松,唯有宋慈失魂落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一大早,宋慈像往常一样上朝,皇帝原本要将他提拔成二品官员,但是宋慈却在朝堂之上,主动选择了辞去官职。 一向正直的宋慈,素来见不惯官场上的官官相护,他一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风气,可到头来才发现,原来皇帝都知道这其中的秘密,他只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公元1186年,宋慈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对他寄予厚望,从小便亲自教他读书写字,希望宋慈将来能成为栋梁之才。 宋慈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公元1226年,正式进入了仕途,成为了一位地方官,彼时的宋慈虽然已经40岁了,但是他的才干出众,即便是在地方做官,也干得有声有色。 起初他上任的地方,土匪横行,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宋慈上任之后,不仅打开了粮仓,救济了灾民,还从源头上下手,亲自带人剿灭了匪患,解决了困扰老百姓们多年的问题。 除此之外,宋慈还是一位心思缜密,有推理能力的官员。他凭借证据,揪出了犯下重罪的卢知州,不畏强权,将他的罪行公布于众。这起案件因为涉及到朝中的官员,不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对此事非常重视。 因为宋慈侦破了这起案件,他也得到了朝廷破格的提拔,从一个芝麻大的地方官,摇身一变,成了大理寺的六品主事。皇帝见他不畏权贵,敢于追查真相,便让宋慈做了提点刑狱,让他去各地调查贪官污吏,肃清官场。 宋慈也不负众望,从各地抓出了不少官员,破获了很多的冤假错案。宋慈平反冤案无数,他认为“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 宋慈一心为朝廷,为百姓,原本他以为,自己是在为皇帝尽忠,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支持,可他却没有想到,皇帝也有自己的算盘。当时宋慈查到了一位名叫刁光斗的头上,宋慈发现他一直在和敌国暗中做交易,把本国的粮食卖给了对方。 这种所作所为,无异于叛国,在掌握了充足的证据之后,宋慈跟地方的官员打了招呼,要求他们拦截下刁光斗运输的粮食。宋慈原本想在拦截下粮食之后,送到皇帝面前,再配合自己手中的证据,一定能够将刁光斗的叛国行为揭穿,可刁光斗也不是省油的灯,面对宋慈的步步紧逼,他自己也留了一手。 刁光斗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一旦被发现就是砍头的大罪,于是他暗中买通了不少官员,同时又把证据留在了自己的手中。他的府上有一处小房间,虽然不起眼,但却有重兵把守,房间里面放着8个箱子,这些箱子里装着的,全都是他多年以来,收集各路官员受贿的记录,只要掌握了这些证据,刁光斗和众多官员,就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 只要有一人被抓,就会牵扯出无数的官员,面对宋慈的追查,刁光斗甚至大言不惭地对他说:“各地官员受贿的证据就在这里,即便是你知道了,又能奈我何呢?” 从来不向贪官低头的宋慈,直接命人把八个箱子全部搬走,搬进了皇帝的书房里,他原本是希望,皇帝能够彻查此事,却没有想到,皇帝连看都没看一眼,就以时间太晚,把宋慈打发走了。 书房里的那场火,就是皇帝一手策划的,他深知箱子里都是证据,但即便知道了真相,他也没办法将官员们全部查办,否则整个朝廷都要瘫痪了。他能做的就是烧掉这些证据,表明自己不会追究的态度,让这些官员继续为国家效力,于是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对于大臣们来讲,他们认为轻松,实际上并不是因为皇上无碍,而是他们能死里逃生了。 但是对于辛苦取证的宋慈而言,这就是他查案生涯中最大的挫败。他看清楚了官场的真相,无法接受的他,选择辞官回乡。皇帝这么做,虽然保住了朝廷一时的安稳,却使得这股歪风邪气肆虐,最后也埋下了隐患。 但不得不说,故事虽好,可这个刁光斗实际上是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的反派角色,在历史中,就跟白玉堂一样是虚构的,并没有此人。 而宋慈确是百分百的历史人物。在他20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为官清廉,生活朴实,一生从事司法刑狱,是南宋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晚年所著的《洗冤录》是世界上第一本法医专著,是法医学里程碑式的巨著。 1249年,因病去世,享年64岁。宋理宗亲自为其书写墓门,评价他是“分忧中外之臣”,特赠“朝议大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