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德明:评改与对话之间,距离多远

 于德明秋枫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评改与对话之间,距离多远

□于德明
我们常说,好文章是靠真情实感来打动人的。习作虽然只是孩子们学习表达、练习写作的载体,但它也是真情实感的抒写,心灵话语的倾诉,同样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

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既然习作是情感的产物,那么我们的评改为什么就不能融情于评,以情激情,借助情感的力量来推动孩子们习作能力的的发展和提高呢?

鉴于这样的思考,我改变传统的评改方式,将自评、互评、师评融为一体,使它成为生生、师生心灵对话、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

自评——修改扫除障碍

习作完成后,首先进行自评,即自己评改自己的作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去操作——三看一标:
1、看看习作中有没有错别字,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正;2、看看在行文的过程中是不是有表达不通顺的语句,尽可能把它理通理顺;3、看看词语运用方面有没有不适当的地方,做恰当的调整;4、标出自己习作中自认为最得意或进步较大的一笔,书写自己习作的体验和感受。
这不仅是在训练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也是在为对话交流扫清障碍。因为对话交流的前提就是必须要让别人明白你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
互评——学习分享交流

自评后,进行互评。优等生和后进生相互结合,或者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换。互评时,要求评改者首先阅读作者标画、自评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认识和感受,以对话的形式把自己对习作的看法旁批出来(习作本右边空三竖行,以备互评和师评之用)。
这是生生对话的过程,既有欣赏学习,又有探讨交流。当然,这个过程更多的是倾向于对习作成功之处的发现、分享和点评。最后在习作结尾写总评:1、习作的优点;2、习作的不足;3、评改的建议,要求语言必须真实生动,提出问题要委婉含蓄,融情于其中。

师评——表扬激励鼓舞

自评、互评之后,交由老师评改。因为习作中的错别字、语病等基本上都被扫除了,所以教师就可以集中精力从题目的拟定、选材组材、结构的安排、细节的表现、语言的运用、衔接过渡以及开头结尾的表述等方面予以针对性的批注和点评,以第二人称的方式书写自己对于习作的感受、看法,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是师生之间针对习作的一种对话,也是教师对习作者进行的一种指导引领,一种激励鼓舞。我常借用已故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的加分政策,凡是用词精彩的、描写细腻的、语言生动的、安排巧妙的、首尾简洁明快的都进行加分鼓励,以此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样,经过自评、互评、师评出来的习作,不仅融入了作者、同学和教师的辛勤汗水,而且盛载着浓郁的真情,就像一道美味佳肴,深深吸引着学生。

每当下发习作时,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阅读,还不时和同桌交流分享,喜悦、激动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你还可以加上一道反馈的工序——写读后感,即以简短的话书写读评语后的感受。如此反复烹饪,习作已不仅仅只是习作了,而且还具备了情感传递、心语沟通的功能,变成了师生对话交流的载体。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明说愚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