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崇春江晚景》,整诗只写一个字

 于德明秋枫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惠崇春江晚景》,整诗只写一个字
 
《惠崇春江晚景》,为元丰八年(1085)苏轼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然而这首诗也只是写了一个字。什么字呢?诸位稍安勿躁,且容愚人慢慢道来!

1

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写翠竹和桃花。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可以打开脑洞,任思维尽情驰骋——初春时节,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绽开的三两枝桃花,色彩鲜明,正向人们报告着春的信息呢。

诗人用竹林做背景,点缀以三两枝桃花,粉红与碧青相映成趣,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蕴。其实,众所周知花最美时还数全盛期——一树一树的繁花,如云似盖,蔚为壮观,美不胜收。

然则苏轼并未言及“竹外桃花三两树”,而只说“竹外桃花三两枝”,何也?诸君且听一故事。

据计有功《唐才子传》记载,唐朝诗人僧齐己曾有诗《早梅》,曰:“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写好后,齐己携诗谒当时的大诗人郑谷,郑谷反复揣摩后对齐己说:其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不准确,因为“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

换而言之,既然诗题是早梅,那么“一枝开”肯定比“数枝开”要早,也更切合诗题诗意。

同样道理,苏轼不言“桃花三两树”而说“桃花三两枝”,是为表现春早之故。

2

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将视角转向江面,写戏水的鸭子。提起这句诗,还有一个笑话。

据传在明清两朝的文人眼里,只有唐诗,而没有宋诗。话说康熙年间有一大学者、大诗人叫毛希龄,此老头特倔,与谁都不对眼,且喜欢瞎抬杠。

朱子时,他身边常摆一稻草人朱熹,凡看到哪个地方解的不对,必定会连打带骂,非得让稻草人朱熹认错方才罢了。

此老头读苏轼的这首诗时,便批评道:“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哈哈,哈哈!诸位矜持一点,千万别笑喷了!

春江水暖,自然非鸭所独知,鹅亦会知之。但作者为何偏偏只写鸭子呢?

其一是因为此乃题画诗,为鸭戏图所作。画上只有鸭子,自然就没鹅什么事儿了。

其二鸭子属耐寒动物,气温在0℃以下都不怕寒冷。当初春江河解冻,寒意未消之时,气温便开始回升。

而水温的这种变化,最先为鸭子所察觉,于是,它们便迫不及待地跳入水中,游泳嬉游。

诗人写此句,除却写实之意外,更重要的还是为了突出一个“早”字。毕竟江水回暖的信息,是鸭子最先传递给我们的。而这也恰恰是早春之时才有的景象。

3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写蒌蒿之长和芦芽之短。农村有谚语,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拿来当柴烧。

意思是说农历的正月,白蒿刚刚萌芽,药用价值最高,适合药用,叫“茵陈”;二月时棵大正壮,好采然药性减,适宜食用,叫“白蒿”;三月时叶败株黄,药性不再,嚼之干腊垫牙,只能当柴烧,叫“蒿子”。

诗中说蒌蒿满地,意为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这是农历正月,阳历二三月份才会有的景观。若是仲春时节,蒌蒿已长高,成为棵状,自然就不会有满地铺展的景象了。

同时,此时节芦芽儿也才刚刚钻出地面,尖尖的脑袋,闪耀着鲜嫩的色彩,完全不像四五月份舒枝展叶那般风姿绰约。由此可见,诗人用意依然是在突出春色之早。

4

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与前三句的写实不同,属于虚写。前三句中的竹林、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皆为画面上可见之物,而唯有第四句的河豚属联想之物。

所谓题画诗,理当见画起意,怎么能凭空想象呢?莫非诗人犯迷糊了?其实不然。

河豚属于洄游性鱼类。每年冬季,它们一般都要向海洋深处作越冬洄游,而来年3月份左右,它们则会逆流而上,从大海中回游到江河里,产卵孵化后代。正因为画面上没有,所以诗人才言“正是河豚欲上时”。

“欲”乃“将要”之意,也就是说事情即将发生,但还没有发生,急切期待的结果尚未出现。

怎么会这样呢?皆因时机未到!倘若清明前后,河豚成群结队洄游归来,街市上到处都是,诗人又何以发出“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感慨呢?一切皆为言“早”之意。

同样写春色“早”的古诗,还有韩愈《早春小雨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句,极言春早——就连草色亦是朦朦胧胧,若有若无的;

杨巨源《城东早春》中的“绿柳才黄半未匀”,亦言春早——新柳初绽,鹅黄未匀,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样。

但都未若《惠崇春江晚景》——全诗统共二十八字,虽未见一“早”字,却俱为“早”而来!句句处处,细细品味,早皆在其中矣!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明说愚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