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超级语文课”的思考(8) 1.山东电视台“超级语文课”经过师生投票,选出了“最难一课”,其中《离骚》为“得票”最高的。 《离骚》,教师认为最难教,学生认为最难学,师生观点几乎一致。 《离骚》难在哪里?它为何成为师生共识的“最难一课”? 2.从阅读兴趣看,文本产生于距今二千三四百年的战国,作品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是“自传性回忆”的复杂情感,又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对此,学生的兴趣点较低。 从文本理解看,诗歌的生僻字极多,再加上诗人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神境”作象征,既增加了“文字上”辨识的障碍,又蒙上了“文化上”理解的困惑。因此,师生均觉得“太难”。 但是,从历年高考检测看,它只是停留在“名句填空”这类题型上。也就是说《离骚》教学的要求较低,只要“点”到为止——浮光掠影、略知一二即可。 那么,如何操作呢? 3.看看教材的“要求”。 《离骚》在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一共安排了七首诗词(注)。 从时间跨度看:《诗经》→宋词,春秋中期→宋代,约两千年;从文学发展看:风(现实主义)、骚(浪漫主义)、乐府(叙事诗)、唐诗、宋词,涵盖了诗歌的基本样式。 单元导语这样表述:要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学习提示这样表述: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4.勾文君老师以“两个偏旁”为抓手,真是一个“极简”又“极佳”的教学切入。“两个偏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精准地抓住了《离骚》的“象征意义”“情志”两个点。 草字头“艹”——“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竖心旁“忄”——诗人情志的表达。 勾老师紧紧扣住了“研习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几个教学要求,成功地“破解”了《离骚》教与学的难点。 从课堂实践看,寻觅“艹”“忄”两个偏旁这个环节,还可以“重锤敲打”,在朗读上还需“反反复复”。 在“评课”环节,我问勾老师这个设计“是模仿,还是原创?”勾老师回答是“原创”。 5.不简单!这是对《离骚》教学提供了一个精彩的、经典的案例。 感谢山东卫视搭建的平台,感谢勾文君老师在《离骚》教学中“突破性”的创意! ![]() 【注】 1 氓/《诗经》 离骚(节选)/屈原 2 孔雀东南飞并序 3 蜀道难/李白 蜀相/杜甫 4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 天天语文每天陪伴你 欢迎收听、收看、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