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斋 | 读《鲁迅日记》之四:逛书店

 明日大雪飘 2022-09-27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一
      
 吃饭饮酒,表示出的是一个人对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对于一位饱读诗书的文化人来说,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还不断地需要精神食粮的填充,以此来丰富学识,提升境界,凝练思想,净化灵魂,并创生出更为杰出与伟大的文化作品。
      
读《鲁迅日记》,发现他于1912年5月到北京后,除了在吃和住的方面琐屑必录之外,记载得最多的就是他与好友一起去逛旧书店的情景。观书,淘书,购书,教书,著书,到底不失为一位读书人和知名学者的本色与风范。
       
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琉璃厂。
     
五月十二日,下午与季茀、诗荃、协和至琉璃厂,历观古书肆,购傅氏《纂喜庐丛书》一部七本,五元八角。
       
二十五日,下午至琉璃厂购《李太白集》一部四册,二元。《观无量寿佛经》一册,三角一分二。《中国名画》第十五集一册,一元五角。
     
二十六日,下午同季市、诗荃至观音街青云阁,啜茗,又游琉璃厂书肆及西河沿劝工场。
       
卅日,晚游琉璃厂,购《史略》一部两册,八角。李龙眠白描《九歌图》一帖十二枚,六角四分。罗两峰《鬼趣图》一部两册,两元五角六分。
      
 一月之内,四次逛琉璃厂旧书铺,购书七种,花费十二元六角五分。当时,教育部只发给每位科员津贴六十元,作为生活费用,而鲁迅当月的购书款就占去了五分之一强,仅此便可看出,鲁迅对于自己所喜爱的文化典籍,出手是多么大方。
      
 从鲁迅当月所购置的书籍的内容来看,有史学名著,有佛教经典,也有美术类作品;更有意思的是,它还不假思索地购买了罗两峰的《鬼趣图》回去欣赏,从中可以看出他阅读兴趣的广泛、知识的渊博、眼光的独到、情怀的宏阔。他不仅关注文化经典,也关注到了民俗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来。博采众长,兼蓄并收,运用脑髓,自己来拿,这样的知识储备策略和文化学习态度,在鲁迅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图片

 
                             二
       
当时的北京,古旧书铺甚多,鲁迅为什么却对琉璃厂情有独钟呢?琉璃厂,《鲁迅日记》中又写作留黎厂、留离厂、瑠璃厂等,是北京的一条街市名称,位于今天的和平门外,因其地旧有琉璃窑而得名。据载,清初顺治年间,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政策,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了这里。于是,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使这里成了“京都雅游之所”,并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营销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至今,这里仍是书籍、古玩、碑帖、书画、文具以及各种笔墨纸砚等店铺的集中地。
       
《鲁迅日记》中,每到年末,均要对当年购书情况作一次汇总,包括书目和购买时所用的书款。在北京期间,他的绝大部分书籍均购置于琉璃厂旧书铺,以1912年5月到12月为例,仅8个月时间,见于记载者,到琉璃厂购书凡29次,购书61部(种)207册,加上在其它书店的购书,当年共用去购书款164.38元。据鲁迅自己统计,他在北京居住的14年间,花在购买图书方面的钱,累计就有‪3876.229‬元,其中1912年用款‪164.382‬元,1913年用款310.22元,1914年用款177.83元,1915年用款‪432.963‬元,1916年用款496.52元,1917年用款362.45元,1918年用款488元,1919年用款248元,1920年用款51.8元,1921年用款137.19元,1922年(日记遗失,后由许寿裳补上)用款199元,1923年用款149.2元,1924年用款99.24元,1925年用款159.13元,1926年用款400.3元。1926年夏鲁迅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一学期后又赴广州出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1927年夏转赴上海定居,即便是在辗转迁徙期间,鲁迅依然痴情于心爱的书籍,没有放弃对图书的购置,如1927年购书用款达307.95元。上海生活期间,在内山书店购置的图书最多,其中,1928年用款594.8元,1929年用款886.4元,1930年用款2404.5元,1931年用款1447.3元,1932年用款693.9元,1933年用款739.4元,1934年用款878.7元,1935年用款1026.5元,1936年用款534.9元。1927年至1936年在上海十年期间,共花费‪9514.35‬元用于购书。查《鲁迅日记》,从1912年5月鲁迅进京始,至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终,购书共花费‪13390.579‬元,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开销,参照鲁迅在北京购置八道湾十一号住宅,三进院落,十余间房屋,才花费3500元;后来购置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廿一号的房子(今北京鲁迅故居),才用款800元,对比之下,按照当时的社会购买力来计算,可见鲁迅对于购置图书确实出手大方,毫不吝惜。
    
   “鲁迅先生共有多少藏书?”有一次,我向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先生请教。“一万四千多册。”黄乔生先生回答。“藏书家!同时也是一位书痴!”闻听,我在心里默念道。

图片


                             三
      
 鲁迅喜欢淘书、购书、藏书、读书,对于所购置的图书的质量,他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对于不满意的书籍则也颇有微词,且屡屡见诸记载。他在1912年底所写的日记中,对当年的购书情况汇总之后,慨然写道:“审自五月至年莫(暮),凡八月间而购书百六十余元,然无善本。京师视古籍为骨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处世不必读书,而我辈复无购书之力,尚复月掷二十余金,收拾破书数册以自愉说(悦),亦可笑叹之也。华国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镫下记之。”既愤慨于书价昂贵,所购不值,复又愤慨于世人不喜读书,而真正的读书人又无余钱买书。百年之后阅读此段文字,犹能想象得出鲁迅先生在灯下撰写此段文字时的激愤、无奈、自嘲等复杂多样的心情与表情。
       
记得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这个民族的阅读史;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取决于他的阅读水平;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从一个时代,甚至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人,观察其对于书籍和阅读的态度,大概能够看出这个时代的风尚、家庭的风气和个人的品位与发展趋向的。随着攻坚脱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时代的来临,“无购书之力”的䢛状已经过去,而“不必读书”或“不愿读书”的社会中人,却依然大量的存在着。这不能不让我们在心生悲酸的同时,也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以及社会中的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惆怅与怜惜之情。
   

图片

   
直到现在,北京琉璃厂仍然是图书、文物、字画、碑帖以及各种文具等聚集和流通的重要场所。那里所开设的数十家古旧书肆与字画店铺,依然吸引着京城与京城之外的八方人士,来此淘书购书,探秘寻宝。我每一次出差京城,略有闲暇,也会约上好友二三人,到琉璃厂徜徉半日,若看到自己中意且能够支付得起的文化典籍或文玩清供,也多会倾囊而出,持之而返,如同当年抱得美人归一般。尚记得二十多年前,首次逛琉璃厂时,就从中国书店二楼古旧书铺里,淘得了鲁迅和郑振铎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亲手选编印制的《北平笺谱》一函,虽然是荣宝斋的复制品,但印制精良,观之可亲,摩挲既久,仿佛真能感受得到文化大师的德泽与清辉一般。
       
后来,我在琉璃厂的古旧书铺里,还陆续淘到了周海婴先生亲自编订的《鲁迅景宋书信集》的签赠本、端木蕻良先生长篇小说《曹雪芹》第一卷的签赠本、1974年专为毛泽东主席印制的古代典籍大字本等多种珍贵书籍。这些书籍,至今仍存放于我的书柜的抽屉内,作为珍藏版而鲜少示人。这些书籍的著者、编订者与题签者,已经全部逝去了,他们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风雅渐远,仰不可及;同时,他们的逝去,也带走了那个时代风云变幻与情仇恩爱的诸多故事。生活在当下的后学者,感喟唏嘘之余,但愿能够生发出只争朝夕的执念:珍惜光阴,静心阅读,从中汲取文化的智慧,汇聚精神的力量,不断升华自己的文化品位与精神品质。

图片

————————————————————
这是“HN野菠萝”推送的第246篇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