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虑、抑郁引发的行为症状的退行有哪些?(安全退行与急性退行)

 冬不拉拉 2022-09-27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心理咨询工作当中,接触到的焦虑或抑郁情绪障碍的来访者是居多的,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而我也发现当心理干预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发现大多数来访者无论是焦虑还是抑郁,恐惧还是强迫,基本都有出现一定不同程度的行为症状的退行现象。

      退行是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者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早期的方法来应对当前的情境,以期待帮助自己降低焦虑。同时它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作为成熟的个体,本应该以更加成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个体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一种十分幼稚的方式来应对,那么就意味着他此时的心智是不够成熟的,有可能退行到了婴儿时期。

       这种现象在每个年龄阶段都可以看到,例如有一个5岁的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后来突然开始尿裤子、尿床,为此他的母亲烦恼异常。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这个家庭新近添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个婴儿身上,整天贴身照顾,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又能“照顾自己”的哥哥或姐姐。当大孩子发现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父母的照顾时,便出现了退行。成年人也常常有退行的现象,例如某一些病人经过死里逃生的车祸或危险的大手术之后,虽然他的躯体方面已经复原,但是内心却一直在担心,认为自己的身体还没有好,就会想方设法的留在医院,不敢出院去面对现实。这也是病人经此变故,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害怕再负起成人的责任及随之而来的恐惧和不安,而退行成为像孩子一般的依赖了。

      有些人在压力的状态下,就可能会使用比较原始的防御机制,出现退行的婴儿化行为。例如一些青少年遭遇考试失败,或者成年人遭遇失恋、离异、丧偶之后,就躲起来不见人,或者没日没夜、不吃不喝、关着灯拉上窗帘躲在房间里的睡大觉。有些来访者甚至隔三差五的连脸和澡都不洗,这种嗜睡的表现,就像是退行回了早年的婴儿状态。

       你会发现有些厌学和休学的孩子,或者在工作上受到刺激的成年人,几乎都存在一段时间严重退行的心理现象。现实中我就见过几个这样类型的来访者,甚至有些青少年一年半载都没怎么出过房门,每天在房间都是拉着窗帘、紧闭房门、关着灯,躲在里边没日没夜的打游戏或者睡大觉……,一天都吃不上一餐半餐,10天半个月牙都不刷,也洗不上一次半次脸和澡……。守在门外的父母心急如焚、束手无策,焦虑不已……。

      还有一些来访者,你会发现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以及青年期都一直生活得规规矩矩的成年人,在他30多岁或人到中年四五十岁的时期,突然会呈现出一些“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开始变得和自己的家人朋友无端地顶撞和争执,令到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非常的不能够理解:这人怎么开始变得如此不理智和不讲理了……。这通常都是一过性并具有发展意义的退行现象,这类来访者可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处理青春期未能处理好的自我认同的议题……。这也在我们心理咨询干预当中非常的常见,这种退行现象,在心理咨询中也是非常具有治疗性意义的。

图片

退行分有4大类型

1,力比多退行。

由于无法忍受个体的性和独立自强,所以就表现出幼稚,并且避免自己变得性感或具有攻击性。力比多退行有个分类:回到口欲期、肛欲期、第一生殖期、潜伏期和青年期,任何一个时期的儿童,都可以把他们的功能转变到一个较早的时期(通俗一点讲,就是出现一些比自己实际年龄要小很多,相对比较幼稚婴儿化的行为。比如12~16岁青春期的孩子还要赖在父母身边撒娇,有时要求同床睡,不然会害怕)。

2,自我退行。

①对功能造成干扰:一种自发的自我功能或者自我力量停止发挥作用,以至于你无法识别出自己感受到的某些不愉快感。(这个怎么听起来这么像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呢?)

②退回较早期的防御机制:开始使用许多出现在儿童发展早期阶段的防御机制(例如否认、投射和分裂等)。

③无能的防御活动:在防御机制未能阻止想法时,这种失败会通过苦难惩罚来减轻内疚感。

3,限时退行。

在年龄较大时会逃避想到当下的冲突,会时不时向自己在较早的发展阶段去思考、说话或者行动,最简单的形式是聚焦于童年创伤的方式。大多数进入心理干预的来访者,在特定的阶段都会出现此类型的限时退行,大多部分来访者感受到的退行程度都有所不同。很多来访者在此阶段都会出现一些焦虑、抑郁症状变得严重或者感觉像症状复发,引发一些来访者出现很多类似惊恐发作的恐慌状态。

4,形态学退行。

情愿去做梦和睡觉也不敢承担后果,作为防御从意识转入无意识中。

心理退行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做梦、嗜睡、咬指甲、躯体化,重要场合总是习惯性的频繁上厕所、频繁的触摸自己的五官、遇到事情就特别容易委屈得想哭,都是与心理退行相关的生理表现。

图片

 退行功能的作用

       事实上人的一生中,难免有想重回到未成熟时代的表现,以重温旧梦获取满足的时候,只要无伤大雅,均可用退行作用来进行心理调节(中年男人的少年之心,中年女人的少女之梦)例如,父亲与孩子捉迷藏像个小孩子一样趴在地上玩,这种短时间暂时性的退行现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极其需要的。可是假如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出现退行,总是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应对困难,或利用自己的退行来获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以避免面对现实问题和痛苦,那就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因为退行的作用毕竟是一种逃避行为,而不是面对困难去解决问题,况且不成熟的行为几乎无法避免的,极有可能会把困难加重得愈发不可收拾。

其他与心理退行相关的行为

1,习惯性的吮吸手指或啃咬手指甲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们无意中习惯性的吮吸手指和啃咬手指甲,意味着心理出现一定的退行。通俗一点来讲,就是你的心理年龄变得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不管你当前的年龄如何,当你在某一时期出现吮吸手指或者啃咬手指甲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你的心理年龄退行了到大约0~3岁左右。

       那么啃咬手指和手指甲为什么就是心理年龄的退行呢?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认为,婴儿通过口腔获得成长所需的营养,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神经刺激,从而获得一种快乐的体验,这种快乐与满足的体验将是未来人生所极力追求的部分,在这个阶段的婴儿分不清自己与母亲的界限,认为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婴儿很少会体验到挫折和忧虑,当稍微长大一点,母亲有意识的给孩子断奶,孩子开始体验到挫折和忧虑,为了抵抗这种不愉快感,他就开始学会了吮吸手指。

       成年人吮吸手指和啃咬手指甲的行为,与婴儿早期为了对抗挫折而吮吸手指的目的是一样的。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重大问题无法解决,或者陷入困境和挫折时,同样为了对抗不愉快体验,而吮吸手指或啃咬手指甲。一般普通大众都会认为作为成年人,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实际上问题上,而不是避免情绪上的困扰。因此,心理学家把成年人出现这种现象,都归属于为典型的退行心理现象。

2,无故的反复想要去上厕所

       人们在特别紧张的状态下,会无缘无故的想去厕所(例如开始进行讲座前,或者孩子进行考试前)。按照心理发展学来说,去厕所这一行为本身能够刺激个体的神经,让个体感受到一种愉快感和满足感。对于这种本能的反应要追溯到幼儿时期,儿童在如厕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愉快和满足。作为成年人在感到紧张时,也会出现同样的行为,这是应激性反应。尽管这是退行心理,但是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伴随着事件结束,紧张感也就没有了。

3,频繁的触摸自己的五官

       个体频繁的触摸自己的五官,例如经常摸鼻子、摸耳朵的人,意味着此时他是比较紧张的,希望通过触摸五官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感。这一行为同样经常出现在青少年时期,不明事理的家长会有意识的阻止孩子触摸五官,认为这是不好的行为,事实上孩子内心遇到了困惑,需要家长的帮助。作为成年人,频繁触摸五官也是一种缓解紧张和尴尬的典型的心理退行现象。

4,哭泣

       哭泣是最为典型的心理退行行为,婴儿时期甚至是青少年时期,只要个体开始哭泣,那么父母就很有可能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除此之外哭泣本身也能够带给孩子一种情绪释放的体验,让孩子体验到放空的愉悦感和松弛感。对于成年人而言,如果在某个时期动不动就哭泣和流泪,也表明他出现了一定心理退行的现象。

图片

     那么有小伙伴可能就会问了:老师,出现心理退行怎么办?

1,尝试着将焦点关注到问题的本身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掌握了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当我们发现自己出现心理退行时,表明我们已经放弃了这些能力和技巧。此时只要我们把焦点放在问题本身上面来,那么我们就懂得使用什么样的技巧和手段来解决问题。当我们能够把引发退行心理的问题解决掉了之后,我们就不会再出现例如频繁的上厕所、紧张摸五官、特别委屈的想哭等心理退行的现象了。

2,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发现有些问题很棘手,至少当前暂时无法马上立刻解决时,不要过于着急的、莽撞的去想着立马能够解决,一急就会慌乱。许多人发现自己的能力的确不足以应对相关问题,所以才会出现心理退行。对于这种情况,个体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层面的学习,包括请教有经验丰富的前辈等等。只要我们的自身能力提高了,那么我们就能很轻松的应对问题,避免出现心理退行。

       心理退行某种意义上,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修复早年发展失败的契机,它也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退行的时机是不受个人意志所支配的,它是与自身的发展需要,当下的人格与现实状况的协调的程度,以及可以支持退行的环境等等都是相关的。

       虽然我们不能人为的控制退行的时机、时间段和时长,但是我们很有可能顺势而为的”使用”好退行的过程。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们的很多同行在案例讨论过程当中时常在感慨:由于缺乏对退行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很多来访者和咨询师,都错失了在退行的过程中修复早年创伤的机会……。

      所以对退行过程有更多的认识,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的来访者使用退行的过程,对于人格发展和修复童年创伤,以及修复早年发展失败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方向,这也是我们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工作的一个大方向。

图片

      很可能也会有一些朋友会产生一些疑问:老师,那听起来退行是很多人生阶段都具有的一个行为现象,而且它对于修复早年创伤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度过心理退行过程呢?

     在我的工作过程当中,观察到也体验到,有很多来访者由于自己的心理退行过快,或者强度过强,引发了很多担忧和焦虑,甚至是惊恐发作,也一度多次出现质疑自己和咨询师的共同努力是否有在起作用……。因为进入心理咨询干预的来访者大多是自我认同不一致,或由于早年的创伤体验自体过于破碎,修复早年发展失败的问题,又需要他(她)们退行到非常早期的阶段,她们的情绪能力也让她无法应付现实中的复杂状况,所以可能会出现社会功能完全丧失的情况,而且这个时间有可能还是一段挺长的时间。

     所以在我们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会适当的“管理”来访者退行的过程,也会尽量避免来访者出现“急性退行”——即来访者出现精神崩溃或是需要住院治疗,或者完全破坏了咨询的设置,出现一些危险的行动化,丧失现实感。心理咨询师也有可能会被拉进强烈的移情和反移情的的漩涡:来访者由于无法忍耐躯体反应的强度和强烈的情绪体验以及行为症状的反复,会出现一段时期特别的质疑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和心理咨询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心理咨询师也会在此阶段,由于来访者的不断质疑甚至是情绪和言语上的攻击,也会出现极大的挫败感以及无力感。

       在这个特殊的心理退行的阶段,如果心理咨询师缺乏处理退行的经验以及不具备比较强的心理综合素质,就特别容易出现与来访者“共谋”,最终导致心理咨询不得不暂停或终止,这是相当可惜的。

     对于一些比较棘手或困难的,存在着大量的儿童以及青少年时期或青年时期的创伤经历的个案来访者,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有些“急性退行”的现象几乎不可避免。温尼科特取向的精神分析师就认为:对于偏精神病性的来访者,这种“急性退行”的状况本身就是治疗的一部分。但确实需要谨慎小心的与精神科医生共同合作,一起来处理和应对来访者的各种情绪、行为的应激状态。

       在大多数的心理咨询中,退行都会是比较温和的方式,反复的在各个阶段出现。大部分来访者一般能用言语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也可以用梦和意象等象征化的方式,还可以直接用情绪化的方式,强烈的和原始的情绪也可以用行动化(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方式)来表达。但无论怎么样,这些情绪感受都会被一个稳定的咨询空间容纳,最终帮助到来访者整合到他(她)的人格结构当中去,成为他(她)人生发展中有利用价值和有能量的一部分。

       当然,这都是需要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咨访双方彼此拥有足够的信任,并愿意为此而加倍付出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因为在这个阶段,确实太容易出现:要么是来访者不耐受!要么就是心理咨询师不耐受!而出现个案脱落或者终止。

      当然这意味着心理咨询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经验,陪伴着来访者褪去的坚硬厚重的外壳去体验和感受,并精细加工她那些内在激烈和不可想象的极端痛苦,尝试着与她存在大量想象的精神世界去共同工作。才有可能从早年开始,重新活过——真正的为自己而活!这需要一个信任、坚实而稳定的咨访关系,以及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共同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

温馨提示:文章中黄色字体部分,为心理咨询师的内在思考与旁白。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