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八团魏光汉——故乡的变迁

 老兵原创之家 2022-09-28 发布于黑龙江
国庆节征文选登

庆祝国庆73周年

故乡的变迁

铁八团魏光汉

我的故乡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李集街潮泥湾村,是个小丘陵的山庄。过去有一首打油诗:“有女莫嫁潮泥湾,前面是河,后面是山,再加几道梁,生产生活都犯难。”这首诗将潮泥湾的处境揭示得淋漓尽致。正因为潮泥湾的处境不佳,所以乡亲们的生活质量一直不太好。我从记事时起,直到当兵离开家乡,温饱问题都未解决。

魏潮泥湾在当地算个大村,一百多户人家,四百多人口,村民都姓魏(不包括嫁过来的外姓女子),全村为一个自然村,加上周边的三个自然村,合称为一个行政村(潮泥村)。由于该村处于边缘之地,它与刘集、肖桥、宝龙、长岭等地接壤,曾经是个几不管的地方。老支书魏金取,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但是一直没有把全村的贫困帽子摘下来,最后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他的儿子魏焱明是个退役军人,在组织的推荐和党员群众的选举下,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当上了村支书(人们将他称为兵支书)。兵支书的头脑、作风和魄力完全不同于他的父亲,有军人的气质和血性。在他的大刀阔斧下,全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什么叫根本变化?就是从根子上找到原因,从本质上进行转化。“打油诗”中说的“生产生活都犯难”,可以归纳为四难:一是生产难。全村的耕地大都分布在三道梁和两座冲之中,而村庄坐落在下端,种的是反手庄稼,耕地、施肥、收割等农活都很费劲,往往是事倍功半。我曾经替妻到与村相距两里多的林家冲担谷草头(收割的稻谷捆子),百十斤的担子挑回村,累的浑身是汗,只挣了一分工。二是住宅难。

全村的房屋都建在一个垛子上,十分拥挤,村民常为宅基地扯皮,要想扩建房子就更难了。三是吃水难。人们都到村前的小河里担水饮用,河水虽然是流动的,但是上游及本村的人都在这条河里洗衣洗菜,水质不太卫生,并且担水都是行的上坡路,负重爬坡很累。四是交通难。全村都是羊肠小道,别说机械化生产作业,就是小推车也不好通行。有一年,一位开国将军回乡探亲,县里派专车护送,结果半途受阻,老将军虽然年大体弱,只能徒步进村。面对这些难题,党支部果断决定:全村集体搬迁,这是解决以上困难的根本措施。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们同心协力,将整个村庄从低处搬迁到中处(不高不低的平坦地),有规划有布局地建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拔地而起,一缕缕网络线路通往各家各户,一株株绿色的树木在房前屋后茁壮成长,一条条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水塔相继落成,一所所公厕在村庄的四周分布,一张张笑脸辉映在人群之中。

如今,村民的生产上了一个大台阶:下地的路程近了,干活省力了,种植庄稼自由了,产量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了。生活质量也上了一个大台阶:住房宽敞了、漂亮了,电视、电脑、手机普及了,文化生活大大提升了,饮用水卫生了、方便了,食品丰富多彩了,入厕条件改善了,环境卫生改观了,交通条件变好了。不光是生产和生活发生变化,村民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由于村子穷,村里有不少光棍汉(找不到媳妇),现在这种现象已经不复存在,适龄青年都成了家。上文提及的那位老将军逝世后,根据本人的生前意愿,魂归故里。现时在村民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潮泥湾,变了样,排排住房真漂亮。衣食住行都改观,好女快嫁潮泥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