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选择了上海

 黄之中 2022-09-28 发布于上海


编按



《影院文录》——研究影院文化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文献史料。

真实再现近代中国影院发展历程与变迁。

忠实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以上海为中心,国人对作为舶来品的影戏逐步认知、接受和喜爱的历史过程。



电影选择了上海




电影诞生

1825年,法国人涅普斯发明了摄影术,从此,人类可以通过一种载体永久地封存回忆,留住任何一个人们希望留住的特定瞬间。但是,慢慢地人类又不满足于此了,他们发现,摄影只能留住静止的场面,而现实生活却充满了动感,他们渴望那些静止场面灵动起来。

于是,经过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神奇的电影终于诞生了: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几部短片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公开售票放映,从此,“工厂放工”、“火车进站”等一些人们生活中的寻常场面,成了世界电影史上最初的经典镜头。被人们誉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就在这一刻诞生了。
图片
卢米埃尔兄弟执导的电影《火车进站》,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放映

其实,此时诞生的并非仅仅只是一门艺术,相伴着这神奇的声光幻影一起诞生的是一个难以形容的大产业链,它的巨大的能量和活力,使得很多传统的工业相形见拙。这一迹像当年已尽显端倪。1895年,当卢米埃尔兄弟租下咖啡馆售票放映时,咖啡馆的主人认为这项发明毫无前途,故仅仅收了他们三十法郎的场租。
事实证明这位主人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卢米埃尔兄弟在咖啡馆里把他们的发明上映了整整三个星期,每天的票房收入都超过两千法郎,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电影商们以很大的鼓舞,电影也因此很快走出实验室,走向了广阔的世界。
 
图片

年轻的卢米埃尔兄弟

礼查饭店——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

在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仅仅半年之后,亚洲的一些主要国家都先后出现了电影放映商们的足迹,其中,印度是1896年7月,日本是1897年开始放映电影,而中国也是电影最早进入的亚洲大国。
根据现有的史料可以确认:建造在上海外滩的礼查饭店是中国最早放映的地方。电影在礼查首次放映的具体时间,近年已有学者根据《字林西报》明确考证出,为1897年5月22日周六晚上,放映商是美商哈利·韦尔比-库克(Harry Welby-Cook),使用的是爱迪生公司的电影机Animatoscope。
这之后,在礼查又放映了三次电影,分别为5月25日、5月27日和6月3日。四次票价均为成人1元,儿童和佣人5角,共放映了20条电影短片,内容有火车进站、惊涛拍岸、英国阅兵、沙皇游巴黎、海德公园骑单车、工人离开朴茨茅斯造船厂等。

图片

礼查饭店旧貌

在礼查观看电影的主要是旅居上海的外国侨民,数日之后,上海的本地人也有缘和电影有了第一次接触,地点是在当时上海最为热闹的社交场所:张园。1897年6月4日,哈利·韦尔比-库克在张园首次放映电影,地点就选在园内主要建筑安垲第的大厅。
当晚,晚清文人孙宝瑄在日记中就有观影记载:

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滕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现在看来,这短短五十余字,有时间,有地点,有记实,有观感,当是中国人所写最早的影评文字了。

1897年5月和6月,上海的礼查饭店和张园率先放映了令人惊奇的“西方影戏”,这是电影在中国的首次登陆。被誉为西方文明之花的电影选择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首先绽放,这绝非偶然。

图片

中央大戱院《三镖客》影片广告,《申报》1933年11月8日

自明清以来,上海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世所习称的“江海通津,东南都会”,1843年开埠以后,更逐渐取代了广州的地位,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上海在学术信息、西学人才、出版发行以及人口数量、消费能力等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故很快又成为输入西方文化的窗口,近代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半率先由上海引进传播,从声光化电到天演群学,上海都领风气之先。
图片
张园旧貌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海派风格的中国近代文化在通向太平洋的黄浦江畔开花结果,在“火树银花,城开不夜”的十里洋场发荣孽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这个时代骄子选择上海生根发展,可谓适逢其地,理所当然。

上海——中国电影的大本营

上海是当年中国电影的大本营,无论是生产能力的强大还是硬件设备的完善,或者是消费市场的庞大以及衍生产品的丰富,上海都无愧于中国乃至亚洲第一的荣誉。

当时神州大地上的一百多家电影公司,百分之八十活跃在上海,“明星”、“天一”、“联华”等著名大公司,无一例外都将总部设在上海;“大光明”、“国泰”、“南京”、“大上海”、“美琪”等影院,其规模之大和豪华程度在整个亚洲都堪称第一,而且上海当时已经建立起了类似今天院线的完善的放映系统。

美国米高梅、派拉蒙、雷电华等八大电影公司,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已经分别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最高峰时,每年在上海放映的好莱坞影片超过四百部,一些大片的公映时间几乎和美国达到同步;今天大家熟悉的译制外片的方法,当年在上海都已经作过尝试;二十世纪前期在上海出版发行的电影报刊,其数量达到了令人惊讶的二百多种。

图片

美琪大戏院外观,原载《上海影坛》,1944年第1卷第 8期,32-33 页

这种种一切都证明:电影选择了上海,给予了上海以荣誉;而上海也尽情回报,使电影这朵文明之花绽放得如此绚烂,充满魅力!


图片
20年代末的虹口大戏院
电影是艺术,更是产业,它有完整的产业链,制作、发行、放映,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以往的学术研究,多偏重于制作这一块,对演员、导演等领域介入比较多,成果也比较丰富,其他方面则缺憾很多,甚至空白之处也不少。
有鉴于此,我们这次的“海派文献丛录”选择了影院这一块,以期做些弥补。这一本《海上影院文录》和孙莺小姐编撰的《近代上海影院地图》,两本相配成套,从晚清到民国,从报纸到杂志,从文字到图像,从不同的方面和时间段,尽可能多地汇集整理相关的文献,希望这些来源可靠,出处有据的第一手资料能有助于学术研究的稳步推进。
图片
巴黎大戏院
同时,这两本书文字精粹生动,有电影放映商的自我推销,有文人学者的专业介绍,有编辑记者的报道评论,更有普通市民的观影感受,信息丰富,八卦多多,立场各异,观点火爆,并配以大量生动鲜活的图片和广告,可读性很强,惊艳处不少,也是普通读者了解那个年代电影的理想读本,故试作跋语,以为推荐。

图片

编辑推荐



忠实记录国人对影戏认知接受过程

内容简介



该书为“海派文献辑录·影院系列”之一,精选晚清1897年至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散见于各种报刊上关于影院文章百余篇,内容涵盖影戏怀旧、丛谈、百业、素描、源流、摄影场记等内容,全面展示了近代影戏院的起源、发展、现状,影戏院特色、内容、类型、轶事、历史事件等以及人们对其态度、感想。忠实地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以上海为中心,国人对作为舶来品的影戏逐步认知、接受和喜爱的历史过程,可以说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的近代中国影戏文化史。

图片

《影院文录》

编者:张伟 

ISBN:978-7-5671-4294-7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编者简介



张伟,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研究逾三十年,相继主持“上海年华”“民国电影”“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等多个学术项目,耕耘于图像文献和城市文化史等领域。

著作有《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西风东渐:晚清民初上海艺文界》《风起青萍:中国近代都市文化圈》《近代影剧说明书探幽》《近代日记书信丛考》等十余种;并主编《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167卷)《海派书画文献汇编》等图文书籍多种;策划有60集系列专题片《记忆电影》、20集系列专题片《老电影老上海》、4集系列专题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等大型电视节目。
来源:上海大学出版社、听说读唱话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