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的中国专家共识

 大饿鹅 2022-09-28 发布于广西

       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是我国常见的心脏瓣膜病,研究报道目前我国需要治疗的MR患者约为750万。既往外科手术是除药物治疗外MR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比率即使在美国也仅有2%。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TEER)因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成为了治疗MR的一种新选择。TEER借鉴外科缘对缘二尖瓣修复术,采用二尖瓣夹合装置,经股静脉(或心尖)途径,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及X线造影机引导下夹住二尖瓣反流区的前、后瓣叶并使之接合,使收缩期二尖瓣瓣叶的间隙减少或消失,而舒张期瓣口由大的单孔变成小的双孔或多孔,从而减少MR。在国际上,TEER巳成为目前证据最多的MR介入技术并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该项技术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总体而言缺乏经验,但当前有快速发展的趋势。就目前TEER在中国的实际应用而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值得肯定。为促进TEER在我国的规范使用和快速发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牵头制定了本共识。

病因和机制

       完整二尖瓣的结构包括二尖瓣前叶和后叶、二尖瓣环、腱索、乳头肌和左心室心肌。以左心耳侧为外侧,前叶和后叶从外侧到内侧分别分为3个区(A1、A2、A3和P1、P2、P3)。前叶和后叶在外侧和内侧连接处汇合,为联合交界区(图1)。根据二尖瓣叶是否有明显的病理异常,MR大致可分为两类——原发性MR和继发性MR。

图片

       原发性MR,常累及二尖瓣叶、瓣环和腱索,与瓣环扩张、瓣叶脱垂或腱索断裂有关,常见以下几种情况:(1)二尖瓣脱垂:腱索断裂或拉长引起瓣叶连枷运动;(2)退行性变:瓣叶及瓣环钙化或瓣叶增厚;(3)炎症性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赘生物、穿孔;(4)风湿免疫性、放射性;(5)先天性畸形;(6)创伤性;(7)其他。继发性MR是由于左心室和/或左心房重构导致二尖瓣在收缩期关闭不全,常见的有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以及房性瓣环扩张(心房颤动、限制性心肌病)。患者还可能出现混合型MR。例如,二尖瓣脱垂引起轻度或中度MR的患者可能会发生心肌梗死,进而使MR更为严重。由于原发性MR和继发性MR的治疗方法和预后不同,区分二者很重要。

流行病学

       MR是美国最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在欧洲是需外科干预的第二大心脏瓣膜病。2000年的调查显示美国有近200万中重度MR患者,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400万。而我国MR具有发病率较高、知晓率低和治疗率低的特点。我国≥35岁人群的抽样调查显示MR检出率为18.4%,且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65岁人群MR检出率可达25.2%,其中中重度MR检出率为2.2%。基于我国医院人群的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提示MR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随着年龄的增长继发性MR比例逐渐升高,在>75岁人群中继发性病因占51.7%。有学者估算目前我国需要治疗的MR患者约为750万。虽然MR较为常见,但仅有不到1/5的患者入院前已知患有瓣膜病,约1/3的患者进行了有创治疗,有手术指征的患者中高危者占27.01%。

临床应用现状

       自2003年世界范围内开展首例TEER以来,使用MitraClip系统的病例已超过13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循证医学证据最充足的MR治疗器械。2012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率先使用MitraClip完成国内首例TEER,后续国内其他中心陆续开始应用。2020年6月,MitraClip系统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Pascal系统的技术原理同MitraClip,也是经股静脉途径,夹合器由2个Paddles(U形宽桨叶抓捕夹合装置)、2个独立的瓣叶捕获固定装置Clasps(用以固定瓣叶以便抓捕)及1个Spacer(填充并密封夹合器与瓣叶之间的空隙)组成。该系统在2020年获得欧洲统一认证(CE认证),已有2000余例患者接受了Pascal治疗,目前正在美国开展上市前临床试验(CLASPIID)。

       虽然我国的二尖瓣介入治疗领域起步较晚,但相关器械研发进行得如火如荼,如ValveClamp、MitralStitch和Dragonfly等。ValveClamp为经心尖TEER系统,采用闭合环设计,通过上下臂整体平移的方式夹合瓣叶,目前相关注册临床试验的入组工作已经完成。采用MitralStitch可以同时完成腱索植入和缘对缘修复,目前相关临床研究正在入组病例。关于Dragonfly,已完成了针对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egenerative mitral regurgitation, DMR)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入组工作,目前针对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 FMR)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开展。另外一款国产经股静脉途径TEER系统(申淇淇麟TM,上海申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也已完成18例的首次人体(first-inman, FIM)临床研究。

适应证和禁忌证

       近年来TEER逐渐成熟,《2020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瓣膜性心脏病处理指南》中指出,对于外科手术高危或存在禁忌证的原发性MR患者,若解剖结构合适,可推荐行TEER(2a,B-NR)]。而对于重度继发性MR患者,若无需血运重建、外科修复或置换手术风险较高、药物和器械治疗对症状无改善,如超声心动图评估瓣膜形态合适,同样可行TEER(2a,B-R)]。《2021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对原发性MR患者(IIb,B)和慢性重度继发性MR患者做了类似的推荐,分别为IIb类推荐(B级证据)和IIa类推荐(C级证据)。

       结合我国国情及相关研究进展,建议TEER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如下。

       适应证:(1)原发性MR患者需同时满足以下几点:①MR量中重度及以上;②有临床症状,或无临床症状但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60%或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 LVESD)≥40mm;外科手术高危或无法行外科手术,且术前需经心脏团队充分评估;预期寿命>1年;解剖结构适合行TEER。(2)继发性MR患者需同时满足以下几点:重度及以上MR;②经优化药物治疗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等器械辅助治疗仍有心力衰竭症状[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III/IV级];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为20%-50%,LVESD≤70 mm;肺动脉收缩压≤70 mmHg (1mmHg= 0.133kPa);预期寿命>1年;解剖结构适合行TEER。

       禁忌证:(1)不能耐受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2)存在二尖瓣活动性心内膜炎;(3)合并二尖瓣狭窄;(4)夹合区域存在严重钙化或明显增厚等解剖结构不适合行TEER;(5)存在心腔内血栓。

术前筛查

       TEER术前筛查包括临床因素评估和影像学评估。临床因素评估:(1)患者的既往史及一般情况是否适合行TEER,以及接受TEER的预期获益程度;(2)外科手术风险;(3)是否存在TEER禁忌证。超声心动图评估是TEER术前影像学评估的重点,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及TEE。评估重点是MR的机制、严重程度以及病变累及范围。MR分型:目前临床上通常按照二尖瓣的功能进行分型,即Carpentier's分型(图2)。其根据二尖瓣瓣叶的活动情况将MR分成3型,I型:瓣叶活动正常,由于瓣叶穿孔或瓣环扩张引起瓣叶对合不良引起反流;lI型:瓣叶活动过度,瓣叶脱垂或瓣叶连枷运动引起反流;III型:瓣叶活动受限,Illa指二尖瓣瓣叶增厚,常见于风湿性或炎症改变,IIIb指左心室扩张或左心房扩张引起MR。建议通过Carpentier's分型指导二尖瓣介入治疗。

图片

       MR的定量评估:以往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但各指南及文献的标准并不完全一致。近年来多项国外指南及MR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将MR分为无(0+)、轻度(1+)、中度(2+)、中重度(3+)和重度(4+)。本共识建议选取反流束最窄部位宽度(vena contracta width, VCW),近端等速表面积(proximal isovelocity surface area, PISA)半径,连续多普勒(continuous waveDoppler, CWD)MR频谱形态,二尖瓣口前向血流频谱,左心房、室内径,肺静脉血流等作为特异性评价指标,结合有效反流口面积 (effective regurgitant orifice area, EROA)、反流容积(regurgitant volume,RVol)和反流面积分数(regurgitant fraction, RF),定量评估MR程度(图3)。我国相关共识根据MR超声及临床特征提出了MR程度5分类法,即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和极重度,也可作为评估MR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

图片

       术前TEE评估:TEE可用于TTE图像质量不佳导致难以准确评估MR严重程度或发病机制的患者。对于TEER,TEE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术前详细评估MR的原因、严重程度、瓣口面积、前后叶各区的瓣叶长度、二尖瓣跨瓣压差、肺静脉血流频谱、房间隔长度,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行TEER(表1)。

图片

       术前TEE评估流程:第1步,食管中段四腔心切面,观察MR的起始位置,前向流速及压差(图4);第2步,食管中段二尖瓣交界联合切面,明确MR的起始位置以及脱垂的宽度和高度(图5);第3步,食管中段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LVOT)切面,测量EROA及RVol(图6);第4步,食管中段二尖瓣三维重建明确二尖瓣瓣叶的形态、活动度和反流性质,测量二尖瓣前叶、后叶的长度,二尖瓣瓣口面积(图7);第5步,通过食管中上段的双房切面、主动脉短轴切面、四腔心切面来明确房间隔长度(图8);第6步,通过食管上段左、右肺静脉开口的脉冲多普勒频谱(pulsed wave Doppler, PWD)评估反流程度(图9)。

图片

手术操作规范

       建议在杂交手术室或改良的导管室进行,同时应满足摆放麻醉及超声心动图设备的要求。该手术对TEE的图像要求高,必须配备成像清晰、有实时三维成像功能的TEE探头及机器。此外,要求能够将超声心动图图像传送到显示屏上,以便术者实时观看、指导操作。目前,手术需要在全麻下实施,需要配备麻醉机、呼吸机。行经心尖途径的TEER时需要配备心外科医师和外科手术器械。手术团队应至少包括2名术者、1名护士、1名心脏超声科医师以及1名麻醉师。

1.经股静脉途径:(1)房间隔穿刺:首先在股骨头水平穿刺股静脉建立入路。房间隔穿剌点要比常规心内科介入手术穿刺点偏高、偏后,一般要求穿刺点要距离二尖瓣瓣环平面4.0~4.5 cm,这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需在TEE引导下完成。完成房间隔穿刺后,确认无心包积液,然后常规肝素化。根据体重计算肝素用量,通常为100U/kg,并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 ACT),需维持在250~300s。(2)器械准备:主要器械包括夹合器、可调弯指引导管、输送系统及固定装置。在进入体内前需充分排气及调试保证手术过程中无气体进入血管,并保证手术能顺利进行。(3)送入可调弯指引导管:通常选择右侧股静脉为入路血管。先使用14~20F血管扩张鞘扩张右股静脉后再送入可调弯指引导管。随后在X线指引下,将导管送到右心房,然后缓慢通过房间隔,在TEE指引下使外鞘管通过房间隔2cm左右。最后拔出内鞘(需使用注射器回抽气体,保证无气体进入),使用固定装置将可调弯指引导管固定在体外,以避免体内移位。(4)送入及调整输送系统:通过指引导管将输送系统送入,在X线指引下使之缓慢前行。到达左心房时,在TEE指引下缓慢地将输送系统送入左心房直至二者相对位置处于标记位置(straddle),注意避免损伤心房壁及左心耳。在TEE指引下,通过调整指引导管和夹合器输送系统的前后和弯曲程度,把夹合器调整到二尖瓣需要夹合的区域,且使得输送系统走行轨迹垂直于左心室长轴,打开夹合器并调整好其行进的方向,然后缓慢送入夹合器,使其跨过二尖瓣口至瓣叶下方。全程需在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辅助下完成,X线可提供一定的帮助但非必需。主要参考切面为LVOT切面、交界联合切面及左心房外科视野切面,要调整夹合器使其在LVOT切面呈“V”字形展开,在二尖瓣交界联合切面呈“1”形在左心房外科视野切面垂直瓣膜闭合线,同时要确认夹合器在上述平面中均位于瓣口中央。(5)捕获及夹合瓣膜:该步骤为手术关键步骤之一,TEE工作切面为LVOT切面(三腔切面)及二尖瓣交界联合切面。缓慢回撤夹合器输送系统,当二尖瓣前后瓣叶均坐落在夹合器两个臂时,放下带有倒刺的捕获系统捕获前后,确认稳固捕获两个瓣叶后,将夹合器两个臂关闭。部分器械允许前后瓣叶独立夹闭,可根据实际情况先夹闭前叶或后叶,后调整输送系统夹合另外一个瓣叶。(6)评估夹合效果:需综合评估夹合效果,通过TEE观察夹合器位置和方向是否准确、前后叶是否充分捕获、MR减轻的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同时评估平均跨瓣压差是否在5mmHg以内、左心房压力是否明显下降、肺静脉血流是否改善等。如夹合效果满意则准备释放夹合器,如不满意则打开夹合器调整位置重新夹合。如需移动夹合器位置或调整夹合器角度,为避免缠绕及损伤腱索,必要时可反转夹合器撤回至左心房,或更换器械规格型号,重复上述步骤,重新捕获瓣膜。(7)释放夹合器并再次评估效果:通过TEE确认夹合器固定良好、效果满意后可释放夹合器,随后在超声和/或X线指引下小心退出输送系统,避免损伤心肌组织。当输送系统完全撤出后,应通过TEE再次评估。(8)必要时置入第2枚或更多夹合器:考虑到部分患者的病变区域较宽(一般超过15mm)或病变区域有多处,1个夹合器无法完全消除反流,可考虑使用多个夹合器再次进行夹合。若第1个夹合器夹合之后仍有难以接受的残余反流,在测量的跨二尖瓣瓣口平均压差≤4mmHg、术前测量的二尖瓣瓣口面积足够的情况下,可考虑置入第2个瓣膜夹。撤出第1个夹合器的输送系统后送入第2个输送系统并重复上述操作,完成第2个夹合,并再次评估残余反流和狭窄风险,最终完成器械操作并撤出指引导管。需注意,第2个或多个夹合器的引入需要在X线及TEE指引下谨慎操作,在跨瓣前夹合器的打开程度要比第1枚夹合器小,以避免与之前置入的夹合器碰撞,导致其松动、脱落。一般情况下,需尽量使多个夹合器处于平行且相互靠近的位置。确认手术结束则退出指引导管,采用8字缝合法缝合股静脉穿刺部位,注意切勿缝合到伴行的股动脉。

2.经心尖途径: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经心尖途径二尖瓣修复系统主要为ValveClamp系统,由二尖瓣夹合器、二尖瓣跨瓣系统、输送系统以及置入鞘4部分构成。夹合器分为前夹和后夹,前夹带有夹杆而后夹带有闭合环,通过夹杆和闭合环的相互锁定起到闭合作用。该手术同样需要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经心尖途径需要预备胸壁切口作为入路,通常需要心脏内科、超声科以及心脏外科医师配合完成。(1)手术入路准备:手术开始前在TTE指引下进行入路定位并标记。消毒铺巾后,在标记处沿肋骨间隙做一3~5cm的切口,暴露心尖。超声指引下指尖敲叩击法,确定合适的心尖穿刺点通过该穿刺点预期送入鞘管应能垂直于二尖瓣瓣环平面。心尖部预置荷包缝合线,随后进行心尖部穿刺,并将16F鞘管导入左心室。全程需在TEE指引下进行,超声工作切面为左心室两腔切面及四腔心切面。(2)器械准备:在系统进入体内前需充分排气、调试保证手术过程中无气体进入体内,并保证手术能顺利进行。(3)送入输送系统:通过16F鞘管进入跨瓣系统,在TEE指引下跨瓣器小心穿过二尖瓣进入左心房以避免损伤二尖瓣附件。轻轻向前推送16F鞘管,使其顺着跨瓣器缓慢穿过二尖瓣,随后撤出跨瓣系统。然后将带有夹合器的输送系统沿鞘管送入左心房。缓缓回撤鞘管,并调整夹合器位置,使其位于二尖瓣正中,并保证夹合器夹臂垂直于二尖瓣闭合线。(4)夹合瓣膜:该步骤为整个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需在TEE指引下谨慎操作。通过TEE反复确认夹合器位于合适位置后,小心缓慢地回撤输送系统,同时在TEE指引下保证上夹位于左心房、下夹位于左心室。轻轻向前推送输送系统,使下夹贴近并固定二尖瓣前后叶。经TEE确认夹合器位置良好后回撤上夹,上夹、下夹对合夹住二尖瓣瓣叶。缓慢往前推送闭合环,上、下夹朝向中心线闭合,使夹合器紧紧固定在瓣叶上。如夹合不满意,可推开闭合环,打开上、下夹,重复上述步骤重新夹合。(5)释放夹合器:通过TEE反复确认夹合器位置,并观察二尖瓣反流量,如满意,释放夹合器。(6)闭合手术切口:退出输送系统以及16F血管鞘,并将预置的荷包线收紧。仔细观察伤口处是否渗血,在保证无出血的情况下逐层缝合胸壁,并置入引流管一根。

特殊情况下的TEER

1 房性MR的缘对缘修复治疗:传统意义上的练发性MR是由于左心室重构导致MR,二者相互影呴,导致左心室重构及MR不断恶化。近期发现了一类特殊的MR,即房性MR,也被归入继发性MR范畴。在房性MR中,二尖瓣并不存在病理性改变,且不涉及左心室重构,左心室功能也在正常范围。房性MR可能是由于左心房扩大以及瓣环扩张所致,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有以下2种:(1)二尖瓣瓣环扩张,但二尖瓣瓣叶无法充分代偿性重构,导致中心性反流;(2)二尖瓣后侧瓣环扩张突出于左心室游离壁,从而牵拉二尖瓣后叶引起对合不良,最终导致偏心性(后叶)反流。房性MR虽然左心室功能正常,但与原发性MR比较,其预后较差、生存率较低且心力衰竭入院率较高。及时对MR进行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目前认为TEER可用于治疗房性MR,但手术难度较大,需要在较为成熟的介入手术中心开展,往往选择较短较宽的二尖瓣夹合器。

2.非中心区MR的缘对缘修复治疗:TEER最合适的解剖结构为二尖瓣瓣叶中心区反流,即P2/A2区反流。EVEREST系列研究中入选的患者均为P2/A2区脱垂导致的反流,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过去认为TEER只适合于中心区反流,但真实世界中的经验以及随后的部分临床研究表明,其同样可应用于非中心区如1区、3区以及交界区反流。但是,针对非中心区MR的缘对缘修复术具有一定挑战性。由于二尖瓣中心区无腱索连接,操作相对简单且安全性高,而边缘区及交界区则存在复杂的腱索结构,而且非中心区与二尖瓣瓣环平面存在夹角,术中超声心动图解剖定位在非中心区更为困难这均增加了二尖瓣夹缠绕的风险。针对非中心区反流的缘对缘治疗,术中TEE的图像质量需良好,需在超声指引下精确定位,并且需在进入瓣环平面前调整好夹合器的角度,避免在瓣下旋转夹合器造成腱索缠绕。如术中效果不理想需退出夹合器重新定位操作必须谨慎,避免暴力操作,且需经TEE确认没有腱索缠绕方能且出夹合器,否则容易造成腱索损伤,导致二尖瓣反流量昼增大。针对交界区即Cl/C2区MR需注意,二尖瓣夹合器在三维TEE平面进入角度非12点~6点方向,C1区建议选择1点~7点方向,C2区建议选择11点~5点方向,二尖瓣夹尽量选择较短较窄的型号。

3.其他特殊技术在TEER中的应用:针对部分操作难度特别高的病变,有报道采用“双输送系统(double guiding)”技术,即常规的第1个输送系统到位后不释放,在对侧穿剌股静脉和房间隔后,置入第2个夹合器的输送系统,两个输送系统同时存在,先后逐步调整两个夹合器直到效果满意,然后完全释放夹合器。这项技术需要术者经验丰富,同时2个输送系统也会增加房间隔损伤的风险。“拉链(zipping)”技术,则是从一侧开始至另一侧(边缘-中央或中央-边缘)依次置入多个夹合器,完全封闭二尖瓣一侧,从而减少反流。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在第1个夹合器两边依次交替置入多个夹合器,更接近外科缘对缘修复术,以进一步减少发生明显二尖瓣残余反流或二尖瓣狭窄的风险。此外,部分高难度的病例还可采用快速起搏或电复律的方法,降低二尖瓣瓣叶摆动的幅度以增加瓣叶捕获的概率,改善TEER的效果。

围术期管理及并发症防治

1.围术期抗栓治疗:在接受TEER治疗的患者中,抗血栓治疗包括术前及术后抗栓治疗。

术前治疗:对于准备行TEER的患者,若长期使用抗疑药物,应在术前停止抗凝,以便有充足的时间恢复正常凝血。一般应至少在术前3d停用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手术当日复查凝血谱,国际标准化比值应控制在1.7以下。应在术前12h停用低分子肝素。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可在手术当日停药[COAPT研究中的protocol(AppendixA COAPT Clinical Trial Protocol Version 1.0)]。目前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术前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如患者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术前无需停药。如患者术前未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是否需要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负荷仍无定论,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术后治疗:术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有抗凝指征的患者,如心房颤动、肺动脉栓塞或金属瓣膜置换等,应继续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或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对于无抗凝指征的患者,目前尚缺乏大型的临床研究证据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根据既往的研究建议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通常使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咄格雷75mg/d,1-3个月,然后改为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抗治疗,终生服用。


2术后并发症防治:TEER安全性较高,并发症相对少见,主要为出血以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10%。偶有报道术后发生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结构性损伤虽也有发生,但甚少需要外科手术干预。TEER围术期管理的重点在于如何避免发生并发症,临床医师需要了解手术过程从而快速识别术中及术后可能存在的风险。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将TEER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总结如下。

血管并发症:TEER采用股静脉入路,其血管并发症较动脉入路少。但由于需要使用24F大血管鞘,在鞘管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局部压力也可能损伤股动脉,尤其是血管扭曲或钙化的患者。超声指引下穿刺可以准确定位穿刺点,能很好地避免发生血管并发症。标准的术后手动加压是实现止血安全、有效的方法。还有研究表明,8字形缝合(通过包裹和折叠皮下软组织压迫股静脉)也是实现止血的有效方法。另外,使用Proglide(Abbot tVascular Inc,美国)装置对较大尺寸的静脉鞘进行预埋缝合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一旦发生局部出血,可通过缝合血管或必要时行外科手术解决,并加强补液,必要时可输血。

夹合器单叶脱位(single-leaflet device attachment, SLDA):SLDA是指术中进行二尖瓣夹合时,单侧瓣叶从夹合器中脱位,而对侧瓣叶固定良好。其是TEER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4%。SLDA可发生在手术过程中、术后1d甚至数月。一旦发生,往往需要置入第2枚夹合器。Everest研究中共发生了10例SLDA,其中3例发生在手术过程中,1例发生在出院前,5例发生在术后30d内,而只有1例发生在术后30d以后。在更大样本量的ACCESS-EU研究中,SLDA的发生比例为4.8%,几乎均发生在术后6个月内。尽管SLDA发生率较高,但通常无需进行紧急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干预。有研究报道发生SLDA的患者中,约40%可以采取保守治疗,约40%选择置入第2枚夹合器,需要外科处理的不足20%。避免SLDA最重要的方法是术中精确的超声评估,尤其是夹合器捕捉瓣叶的过程以及捕捉完毕后,确保瓣叶位置良好、瓣叶夹合的长度足够。

夹合器脱落造成栓塞:夹合器脱落通常发生在夹合器释放的过程中,是TEER中最令人担心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将导致栓塞,往往需要立即行外科开胸手术取出脱落的夹合器。夹合器脱落发生较为罕见。在大型临床注册研究中,只有TCVT和TVT研究曾报道过夹合器脱落,发生率远小于1%。值得注意的是,也曾有研究报道夹合器脱落后顺血流方向移动最终导致外周动脉迟发性栓塞。手术过程中,术者应确定夹合器充分捕获两个瓣叶且固定良好后方可释放夹合器,以避免夹合器脱落。

夹合器血栓形成:由于夹合器是异物,在体内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甚至造成血栓栓塞。术中,需要严格控制ACT,通常维待在250-300s。而术后的抗栓方案目前仍无定论,建议经验性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即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3个月,首次口服时是否给予负荷抗血小板药物,需根据经验及患者出血风险而定。

二尖瓣瓣叶损伤:常见的二尖瓣瓣叶损伤包括瓣叶撕裂、穿孔以及腱索断裂等,复杂的二尖瓣解剖结构比如严重的瓣叶脱垂、瓣叶退行性变或钙化等均是导致瓣叶损伤的重要原因。操作时需寻找合适的位置进行瓣叶夹合以避开病变组织从而避免损伤瓣叶或附件。需要注意的是,为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往往需要置入2枚甚至更多的夹合器,这大大增加了瓣叶损伤的概率。有研究报道,TEER术中瓣叶损伤的发生率为2%左右。由于瓣叶或附件损伤可导致二尖瓣反流量增加,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及时干预。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外科手术干预,但如果二尖瓣解剖结构合适,如瓣叶较大且有足够的剩余组织供夹合,也可考虑再次置入夹合器以稳定受损瓣叶。

二尖瓣狭窄:为尽可能减少MR,有时会采用大夹合器或置入多个夹合器,但这可能会引起二尖瓣跨瓣压差升高。一旦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5mmHg,即引起二尖瓣相对狭窄气导致二尖瓣狭窄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1)术前二尖瓣瓣口面积<4.0cm;(2)置入2枚或以上夹合器。TRAMI研究曾报道,二尖瓣相对狭窄的发生率为3%,而二尖瓣狭窄的发生会影响患者预后。术中释放夹合器前,需要通过TEE仔细评估二尖瓣反流量以及狭窄程度。如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较高(>5mmHg),且术前二尖瓣瓣口面积≤4.0cm',建议停止夹合器置入。若二尖瓣跨瓣压差较高,但术前二尖瓣瓣口面积>4.0cm2,建议更换夹合器位置重新夹合。此外,术中连续监测左心房压力也有助于判断是否出现二尖瓣相对狭窄。有时在夹合器置入后仍存在较大量的二尖瓣反流,常需要置入第2枚夹合器。若第2枚夹合器释放前左心房压力明显升高,提示二尖瓣很可能出现了相对狭窄,建议放弃置入夹合器。反之,则可以安全释放第2枚夹合器以减少二尖瓣残余反流。

转外科开胸手术:转外科开胸手术在TEER术中较为少见,主要是由于以上严重并发症引起,如夹合器脱落栓塞、二尖瓣相关结构损伤导致大量反流等。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内膜炎、气体栓塞、急性肾功能不全、心包填塞、起搏器导线脱位等,均较为罕见,发生原因及处理同一般心导管术。、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09):853-863.

转自:二尖瓣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