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俊 导读:人类本是一体,数百万年前,自东非大裂谷向全球迁徙的过程中,由于地理气候环境的差异及基因调整带来的改变,各区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人种。而各地区由于地理阻隔,则分别生发了不同的文明。最为古老的四大文明是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及中华文明,除此之外还有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自诞生以来,未断流且完整传承的则只有中华文明,也即华夏文明,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明。而经过千年跌宕,融合与汇流形成的古希腊文明及后来崛起的古罗马文明,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则逐步演化形成了今天欧美的西方文明,也即我们常说的“海洋文明”。其他文明由于各种原因相继中断或陨落,本文将重点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进行尝试性对比,通过一张图来阐释分析两种文明的差异。 本文高度概括了由两种文明生发的文化及衍生出的不同文化属性,而派生出来的不同的社会形态。深刻地揭示了两个社会在政治、经济、观念和意识形态、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分化特征。如图示: ![]() 中西文明差异分析模型 他们是如此的迥异,以至于面对诸多社会问题,形成了完全相反的观点、认识和立场。尽管如此,今天已迈入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和交流已经是深入互联互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而今天最为全球瞩目的则是以中美两国为首的东西方文明的激烈交锋和博弈,在意识形态、世界观、发展观及诸多国际事务问题上面两种文明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发达国家的关系,将深刻、全面、彻底地影响世界格局。所以非常有必要就两种文明冲突的底层逻辑,进行深度的剖析与认识,进而在未来彼此交往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彼此并管控分歧。 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北边是寒冷的漠北,西边是昆仑山脉及青藏高原,南边则是多山丘陵,东面则是茫茫无际一片大海。这导致中国在上古社会时期至秦汉,逐渐形成了中央大一统的帝国。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体内部进行高效的组织,对抗自然灾害及人类共同的危机。最主要的是面临域外民族的侵扰之后,可以最大范围地动员并调动资源,对抗侵略。 自西汉政治家董仲舒在汉武帝元光元年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主张之后,中国便进入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全面改造社会的征程。 一方面是当时外部社会环境十分恶劣,中国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了信任,甚至连家人之间也能因为利益纷争而互相争讼乃至于互相戕害。人伦道德滑至冰点谷底,当然也是生存资料缺乏,社会生活没有形成统一社会共识导致的。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西汉自立国以来,面对北部匈奴边患,屈辱隐忍的长期积累,至汉武帝一朝,决心通过武力战争解决匈奴长期以来的骚扰。 由于上述政治原因的推动,儒家文化,不再是曾经论语里面的单纯学术思想层面的探讨,而是进入了彻底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和道德标准,并逐渐演化为后来的社会君臣父子的秩序观念。同时,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理念,也成为了全天下人,无论是平民还是上层精英,一致追求终极理念。 从上层组织层面,吸取汉、唐、宋、明等前朝在皇室内斗、后宫干政、外戚专权、宦官弄权、权臣掌控、贵族尾大不掉等各种管理弊端经验之后,至清朝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且强大的社会系统。 近代以来,国家进入了至暗时代,由于外部强权的悍然入侵,打破了平静。自辛亥革命之后,到三民主义,再到后来新中国的成立。百年来前辈革命家,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终于推倒了三座大山,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在新中国发展至今73年以来,我们经历过苏联撤资、城乡发展困局、工业化之殇、美苏冷战及新时代中西合作,终于艰难地完成了工业化积累。新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导下融合中国社会特点,建立了基于代表最广泛大众权益的人民民主共和国,在这样的组织带领下,经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国家的崛起。 而今,在中国走向全面复兴之路时,作为民族基础的中华文化,再次被放到聚光灯下。未来在与西方文明接触的过程中,如何传承吸收优秀文化中的精粹并展现中华文明的精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地位的过程中,与全球各国相处共存,就显得至关重要。 今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病逝,为什么全球政要齐聚悼念?我想这与英国在全球现代文明崛起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分不开的。曾经的边陲小岛国,在亚当斯密、牛顿、瓦特等一众现代巨匠的引领下,英国完成了最原始的工业革命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让英国在一个世纪前,一跃成为了殖民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而英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科学巨匠,我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文明发源地希腊和罗马。在希腊城邦社会,人人皆有参与公众事务的权利,构建了最早的民主议会体系。从那时起,他们就对公众权益极为重视,很早就将民主和个人自由深植文化基因。而个人的思想自由也让一众西方优秀的精英脱颖而出,随同英国海权贸易及对外殖民过程中,逐渐构建了基于西方文明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体系。 由于西方先贤对于现代社会财富的理解,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市场才是财富的核心。所以早期西方工业国家,对于市场的渴求,让他们必须通过对外殖民的方式,不断地获取市场,并拓展财富的边界。 所以西方一切的制度安排,都是基于“市场”的,包括社会组织形式、宪法及法律规定,乃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观念上,也是“市场”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存在,尽管社会层面存在贫富分化严重、资本垄断榨取及舆论自由和个人行为自由的无边界扩展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西方社会的根基,总体是以“市场”为基础构建的。 经过前述对于中西方历史文化诞生及制度派生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制度上中西方都是以现代民主为理论根基的现代国家,只是在组织方式上我们是集权政治,西方是民选政治。 文化上我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天下大同社会。西方则追求公正公平自由民主的社会。在精英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我们存在官僚腐败问题。而西方则存在政客为资本代理的问题弊病。 在内外关系处理上,我们奉行独立自主,平等相处的基本原则,对内构建共同富裕的普惠社会,对外则利益互换,构建基于相对公平的互动合作机制。而西方基于文化基因,很多决策需要通过议会取得共识,所以对内必须实行民主,对外则奉行基于本国优先的霸权机制,进而形成对外关系。 社会治理上,中国更追求秩序与稳定,这才是全民最大利益公约数。而西方则更追求法律意义上的公平与民主,个人和集体都要严格遵从法律的约束。未来,随着中西交往及博弈,只能说谋求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面的最大公约数,并形成共识,彼此尊重的基础之上发展交往。 尽管前述大篇幅阐述了中西方基于文化属性的不同,而产生的诸多制度上、理念上、观点上、思维上的差异。但随着全球化加深,彼此融合,彼此理解,一定会在人类传统文明的路上走出一条新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虽然文明形态不同,但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如果人类合力,能致力于构建新的全球文明体系,共同探索人类出路,或许这才是人类最终极的出路与民众福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