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读中西的人文课》——学好语文应该学习人文课

 陈律师读书 2023-02-03 发布于新加坡

在《辞海》中这样解释人文的意思: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

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的主要内容。

人文从广义上来说,泛指文化,包括文化、艺术、美学、国学、教育和哲学。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惶惶学习了十多年语文,回过头来看语文教会了我写作、教会了我鉴赏和教会了我了解中国古代灿烂文化。

这灿烂文化不仅仅是历史学科所能代替的,我无法从历史当中获得如此丰富韵律的古诗、艺术和国学等,但是当我回忆一篇篇我背诵的脍炙人口的文章时,我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

对于屈原写《楚辞》后为什么投江?儒家和法家又是怎样地影响我们今天的文化?我发现自己缺少对这些经典在当时社会环境的综合考量,我没有理解他们的基于国家探索的艰辛;没有结合他们对国家、社会、民族的复杂因素的感想。

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没有与他们建立起“沟通”。

而他们写下壮丽诗篇的时候,我没有很好的体察他们内心的波澜壮阔,因此我没有很好的建立与伟大先贤们连接的同理心。

缺少了这种情感沟通的同理心,结果是我只是流于形式的背诵。其结果就是在若干年后当我回想某一篇伟大作品时,我没有体验到他们的韵律美感和精神风韵,我只感受到了不通用的文言文对我的困扰。

语文教育是为了将所有人变成人文阅读的学习者,去体验人类文明的行走,去体验人类探索的艰辛、困顿和愉悦;去体察人的情感温度、人性的共同和复杂,从而接近人文学习的本质。

图:建安七子

而这种能力的构建需要关注整个人类文明的视野,尤其重要的是文学作品是母语学习的核心,是需要作为个体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去认识、滋养和修炼的。

本册是樊阳老师对战国到隋朝的文化和文学的描述,选取了屈原、韩非子、司马迁、曹操、竹林七贤等古代先贤的文化作品,在书的后面也有外国文化的延伸,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

在语文课中由于其上课时间和篇幅内容的原因,无法有效的体现其母语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提供给了热爱人文学习者们一次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发现人的本质和生命可能的灿烂,发现文明可贵和可能的路途。

图:竹林七贤

在艾萨克森的书《创新者》中,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仅是依靠观察经验法来进行知识累积的叠加,而应该融入质疑精神、探究意识和高贵的智识能力培养。

知识经验的单纯叠加,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于社会的技术变迁,就像乔布斯在设计苹果字体时,很多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书法。

那种琼丽、那种灵感,来自乔布斯在大学时候上的书法课。而人文和技术的结合更加克服了技术带给人的冰冷感和机械感。

新的技术也可以温润如玉。

关于人文学习,关于体会人文的魅力,樊阳老师的《行走中西的人文课》对于我们了解语文课背后的故事,绝对不应该错过。

感谢您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