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斯为何要毒杀韩非?

 凤凰山居士 2022-09-28 发布于江西

图片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河南新郑)人,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著作,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大秦赋》中,身为韩国公子的韩非子,虽然身在秦国,但仍不断地设法阻止秦国统一全国的进程,给在外游说各国的上卿姚贾添了很大的麻烦,甚至令得姚贾被召回秦都咸阳接受秦王政的质问。

所以秦国除了廷尉李斯之外的一众大臣,都要求秦王政将其按秦法处理,最后,秦王政虽然很爱惜韩非子之才,但也不得不下令将韩非下狱,准备接受秦法的处置。

图片

作为韩非子好友的李斯实在不忍好友遭此酷刑——因为按照秦律,韩非将被处以车裂之刑,所以李斯给他送去了一杯毒酒,亲手送走自己的好友,看着毒酒,韩非子没有丝毫的犹豫,接过李斯手中的酒杯后直接一饮而下,洒脱而从容,为了家国慨然赴死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李斯眼中的犹豫和痛苦,也被刻画得相当传神,当韩非子毒发,陷入痛苦时,李斯一跃而起,用力将韩非子的头抱在自己胸前,同时牢牢抓住老友的手,给了老友最后的陪伴和鼓励。

韩非子死后,秦王政的赦免诏书却送到了,李斯听到赵高说韩非子被赦免的那一刻,直接吐血倒地。

可以说,《大秦赋》将李斯和韩非子的兄弟情深刻画得入木三分,韩非子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而整个事件中,没有人有错,说到底,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罢了:

  • 秦王政没有错,他爱才、惜才,最后迫不得已才将韩非子下了大狱,甚至到最后关头还传来诏书,要赦免韩非;

  • 李斯没有错,他一心劝韩非子,要么就投效秦国,要么就置身事外,因为秦灭韩的趋势,已经不是他能阻拦的了,但是韩非子就是不听,甚至最后李斯给韩非子送去毒酒,也全然是为了避免好友遭受酷刑;

  • 韩非子没有错,他是韩国公子,所以当然要处处维护韩国的利益,使尽浑身解数,就为了延迟韩国的灭亡,甚至在明知不该为的情况下,还想要“死间”送出重要情报,同时他也感激于秦王的赏识,奈何碍于身份和责任,不能像同门李斯那样投效秦国,所以他最后只能是被送入大狱;

  • 以姚贾为代表的秦国的其他重臣也没有错,韩非子虽然有才,但是既然不能为秦国所用,那么就不能纵虎归山放龙人海,“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他的能力越强,放他回去,对秦国的危害也就越大,所以一心为了秦国的他们,自然要劝秦王政“以法诛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然而,如果政治家们都像《大秦赋》中刻画的这样,那么政治家也就不能称之为政治家了,再联系到李斯后来联合赵高篡改秦始皇的传位诏书一事(不管他是自愿还是被迫,篡改是事实),李斯在韩非子的死亡中所扮演的角色,还是值得玩味的。

韩非子的死,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是李斯趁韩非子被下狱的机会,“使人遗非药,使自杀”,甚至“韩非欲自陈,不得见”,堵死了韩非子最后一条活路,所以最后“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而太史公给出的原因是:

一、李斯嫉妒韩非子的才能:“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而且秦始皇曾盛赞韩非子“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秦王政对韩非子的喜爱让李斯感觉到自己的地位不保,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才要除掉韩非子;

二、李斯为了秦国着想,避免韩非子回国后与秦国为敌:“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韩非子是韩国宗室,他不可能为秦国效力。

所在,在史记中,李斯不仅不是韩非子的好友,反而是谋杀韩非子的凶手。

但是,这其中有两个疑点:

一、如果李斯真的嫉妒韩非子,那么为何要在秦王政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后,说上一句“韩非之所著书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这不是吃饱了撑的,给自己找敌人吗?他这时候安安静静地装傻,岂不是更好?

二、秦国一向以执法严明著称,而秦王政又是千古一帝,为人聪明、刚毅,李斯真的敢背着秦王政偷偷毒死韩非子吗?就算韩非子只是一个囚犯,他也不敢私自用刑吧?更何况他是明确地知道秦王政是非常欣赏韩非子的。

而韩非子死后,秦王政虽然后悔将他下狱,但面对韩非的死,他并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这岂不是很让人怀疑?就算不严惩李斯,至少也要小惩以儆效尤吧?但是这件事就这样一语带过,秦王政甚至连责备都没有一句。这怎能不让人起疑?

所以对于韩非子客死秦国一事,笔者结合各方资料,大胆猜测如下:

秦王政读完韩非子的著作后,大为赞赏,“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而一旁的李斯可能是出于和韩非子的友情,也可能是想向秦王政邀功,所以表示书的作者我认识,是我之前的同窗,“此韩非之所著书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李斯甚至明确告诉秦王政,论及才学,自己是远不及韩非子的,这句评价既可能是由于与韩非子的友情,希望秦王政能够看在这句评价的份上,重用韩非子,也可能只是李斯简单的谦虚,毕竟相信没有哪个领导会喜欢自卖自夸的臣子。

所以“秦因急攻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秦王政出兵攻打秦国,就为了逼韩非子来秦国。

韩非子来到秦国后,一边使尽浑身解数,拖延秦国的灭韩脚步——上书秦王政《存韩论》,建议别先灭韩国,一边又给韩赵魏三国献言建策,如何抵挡秦国的攻势。总之就是不仅拒绝投效,甚至处处与秦国作对。

面对这样一个才能出众,又不能为秦国所用的人。李斯终于对秦王政说:“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辩说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而以韩利窥陛下。夫秦、韩之交亲,则非重矣,此自便之计也。”(《韩非子·存韩第二》),韩非子是韩国宗室,他是为了韩国的利益才来秦国,肯定不能为秦国所用。

所以,最后秦王政同意了“以法诛韩非子”的提议,这个提议的提出者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如果是李斯,他应该也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秦国统一六国的宏图大计而已。

而秦王政虽然爱才,但是他毕竟是有宏图之志的千古一帝,是秦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必须从大局出发,而在整个天下的面前,韩非子一个人,就算再有才能,只要不能为我所用,甚至阻碍了我统一的脚步,那么就是可以牺牲掉的。

所以李斯毒死韩非子,应该是得到了秦王政的默许,甚至可能是指使的,而秦王政后来的后悔,既可能是真的后悔,也可能只是做个样子。而为什么要毒杀韩非子,而不是“以法诛”,很可能是韩非子根本没有任何过错,秦王政没有借口,又不想担上一个随意诛杀士人的骂名,所以,只能由李斯来背黑锅了。

当然上述只是笔者的推测,真正的原因,我们已经无法确切地得知了,除非当事人活过来亲自向我们讲述,或者等时光机发明之后,大家穿梭时空回去亲眼看看。

而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大家一起根据有限的史料,去推测、去逼近真正的历史,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心中相信的历史。

韩非子之死的四个猜测:

1、李斯出于友谊,避免好友受酷刑,所以先一步毒死了韩非子;

2、李斯受秦王政的指使,暗害了韩非子;

3、李斯担心韩非子被秦王政赦免,给秦国统一带来麻烦,所以自作主张毒死了韩非子;

4、李斯嫉妒韩非子,担心他被秦王赦免,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站在不同的立场

每一个猜测其实都是能站得住脚的

也都有相应的史料支撑

从笔者自身的情感而言

当然更希望是第一种猜测

李、韩二人是挚友

李斯一直在为韩非子着想

甚至不惜自己的前程

也要避免好友遭受酷刑

因为这样子的历史和人性

是有温度的

那么,亲爱的读者

你更愿意相信哪种说法呢?

参考资料
【1】战国·韩非:《韩非子》
【2】西汉·司马迁:《史记》
【3】东汉·王充:《论衡》
【4】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5】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6】马世年:《韩非身世与生卒年代考略》,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年
【7】韩晓梅:《战国法家创新思想与实践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孙少华:《韩非、李斯之死与周秦之际文学思想的变化》,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来自: 大公becnx9o9xv > 《白天鹅高园,陆賈维新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