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热下寒,乱清乱补不可取,睡前1招助改善!

 为什么73 2022-09-28 发布于北京

原创 潘毅工作室 中医老师潘毅 2022-09-28 12:00 发表于广东

   本  期  导  读    

寒、热,一看就是本质迥异又相互制约的状态。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及过“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是中医的基本治法之一。

但实际上,阴阳寒热互相关联,既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又可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并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

在寒热错杂的矛盾之中,较为常见的状态就是“上热下寒”。上热下寒证又极具迷惑性,稍不注意就会搞错调理方向。

比如,上热下寒证很容易被误认为单纯的“易上火”或者“虚不受补”,从而使用了错误的调理方法,例如一味清热泻火则令“下寒”更甚,“上热”反而更频繁地出现;或一进补就上火,则调补无从下手。

在讲如何调理上热下寒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上热下寒?

看“图”说话,

什么是上热下寒

上热

爱上火、反复口腔溃疡、牙疼、痘痘、烦躁、咽喉疼痛、失眠、甚至血压高等。

● 下寒

怕冷、手脚冰凉、不耐受寒凉饮食、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或夜尿、宫寒痛经、腰部冷、膝盖凉等。

上热下寒证属于阳气虚于下,虚阳浮于上,致使阴阳不交、升降失常的病理状态。

用《周易》的卦象来看图说话会更为清晰。比如,上热下寒,有点像卦象中“未济卦”;而人体的理想状态,应该相互贯通者为“既济卦”。

无论是“未济卦”还是“既济卦”,都是由离卦、坎卦组成而成,只是排列组合的位置有所改变。

运用取象比类记忆与理解卦象,前人编了首八卦取象歌:其中离卦取象是离中虚,坎卦取象是坎中满。

离中虚,谓离卦卦象中间是空的。可能不少人会感觉到奇怪,离为火,火不应该是纯阳的吗?这里要注意,八卦之所以称为卦象,关键是其像什么,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燃烧时的火中间是空的,所以取其中空之象。

坎中满,谓坎卦卦象一阳爻置于二阴爻之间,其形中实。此卦之形同样易启人疑窦,坎为水,水为天下之至柔,其形似乎以三爻纯阴为宜。

但想深一层,自然界中最柔软的是水,但自然界中力量最大的也是水,正具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之意,太极拳如能打出这种感觉,可能就到家了,故练太极者,应可取法于水。可见水实具柔中含刚的性质,故其象外柔而内刚。

这里考一下大家,如果把这两个卦象上下排列组合,哪一个放在上方,才是理想状态的“既济卦”。

离卦为火,坎卦为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火是往上烧的,势能往上;水往低处流,势能往下。

要两者能交感交互,需“坎卦在上,离卦在下”,才能达到“既济”的交流状态。

● 人体如何能做到“既济”?

当坎中一份元阳(肾阳)蒸腾真水上升,离火就不会过亢上炎,上焦就不会反复出现“上热”上火的问题;真水上升,则离中真阴(心阴)增量而下降,离火随之而降去温肾水,则肾水不寒。

下焦一暖,则下肢不温、脾胃虚寒、宫寒痛经等问题得以解决。

此时上下相济交通,动态平衡,寒热平调,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上热下寒的体质状态,就是“上热”上火问题频发,同时又“下焦虚寒”难以调补。正如“未济卦”的组合方式,“火在上、水在下”就是各走各路,两两不相交。


现代的生活方式,

最易形成上热下寒体质

饮食不节,经常饮食生冷、辛辣煎炸,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长期使用空凋、缺乏运动、久坐、过度用脑劳神、使用手机等这些常见的生活因素,造成大部分现代人都存在上热下寒的问题。

这里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过度用脑劳神、长期使用手机,会导致上热下寒?

原理就是人体习惯用哪个部位,阳气就会更习惯性往那处走。当我们正常用脑的时候,人体阳气就会上脑,供大脑保持适度的兴奋状态来运作。

长期用脑过度、长时间盯着手机看,体内的阳气都自动地往头部上部供给聚拢,导致了气长期浮于上而亏于下,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症状。

除此以外,岭南地区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特征,以及多嗜食生冷厚腻、瓜果海鲜的饮食习惯,使得岭南人更容易出现“上焦多浮热,中焦多蕴湿,下焦多寒湿”的上热下寒状态

所以,广东地区有特别多人是上热下寒体质。我也临床上也多有体会,不少病人一上来就说:“我虚不补!”意思受就是提示,不要给我开进补的药物,我一进补就上火!

“虚则补之”,有虚就要补,关键在于用对方法。我也经常跟我的学生分享,没有“虚不受补”的人,更多可能是没用对“补”的方法。

调理“上热下寒”

试试引火归元

若是心火能降,心火下行就能温暖肾水,肾水向上蒸腾就能制约心火,水火既济则心肾相交,恢复平衡。

上热下寒的体质,简单来说,就是能量没有流转交互到该去的地方。处理起来,较容易的方式是把上部的能量引到下部,这里有两个最简单的调理方法,一个是利用穴位,一个是泡脚。

● 温暖涌泉

全身腧穴的最下部是哪一个?就是脚底的涌泉穴。艾灸涌泉可以引火归元。

艾灸涌泉为什么可以引火归元?

众所周知,地球之所以绕着太阳转,是因为太阳的引力大。在人体,阳气的作用机制也相类,阳气多的地方,引力就强。

艾灸涌泉的次数多了,脚底积累的热量多了,就有能力把上面的阳气往下拉,达到引火归元的效果。

《灵枢·本输》云:“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井穴位于四肢的末端,是精气所出的部位。所以,涌泉不仅能通于肾,还是肾经源头。肾经之气由此而生,犹如源泉之水灌溉全身四肢。

艾灸涌泉的好处,除了引火归元,还可以蒸腾人体注于下的水,重新向上输布以制约上火。所以,利用好涌泉穴可改善上热下寒的状态。

● 泡脚的选材、方法有讲究

关于泡脚这件事,我发现不少人都觉得泡脚要泡到全身出汗才算有效,有的甚至认为泡到大汗淋漓还能排毒。这是不正确的!

就算是要散寒除湿,或者感冒发汗也不应该泡到大汗淋漓。

我在之前分享的文章也提过,出汗的主要功能,其实是散热和调节体温,而不是现代人常说的排毒,汗也并非出得越多越好。而且人体体内的气和津液是混融状态的,对于气虚的人来说经常大汗出,极是耗气伤身,甚至可能“气随津脱”。

在我看来,泡脚的作为调理的优势顺序:第一是引火归元,第二是温阳,第三是散寒,第四是除湿。

说到引火归元和温阳,加入合适的药材,可加持热力,驱使气血在体内走得更深更远。

在见到的泡脚加料包,我觉得相当一部分其实没有吃透中医泡脚的引火归元这一特性。

现在大家泡脚最常用的一个草药,第一个是艾叶。虽然艾叶都具备温阳散寒的能力,但从引火归元的角度来调理的话,当首选肉桂,不仅温阳能力强,还能温通血脉,帮助下肢血脉的疏通。

第二个选择,就是吴茱萸。吴茱萸散里寒,而且能散沉寒痼冷,沉寒痼冷就是体内积累的寒。茱萸能够疏肝。大部分的疏肝药是上升的,但吴茱萸是下行的。

所以肉桂跟吴茱萸是引火下行的好药,而且两个都是性热的药材,除了助阳,还可以温散“下焦寒气”。另外,还可以加点盐,盐是咸味的。咸入肾,咸味是往下走的,很符合引火归元的总原则。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盐水本身是杀菌的,对脚部皮肤也很有好处。

如果需要活血,可以配的是当归、川芎、益母草。

如果要祛湿,可以选择苍术、独活。独活的擅长走下半身,祛寒湿,苍术内湿外湿都能管。

● 引火归元的泡脚方法,怎么做最好?

一般来讲,泡脚的时间不宜太长或太短,15到30分钟为宜。而且,当泡脚用于引火归元调理上热下寒,就更不能泡到出汗。水温不宜过高,比较理想的泡脚是泡到脚热了,最多下肢微微有点汗,以这个为度。

要注意的是,泡脚的第一目的是引火归元,假如最后泡到满身大汗,等于阳气拉下去了,又重新向上发散出来,等于无效操作了。

泡脚的时间一般选择晚上八九点钟。因为到了晚上,阳气是向下、向里的,跟泡脚引火归元的目的是一致的。

泡脚的时候,水最好是超过踝部,最好是边泡边搓双脚。

过程大家可以慢慢摸索,怎么一个排列组合,怎么一个频度,怎么一个次数更适合你,可以自己慢慢调试,找到最适合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