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随笔:西方著名诗人作品风格谈

 置身于宁静 2022-09-28 发布于浙江

文 温经天

文章图片1

赫什菲尔德的东方智慧

简·赫什菲尔德是美国现代诗灵魂派的代表诗人,她的作品流露出她多年研读禅宗所获得的悟性,也体现出她翻译两位日本古代女性的宫廷诗歌之影响。

赫什菲尔德的诗总体特征表现在有关诗歌创作的专著《九门:进入诗歌的心态》中论及的“迂回心智”。迂回是一种曲线智慧,是她取经自禅宗文化的自我诗写逻辑。此倾向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包括对语言(具象、句法)的直引生成的简洁,以及刹那的艺术美。

灵魂派作品往往超越诗的艺术美,企及自我觉知的过程。将觉知过程化,而非结论化,也就是将诗的明晰性得以释放,避免了诗陷入偈语的晦暗性。这是非常智慧的本体诗思维。

她自己所创作的“迂回诗歌”材料遍布日常多角度,虚实、大小、宏微,将其组合一体,漫想联思丰富,知性的底蕴无穷。外表貌似仅仅寄情于风物天象和生活随机元素,实则是为自我的世界观所服务。

意象自如活泼,毫不造作之态,语词节俭从不漫灌。她懂得禅宗对事物和本心的表里诉求之不同。因此她的诗将客体作为禅意理解力的选材,将哲学理念与案例事项结合,将大物无形装置在日常微物之中,将形而上与实在现象并置展开,寻找哲学与事象摩擦的界限,赋予其迂回的心性和观识的智慧。这是对自我世界的试炼。自我世界的升级带动对存在世界的视野扩展与入定观想。

她关切自身灵魂的诸多隐秘,讲究悟之道,诗学过程中的会意,有其思悟的本位操守,限定词语的噴薄,通往形而上的奥义。在她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形而上的主体诗学并不存在穷尽的问题,她所依傍的并非语言,语言有其边界,它匡定了存在世界,而禅修之研没有边界,无界又无尽,核心在于悟的觉心。

东方的禅宗思维方式和人生观,西方的商籁体和语言技艺,多种质素合成于赫斯菲尔德的笔端,形成多部灵魂派代表作。俗物能生雅趣,虚务得见真身。她神奇的诗思智慧将文本的保质期拉长,其耐读性得以夯实。

文章图片2

为什么喜欢吉尔伯特的诗

喜欢吉尔伯特的理由在于其自觉写作边缘化,自觉群体疏离,自觉社会降噪,自觉个体心灵秘史,自觉人类情感共性,自觉洁净语词,自觉近身语感,自觉交心诉说,自觉谦和性情,自觉原味感知,自觉静美气质,自觉明晰诗意,自觉澄明美学。

吉尔伯特的诗歌一直坚持某种优雅从容的气度,他深情款款,尽管对世界和现实洞察秋毫,但并不去用力戳穿什么真相,反而动用疏离感去克制地揭示本我和记忆,用客体的影像和状态不动声色地描绘内心。

他的作品,拥有一份谦和、清淡的诗意回味,像一杯气泡水,令人时常微醒,自我代入进去,觉察在光阴中消磨渐逝的情感锐度和思想苦味。他用这种微蛰唇舌的清甜气息探寻生命的原味。浓郁浓稠浓烈等风格不在他的书写之内。那种谦和教养的气息、貌似安然无恙的语感和平静的语音,感动了无数情义之心。

他较少运用繁复意象,也很少滥用口语,更减少聚焦复杂的纯客体,他把主客体的凝合术修炼得炉火纯青。文本里更突出深沉细腻的情感气息,因此受到读者广泛的共鸣。美智子和她的逝去对吉尔伯特的情感美学和人生境界一定有着深切的催化运用。吉尔伯特就是一个小提琴手。他的诗就是在演奏琴曲。对他而言,独处就意味着独创。

文章图片3

詹姆斯·赖特诗歌的悲忧与隽永

赖特的深层意象诗总与古典诗词的意境相通。他的观照与冥想,并不特别,特别的是他对事物的认知,具有内傾的,沉醉式的理解,这是一种自觉的先入式的意识塑形。一切景象都是自然的、即兴的,但又是有寓意的、寄托的。客体已经内化为意念,触角已经变体为灵性。所有意象组合分布,主客融汇形成时空召唤,温暖闲适的氛围营造。

真正的忧郁来自人在自然万物中的感伤与获得。忧郁是诗歌感性的底色,而它的凝成需要深层意识的孵化。赖特善于营造事物的氛围,往往在诗尾将个人姿态倾斜入诗,以达到物我两忘的东方审美境界。新超现实主义不一定是炫、酷、炸的外向繁复,也可以是这样温暖含蓄的内向隽永。

一直喜欢詹姆斯赖特的诗,他不是唯一懂得东方智慧的诗人,他和伯莱、斯奈德等人的艺术风格区别在于:他的诗歌没有锐利之角也没有奇异之场域,却有着圆润的渗透的力量,进入事物景象的内部,吸附出客体的精髓加以诗化。

文章图片4

默温诗歌原型神话特质

默温的诗特异之处在于文本的神话性,似真似幻的剪影式手法,将2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理性生成的图像诱惑—植入了本能的新超写作。这让他的文本与众不同,同样的日常题材,他的感知既出自知觉,又加入幻觉,诗有思想的核但不干涩,有艺术渲染氛围和整体文本张力。这跟他年轻时代广泛翻译英法徳诗歌,以及研究古典神话的经历有关。一个出口成章“群峰之上是夏天”的诗人,其创新力是惊人的,默温找到了哲学、修辞、理性和知觉四者的穿行通道,那个空隙是属于他的诗歌美学的,不妨称之为玄魅。幽玄的灵魂影像美。他诗歌的形式变化很大,每一首都不重复,不存在惯性写作。

文章图片5

斯奈德的“斧柄”隐喻所指

斧柄是斯奈德诗歌作品中特别有辨识度的著名意象。斧子是以护林为职业的诗人核心的工具,这里也隐喻它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那么斧柄则是尚未形成的工具的待发形态,也就是诗中的儿子。一代代人传承下来,关于文学、艺术的、知识、理念的斧子,每个人都是斧子,处理解决不同时代所面临的事。这首诗用口语的方式讲了斧子如何打造的过程,是父子之间的斧子话题,也是诗人与思想意识中的自我的心灵体验问题。

庞德的话,陆机的话,不同时代不同的大师的告诫,吐露出天道与生存之道的一些契合的天机,诗人通过不断闪回这些宝贵的“经验画面”,夯实了内心,斧子作为隐喻所带来的思考和价值观,文艺创作观等,深刻影响着诗人,也让诗人顿悟到斧子的意义,就是人的使命,锋利又沉默,干脆又自觉。斧柄的主旨就是传承与延续。

无论文化、生存,还是技艺和观念。庞德从中国古诗中延续了意象这个概念,陈世襄则将中国古诗和寒山诗通过翻译和推介给了诗人斯奈德,斯奈德学会了斧子的使用,也自称一体,形成了自我的体系,现在他开始传承给自己的儿子。这就是延续。

先知传道,总会动用一些司空常见的事物去讲解。斧柄,一种尚未形成、正在进行的质朴的人生状态。于是,一个带有文化基因和思想价值的符号由此耀目诞生。

文章图片6

温经天,诗人,评论者,出版诗集两部,现居北京。

文章图片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