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2年美国记者去世,毛主席发来唁电,周总理举行追悼会,他是谁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2-09-28 发布于湖北

1972年2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悬挂着一张高鼻梁、卷头发的外国人的遗照,数千名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外国人齐聚于此。

这位外国人是谁,为何能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悼念?

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

我们的开国总理周恩来神情悲伤地站在讲台上,用嘶哑的声音娓娓道来:“他生前说过,他爱中国,所以希望在死后有一部分可以留在这里,就像他生前时那样。今天我们齐聚于此,送别我们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斯诺同志最后一程……”

斯诺去世的那一晚,人民领袖毛主席亲自发来唁电,哀悼这位老友的离开,周恩来遵从斯诺遗愿,为他在中国举行追悼会,并将一部分骨灰葬到了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斯诺留在中国整整13年,陪伴中国共产党走过这段漫长艰难的时光,回忆起斯诺刚在延安和中共领导人发生的美丽故事,仍旧让人热泪盈眶……

图|埃德加·斯诺

一、护送斯诺进延安

1936年初冬,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后成功抵达陕北,尚未站稳脚跟,又陷入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层层封锁中。

一位来自美国,乌发碧眼、鼻梁高挺的记者埃德加·斯诺却神奇突破层层封锁线,来到了世人眼中神秘又落后的延安,为共产党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

在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里,他曾详细描述了自己前往延安的艰难历程:

“刚到西安的时候,整个城市都笼罩在极端紧张的气氛里,间谍、特务、反间谍、地下党都潜藏于与你擦肩而过的行人中……”

“我见到了一个面色红润,高大结实,身穿灰色绸大褂的男人,他走进我的房间,用流利的英语和我聊天,他说他姓王,从前在上海的教会学校上学,所以会说英语,共产党里都叫他王牧师。”

这位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他拿出一张只剩下一半的明信片,斯诺也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一半明信片,当两个半张明信片拼在一起时,斯诺激动地握住了董健吾的手。

为了安全又迅速护送斯诺进入延安,董健吾联系到了张学良,希望张学良可以按照宋庆龄的安排,用私人飞机护送斯诺去延安。

张学良无奈拒绝了董健吾的请求,当时他换了一位美国驾驶员,难以保证这位驾驶员不会将护送斯诺的消息说出去。

董健吾又找到了中共西安地下组织,请求他们通知中央安排人来接应斯诺。

在等待中共答复的那段日子,董健吾和斯诺进行了多次谈话,大概介绍了一下国内的政治形势以及共产党的一些基本政策。

和董健吾相处的日子,让斯诺终生难忘,他感慨万分地说道:“即便是为了王牧师一人,我也必须去延安一趟!”

几日后的一个黎明,一辆军用卡车悄悄驶离西安,一路朝延安方向驶去,车是董健吾向张学良借的,通行证是地下党组织的同志搞到的。

临别前,董健吾紧紧握住斯诺的手,动情地说道:“祝你好运!”

斯诺则回报了董健吾一个热情的西式拥抱,连连说道:“我们一定...一定会再见面的!”

图|董健吾

就这样,美国记者斯诺穿越层层封锁线,抵达了世人眼中无比神秘的延安,眼前漫天黄土烟尘的新世界,即将发生无数催人泪下的美丽故事。

二、斯诺在延安见闻

在红军东线前沿指挥部的茅舍里,斯诺见到了他的第一个中共高级指挥员朋友——周恩来。

早在斯诺到来前,周恩来就收到了西安发来的电报,7月9日,周恩来在安塞白家坪热情接待了斯诺,虽是初次见面,但斯诺对这位身材高大修长、气质儒雅、风度翩翩的中共领导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的儒雅从容,和反动当局描述的“赤匪”完全不搭边,这让斯诺很意外。

为了欢迎斯诺的到来,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他激动地对斯诺说道:“我知道,你是一位尊重事实、值得信赖的好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是不是共产主义者不重要,任何一个新闻记者来苏区我们都欢迎,我相信你会如实报道在延安的所见所闻!”

随后,周恩来拿出一张日程表,上面罗列了斯诺在陕北92天的所有行程,然后温柔地说道:“这只是我的一个建议,你在苏区拥有绝对的自由,一切都由你自己做主,但不论如何,这都将会是一次有趣的旅行。”

斯诺双手连忙接过日程表,只大概扫了一眼,就被日程表的详细、严谨所震惊,周恩来甚至安排好了去往每一个地区的交通方式,这份心意让斯诺实在感动。

欢迎仪式结束后,周恩来牵来一匹马,并说道:“在苏区出行不方便,如果有需要的话就使用这匹马吧!”

随后,周恩来翻身上马,潇洒拍了拍马头,斯诺赶紧招呼摄影师乔治拍下了“大胡子”周恩来骑在马背上的珍贵照片。

图|周恩来在马背上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斯诺对周恩来展开了采访,两人聊到了大革命、江西苏区、陕北苏区和红军今后的战略方针问题,整个采访过程都是用英文进行的。

谈起周恩来的英语水平,斯诺感慨道:“在当时的中国,周恩来的英语水平是很高的,不仅流畅,而且通俗易懂。”

采访过程中,斯诺悄悄观察这位被国民党悬赏8万元的共产党领袖,身材清瘦、容貌端正的周恩来有一种很少见的迷人风采,即便穿着松垮垮的棉衣和打满补丁的棉裤也无法掩盖他的魅力。

周恩来回答问题的速度并不快,但只要张口就必是精华,明明长着又黑又长的胡子,又大又深的眼睛却闪耀着孩童般的天真与羞怯,领袖的自信和内敛的气质在周恩来身上融合得恰到好处。

结束采访后,斯诺对摄影师乔治说道:“周恩来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他的行动、知识、信仰完全一致,既是书生,也是一个纯粹的反抗者!”

11日,斯诺结束了对周恩来的采访,跟随一队运送通讯器材的红军战士前往保安。

当时的保安,虽然被称为县城,其实也就是一个大点的村庄,斯诺站在保安东北的炮楼上从上往下俯瞰整个保安,一片苍翠中,若隐若现的古老城墙和三三俩俩的炊烟,让人看了便觉得亲切。

斯诺和乔治到来前,整个保安只有一个外国人,那就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虽然设立了一个外交部招待所,究其本质也不过是坐北朝南的几间小瓦房。

一到保安,红军就安排斯诺吃晚饭,斯诺刚端起碗,毛泽东就来到招待所看望他们。

斯诺连忙站起身,毛泽东带着慈祥的笑容拉斯诺坐下,亲切自然地问候道:“你们辛苦了,来到这里可不容易!”

斯诺连连摆手,毛泽东又接着说道:“两位可以先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和其余人见见面、谈谈话,熟悉一下后,我们再聊吧!”

斯诺用力点点头,正想要说些什么,毛泽东突然站起身来,迈着惬意的步伐,悠然自得走到了满是农民和士兵的街道,散步去了。

斯诺端起饭碗,走到门口,眺望毛泽东逐渐远去的背影,这便是他和毛泽东的第一次相见。

图|毛泽东在延安

这位被南京政府悬赏25万的第一号“赤匪”,走到满是农民的街道上后,竟完美融入了进去,和站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一样。

非要找个不同点,那便是毛泽东的个子很高,身材很魁梧,身上穿着和周恩来一样的棉衣棉裤,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

斯诺从未见过这样的领袖,在他的印象里,大多数领袖都像蒋介石那样,不论出现在什么场合,都是众星捧月一般的存在,身上的华服彰显出其地位的崇高,高挺的胸膛满是身为领袖的自傲。

7月15日晚上,斯诺正在房间整理材料,突然有两名红军战士走了进来,通知他去毛泽东的窑洞里谈话,斯诺赶紧叫上乔治,来到了毛泽东夫妇居住的依山而凿的简陋窑洞中。

一走进窑洞,斯诺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他难以想象一个党派的最高领袖居然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

整个窑洞里,只挂了一张地图、一张桌子、一把凳子和一个土炕,唯一的奢侈品便是一顶蚊帐。

毛泽东做了红军十年领袖,打败了无数土豪劣绅,没收了许多地主官僚的财产,他的私人财物却只有一卷铺盖和两身旧军装。

毛泽东热情将斯诺迎接到屋子里,然后让斯诺坐在唯一的办公桌前,他则一盘腿坐在了土炕边,见毛泽东这么接地气,斯诺整个人也放松了下来。

贺子珍将煤油灯的灯芯往上挑了挑,便转身出去了,摇曳的灯光下,毛泽东和斯诺聊起了苏维埃政府的外交问题,一路谈到了美国的总统选举、传教士、英国的工党、甘地和平进军……

从这一晚开始,毛泽东连续好几天都找斯诺谈话,前后讨论了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内战、联合政府、个人生平、红军长征等话题。

虽然国民党从信息到经济上将保安封锁成一个“铁桶”,毛泽东依旧对国内时事新闻十分了解,身居黄土高原一隅,却时刻系民族安危于一身,纵横议论、无所不及,毛泽东向这位来自异国的朋友,彻底敞开了心扉……

在保安的这些天,斯诺和毛泽东日日聊到深夜,在真诚的谈话中,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图|毛泽东在延安

一天清晨,忙了一夜工作的毛泽东站在窑洞门口伸了个懒腰,和煦的阳光中,整个人容光焕发、熠熠生光。

斯诺看到这番景象,连忙举起挂在胸前的照相机,对毛泽东说道:“主席,我给你拍张照吧!”

毛泽东笑着点点头,斯诺正准备按下快门,发现毛泽东没有戴军帽,又说道:“主席,请你戴上军帽,照一张戎装照吧!”

毛泽东转身回屋拿出一顶洗得褪色发白的军帽,帽檐也软塌塌的,看起来非常不精神,斯诺为难地摇摇头,毛泽东转头又向警卫员借帽子,结果没有一顶合适的。

斯诺赶紧把自己的新军帽摘了下来,毛泽东戴上后正好合适,他抬起下巴,迎着阳光,神情严肃地看着镜头。

“咔嚓”一声,斯诺将毛泽东的光辉形象定格了下来。

图|斯诺为毛泽东拍的照

照完相后,毛泽东腼腆地笑了起来,然后将军帽摘了下来,端端正正戴到了斯诺头上。

戴好帽子后,斯诺像一个即将出征的红军战士一般,向毛泽东敬礼,周围的人看到这番情景,都高兴地鼓起掌来。

这顶毛泽东戴过的军帽成了斯诺最珍贵的礼物,不论走到哪里,都要戴上这顶军帽。

三、红星照耀中国

在陕北苏区,斯诺度过了难忘的92天,10月,他乘坐那辆张学良派来的卡车转道西安回到了北平。

当时,卡车上装着一些要送去修理的旧武器,斯诺为了将所有采访资料保存下来,就将自己的背包装进了其中一个麻袋里。

半夜,斯诺昏昏沉沉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发现,装有采访资料的麻袋竟然被扔到了距离西安二十多公里的一个军火库里。

斯诺心急如焚,三个多月的心血即将付之一炬,他费尽口舌,央求卡车司机和陪同的东北军军官,这才原路返回将自己的提包安全取回。

一回到北平,斯诺就将自己关在家里,提笔撰写《红星照耀中国》。

1937年,燕京大学新闻学会在未名湖畔召开,斯诺首次公开了自己在陕北苏区的所见所闻,还播放了和红军有关的纪录片、幻灯片。

黑白影像中,记录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袖的形象,这也是外界第一次见到中共领导人的模样。

幻灯片还记录了陕北苏区人民的生活、红军训练演习、抗日剧团演出等情况,这些资料一经公开,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轰动。

在斯诺的建议下,燕大组织了北平学生访问团奔赴延安,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的热情接待。

在延安逛了一遭,无数燕大学生主动请愿奔赴陕北,加入共产党,参加八路军,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这便是中国共产党的魅力!

图|斯诺夫妇

同年5月,斯诺的妻子、《每日先驱报》和《纽约太阳报》的记者海伦,在丈夫的影响下,秘密奔赴延安,她此行是为了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后半部分。

海伦来到延安后,一样得到了中共领导人的热情接待,毛泽东热情地对她说:“海伦女士,欢迎你到延安来!”

这是海伦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她急忙从口袋里掏出毛泽东头戴红军帽的照片,恭敬地说道:“您还记得吗?这是我丈夫为您拍的戎装照。”

“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监视,我从招待所的窗户上跳了出来,身上只带了您的照片。”

毛泽东连忙接过照片,看着自己当年的模样,满意地说道:“照得很好,我这样不修边幅的人也能拍出这样好看的照片。”

朱德也接过照片,不住点头称赞。

在斯诺、海伦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顺利发表,这本书是关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最早的、最详尽的、最真实的报道,它真实地向世人宣传了身在延安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斗争情况!

国民党千防万防,还是防不住红星的光芒!

1938年,这本《红星照耀中国》因大环境影响改名为《西行漫记》,被上海租界内的抗日救国人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发表。

斯诺趁势写了大批关于红军的系列文章,寄往英美各国的报纸发表,还将自己与毛泽东的所有谈话内容和苏区的情况综述全部交给了《密勒氏评论报》发表,报纸头版头条印着毛泽东头戴红星八角帽的照片。

一时间,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报道传遍了全世界,这张照片像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整个地球。

从南京到北平,所有人都在谈论共产党和毛泽东。

斯诺此举,无疑惹恼了蒋介石,他气急败坏将邵力子叫到南京,改组了西安宪兵和警察队伍,可惜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图|蒋介石

四、毛主席发来唁电,周总理举行追悼会

在斯诺剩余的人生里,他多次访问中国,向世界各国介绍、宣传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事业。

1960年,斯诺再次来到中国,毛泽东亲切接待了他,一见面,毛泽东就双眼含泪对斯诺说道:“你是我的挚友,我从没有骗过你,你也从没有骗过我。”

1964年,斯诺应邀来到人民大会堂观看演出,一走进会场就被震惊到了,偌大的会场内,竟然挂着毛泽东头戴五角星军帽的照片。

斯诺大张着嘴巴,结结巴巴问道:“那...那不是我在1936年给毛主席拍的照片吗?”

这件事后,斯诺将这张照片装裱了起来,挂在家里,那顶毛泽东戴过的军帽也被他放在真空玻璃柜里,妥善珍藏起来。

1971年年底,病魔无情侵袭了斯诺的身体,次年1月,斯诺因胰腺癌动了手术,毛泽东、周恩来知道后立即派出医疗小组前往瑞士。

毛泽东想要将斯诺接来北京医治,专门在日坛医院准备好了一套病房和一个医护班,等待斯诺的到来。这间病房是日坛医院设备最完善、最舒适的病房,可是当医护小组来到瑞士时,才发现斯诺的病情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

他瘦骨嶙峋的身体无力瘫在床上、神情恍惚、呼吸沉重,很明显,这样的身体情况经不起长途颠簸,医护小组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问候转告给了斯诺。

斯诺摘下氧气面罩,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感谢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心意,我也知道,在中国土地上,我将会得到在任何国家都得不到的关怀和爱护,我非常热爱中国,不愿意以一个病人的身份到中国去,我知道中国现在很困难,所以我不愿意给中国添麻烦……”

最终,斯诺留在瑞士的一家家庭医院,周恩来派去几名医护人员对斯诺进行日常医护,他的病情每天都会向国内汇报,中国驻瑞士大使陈志方也经常代表毛泽东和周恩来看望斯诺。

无情的病魔很快夺去了斯诺的生命,2月15日,斯诺在睡梦中安静离去了。

这一天晚上,北京中南海灯火通明,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宋庆龄先后发来唁电,哀悼老友的离开,斯诺的家人宣读了斯诺的遗嘱,病重中的他用颤颤巍巍的字迹写道:“我爱中国,我希望在我死后有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生前时一样。”

遵照斯诺遗嘱,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他主持了几千人的追悼会。

1973年,北京大学景色秀丽的未名湖畔,有一条通向墓地的林荫大道,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人群,有年轻的大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有肤色不同的外国记者、也有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来自美国,英国,瑞典和日本等国的朋友。

汉白玉打造的墓碑上用中文和英文篆刻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墓地周围松柏青翠,与艳丽的花圈交相辉映。

图|未名湖畔的斯诺之墓

斯诺的家人亲自来到中国,将他们保存了近40年的,那顶毛泽东和斯诺都戴过的中国工农红军红星八角帽,亲自交还给了中共中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