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9.26 第一章梳理总结 教学中记

 教化学的蜗牛君 2022-09-28 发布于广东
第二周线下教学开启,逐渐适应,不论是工作节奏,还是同事关系。基本每天除了上课听课,其他时间也被杂事填充得满当,争取做到先把精力消耗在重要的事情上,无脑工作无脑时做,每周四看晚自习的时候刚好把一周三节课的教案写了,免得到时候堆积。现在基本上课都是周末提前备好的,上课前一天把课件拿出来重新整理思路。整体节奏倒还合适,不会太累,但就得辛苦周五周六周日各准备好一份课件了。工作了一个月,倒是没有生气的时候,孩子们温顺得多,若有走神的,点一点也能好转,温柔以待,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公众号也有197个朋友啦,冲!国庆前能突破200吗?拭目以待。
今天课上对第一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从分类开始,讨论物质的分类、反应的分类,物质的转化需要通过反应来实现,恰好借用了之前觉得很妙的罗布泊李守江硫酸钾制备的的教学思路。整体逻辑较为流畅,同时进行创新,利用硫酸钾制备的若干反应探讨了学生的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电子转移的判断。通过这次实践体会到,完全可以借用一个主题情境素材将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探讨或复习总结。
本来要升华主题分享李守江道德楷模的视频给大家,但时间不够,这方面的目标就没有落实,只针对学生的技术薄弱点进行讨论匆匆作结。思考了一下,这部分关于物质转化的任务解决还是很有意义,前半部分对于物质分类和反应分类的讨论可以更进一步压缩,主要突出“分类观”即可,更多只是重复旧知没有更新,明天可以考虑再压缩,若能够有时间进行主题升华,想必对于学生意义更大。
高中很多习题中更多强化的思想方法的应用,若只用初中识记的方法必然是挺不住的。之前跟学生聊天学生说初中化学简单,只要记一记就行了,我想到高中就有点困难了。课堂时间宝贵,训练思维方法比训练基础技能更有意义,并且思维方法的传授一定比基础技能的传达需要更多时间,比如比起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氧化性、还原性,判断氧化剂、还原剂还属于基础技能,学生甚至可以通过课下的自主学习完成,然而思维方法,学生较难自主建立,需要外界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完成达到。再比如关于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判断,学生可能比较难想到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规律,但是对于条件苛刻程度的判断、价态变化的判断、反应剧烈程度的判断,学生还是能够猜测出以上与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关系,所以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教师去总结梳理,若事无巨细总结梳理,课堂缺少时间进行思维训练,学生也少了一些自主学习反思的空间,倒不如等下一次学生自己碰到类似情境先根据学生情况诊断问题,再进行针对性强化,若学生会倒不必由教师说了。学情很重要啊,别光顾着自己讲。
办公室的老师们每次都走得挺早,挺好,自己就有时间静一静梳理沉淀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