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关于胃肠功能性疾病的诊治经验

 孤鴻66 2022-09-28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图片

胃肠功能性疾病是指一大组有消化道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的证据或不能揭示症状的病症。包括贲门失迟缓症、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症和功能性便秘等。

   >>>> 生理病理的认识 <<<<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小肠、大肠是人体消化食物水谷精微的主要脏器,在生理情况下,当食物入口,主要依赖胃的受纳和腐熟,脾的运化和输布,小肠的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大肠的传化糟粕。

所有上述的脾胃、小肠和大肠的功能,同时又受其他脏腑的调控,如肝的疏泄和转输,肾的温煦和滋养,才能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化生为人体所需的水谷精微和气血津液,以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从各个脏腑的功能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胃主和降,脾主升清,小肠主顺达,大肠主传导,肝主疏泄,肾主关约等。由此可见,与消化系统有关的各个脏腑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彼此制约的关系,并以经络气血为媒介相互联系和传递信息,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以上这是言其生理之常,若是出现病理之变,则可以产生一系列临床症候。

胃失和降则胃不受纳、浊气上逆,引起食欲减退、胃脘疼痛、脘腹胀闷、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脾失健运则脾气不升,水谷不化,引起神疲乏力,腹胀泄泻,水湿留滞、久泻脱肛;小肠欠顺达,则清气不上、浊气不下,引起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便秘泄泻;大肠不传导,则糟粕不利,引起肠鸣腹痛、大便溏泄或里急后重、大便秘结;肝失疏泄则肝胆不和、土壅木郁,引起胸胁胀满、腹痛不适、呃逆反酸、抑郁不舒;肾失关约,则火不生土,水湿泛滥,引起腹中冷痛,下利清谷、四肢水肿

   >>>> 病机及辩证的认识 <<<<

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病机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

气机阻滞

六腑以通为用,胃及大小肠皆属于腑,故均以通为顺,各种内外致病因子作用于脾胃,大小肠皆可导致气机阻滞,引起传化失常,出现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小肠欠顺达、大肠不传化、肝失疏泄、肾失关约等一系列变化,并且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胃失和降则受纳失职,影响小肠的降浊功能;脾失健运,可导致肝气郁结,山现土壅木郁之证,所以古人云:胃脘胀痛之症,有因情志所伤,饮食失调或外感风寒等,总之无不关于气。

因此治痛治胀之要,无论虚实,皆可以理气为先。当然,在气滞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湿阻、食积、火郁、痰结、血瘀诸证,则在利气的同时,结合祛湿、消食、清火、化痰和通瘀等其它治法。气机阻滞,升降失司为其主要关键,脾运胃纳、脾升胃降,两者相互为用,胃纳为脾运的基础,脾运为胃纳行其津液,若是脾气不升、胃气下降,则传化无由,津液不生,壅滞成病,不仅所进之食糜不能顺利下行,移送给小肠及大肠,而且消化之水谷精微亦不能转输全身,导致整个消化运动功能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疾病

脾虚胃弱

脾胃为病,多见虚弱,其原因有二:一是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体亏损,每当受到内外邪之侵袭,则易于发生脾虚胃弱。二是后天护理失调,如外受寒湿所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致使脾胃内伤。

李东垣曾云,脾胃内伤,百病由之而生。所以临床上所见之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多见脾胃虚弱之证。病之初期,可以表现为肝郁气滞证或湿热内蕴证。但病程日久,久治不愈,则发生脾气受损,由实转虚,虚实并见,或由虚转衰,气损及阳乃至脾胃虚寒。

脾胃属土,土因木而达,脾与肝为木土相克之关系,脾胃虚弱则必导致肝木克伐,临床上形成肝郁脾虚之证,根据文献统计,此在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中乃最常证型之一,如患者思虑过度,精神抑郁,证见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之证,若在肝郁的基础上,又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嗳气呃逆、纳呆早饱,便溏无力等症,则形成肝郁脾虚。

湿热蕴结

脾主运化水湿,若运化失健,则水湿停滞,故脾喜燥恶湿,外湿困阻必致脾失健运,湿从中生,多因脾气虚弱,湿邪易生难去,每多蕴结,阻滞脾胃功能,并可寒化或热化。若湿从寒化后则表现寒湿证象,引起腹胀便溏,纳呆食少,身体困重,头蒙如裹,舌苔白腻等症。若湿从热化,则表现湿热证象,引起脘腹痞满,呕恶厌食、嗳气呃逆、舌苔黄腻等症。若湿邪留滞于大小肠,湿热或寒湿下注大肠,可致泄泻不爽,腹中满痛,肠鸣腹痛,便结难解,舌苔黄腻。脾胃湿热蕴郁日久,每可伤阴,导致阴虚湿热之复合病机。中焦寒湿困阻,易于伤阴,致使脾阳衰惫。而成阳虚寒盛之证。

气滞血瘀

脾胃气机阻滞,上下不能相通,不通则痛,不通则胀,不通则呕恶呃逆,不通则反酸、反胃。气滞日久可由气及血,由经入络,由外而里,若影响及于血分则形成气血俱病,经络不利,形成瘀血之证。

瘀血是由于血行失其常度或血脉运化不畅而形成的一种病证,瘀血一但形成,又可作为一种致病因子,引起种种病证。胃肠功能性疾病之瘀血多由于气机阻塞,进而波及血分所致,即所谓初病在气,久必入血,气结则血凝。

脾胃病之瘀血形成常与脾胃功能受损有关,如脾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必因之而发生郁阻,脾虚不摄,则血不循经而溢于经外,虽经止血仍可不得消散,蓄而为瘀;脾胃阳虚,阳虚生寒,寒凝脉络,脉络内急,血流不畅,涩而为瘀;脾胃阴虚或肠道津亏,阴虚生内热,热煎熬津液,血流稠黏,难以流通而成瘀;脾胃内伤,运化失常,气机失宣,阻于血络,血滞成瘀等。凡此种种瘀血,多因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阻滞而致,一般多见气滞与血瘀并存。单纯瘀血较少。

以上就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病机作了阐述,当然这类疾病包括从食道、胃、肠到肛门等一系列病种,由于病位和病性不同,其病机也不可能一致,但若了解了这些要点,也就基本掌握其精神了。

有关辨证的掌握:有关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辨证,若抓住了病机的要领,就不难对辨证分型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由于中医理论本身的灵活性和个体性,很难对辨证做到完全规范化和标准化,关键在于掌握其实质,兹依据多数文献报道,大致可归纳为肝郁气滞型、脾虚胃弱型、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等证型。

其中以肝郁气滞型为疾病初发时期的基本证型。随着病情发展,则可以衍生出其他证型。或为兼证,或为并病,一般多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其病位在脾胃大小肠,涉及肝肾,由气及血,由实而虚。

总的来看,本病在内外病因的影响下,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精神较为紧张,加上饮食失节,寒热不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肝气郁结、情志不舒、肝木克土、脾虚木乘,继而出现脾胃升降失司,胃纳脾运不利,大小肠传导失职最终产生整个胃肠道气机传导阻滞,导致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或表现为胃食管反流,或引起胃功能消化不良,或产生肠易激综合症等。

未完待续~~~

文章摘自:危北海,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治经验,中医药学刊第24卷第7期

图片

TH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