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秃顶的人,居然都有这个特点

 为什么73 2023-08-14 发布于北京

原创 可仁 自在睡觉 2023-08-12 20:15

身体研究所

分享中医新视角

 导语 

身心一体一直是中医里非常重要的体系,所以在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到抑郁情绪和肝脾有关,秃顶是和生气有关。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医理论被印证,比如近现代医学研究的“肠脑”理论,也早就在中医体系中讲得非常透彻。

说到大脑,大家都知道是指颅腔里的头脑,但其实人体内还有一个「大脑」,就是腹腔中的「肠脑,也可以叫「腹脑」。“打腹稿”、“一肚子委屈”“肠子悔青了”“一肚子坏水”等俗语,其实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传统智慧。

01

人体的两个大脑

西方在200多年前开始对「腹脑」的研究,他们发现脑-肠两个距离很远的器官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互动。于是便提出了脑-肠轴及「脑-肠互动」的概念。

图片

这个“第二大脑”就是胃肠道内的神经系统,这里存在超过 100 亿个神经细胞,分布在食管到直肠的胃肠道壁内。

两个大脑可以打电话交流,互相影响,头脑产生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肠神经系统;同时肠道也会分泌激素和肠内代谢物,并通过神经向头脑释放信号。

它们之间的交流叫脑肠互动,也就是「脑肠轴」的概念。近几年关于脑肠轴」的研究越来越火,去年来自芬兰的一份样本量6000多人的研究表明,肠道中的某些微生物特征或许与抑郁、顽固的失眠有关。

多个研究也表明,肠道状况与大脑健康甚至精神疾病存在相关性。不过这具体的运行机制被学界调侃为“玄学”,但在中医看来,这一点都不“玄”。

图片

02

中医「肠脑」体系

关于「腹脑早在中国古代的文献和中医中,以及丹道学里早就有说‍‍,人体腹腔中的丹田是人体最大的动力机构、‍‍能量机构和能量载体。

而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中医理论中,肠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经络相通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以缺盆循颈上 颊,至目锐眦 …… 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其中,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手足六阳经交汇于头部。

这些经络上的自然联系奠定了脑与肠之间联系的坚实基础,同时经气周流全身,联系脑肠,不断进行物质信息的沟通。

生成充养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黄帝内经·灵枢》

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脑髓的生成由先天之精髓所化,同时也受后天肠胃所产生营养所供养。

广义的运化系统包括胃、大肠、小肠等腑器,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小肠主液,大肠主津,最终精微营养物质的吸收在肠腑中完成,这样才可充养精髓,进而补益于脑。

肠腑化物将所生的精微营养物质,通过经络周流布达全身,充养脑髓。

现代科学表明,脑肠轴互动过程中会分泌脑肠肽(在胃肠与脑内双重分布的肽类),脑肠肽在调节胃肠道及某些全身性生理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人体食物的代谢,营养物质的吸收等。

这个脑肠肽的概念,像不像脾胃所生成精微物质?也恰恰有学者认为,后天脾胃所生成转输的精微物质是构成脑肠肽的主要内容。[1]

我们可以认为,精微物质通过经络通道,随气机升降浮沉,疏布五脏六腑,发挥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这和「脑肠轴」的科学研究,几乎是同一框架体系的内容。

心脑相通,身心相依


小肠经主要位于小腹,上端与胃相接,下端与大肠相连,小肠与心经相表里,而心与脑相通。

脑(心)肠这条轴,也正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早就有关于肠胃与心脑疾病的护互为影响。

比如《素问热论篇》:“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说明阳明胃经受邪导致失眠。

《伤寒论》云:“阳明病多汗,津液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胃肠系统疾病会导致神志的异常。

从五行生克关系来看,木克土,肝属木,脾属土。肝气郁滞,木克土太过,则会出现肝木乘脾土的病理情况。

肝主疏泄,当情志不畅则肝郁失疏泄,肝郁气滞则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功能。肝气犯胃,出现腹痛、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更加说明「脑-肠」相关性。

中医对心身的健康有独特的见解。身心相依,心病会导致身病,情绪的好坏会导致身体的好坏,同样身体的问题也会导致情绪问题。

03

如何疏导

由情绪引起的肠胃不适

根据「肠—脑」相关学说,脾胃疾病应着重以调理“心神”来治疗;而“心神”疾患,也可通过调理脾胃的治则来施治。

这样就引申出中医通过调理肝脾治疗郁证的一个理论,此前我们详细分析过,感兴趣的戳这里《名老中医治疗郁证的古方

但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一些日常生活比较常见的方法,缓解由于情绪不畅引起的肠胃不适。

1

吐气法

有个成语叫“心平气和”,当心情平稳时,人处于平和的状态,才是健康的状态。

如果情绪波动,就容易打破这个平衡。人在生气的时候,气会往上冲,直冲头顶,“怒发冲冠”就是个非常形象的表达。吴清忠老师还曾说过:脾气爆经常生气的人,多数会秃顶。

但我们在生气时还在压制怒气,忍气吞声,而这种郁怒带来的后果,就容易导致身体产生郁结,而后形成各种增生、结节、瘀血、肿瘤等……

所以当我们觉察到自己起了情绪的时候,可以采用吐气法,要让自己这口气,捋顺了,顺坦了。

轻轻闭上嘴巴,舌头轻抬起抵住上颚,像平常一样自然吸气,慢慢吐气,一直吐不要停,直到吐尽这口气

再像平时一样自然吸气,然后再吐,如此反复。

2

 捶胸顿足

爱生气的人,按下膻中,会觉得这里非常痛。膻中穴宁心神,开胸除闷,气顺则心开。

图片

生气之后,胸有闷气时,双手合十,掌根对敲膻中穴,持续敲上100下,嘴巴微张吐气,帮助把郁闷的情绪吐出来。

渐渐有打嗝的感觉,把这个嗝打出来,犹如出了一口恶气一般,特别舒坦。

3

敲打腋下

发脾气、生闷气都会让肝产生大量“邪气”。而“肝有邪留存于两腋”,因此每天敲打腋下左右各10分钟,可以很好的将肝邪排除掉。

特别是有乳腺增生的人,稍微使点劲,这里是很疼的。

腋下也是手少阴心经极泉穴的所在,拍打时会觉得这里隐隐有一个麻筋,窜到手指尖,说明心经也被刺激到。

心经的经络被打通,心里也就不会那么堵了。

4

拍四门,揉腹

肋骨这里有章门穴和期门穴,左右各一组,统称为四门。有“四门开,欢喜来”的说法。

图片

章门不仅是肝胆经的交汇穴位,又是脾的募穴,改善脾虚和情志的抑郁;期门是肝的募穴,能直接疏肝理气,治疗一切肝胆,乳房疾病的要穴。

而肚子,常常在推腹的时候,发现这里有很多的气节、阻滞点,所以说腹部是不折不扣的情绪器官。

生气时,如果很难躺下来疏通,那就在这里拍打一会儿。两肋、小腹都拍一拍,很快就会想要打嗝放屁。

5

艾灸足三里

艾灸合谷穴和足三里。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调节胃肠功能,有现代研究表明,合谷对于促进肠蠕动有一定作用。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合治内腑”,调理脾胃功能。脾为后天之本,脾统血,把脾胃调理好,气血充足了,可以扶持人体的正气,而抵卸外邪,因此足三里穴是强健保健要穴。

每周艾灸穴位1~2次,每次灸15~20分钟,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皮肤稍呈红晕为宜。

图片

随着现代医学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能找到更多与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性。古代先贤的智慧在数千年后不断被印证,也越发肃然起敬。

参考文献:

1.《从中医生理病理角度谈对脑肠轴的认识》陕西中医2017年6月

2.《从脑肠互动角度探讨脾主运化的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J]》中 医 杂 志2016,57(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