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见性”?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读原著 2022-09-28 发布于四川
  《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
众曰:“见之。”     
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
众曰:“不见。”
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尽不睹不闻,实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功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见性”在这里表面看去,可以说就是“心能照见万物的特性”,无论万物在不在眼前,是否有睹闻,心这个能照见万物的特性都在,只不过很多人经常丧失泯灭了这个特性,为什么泯灭呢?因为他一直执着在身外的“有睹有闻”的相上。习惯执着在身外的“有睹有闻”的相上的人,必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           
   和学生在山里面看花时,王阳明先生跟学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能照见万物的特性”源自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禅宗的“见性”与此异曲同工——
    六祖慧能大师就曾开示:“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人要不以在外者之闻见所累,或是想要破相见性,就要懂得“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王阳明先生还道,“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即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如何修得“见性”,或是真性不息?禅宗的分析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王阳明先生则强调要在“不闻不睹”上下功夫,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事情发生之前的起心动念上“为之于其未兆”,“于自心常起正见”,起正念,不是无见,不是无念,是“一念提起,万缘放下”,是“良知在线,光芒万丈”,是“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