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虚怕冷,湿气重 张仲景一个古方,上能温脾,下能温肾,补阳化湿

 黄钻会员 2022-09-28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我是沈医生。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张仲景的名方,选自《伤寒杂病论》,上能温脾,下能温肾,脾肾同补,温阳利湿。

文章图片1

大家应该都注意到过这个情况,晾在阳台滴水的衣服,还有地上的积水,在太阳出来后,就会干得快一点,这是因为太阳加速了水分的蒸发。

我们身上也是一样,多余的水液需要身上的阳气,来温煦,来蒸腾,这样才不会在我们身上产生湿气。

文章图片2

但是如果我们出现了阳虚的情况,水液的代谢就会变慢,除了会出现舌苔厚,齿痕重,容易水肿的情况,还会精神萎靡,怕冷,感觉手脚,腰腿都发酸发冷,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温补身上的阳气了。

文章图片3

那要怎么正确地来补阳呢?中医常说“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和脾可以滋养我们的全身。所以补阳,也应该从这两个脏腑的阳气入手。

今天沈医生推荐的方子,叫做真武汤,是张仲景专门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这种证型创造的,对于脾肾阳虚导致的水肿,腰疼,拉肚子,头晕等等症状,都有很好的作用。

所以我们说它上能温脾,下能温肾,脾肾同补,通过补阳的方法,来温化我们身上的湿气。

文章图片4

真武汤的用药组成分别是茯苓,白术,芍药,制附子,生姜。

茯苓和白术都可以健脾渗湿,补气利水,对于脾肾阳虚导致的小便增多,水肿,痰凝变多,头晕目眩等等症状,都可以通过燥湿利水的方法改善,而且可以健脾补气,提高脾胃运化水液的功能。

文章图片5

如果说茯苓和白术,是通过健脾的方法赶走我们身上的水湿,那干姜和制附子,就是通过温阳散寒的方法,把我们身上多余的水液蒸发掉。

干姜和制附子两味药,都可以入脾肾经,都是辛热的药物,既可以温补脾肾的阳气,又可以散寒化湿,把我们身上的“小太阳”功率拉满。

文章图片7

最后又用到白芍这味药,这味药酸,微寒,为的是防止前面燥湿,温阳的药物太多,药性太过,会伤害到我们身体本身的阴液,造成阴伤的情况。

文章图片8

张仲景的真武汤整个方子,既有辛热温阳,又有渗湿燥湿,又可以归脾肾两个经,脾肾兼顾,又能防止阴液的过度耗散,所以被后世很多医家,医生参考加减。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具体用药,需要在医生辨证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