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鹳雀楼

 铭记心间 2022-09-29 发布于广东

(广) 关育兵

  同许多人一样,知道鹳雀楼,是从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开始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就这样在心里播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

  天下四大名楼,三座在江南。鹳雀楼在北方,更确切地说,在我的故乡山西,于是,对鹳雀楼的向往,就更浓了一分。

  我很早就知道了黄河,也在一些地方见过黄河,欣喜之外还有一丝失落,我看到的黄河,少了一些气势,少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于是,我想到鹳雀楼,想在鹳雀楼上谒拜黄河。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这是一座北方的小城。但这座小城却是文化的厚土,有普救寺,这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有黄河铁牛,镇河固桥,曾写入课本。在永济的周边,有永乐宫,永乐宫的壁画名闻遐迩;有风陵渡,这是一个有名的渡口。

  去鹳雀楼之前,我先奔向风陵渡。对于一个在缺水地方长大的人,对于河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这个黄河上最大的渡口,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我的心里生成了不灭的幻想。

  和妻两人,开着车,不到五点就出发,奔波400余公里,赶到了风陵渡镇。这是一个由风陵渡而产生的市镇。七曲八折,来到了风陵渡口。狭窄的土路、渡口弃而不用的餐馆、斑驳的旧船,表明这地方曾经引人向往,然而衰败的迹象已然明显。“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这样的气象已然难觅。往事如烟是风陵渡的真实镜像。

  然而,风陵渡的历史并没有完全被湮没。站在渡口,强烈的河风,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拍打的黄河水,宽阔得胜过我在其他任何地方所见过的黄河。旁边的铁路大桥,逶迤而远。可是他带走了风陵渡的如烟繁华?伫立风中,思绪漫天。

  辞别风陵渡,奔鹳雀楼而去,已是夜里八九点。夜色里的鹳雀楼,在四周广场的衬托下显得巍峨而立。鹳雀楼是新建的,水泥的印迹掩盖不了。历史上的鹳雀楼,曾数次重建,数次烟毁。有的因为战火,有的因为黄河泛滥,其原迹已不可寻。王之涣曾经的登临,让鹳雀楼成为历史的绝唱,唯有那二十个字,亘古未变,让后来者追寻。

  到了颧雀楼,不可能不登临。第二日,我们一层层拾级而上,直到顶层。放眼四望,绿树村烟之外,我又一次看到了黄河——黄河入海流。烟波浩渺,沧海桑田,都如同黄河水,奔流到海。

  同是颧雀楼,却是不同的楼,我感慨着王之涣的感慨,同时对这首千年流传的绝唱,有了新的感悟和体验。鹳雀楼和风陵渡,都曾辉煌。从物理意义上来说,只是瞭望军情的鹳雀楼,其重要性甚至远不及风陵渡。但鹳雀楼能够屡次重修,人们今天仍然在这“赝品”中登临,思怀古之幽情。风陵渡却几已被人们所忘记,何缘何故?

  黄河入海流,不只是河水的奔腾,也不只是百川归海的哲理,还寓意了历史的变迁和归于沉寂的规律。不过,王之涣逃脱了这样的规律。他和他的那二十个字,穿越千年的历史风烟,一直写入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