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又上超大项目了!麦肯锡,顶级投行,四大管理咨询,是这样工作的

 玲说职场人生 2022-09-29 发布于荷兰

我是Ling,80 后,二宝妈,现居西欧。近20年来在欧美头部金融集团管理层摸爬滚打。深刻洞察职场生态圈,擅长全方位高效沟通和规划个人发展路径。不定期开放一对一教练,详情请添加微信(overseecareer)。


参与行业内最大笔,近百亿收购案的PMI(并购后整合项目)是什么样的经历?

这已经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五次经历这样的项目了, 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我的参与程度也从职场初期的支线执行者,到进入核心团队和具备战略性。

对M&A有了解的人一定知道,能否全面兑现一个交易的所有价值,取决于合并后的公司能否得到妥善地处理和管理。说句实话,这其中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还真让我着迷。

前中后台几十条业务线,几千个流程,横跨纽约,伦敦,荷兰还有很多其他区域办公室,如何确保这么大的整合能顺畅的推进,兑现价值,就是我和团队同事们每天需要思考和处理的工作了。

这样规模的项目,当然少不了咨询公司的身影,头部投行当然也是头部配置,这次参与的就有麦肯锡,某四大所,顶级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等等。
 

(在伦敦金融界工作的读者应该猜出来我的新公司是哪个了吧?) 

我在这里当然不便分享工作内容细节,且不去评价咨询公司能提供的真正价值,但这群人的沟通风格,思考方式对想成为高效人士的人来说,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这篇“点赞+在看”过百的话,我再来和大家细谈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

1
聪明人的沟通风格

如果一个会议室的人都是来自:顶级投行,麦肯锡,基本上代表了职场中人才顶部配置了吧。

那这样一群人沟通起来是什么效果呢?

以我的体验来说,那就是高手对招,直接,简单,节奏超快,无比舒适。因为这些经过挑选和周密训练出来的人,他们深知如何做到高效的沟通。 

我现在的日程表都是密密麻麻的各种30-60分钟的会议,一个接着一个,各种主题,参会者经常是来自各个部门横跨几个时区。

昨天一个200多人的管理层会议,由我们团队主持,哪些需要通知的,哪些需要反馈和讨论的,哪些需要跟进,一个小时就谈完了。

如何让这些会议能产生效果,就需要组织者和参会者遵循以下原则: 

1、凡是会议,必有主题;
2、凡是主题,必有议程;
3、凡是议程,必有决议;
4、凡是决议,必有跟踪;

我们需要讨论的议题很多,大家在会议中的表达也大都是简洁有力,有结构,紧抓重点,很少拖泥带水,啰啰嗦嗦。话不在多,逻辑清晰最重要。

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会议中,如果一个人的表达拖泥带水,逻辑不清,其他人是没有太多耐心去理解你要说什么,那么这次的表现就很容易给别人(包括很多高层)留下不专业的印象。 

关于商务沟通中的结构化表达,我认为是所有职场人士(特别是在欧美环境中工作的)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那如何做到呢?

在沟通表达的时候,想让别人更好地理解你说的话,你的沟通习惯就要符合对方大脑的思维习惯: 

第一个习惯就是,大脑喜欢归纳主题。用我们小学语文的话来说,就是“总分”结构。

第二个习惯是,大脑喜欢归类。假如你去餐厅吃饭,菜单上也会给你分好类,让你能够快速定位到你想吃的菜系。体会过两者的差异后,你会感觉分类真的是能够引起“极度舒适”。

第三个习惯是,我们的大脑会偏爱一些数字,比如数字3。古话有太多关于3的名言,“三人行”“举一反三”“事不过三”,说3点往往比2点或者4点,更容易让人接受。

最后一个习惯是,大脑喜欢有规律的东西。根据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5~9个记忆组块,短时间给别人太多信息,对方是记不住的,更不谈理解了。

以前我写了很多关于结构化表达的文章(请在公众号菜单文章分类中查看),我这里再简单说明一下。 

原则一、自上而下,主题先行

  • 先从结论讲起,说明问题的全貌

  • 直接说明中心思想

原则二、层次清晰

  • 把相关性议题在一个章节内说清楚

  • 分清楚议题的层次

原则三、归类分组

  • 表达的结构越简单越好

原则四、重点突出

  • 一次不要试图传递过多的信息

  • 要把最想传递的信息突出出来


延展阅读:价值3000欧元的沟通培训精华,我免费分享给你


最后说一点,和聪明人沟通最大的一个体会是,他很会洞察我的需求,并且能够直接表达和回应。

今天和一位在纽约总部的同事一对一(第一次见面介绍),我们在短短45分钟就谈到了好几个话题,而且双方关系快速推动: 

1. 双方自我介绍 

这个部分是为了创造个人链接,找共同点,提升相互的好感和信任度。比如我们都做过某大型平台的项目,共同认识的同行,以前都工作过的城市等。 

2. 交换对项目当前状况的判断和看法

再一次链接!寻找共同点和可能有分歧的地方,开始有点推心置腹。  

3. 对接下来工作的展望

谈了谈双方的思路,进一步链接,还需要和哪些人联合,因为未来的合作更重要,现在开始定基调,达成共识,不要谈过多的细节。 

4. 交换资源

在我开口之前,他就主动表态会帮我链接纽约总部的人脉资源,在我需要的时候,提供背景信息等等,简直是隔着屏幕互相读心。

总体来说,这群人,反应很快,不会在一个问题上反复纠缠而增加沟通双方争辩的时间。知道什么是长期利益,知道什么对他和对方来说是最好的。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善于接受采纳。理解能力强,善于倾听和表达,能迅速抓住核心思想。

反对委婉和暗示,有话请直说。是的,我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和你沟通,是因为你足够聪明。

2
聪明人的思维模式

乔布斯生前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于是这句话成为了无良老板们对下属PUA的最好借口。
聪明人没有尊严吗?
不!乔布斯说的是:聪明人更关注自己的成长,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而不是捍卫“面子”,不是想方设法证明“我没错”。
聪明人不捍卫面子,因为他们懂得轻重,就像任正非提到“面子是无能者维护自己的盾牌”。
所以在企业里,越是高层就越追求乔布斯这种团队氛围,把面子丢一边,用真实和数据说话,彼此可以互相批评,直面问题,毕竟实事求是才能进步。

延申阅读:很少人告诉你:大老板们的真面目

而高层越往下就越要讲究“面子”,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心理承受力要差很多,如果像高层那样的严厉批评,就破坏团结和造成一些心理伤害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面子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自尊观,它严重阻碍了人的进步和成长。以,你是选择做“不要面子”的高层还是更要面子的基层呢?
看过网上一位分享长辈的人生经验也类似:

我妈:我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我以为往下走工作比较轻松,实际上往上走反而比较轻松,因为层次高的人脑子比较清楚,做事讲道理。小地方很多人脑子转不开,你每天去跟他们吵吵,时间精力都浪费在这上面了。

你可能会好奇,我也想做高层,那如何摆脱玻璃心,成为“脸皮更厚”的人? 

本质上就是成长性和固定性思维的差异。 

先说说公司中那些长期停留在基层人的,他们的思维比较固定,缺乏对事物思考的灵活性,特征有:

一是过度的自我防卫

自我防卫在心理学上又叫习惯性防卫。就是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想:有人敢反对我,就和他干!
这种自我防卫遮蔽了自己的眼界、真实的想法和与外界的交流,也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越限制自己,思维越固化。

二是将行为延伸到人

意思就是,当自己的观点或行为被否定时,他们会将这样的否定认为是对自己的否定。所以当他们遇到批评或者不一样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由此来实现“自我肯定”。

像我们一起为这么巨大的项目筹划,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更需要大家把各种信息和想法放到台面上来讨论,得出最优方案。

在这样的讨论中,类似头脑风暴,没有什么观点是不能提出的,更好的方案和执行就是在不断的思维碰撞后产生的。

如果因为担心自己的方案不够好,会被其他人批评而不表达,那很容易被团队认为没有贡献价值,我相信这点对于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读者应该很熟悉吧。 

而聪明人会怎么想呢?

他们是一种成长型、学习型思维的人,好奇心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对一切知识、观点都保有一种开放性、兼容性。
成长思维实际上没有那么容易自我形成的,需要我们对思维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毕竟人的本性在听到别人质疑的时候,还是会下意识里自我防卫的。

就像我们已经下定决心要戒掉垃圾食品了,但是在看到诱人喷香的食物面前还是会下意识地咽一下口水。

成长和努力啊,毕竟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想成长,都想努力,却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做到的原因。

我给大家一个方法——将“我”和“我的观点”剥离开来,互相独立。

举个例子:假使现在有人对你说,你的这个方案不行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应该......的时候,不要把别人对于观点的否定和质疑带到“我”的身上,只是对于“我的观点/想法/方案”才对。

只要从心底里非常明确一件事,“我”和“我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就足够了。不会因别人的意见而不快,只看意见的正确与否,只看有不有利于自己的提升与成长。

如今这个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焦虑给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变得优秀,成长到一定的境界,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也只是思维认知的差距。

对我来说,这份工作最大的乐趣之一,也就是和这些聪明人一起“解题"的经历吧,他们经常会引起我的思考,让我不断打磨自己的思维方式。

正确的思维方式一旦建立,那么你的人生就有可能产生质变。

这篇“点赞+在看”过百的话,我再来和大家细谈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模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