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这种思维,见识再广也没用

 blackhappy 2017-08-17

01

前几天听了一本书叫做《关键期关键帮助》,讲的是孩子0-6岁的关键期,家长应该如何科学智慧地养育。这本书刷新了我的认知,有很多的孩子行为的解惑特别有价值。我第一时间把这本书推荐给了表姐——一个3岁小孩的妈妈,正怀着二胎。希望对她养育孩子有所帮助和启迪。

结果表姐并不相信“关键期”这一说。我基于自己的理解,说了一些书中的观点,但她也似乎听不进去,一直在找反例反驳我。我把书里的要点截屏给她,她也只是发来“呵呵”。

事实上,父母认识到孩子早期成长阶段的规律,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建构起适合人类生存的良好人格状态,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事后我反思,为什么这么明显的道理,表姐就是固执地不相信呢?甚至连去看看书的意愿都没有。可能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其认知。我们总是基于自己现有的认知去看待问题。

为什么我和表姐的对于这本书的接受程度截然不同?因为我们的认知不同。此前我读过不少关于心理学和亲子教育的书籍,加上对人格培养和心智模式有所涉猎,在这些认知之上就很容易接受书中的观点。相反,表姐不爱读书,平时也很少花时间关注这些内容,当一个新观点摆在面前,而且和自己原有的认知不一致的时候,自然是难以接受的。

类似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比如跟人交谈时,你从各个方面给他分析一个问题,提出中肯建议,但他就是怎么都听不进去,最后还是奔着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为什么?很有可能是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不在他的认知边界内。

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超过自己的认知边界。然而,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认知惰性,我们不愿意打破自己原有的认知边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什么都不信,可能是因为见识太少。而这里所谓的“见识”,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拓宽认知的边界。

人的成长改变,根本在于认知的升级和扩展。傅盛认知三部曲里提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认知”,“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李善友教授曾说过,“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企业真正的边界”。同样,你的认知边界,就是你成长的边界。

02

一个人的成长最难的部分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在认知上的不断升级和拓展边界。为什么?

因为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一个难以跨越的隐形障碍。那就是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会逐步地变成我们不自觉地维护着的观念乃至信念,从而形成一种排斥不同的、与其相矛盾的知识和经验的力量,而让我们忘记了成长的本意——成长就是为了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了解未知和去掉偏见,而不是强化已有的信念,证明自己的正确。

而且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习惯性防卫,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时,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那就和他对着干。

只要留心观察,身边随时都在上演习惯性防卫。当同事之间观点不同时,有些人还没听完对方的意见,就急着反驳。说来说去,无非是证明自己当初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有道理的。

如果自己一直陷入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你会自动的抗拒与原有认知不同的观点,新认知根本进不来。要想打破原有的认知边界,最要紧的是要打破习惯性防卫。不过得先搞明白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好好学习》一书中对这个问题做了系统解答,我在这里转述一下。

首先是“基本归因偏差”的心理在作祟。“基本归因偏差”是说,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的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了,反而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

基于这样的心理基础,当我们自己遭受挑战时,会下意识地向外部,而不是自己身上找原因。当我们把外部原因当真之后,别人提出的意见就显得更不合理了。当然也就习惯性地进行防卫了

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等同起来。

比如别人同我开会时说“九九,你这个项目做得太差了!”此时,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思考我这个项目是不是做得太差,他说得对不对。相反,我觉得他是在针对我、指责我,我就会回击:“胡说,你的项目才做得差!”当我们把别人对自己观点/行为的质疑理解为别人对我这个人的质疑时,一秒不到就能激发起自己的习惯性防卫。

03

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防卫呢?

《好好学习》一书给出了的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什么是绿灯思维?先从与之相对的概念“红灯思维”说起。典型的红灯思维是一遇到与自己认知不同的观点,第一反应就是找理由反驳。

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如果表姐在面对我给她推荐育儿书籍时,能保持这样态度,多考虑这本书优点和用途,那她就是拥有了绿灯思维。

我理解的绿灯思维就是先别急着下判断,先接纳,再接受,接纳不等于接受。也就是说先接纳新观点和建议,理解其用途和价值,然后再去分析这些观点可能的不足,理性地接受你认可的部分,积极验证你尚且不认可的部分。而这本身就是一个拓展认知边界的过程。

要拥有“绿灯思维”的心态,就必须建立一个更底层的认识,那就是“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始终抱有“我是好的。我的观点/行为是用来改进、提升的”这样的想法。

乔布斯曾经说过:“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吗?不是,是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驳倒自己时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结一下,想要提升认知、扩展认知的边界,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而这种情况下,往往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建立起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新认知里有价值的地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我”不等于“我的观点/行为”。这样下次再面对认知挑战时,请从容地把它当作一次刷新认知的机会,帮助自己进化、成长。

04

关于如何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我认为还有三个方法。当然,所有这些方法的前提是你脑中的绿灯是亮着的,你已经有了绿灯思维的心态。如果你脑中还亮着红灯思维,学习再多的新方法、新观点,你原有的认知都不可能升级。

一是学会提问。

古典在他的新书《跃迁》里说:“问题比答案更有效。比终身学习者更高效的,是终身提问者。”一个个真实的、高价值的,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会带你走向更广阔的认知中。因为问题之所以是问题,往往在你现有的认知边界里很难解决,需要拓宽、扩展、延伸。

二是以慢为快。

面对新事物,不要急于评判,给自己时间去充分了解,让新旧碰撞,去伪存真。通过一系列思维的化学反应,形成新观点与新的思维方式。一切的创新都是不同认知边界的一次次打破交融、化学反应的结果。

三是多读经典书籍。

李敖说“读书是千年精华,尽收眼底。多样遗产,罗列手边。”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好书,尤其是作为底层规律的原始出处的书。比如《穷查理宝典》。

生命的长度有限,但认知的边界无限,在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去扩宽认知的边界,这是生命中多么性感的事。未知很美,一起向前。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