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发展大论2020.7.图书馆

 嘉之会 2022-09-29 发布于江苏

    中医药发展大论

        ----让中医药在人类健康保障中发挥更大作用

   嘉之会也2020.7

                                                   

当今世界最杰出的企业家,非埃隆.马斯克莫属,凭借一己之力,将不能变成现实,在全球充满怀疑的眼光中,上天入地(航天与隧道),正在改变着人类发展的若干重要领域,人们应该尊重理解并全力支持这样的疯子,他的出现是人类的幸运,尽管也有可能面对失败,但这是真正的创新者。在中国,可以与马斯克事业媲美的,唯有中医药,她将为人类带来生活品质和健康保障模式的根本改变。如果说马斯克关注的重点是宇宙,中医药则聚焦于生命,这二者正是人类面临的主要未知领域。

  



  正文

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不仅呵护了中华文明的延续,而且拥有异乎寻常的超前度和生命力,与其他学问完全不同的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高峰似乎至今仍然出现在东汉之前。近代以来中医药发展更是倍受争议,原因颇多,表面看主要是由于西医的进入和人们对于科学的认识,其实根子还在中医药自身,尤其是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好中医培养难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医药健康发展。正如著名老中医李可所言,中医药需要一场革命。放眼未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中医药发展人才培养重大瓶颈的破解,这一源于数千年前的文明成果,必将在全人类的健康守护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  中医药的有效性毋庸置疑。

人类延续与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医疗保障,判断一种医学是否科学最根本的标准应该是看疗效,实际疗效是中医药赖以生存并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1、中医药是源于实践的系统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被实践证明有效的东西都具有科学性,医学更加如此。近代以来中医药存废之争的焦点是中医药科学性问题,其实,对于什么是科学并没有统一的理解,当今人类对大自然的科学认识不过在5%左右,人们不能用教条的方式对待科学。中医药疗效确切,而且有系统的理论支持,是理所当然的科学,与伪科学毫不相干。

1)中医药主要来源于实践。中医药起源甚早,而且中华民族的始祖都与中医药有着密切的关系,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由此可见中医药在中华文明中所处的地位非同寻常,尤其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充分表明中医药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中医药远远不止一般认为的二千多年历史,地球有了人类诞生,必然就有了对医学的探索,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所以中医药应该积累了人类文明对于医学的所有探索经验,起码有长达上万年历史。与人类文明一样,中医药的源头因为十分久远,所以知之甚少,流传下来的大都是神话传说。但是,人们已经发现,不同文明的传说居然有很多共同点,人们越来越怀疑神话传说是否就是一种真实存在?由于知之不多,后人只能用来解释那些现有科学无法说明的东西,比如中草药与西药治疗理念完全不同,西药主要靠有效成分发挥作用,中医药则主要通过取像比类的方法,依靠性、味来纠正人体之偏,而现代科学对于性、味纠偏完全没有概念,刚刚接触有可能恍若天方夜谭。又比如尽管现代科学已经非常发达,但仍然无法发现中医药的经络,而经络在医疗中的有效性是十分确切的,针灸也得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中药的性、味真的是神农尝出来的吗?经络真的是因为古人具有内景返观能力才发现的? 尽管中医药有很多现有科学无法认识的内容,但中医药的实践性却不容置疑。一方面可以确信,没有对生命现象长期而细致的观察研究,不可能有《黄帝内经》的诞生。如果说《黄帝内经》产生过于久远难以考证,那么后来出现的若干中医药理论尤其是明清时代创立的温病学完全来源于实践,应该不会有疑问。另一方面,中医药已经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医疗实践证明是完全有效的,张仲景之所以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就是因为经过长达二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伤寒论》中的经方至今仍然具有效如桴鼓的作用。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乃至全球仍有无数中医药信众,关键原因也是因为实践不断证明中医药有着很多现代医学难以企及的疗效。

2)中医药理论朴素却极其系统深刻。中医药与世界上其他传统医学不同,不仅有悠久的医疗实践,而且形成了系统的医学理论,以《黄帝内经》为代表、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中医药理论,指导了几千年中医药的实践与发展创新。中医药理论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极其深刻,一直有哲学医的称号,从“天人合一”的高度研究和认识生命,完美诠释了若干现代科学还无法解释的生命现象。近代以来反对中医药主要是针对中医药理论,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旗手公开反对中医药,至今被作为中医药不科学的重要依据,现在仍然有不少人将中医药理论、易经等传统文化一股脑的纳入封建的筐子。其实,认真考察当时环境不难发现,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为了反封建,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民主与科学,而封建制度是由传统文化支撑的,中医药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打破传统就无法破除封建,因此新文化运动反对中医药的科学性主要是为了反封建,在当时确实具有进步意义。问题是时过境迁,人们需要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一无是处吗?中医药真的不科学吗?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古代,但在生命和宇宙的认识上并没有多少优势,很多东西仍然是一头雾水,生物进化论看上去是科学,其实仅仅是一种假设,猴子真的会变成人?有实验室依据吗?我们不应该怀疑古人的智慧,特别是他们长期细致的观察、研究、归纳能力,古人关于天象的观察与记录水平应该至今仍然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是公认的人类文明爆发期(轴心时代),一批智者几乎在东西方同时诞生,他们的思想至今仍然深刻的影响着世界,中医药理论就诞生于那个奇怪的时代。阴阳五行理论看上去朴素,但其系统的解读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内部之间的辨证关系。现代社会因为对立统一规律影响甚大,所以人们对于阴阳理论的理解相对容易(尽管二者不尽一致)。五行理论则受到更多的批判,其实五行理论最根本的目的是研究太阳、月亮以外的五大行星对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五大行星应该就是古人按照五行理论命名的,太阳系其他行星由于距离遥远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其对地球的影响。现代科学也证明,天体运动对地球环境与气候影响极大,而人类健康又与环境、气候关系密切。我们应该惊叹古人的观察能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强五行理论的研究,而不应该简单去否定。

3司外揣内“取像比类的研究方法符合人类认识规律。从远古走来的中医药,当然不如以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对于人体微观组织研究的深入。汉唐以后由于受到儒家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束缚,中医药的解剖学、外科学不进反退。所以中医药对疾病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司外揣内的方法,认为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也就是认为人体感染什么病原体,中医本来是难以知晓的,但是可以根据病人出现的症状来倒推病因。应该说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内部器官发生病变一定会或多或少反映在体表或感知上,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有着无数实践经验传承的中医完全可以见微知著、窥斑见豹。这与现代医学通过各种仪器诊断疾病异曲同工。虽然仪器精确度可以不断提高,也方便普及推广,现在的诊断水平更是发展到基因层面,但由于生命现象极其复杂,时至今日,真正高明中医的诊断水平仍然可以超过精密的仪器。从总体上看,中医药作为一种时间跨度长达千、万年,以无数鲜活人体直接作为观察和实验对象的经验积累,绝对不是可以随意否定和更改的,也绝对不是动物实验与短短几十年的临床验证可以比拟的。现代医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往往会质疑中医药取像比类的科学性,其实哲学认为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虽然科学已经发展到基因层面,但人类还是无法制造出一粒能够发芽生长的种子,也无法弄清生物头尾是怎样形成的,似乎化学成分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现代科学对于物质构成的研究还仅仅是九牛一毛,基因是否可以再分解?量子究竟怎么回事?现代科学技术还无法全面掌握。中药复方成分变化万千,现代科学的成分分析还无能为力,而取像比类理论则完美的解决了这些现代科学还无法解释的现实问题。

    2、中医药的确切疗效历久弥新。中医药的反对者认为,世界上传统医学已经基本弃用了,因此完全可以废止中医。中医内部也有人提出“古方不能治今病的疑问。然而,国医大师邓铁涛却认为中医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年轻的医学。钱学森更是认为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总结创造的经方与历史上中医大家创造的若干验方,至今疗效确切。中医药作为一个早熟的科学,不仅不存在过时的问题,相反其现实有效性还在不断得到实践与科学的验证,比如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尤其是当人类面对各种未知疾病考验时(比如各种病毒),中医药可能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应对手段。

1)中医药的整体观代表着医学的发展方向。整体观是中医药的重要特点,现代医学也有整体观念,但远远不如中医药理论的系统,中医药的整体观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提出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从天体运行对人体影响的高度研究疾病,五运六气直接就是研究一定周期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理论,对于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预报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古人认为,一个真正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二是人与社会的统一,主要反映在七情六欲的致病原因上。中医药对于情志、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应该远远超过西医,因为现代科学无法解释人类的思维与心理活动。三是人体自身的统一,主要体现在脏腑经络理论和藏像学说上。西医主要是对症下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很多人认为西医治标,其实西医正在向治本方向努力。而中医药认为人体的不同脏腑是有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按照阴阳五行理论,肝病可以治脾,心病可以治肾,而且实践证明疗效确切。中医药的整体观不仅方便从宏观上把握生命,对微观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中医药的正气观与天然性是切合生命科学的治疗方法。中医药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药治病的主要原则是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几乎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是为了激发人体的自愈力(正气),实现人体的平衡。西医主要治疗方法是对抗性的,致力于消灭致病细菌或病毒、摘除坏死器官,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快速有效的治疗疾病,但往往容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物竞天择是生存的基本法则,人体中真正毫无作用的器官应该是不存在的,有的功能可能还没有发现。在医疗实践中,现代医学也开始认识到,医学不是万能的,人体的自愈力才是最有效的药物。中医药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几乎完全来源于自然,是典型的无损医疗,高明的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让患者免除各种现代仪器检查对于人体的伤害、时间和金钱的浪费。虽然关于中药毒性作用的争论颇多,但大多数中药实际上是药食同源的东西,有经验的中医通过炮制和君臣佐使完全可以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几千年无以计数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合理使用中药不可能出现中毒反应。西医则主要采用有损检查、化学药物,从根本上看以石油化工为基础的化学药物与人体是无法真正融合的,虽然经过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但毒副作用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与检验,人类已经若干次发现并纠正已经使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法的错误。

3)中医药辨证施治的普适性几乎可以应对所有已知未知的疾病。几千年时间在生命进化中的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人体各种疾病及其症状足以暴露无遗,尽管致病菌也会不断变化、进化,但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却是万变不离其中。中医药通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总结出辨证施治的治疗理念,“有是证用是药,以不变应万变,几乎可以应对人类所有的疾病,俗话说老中医无所不能是有一定道理的。西医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有诊断确切的致病因素和有效的药物,一旦遇见未知疾病或者没有能力开发出有效药物,就会陷入手足无措的被动局面。近代名中医祝味菊在1944年的《伤寒质难》中就深刻指出:“病原繁多,本体唯一,病原之发现,随时代而变迁,人体之自然疗法,历万古而不易。疾病种类繁多,一病而探出一种病原,一种病原而创制一种特效良药,仅为人类之一种理想。无论2003年的SARS、今年的新冠病毒以及未来人类深深忧虑的超级细菌,包括已经长期困扰人类的艾滋病、埃博拉,现代医学显得无能为力。科学发现往往是事后的,有效药物与疫苗的研究开发必然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如果疫情严重,人类已然损失惨重,这次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就是证明。而中医药的辨证施治,以不变应万变,却可以快速发挥治疗作用。因此,在加强全球合作开发疫苗的同时,有必要充分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的普适功能,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需要解决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没有大量优秀中医和现代化管理方法,零星、分散、庸医横行的中医药同样无法应对大规模的疫情。

二、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是人类健康最优的保障。

继衣食住行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必然越来越关注生命与健康。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已经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在中国,健康产业有可能是唯一可以替代房地产的巨大产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经初步规划了16万亿的产业规模。人类健康既离不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离不开医疗的支持,从保障人类健康的维度认识,中医药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1、中医药可以有效提高生存质量。医学的目标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为了破解生命的秘密,很多科学家为之而不懈奋斗,如果真正能够破解生命秘密,所有的疾病将迎刃而解,人类将不再有病痛甚至不再有死亡。问题是果真如此,生命将如何延续? 人类是否还会存在?还有人认为医学的目的是实现长寿,确实,长寿是人类几千年的孜孜追求,过去人的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但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与科学技术发展,发达国家人均寿命已经达到80多岁,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中国俗语也已经过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长寿真的是一种幸福吗?如果失去自理能力,完全依靠医疗技术而痛苦的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 人类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应该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规律所在,也是大自然平衡发展的关键,医学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在治愈疾病的同时,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和人文关怀,既治标,又治本,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病痛,完全契合提高生存质量的医学目标。

2、中医药可以实现较低成本的优良保障。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健康保障成本太高,欠发达国家因此难以提供充分的医疗,发达国家也难堪重负,因此,医疗改革成为世界性难题。与此同时,成本低、收费少却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一个致命因素,中医药最合适的实现方式似乎是诊所,因为其收入无法支撑大医院的生存,现在中医药在几乎所有大医院中不受欢迎,包括中医院实际上也是依靠西医西药、大型检查仪器支撑,否则,医院无法生存。以这次新冠肺炎为例,中医药治疗成本一般几百元,最多几千元,而西医正常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可是,以比较少的资源与投入来保障人类健康,恰恰应该是现代社会的目标追求之一。中医药往往一个医生就是一座医院,三根手指可以代替若干复杂昂贵的检查仪器,凡是中医药可以治疗的疾病,成本一定大大低于西医。因此,中医药可以完美解决健康保障要求越来越高与保障费用增长太快的尖锐矛盾,应该成为医疗保障的首选,现代社会必须打破悖论、走出怪圈,对现有的医疗体系进行革命。

3、中医药具有治未病的显著优势。现代医学也认识到,不仅要重视疾病的治疗,而且应该重视疾病的预防。任何重大疾病包括人类闻之色变的癌症,都必然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逐渐积累的过程。防病于未然,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医疗费用,更可以提高生存质量。中医药在非常古老的年代就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医疗理念。《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药王孙思邈进一步明确: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上工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中医药不仅有治未病的系统理念,而且在实践中形成了全面的养生方法,取像比类、药食同源的天然药物为中医药养生提供了有效支撑。现代医学到20世纪末才开始关注亚健康问题,专家研究认为“亚健康的人群比重高达70%。虽然通过现代科技方法也研究出一些解决亚健康的办法,开发了一些保健产品,但与西药类似,都还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不少短期可行的方法长期可能是有害的,有可能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长,而中医药治未病的方法则已经经过上千年的优胜劣汰。

三、以核心瓶颈破解实现中医药伟大复兴。

影响中医药发展的核心问题实际上自古就存在,几千年来一直没有能够解决,这就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困难。清代以前人们除了中医别无选择,这个问题被有意无意忽略了。近代以来,面对西医的进逼,中医药尽管奋力反击,但由于核心瓶颈未能突破,所以必然步履维艰。要真正实现中医药的复兴,必须有破解难题的创新之策,这样才能扶大厦于将倾。

1、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无论你是否承认,中医药发展现状确实极不乐观,随着不少老中医的离世,人们十分担心中医药的未来。每一个真正的中医药人都有复兴中医药的梦想,但都苦于没有复兴的良方。中医药复兴首先必须同时解决好传承与创新二个根本问题。中医药是一个早熟的科学,疗效已经被几千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而且所有疗效都离不开貌似非常传统的理论指导,现代科学还无法完全解读,因此,复兴中医药必须高度重视传承。要摆脱现代科学的观念束缚,虚心学习古人认识、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因为科学还认识不了若干的生命现象。要重视经典学习,经典是在几千年医疗实践中认识和总结出来的,诸多中医大家关于学习经典越深入临床水平越高的认知绝对不是空谷来风,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在对经典深入研究之前轻易否认经典的正确性、权威性。当然,传承必须突破需要传承的信息量复杂庞大而个体领会能力有限的突出矛盾。中医药理论成果主要出现在东汉之前,后来一直发展不大,中医药界对创新普遍缺乏信心。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也启示我们,中医药创新的步伐其实一直没有停止,无论是各个时代新的诊疗理论创立还是若干新的中药材、方剂发现,尤其是明清时代“温病学派的形成,尽管争议颇多,但表明中医药完全具备创新的可能。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条件,比如中医药理论中最深奥的五运六气,其实与气象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古人只能依靠肉眼的观察和人脑的计算,现在如果借助发达的气象科学技术来研究,完全可以将五运六气理论及其应用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中医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应该在坚持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彻底改变中医药发展的被动局面,尤其是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寻找更加有效的传承创新方法,如果这样,类似屠呦呦因为青蒿素发现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绝对不会是罕见的事件。欧美在西医领域的优势难以撼动,而中医药唯有中国。

2、以信息化破解人才培养的核心难题。中医药自古就存在“大医稀良医少庸医多”现象,在有记载的二千多年,可以称为“大医”不会超过200人,不少人认为,现代人需要缘分才能够遇见一个优秀的中医,确非虚言。如果说古代的庸医还有一点点积极意义,历史上很多大医包括医圣张仲景、温病学代表吴鞠通等等,都是因为家人、族人被庸医所误而发愤学习终成大医的。现代庸医则一无是处,纯粹误人生命,中医药反对者基本上都是拜庸医所赐。中医出现庸医多良医少的状况并不奇怪,一方面中医理论数量浩瀚、晦涩难懂,没有比较高的智商肯定学不好中医,在一个社会,高智商的人只占一定比例,其中有志于学习中医的更少,因此优秀中医不会太多;另一方面中医也是一门技术,好中医必须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所以中医有越老越吃香的说法,古代人寿命偏短,往往刚刚学有所悟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现代人寿命延长,但对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理解难度加大,又有现代医学的冲击,想成为好中医更加难上加难。因为良医少,中医药始终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发挥作用,受益者甚少,比如明清时代虽然在温疫中诞生了温病学派,一批名医凭藉高超的医术,拯救了众多患者,但同时也有更多的患者遭遇了庸医的误治。在SARS和这次新冠肺炎救治中,只要遇见优秀中医,一定效果良好,问题是好中医实在太少,面对蔓延的疫情,中医药还是无法担当大任。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大规模良医培养问题,中医药肯定复兴无望,幸运的是,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已经让我们看见了胜利的曙光。

3、实现中医药标准化和疗效可验证。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疗效,备受诟病的是疗效不确切与不可验证,不少名医在治疗时也没有足够的把握。当然,生命现象实在太复杂,不可控制的因素甚多,西医也同样,很多治疗结果无法提前判定。但是,中医药的标准化与疗效验证显得更加困难,中医往往认为“医者意也”,在中医眼中,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疾病,即便症状相同,病因不同,治法也不同。十人十方业内对中医临床现状的主流观点面对同一位患者,十名中医可能会开出十种不同的处方,并且往往都能有效。虽然不同的西医也会因为水平高低出现差别,但不会像中医药这样明显。尽管困难很大,但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中医药标准化与疗效验证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中医药本身就是在庞大规模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有效方剂都是经过长期反复的优胜劣汰保留下来的,《伤寒论》等经典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医药的标准,即使在把关非常严苛的古代宫廷,经方也是可以直接使用的。当然,中医药验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也不应该照搬照抄西医的思路,比如西医重视动物实验,而中药由于毒副作用比较小、大多数中药又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检验,因此可以更加重视实际临床疗效的验证;又比如中药大多为复方,方剂变化甚多,成分复杂,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其偏性,因此不同于西药的有效成分分析,尽管通过成分分析也可以推动药物创新,但已经不是中医药的思维。至于大样本双盲随机试验等以人为对象的验证方法,中医药应该更有优势,因为中医药本来就是直接以人为实验对象的。中医药的标准化和疗效验证对于保证和提高中医治疗水平非常重要,即使再高明的医生也会有困惑的复杂疾病,如果有标准化和疗效验证帮助,一定是如虎添翼。

四、构建中医药为基础、中西医并重的中国健康保障新模式。

    中国人十分幸运,有两套不同的医学体系共同维护我们的健康,这在世界上无出其右。健康保障的平台巨大,面临的问题太多,中西医有着各自优势,完全可以各展所长、同台竞技。中国在继续推动西医引进与发展的同时,应该尽快构建可以保证疗效可靠的中医药发展体系,并为全球贡献有吸引力的中医药为基础、中西医合作并重的健康保障新模式。

1、建立首诊中医的分级诊疗模式。分级诊疗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完善健康保障的重要措施。分级诊疗要求加快培养数量多、水平高的全科医生队伍,但是,国办发〔201570号文件出台至今,实际成效不够明显,仍然是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院门庭冷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没有解决。其根本问题是在现有体制下,基层医院无法留住高水平人才。其实,如果通过中医药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传统中医本来就不分科,中医就是最好的全科医生;中医诊所与西方的家庭医生最为近似,是最合理的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在建立保证诊疗质量有效机制的前提下,依托中医诊所,形成首诊中医的中国分级诊疗模式。大多数人选择西医有个重要的心理导向,就是认为西医的疗效比较快、比较可靠,往往在西医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寻找中医药。其实恰恰相反,对于大多数的普通疾病、慢性病、传染病,中医药的疗效明显超过西医,比如现代人最普遍的感冒,西医完全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是抗生素滥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中医药只要辨证准确,往往就是一剂见效、一天治愈。首诊中医不仅可以快速解决大规模全科医生培养问题,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医保费用支出,在投入最少、诊疗费用最低的基础上提供比较好的健康保障。只要能够保证中医药的医疗质量,中国的老百姓应该非常乐意接受首诊中医。除极少数利益集团外,全世界也不会真正排斥价格低廉、疗效可靠的中医药医疗保障。

2、建设科学的中西医互补的合作机制。无论中、西医之间还是中医内部,都应该消除门户之见,携手应对人类健康面临的各种挑战。中、西医各有优势,应该加强合作、相互补充,而不能互相排斥和诋毁。不可否认,中医药在很多领域不如以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的西医,比如过去很多中医药认为是绝症或者难治之症的疾病,在西医面前往往迎刃而解。虽然中医药有关于华佗麻沸散的传说,但由于封建观念的限制,中医药的外科技术与西医相差甚远。还有西医系统的急救、生命支持以及飞速发展的检查、治疗技术,与中医药创新缓慢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虽然一直强调中西医结合,但现有的结合方式损害了中医药理论的相对独立性,实际上是以西医逐步替代中医。中、西医理论完全不同,在生命密码完全破解之前还缺乏完全融合的可能,更加科学的提法应该是中、西医合作互补。凡是综合性医院都应该具备中西医二种治疗方式供患者选择,建立疑难疾病中西医会诊制度;基层医疗注重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作用,急诊急救则充分发挥西医完善的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形成首诊中医、急诊西医,重大疑难疾病相互补充、各展所长的医疗格局。

 3、构建中医药科学发展的五大体系。中医药发展状况是由内、外部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要真正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尤其是为全球打造中国健康保障新模式,必须对中医药现有体制进行重大调整,重点构建五大体系:一是新的医疗体系,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社区诊所与中心医院相结合,能够满足首诊中医需求,具备应对大规模疫情的能力,保证医疗质量的新体系,彻底解决中医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传统发展模式。二是新的教育体系,中医药教育必须把经典传承与临床实践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防止以现代科学否定中医药理论的现象,有效解决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重点是以科学方法解决大规模良医培养与对少数高等级研究人才的全面支持,同时提高现代人群对中医药的理解度和接受度。三是新的中药体系,可以与扶贫开发、生态工程结合开展大规模道地中药的种、养植,以科学技术和公司化组织保证中药的产量和质量,全面提高、严密监控中药加工、制造水平,围绕集约化、便利化改进中药生产技术,满足大规模使用的需求,改善公众的体验感。四是新的研究体系,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研究中医药发展规律,会同顶尖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发高精度的脉诊、舌诊、面诊及相关仪器,逐步减少和改变因为医生个体差别对诊疗水平的影响,采用科学方法全面验证经方与民间秘方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新药开发;五是新的管理体系,中医药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更应是全人类健康的科学保障,要进一步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切实加大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政策支持,解决中医管理西化的突出问题,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特殊规律的管理制度,支持和推进中医药国际化。

国际歌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中医药的发展主要应该依靠中医药人自己的努力。当前,核心问题就是尽快解决大规模良医的培养问题,如果能够迅速培养大批良医,中医药发展的其他所有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中医药就能真正复兴与腾飞。我们确信,这样的美好愿景已经在望。

面对仍然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中医药发展应该加快步伐。

*大论绝非自大之论,而是尊从《黄帝内经》之独特文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