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天地》|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木铎国学心理馆 2024-06-21 发布于湖南

庄子·天地

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 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

宛风问:“先生要去哪里?”
谆芒说:“去大海。”
问:“去做什么呢?”
谆芒说:“玄妙辽阔的大海呀,是天地最大的宠儿。百川流注而不满,万年蒸发而不竭。我早已心驰神往,欲睹为快很久了啊。”

淳芒先生是和风的化身。周行喜人故名“谆”,无处不窥是名“芒”。他从西陆的旷野飘向东海的大壑,至东海之滨遇见宛风先生。宛风同样不是具体人物,而是龙卷风的暴力化身,躯体似羚角,弯扭盘旋着拔地而起,所向毁物伤人,故名宛(剜)。

谆芒在游历东海途中遇到宛风,宛风问他此行目的。谆芒回答,“东海之大,汇聚山川河流之水不能满,供万人使用不能枯竭。所以我欲往之周游参观。

宛风着实佩服他的闲情雅致,心中也暗暗赞叹他绝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于是向他请教,“先生作为超凡脱俗的圣人,难道无意关心庶民百姓吗?何以有此等闲心。您如何看待圣人之治?何为德人?又怎么定义神人呢?”

谆芒耐心的向他解析道:“圣治是设置官吏布施政令,处处合宜得体,举贤任能,而不是任人唯亲;让天下每个人都看清事物的真情实况,各司其职;他自身的言行完全出于自然,合乎情理,顺乎人心,天下由此而自然顺化。此时,只需招招手,四方百姓就没有不蜂拥而至的,此谓圣人之治。

德人的境界更高一层,他静处时不思考,活动时无顾虑,待人处事不抱是非善恶的成见。天下四方都得到好处时他就喜悦,都丰衣足食精神愉悦时他就安适。懵懵懂懂似婴儿,木纳恍惚像找不到方向。财富有余却从未推究过从何而来,吃饱喝足后绝不考虑往后的温饱。

当然,最高境界的是神人,他像阳光一般普照大地,没有具体的形体却给人温暖。他爽快地仿佛性情中人,但又能笑着看这世间生老病死。他明白生命的轮回,物壮则老,花谢花开。与万物混成,混同玄合没有差异。

谆芒所言圣人、德人、神人是三种境界层层上升,最后回归到虚无(即混冥)。圣人使人亲近,德人使人受惠,神人则是孤家寡人无他无我,享受清静。老子说“清静以为天下正”,庄子说“水静犹明,何况精神”即如此。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清静无为。

庄子借谆芒之口言及的神人,犹如跳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外的得道解脱者,又返回三界普度众生,正如佛的化身。而“混冥境界”到最后,都是万事消亡。

木铎国学心理馆


      增长一点国学知识,收获一份心灵慰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