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宝命全形论 第二十五注解

 yinweiming77 2022-09-29 发布于上海

心思虑之:谁在思虑?黄帝在思虑。思虑什么?当然是思虑疾病的变化莫测了。思虑后怎么办呢?当然是想得出及时有效治疗的办法了。

什么是“宝命全形”。“”通保,宝命,即保护生命全形,即健全形体。本篇主要论述了人体气血虚实与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密切关系,指出人类要保护自己的形体和生命,就必须遵循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来养生与预防疾病。其次,论述了五行胜克的关系及针刺法则及行针候气的要求。)(25.素问·宝命全形论 新解析1/1----1/2--

宝命全形论 第二十五——1---2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都是带着某个目的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在变成人的同时,还真的不能忘记了在我们的人形之外还有一个真正的本体,那个真正的真我,存在于天地之间,一合相于宇宙的清净无垢真体。寻找到它,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1/1---(古人得出了一个人体组成的结论注解2)——生和成之间的关系,即先天与后天)——(就一个具体物质来看,气主生,味主成。气为阳,阳主万物的出生;味为阴,阴主万物的营养而成形。)——(黄帝内经》当中关于生”与“成”的论述非常多,例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五行就是由天地阴阳相互化生而成的,例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是说“一”数在天生五之一的水,“一”加了“五”以后就成“六”,也就是“六”在地成水。而人体的形则是由食物的气味所生成,经云:“气为阳,味为阴。”气主生,味主成。“气”与“味”的阴阳关系之间只是相差了“五”这个数,“五”属土就是中焦脾胃,是水谷之海;在自然界五是指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作为一个植物当中的“气”和“味”是互为因果的,也可以说“气”加上“土”就转化成“味”了。“气”与“味”根源是一样的。在中药中经常会提到一个概念“四气五味”也是这个道理。这里也可以大胆地推理一下,例如,热气生心,经过苦味的营养而成形。)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能比人更宝贵的了。人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之精气而生成,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长;上至君主,下至平民, 任何人都想保全自己形体之健康。但往往有病之时,多因病轻而难以察知,致使病邪稽留,逐渐发展,并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想要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呢?)(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天覆地载:天上覆盖与地上承载的  万物悉备:悉备,齐备,指世间万物  莫贵于人:于,比,没有比人更宝贵的。  ②尽欲全形,尽,;欲,;全,保全;形,形体。  ③心私虑之,此句意为,心中甚为焦虑。 )——(黄帝问道:天上覆盖与地上承载的,世间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内心甚为焦虑。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岐伯回答的意思是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盐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的表现;再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还有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看似很繁茂,但实际上是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同理,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人要是有了这种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便就很难挽回了。)(其气令器津泄,津泄,病证名。水液外泄。  ⑤木敷者,敷,铺开; 摆开,意指木头腐烂状。  ⑥其声哕,哕[yuě],.呕吐,气逆。 )——(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人要是有了这三种现象(水肿、声哑、呕吐),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黄帝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应以及知常达变以外知内的道理

【原文】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1)日深,著(2)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3)败;木敷(4)者,其叶发(5);病深者,其声哕(6)。人有此三者,是谓坏腑(7),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注释】

(1)留淫:病邪积聚。

(2)著:同“贮”,潜藏的意思。

(3)嘶:声破为嘶。

(4)敷:《太素》作“陈”,应为“腐”,弊坏。

(5)发:为“落”之误,意为飘落、凋落。

(6)哕(huì):呃逆。

(7)坏腑:脏腑败坏。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希望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身体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我想要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岐伯回答说:诊断疾病,应该注意观察它所表现的征候,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就会凋落;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当出现这样的现象时,说明内脏已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灸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按语】

本节论述人与天地相应以及知常达变以外知内的道理。“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人体的健康和生理病理状况。人体要很好地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得掌握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特点,以一定的养生方法来维护和加强机体的阴阳平衡使之能够相适应。四时之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迁,是自然变化的一个明显规律,人当应之顺之,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机能活动。反之,如人与自然不相适应,气血阴阳即可发生病理改变,进而导致病情加重,针药无治。

文中以盐味津泄,弦绝、音嘶及木敷叶发三者自然现象为比喻,说明人与自然相悖,可从反常表现中推求内在变化机理。用之于临证,若见病至哕声频作,即为病情深重及气血衰败,脏腑衰竭之象,故杨上善注云:“此三物衰坏之微,以比声哕,识病候之深也。”可作参考。

余念其痛:余,这里指的是黄帝;念,挂念、同情;其痛,指的当然就是病人的病痛了。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黄帝非常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为担心万一治疗不当则反使病势加重!加之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患者的痛苦。这在人们看起来,或许会认为他残忍粗暴,所以究竟该怎么办好呢?)(反甚其病,甚,动词,加重。此句为,反而使病情加重。  ⑧以为残贼,残贼,.指凶残暴虐的人。 孟子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意思是,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认为我是残忍粗暴的人,究竟怎么好呢?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在天化气,在地成形。气分寒暑,形有虚实。天之气就是四时之气,寒热温凉四季,有寒热的不同,没有虚实的不同,天之寒暑是由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和角度形成的,只有寒热不同没有虚实之分。——地属阴有形,虚实是指形的虚实,只有阴形的存在才有虚实的不同。“人有虚实”是指人体由天地之气相交形成的,任何部分都具有天地之气的属性,只是有些部分多于有形,表现以虚实为主,有些部分多于无形,表现以寒热为主。例如,常见的中医证型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是有形的,阴阳是无形的,因此阴虚则热,阳虚则寒。严格地说,气血虚是不表现为寒热的,阴阳虚则只表现出寒热症状,而实际上气血阴阳中天地之气是同时存在的,或者说阴阳之中有阴阳,所以气虚时也可以表现出寒证,血虚时有可能表现出热证。)(岐伯这段的意思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当然是与自然界密切相关联的了。人如果能适应四时之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就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了。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人体能够顺应天地这种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而医者如果能掌握自然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同时又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则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一些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人有十二节,十二节,就是指人体的12条经络。  ⑩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经,通过,此事为了解。 11、能达虚实之数者: 达,通达,通晓  数,名词,气数、命运。  12、呿吟至微,呿吟[qù yín],.张口舒气;呼吸。《素问·宝命全形论》:“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张隐庵 集注:“呿,卧声;口张而不合,气之虚也。呻吟之声,气之实也。言其呿吟之至微,而虚实之秋毫,皆在吾目矣。”)——(岐伯说:人生于大地,其生命和天地自然界密切相关。人能适应四时的变化,则天地就会成为他的父母;了解世间万物生长收藏变化的人,就被称之为天子。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了解天地阴阳的变化的人,就可以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的人,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能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数的人,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黄帝问道:天覆地载孕育万物,最宝贵的生灵莫过于人类。人以天地阴阳精气生,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规律形成。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大众,都希望保全自己的身体。然而,人体的疾病隐患却很难察觉。等到病邪滞留越来越严重时,就会深入至骨髓,这便使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着恐惧和忧虑。我想要解除他们的疾病痛苦,应该怎样办呢?

  岐伯回答说:大家都知道,食盐有咸味。人们把食盐储存在容器里,就会逐渐气化成盐水渗出来。人们把琴弦快要弹断的时候,就会发出撕裂破败的声音。根部已经腐烂的树木,树冠枝叶就会枯萎凋零。人到了病情深重的时候,就会出现气逆、咳喘、打嗝、呕吐和说话困难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三种情形,就表明体内五脏六腑皆已衰败。这时,以毒攻毒的药物已经不起作用,针刺疗法也无济于事。这些都是表里全衰、血气逆乱面色黯淡的末日景象。

    黄帝说:我非常惦念和同情病人的痛苦,内心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妙手回春的医术,不能祛除弦紧滑浮沉涩六种异常脉象的病邪,百姓就会认为我残暴不仁。这究竟该怎么办呢?

  岐伯回答说:人类生于大地,性命系于苍天。天地阴阳精气相合以降甘露,孕育出的生命就称为人。人能够懂得顺应春夏秋冬四季阴阳变化规律,就会知道感恩天地如父母。能有道法自然以正治国养护万物的先知先觉者,就被称为天帝之子。天有阴阳四时节气,人有十二经脉血气循环节律。天有气候循环寒来暑往,人有血气阴阳形神交合的虚实盛衰。能够掌握天地阴阳变化法则的人,就不会违背寒热变化的四季气候循环规律。懂得天文地理与人体十二经脉血气变化关系者,圣人的智慧都欺瞒不了他。掌握了四时八节风向变化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虚实变化运数,就能够特立独行自由出入天地妙门。即便是细微至极的气息变化,都可以明察秋毫。)(黄帝内经中生命的形成及其天人相应的规律

【原文】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1),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2),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3)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4);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5),五胜更立(6);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吟(7)至微,秋毫在目。

【注释】

(1)惑:惶惑,迷乱。

(2)残贼:残忍不仁的人。

(3)悬:关联的意思。

(4)十二节:指人的十二关节,或指十二经脉,亦通。

(5)八动之变:指八风变化。八风即四方四隅之风。《吕氏春秋》“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飙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6)五胜更立:五行盛衰。

(7)呿(qū)吟:张口所出的声音叫呿,此指呵欠;闭口所出的声音叫吟,此指呻吟。

【白话详解】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而思想上仍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人们看起来会认为我是一个残忍的人,究竟怎么办才好呢?岐伯说:一个人虽然生活在地上,但也丝毫离不开天,天地之气相合,才产生了人。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源泉。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骨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骨节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规律,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洞晓病情。病人的痛苦,哪怕是呵欠呻吟等极微小的动作,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按语】

本节论述了生命的形成及其天人相应的规律。“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主要是指人体的生命和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自然规律、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说明生命是顺着昼夜消长,日月星辰的运行、转化而生成的,它是自然界物质运动与能量转换的结果。天地之间阴阳二气交感而生化成长,天人相应观是《内经》关于生命形成与成长衰老过程与自然收受变化通应的重要命题,亦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基本内涵。基于其生命本源于天地合气的理论,提示在把握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自然规律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强调生命活动对自然变化的适应性,二者之间保持相对动态的平衡统一。因此,天人相应是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亦是生命活动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整体观念的体现。

《内经》中类似的表述还有多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素问咳论》:“人与天地相参。”以及《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均可相互印证参考。

点评】本段强调人类生命的宝贵,“宝命全形”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人若有病,如何治疗?歧伯回答了诊断疾病应注意的三种症候。同时阐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医生必须掌握天地阴阳的基本法则,才能洞察病情,达到医术高超的境界。 )(读《黄帝内经》素问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不生病的道理

阴阳五行论疾病:黄帝是高明的问者,岐伯是高明的答者。问的高明,是因为透过现象问的是疾病的本质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形就是形体结构,包括了在外的躯壳,在内的内脏,都可以用阴阳属性来划分,不离阴阳是说都可以用阴阳属性来划分,没有哪一个脏腑组织结构可以逃脱之外。所以尽管在外的躯体属阳,可以分为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胸部在上属阳,腹部在下属阴。内脏虽然属阴,但内脏中的五脏又属阴,六腑(肝,胆,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为阳。属阴的五脏中根据上下的阴阳属性来划分,在胸腔中的心肺属阳,在下的腹腔当中肝脾肾属阴。根据它的季节属性,肺为阳中之阴,心为阳中之阳,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阳中之阴,脾主管属至阴的长夏季节,称之为阴中之至阴。)(黄帝道:人之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及天地二气的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些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比如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够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来。请问运用什么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别为九野九野:九宫之方位,即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及中央。《灵枢·九针论》:“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明·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三十五》云:“九野,即八卦九宫之位也。”另有一说法:九野指的是九州岛地域。据《尚书禹贡》所载,中国古代设置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九个州。后泛指中国。一说为中央与八方。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请问运用什么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岐伯答得也同样高明:“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就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的,不胜枚举。)(这五句话指的是五行中的相克之关系。

  这就是中医五行图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其中蓝线是相生,红线是相克)——(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

布针五关键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及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要素需要牢牢把握。但人们对其却多是弃之不顾,或不懂得这些道理。)(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针(针),同箴,古通用。规劝、告诫之义。中医经典《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王冰注:“言针之道,有若高悬示人,彰布于天下者五矣。”  时贤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此处之'针’当作'箴’,指箴铭,劝诫之类的文告。《汉书》'针刺’、'箴谏’并作'箴’,《素问》之'针’盖本作'箴’,后人传抄,改'箴’为'针’,亦犹今人改古籍文字为今天通行文字。……以'箴’'悬布天下’即'裁箴悬鉴’。以下从'一曰’至'五曰’即箴铭的具体内容,指《宝命全形论》即养生之道的具体程序与要求,非指针刺。”  ④黔首共余食:  黔首,黔字从黑从今。“黑”指“黑色头巾”,“今”意为“当面的”。“黑”与“今”联合起来表示“戴黑色头巾出门见人”,即以黑色头巾作为出门的行头。“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共余食:即都饱食终日。)——(所以昭示天下的治病至理箴言有五条,但一般的老百姓大多饱食终日,并不懂得这些道理,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哪五大要素呢?即所谓五大关键是: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即: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五法已确立,但要根据病情来掌握先后次序。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意思是如果遵循天地自然规律,随其变化而变化,就能取得效若桴鼓及立竿见影的效果。注解1)(懂得了此五大要素,实际中如何应用呢?此段说的是,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了。近世运用针刺治病,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然后随机应变,那么疗效就能更好了。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则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么神秘。故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五法,指治神、知养身、知毒药之真、知制砭石大小、知脏腑气血的多少五种治病的基本法则。  各有所先,选择运用此五法时,还当根据需要有所先后。  ⑥今末世之刺也:  末世,指当代  刺,刺入,这里主要是指五法中的针刺法。  ⑦此皆众工所共知也,众工,指大多数医生。工,医生也。 )——(近世运用五法治病时,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治满,这是多数医生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么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么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1共余2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3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译文】黄帝说: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请问运用什么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

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遭砍伐;火遇到水就被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被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共享闲暇衣食,不知晓这些道理。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治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么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么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辨证施治的问题,作为针灸,不仅是补法治虚,泻法治满,更重要的是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么疗效就能更好。——3.辨证施治的问题

——————————————————

【注释】1.黔:(qián前)《管子·山权数》:“国铜以二年之粟顾之,立黔落。”《左传·襄公十六年》:“邑中之黔。”《韩非子·忠孝》:“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虚名取也。”《礼记·祭义》:“以为黔首则。”《说文》:“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发也,同谓之黎民。”贾谊《过秦论上》:“以愚黔首。”这里用指平民、百姓之意。

2.余:(yú鱼)《书·费誓》:“汝则有无余刑,非杀。”《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不遗余力矣,不释余知矣。”《庄子·天道》:“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这里用为闲暇之意。

3.则:(zé责)《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孔传:“皆法壤田上、中、下三品,成九州之赋。”《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管子·法禁》:“则生之养,私不死。”《老子·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礼记·中庸》:“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史记·夏本纪》:“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这里用为仿效、效法之意。)(黄帝内经中五行相克的原理及其针刺应用的原则

【原文】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1)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2),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3)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注释】

(1)悬布:张贴公布。

(2)黔首共余食:黔首,指百姓。余食,弃余之食。指老百姓对“悬布天下”的五种方法如同丢弃剩余之食那样不予顾及。

(3)和:应和。

【白话详解】

黄帝说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以后,才有了世界的一切。从地理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份有小有大,白天有短有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请问运用什么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只顾饱食,而不从根本上了解它,不懂得这些道理。所谓针法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所应用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治实,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么疗效就能更好,就能取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的功效,达到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境界。

dde

【按语】

本段论述五行相克的原理及其针刺应用的原则。按五行相克规律,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用之临证,“木得金而伐”,肝阳上亢,肝火过盛,可以通过取肺部经络上的腧穴运用不同的手法以达到制约肝阳的目的。“火得水而灭”,心火上炎导致的各种疾病可以通过补肾益精的方法来克制心火。“土得木则达”,取肝俞、胆俞、期门起到舒肝理气,促进脾胃运化的作用。“金得火而缺”,心火过分旺盛容易伤肺金,引起肺部疾病,导致咳嗽、咳痰等。

“水得土而绝”,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的关系相当密切,任何一脏的病变都易引起另一脏虚实变化,导致疾病的产生。文中还提及针刺取效需注意五大原则: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所应用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只要能掌握这五项原则,那么就能运用自如了。)(读《黄帝内经》素问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2——不生病的五大关键

凡刺之真:这里的“真”,指的是针刺治病的道理。

  帝曰:愿闻其道。(愿闻其道,指的是针刺之道。)——(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总结说就是:凡用针的关键、凡针刺的道理,首先必须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及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再下针施治。另外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人体五脏有无败绝现象?人体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这些都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而是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然后才可以施针于病人。而病人则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针刺时,医者手的动作要始终保持专一协调,即施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要象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要象稷一样繁茂。此时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一般。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如横弩之待发;若气应的时候,医者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外表症候应与内在病机相符合,不能把外表症候作为诊断的首要依据  可玩往来:能掌握人体经脉气血循环往来的情况。,体会、掌握  11、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五虚勿近,对虚证病人不能急于攻下。近,接近,此指采用泻法刺。  五实勿远,对实证病人不能迟缓不泻。远,远离,此指迟缓不泻。  12、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  若务:务,务必,此处当专一讲。意指针刺之时,要专心。  针耀,耀,实为“摇”的误读。针刺之后,医者都会捻针,这个就为“耀”。  13、是谓冥冥,冥冥,渺茫无形象的状态。此谓针刺得气后的细微变化渺茫而无形象。  14、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乌乌稷稷[jì]:鸟飞貌。此喻针下经气往来反应如鸟飞貌。  15、伏如横弩,起如发机:此句指留针候气时,如张弓待发,屏息静气。  伏,指留针候气  横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发射箭的弓。  起,指起针时。 )——(岐伯说:凡用针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针刺时要专一,捻针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象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象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原文】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1。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2,观适之变,是谓冥冥3,莫知其形,见其乌乌4,见其稷稷5,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译文】黄帝说:希望听闻针刺的道理。

岐伯说:凡用针刺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针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盯着最佳行为方式,观察适应的变化,这就叫做深沉高远,不知其下一步动作,就象能看见蚕的幼仔,就象能看见粟米,看见有黑影飞过,不知飞翔的是谁,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候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针刺的方法决窍,作者的意思是,要根据人体内气的运行的变化,掌握针刺的时机,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4.针刺的方法决窍

——————————————————

【注释】1.瞚:(shùn瞬)古同“瞬”。目动,眨眼。互相注视,喻时间短暂。《吕氏春秋·孟冬纪·安死》:“夫死,其视万岁犹一瞚也。”

2.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3.冥:(míng明)《易·升·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诗·小雅·斯干》:“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老子·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鹖冠子·夜行》:“窅乎冥乎,中有精乎。”《太玄·达》:“中冥独达。”《说文·冥部》:“冥,幽也。”张衡《思玄赋》:“游尘外而瞥天兮,据冥翳而哀鸣。”这里用为很高远,很深沉之意。

4乌:(wū巫)刚孵化出的幼蚕。《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广蚕桑说辑补》:“[蚕] 子初出者名蚕花,亦名蚁,又名乌。”

5.稷:(jì技)植物名。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说为不粘的黍。又说为高粱。《书·酒诰》:“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诗·唐风·鸨羽》:“不能艺稷黍。”《诗·小雅·楚茨》:“自昔何为?我艺黍稷。”《诗·鲁颂·閟宫》:“有稷有黍,有稻有秬。”《管子·枢言》:“能而稷乎?能而麦乎?”《国语·晋语》:“黍稷无成。”《说文》:“稷,齌也。五谷之长。”《本草纲目》:“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广雅疏证》:“稷,今人谓之高粱。”这里用为粟米之意。

(针刺虚实何如?)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针刺任何治疗虚证?任何治疗实证呢?)(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怎样治疗实症?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掌握好针刺补泻手法也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就是说,针刺治疗虚证,须用补法;针刺治疗实证,须用泻法。临证当针下感到经气至时,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医者临证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道理都是一致的。即针刺时必须精神专一,好象面临万丈深渊一般,须小心谨慎;又好象手中捉着猛虎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16、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此话意为,治疗虚症,要用补法,而治疗实症,要用泄法。  虚、实:均为动词,治疗虚证,治疗实证。  :等待  17、深浅在志,志,思想、意念。意为医生灵活掌握。  18、神无营于众物:  ,思想;  ,通“荧”,惑乱  ,被。 )——(岐伯说:刺虚症,须用补法,刺实症,须用泻法;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道理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象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象手中捉着猛虎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外界其他事物所分心。 )(   黄帝说:人体能够维持生命健康,离不开阴阳精气平衡。天地阴阳精气交合循环,在空间上分为九州九野,在时间上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月有盈亏圆缺,日有昼夜长短交替,这就是天体系统运动的阴阳变化。天地万物红尘滚滚,气象变化神机莫测。那么,要想明察这些细微至极的气息变化,究竟有什么妙方呢?

  岐伯回答说:运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法则来观察,木遇到金就会被折伐,火遇到水就会被熄灭,土遇到木就会被疏松,金遇到火就会被熔化,水遇到土就会被阻遏。宇宙世界万物兴衰变化,都是这样不胜枚举。因此,普惠天下百姓的针刺治疗疾病方法,就只有五种。然而,却没有人能够弄明白。

    具体来讲,首先是治神,其次是养身,其三是要懂得以毒攻毒的药物治疗真义,其四是要懂得制取砭石的大小技巧,其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盛衰的诊断方法。既要全面掌握这五种基本法则,还必须掌握轻重缓急的先后次序。

    当今时逢末世,人们施用针刺疗法,常常是虚者实之、满则泄之、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这是医务工作者皆知的弊病。如果懂得天地阴阳变化法则,就会因时因地因人相应而动,音声相和如影随形。心无鬼神,守道用术,就可以特立独行自由出入天地妙门。

黄帝说:请先生再给我详细讲讲针刺要义。

  岐伯解释说:针刺疗法的真谛就是,首先必须治神。只有让患者五脏神志保持安定,才能观察到三部九侯的脉象变化。然后,才可以把握经脉取穴下针。

    如果没有看到真脏脉象和五脏衰败的症状,就必须仔细判断患者外表气色与内脏脉象是否协调,而不能单凭自己先看到的症状草率独断,更不能仓促施治。

    患者的病症有虚实之分,先见到五虚不能以为虚,后见到五实也不能以为实。必须精准把握时机,绝不可错过瞬息间的最佳治疗机会。针刺手法必须精准,针具务必保持洁净,布针用针务必保持均匀。要平心静气地审察针刺功效,细致观察患者的神色变化。这就称为冥冥之境,局外人当然不知其中的奥妙。就像是看到收获季节的群鸟觅食忽聚忽散,却始终辨认不出其中的哪一只飞鸟。又像是横弩待发,抓准时机就会迅速飞箭射出。

  黄帝追问:怎样才能精准判断病症的虚实呢?

  岐伯回答说:运用针刺术治疗虚症,就必须首先诊断有没有实症。治疗实症,则必须首先诊断有没有虚症。一旦感觉到针下经气已至,就必须慎重行事勿失良机。掌握针刺深浅技巧,关键就在于专心致志。准确把握脉穴远近分寸,就如临深渊如手缚虎,全神贯注而不受周围事物干扰。)(黄帝问道:天覆地载孕育万物,最宝贵的生灵莫过于人类。人以天地阴阳精气生,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规律形成。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大众,都希望保全自己的身体。然而,人体的疾病隐患却很难察觉。等到病邪滞留越来越严重时,就会深入至骨髓,这便使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着恐惧和忧虑。我想要解除他们的疾病痛苦,应该怎样办呢?

  岐伯回答说:大家都知道,食盐有咸味。人们把食盐储存在容器里,就会逐渐气化成盐水渗出来。人们把琴弦快要弹断的时候,就会发出撕裂破败的声音。根部已经腐烂的树木,树冠枝叶就会枯萎凋零。人到了病情深重的时候,就会出现气逆、咳喘、打嗝、呕吐和说话困难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三种情形,就表明体内五脏六腑皆已衰败。这时,以毒攻毒的药物已经不起作用,针刺疗法也无济于事。这些都是表里全衰、血气逆乱面色黯淡的末日景象。

  黄帝说:我非常惦念和同情病人的痛苦,内心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妙手回春的医术,不能祛除弦紧滑浮沉涩六种异常脉象的病邪,百姓就会认为我残暴不仁。这究竟该怎么办呢?

  岐伯回答说:人类生于大地,性命系于苍天。天地阴阳精气相合以降甘露,孕育出的生命就称为人。人能够懂得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规律,就会知道感恩天地如父母。能够道法自然以正治国养护万物的先知先觉者,就被称为天帝之子。天有阴阳四时节气,人有十二经脉血气循环节律。天有气候循环寒来暑往,人有血气阴阳形神交合的虚实盛衰。能够掌握天地阴阳变化法则的人,就不会违背寒热变化的四季气候循环规律。懂得天文地理与人体十二经脉血气变化关系的人,圣人的智慧都欺瞒不了他。掌握了四时八节风向变化与五行相生相克的阴阳虚实变化运数,就能够特立独行自由出入天地妙门。即便是细微至极的气息变化,都可以明察秋毫。

  黄帝说:人体能够维持生命健康,离不开阴阳精气平衡。天地阴阳精气交合循环,在空间上分为九州九野,在时间上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月有大小圆缺,日有昼夜长短盈缩,这就是天体系统运动的阴阳变化。天地万物红尘滚滚,气象变化神机莫测。那么,要想明察这些细微至极的气息变化,究竟有什么妙方呢?

  岐伯回答说:运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法则来观察,木遇到金就会被折伐,火遇到水就会被熄灭,土遇到木就会被疏松,金遇到火就会被熔化,水遇到土就会被阻遏。宇宙世界万物兴衰变化,都是这样不胜枚举。

    因此,普惠天下百姓的针刺治疗疾病方法,就只有五种。然而,却没有人能够弄明白。

    具体来讲,首先是治神,其次是养身,其三是要懂得以毒攻毒的药物治疗真义,其四是要懂得制取砭石的大小技巧,其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盛衰的诊断方法。既要全面掌握这五种基本法则,还必须掌握轻重缓急的先后次序。

    当今时逢末世,人们施用针刺疗法,常常是虚者实之、满则泄之、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这是医工们皆知的弊病。如果天地阴阳变化法则,就必须因时因地因人相应而动,音声相和如影随形。心无鬼神,守道用术,就可以特立独行自由出入天地妙门。

  黄帝说:请先生给我详细讲讲针刺之道。

  岐伯解释说:针刺疗法的真谛就是,首先必须治神。只有让患者五脏神志保持安定,才能观察到三部九侯的脉象变化。然后,才可以把握经脉取穴下针。

    如果没有看到真脏脉象和五脏衰败的症状,就必须仔细判断患者外表气色与内脏脉象是否协调,而不能单凭自己先看到的症状草率独断,更不能仓促施治。

    患者的病症有虚实之分,先见到五虚不能以为虚,后见到五实也不能以为实。必须精准把握时机,绝不可错过瞬息间的最佳治疗机会。针刺手法必须精准,针具务必保持洁净,布针用针务必保持均匀。要平心静气地审察针刺功效,细致观察患者的神色变化。这就称为冥冥之境,局外人当然不知其中的奥妙。就像是看到收获季节的群鸟觅食忽聚忽散,却始终辨认不出其中的哪一只飞鸟。又像是横弩待发,抓准时机就会迅速飞箭射出。

  黄帝追问:怎样才能精准判断病症的虚实呢?

  岐伯回答说:运用针刺术治疗虚症,就必须首先诊断有没有实症。治疗实症,则必须首先诊断有没有虚症。一旦感觉到针下经气已至,就必须慎重行事勿失良机。掌握针刺深浅技巧,关键就在于专心致志。准确把握脉穴远近分寸,就如临深渊如手缚虎,全神贯注而不受周围事物干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黄帝内经中针刺治神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方法

【原文】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1),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2)不见,众凶(3)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4)勿近,五实(5)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6)。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7),莫知其形,见其乌乌(8),见其稷稷(9),从(10)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11),神无营(12)于众物。

【注释】

(1)真:正确的方法。

(2)众脉:孙鼎宜:“脉,应从目。《尔雅》:'脉,视也。’”众脉,指有人旁观。

(3)众凶:凶,古通“汹”。众凶,指喧嚣的声音。

(4)五虚:指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5)五实:指脉盛,皮热,腹胀,二便不通,闷瞀。

(6)瞚(shùn):同“瞬”,一眨眼的时间。

(7)冥冥:无形无象的样子。

(8)乌乌:气聚的现象如同乌鸦的飞聚集合一样。

(9)稷稷:形容气盛的现象如同稷禾一样的繁茂。

(10)从:通“纵”。

(11)虎:指虎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12)营:通“淫”,有“惑”或“乱”的意思。

【白话详解】

黄帝说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岐伯说:凡用针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候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即使有人旁观,也像看不见一样,有人喧嚣,也像听不到一样。同时还要观察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针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像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候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黄帝问道:怎样治疗虚证?怎样治疗实证?岐伯说:刺虚证,须用补法;刺实证,须用泻法。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候针取气的道理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像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像手中握着虎符那样专一,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按语】

本节强调针刺治神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方法,指出经气的运行是“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所以,医者唯有静心体察感受,才能做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守神”和“守机”。因此,本篇在讲医者用针时,首先强调“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是统领全段的宗旨和总纲,指医者调整自己的精神使之安和。这样才能集中思想充分去了解病人五脏的虚实,三部九候脉象的变化,这时下针才更加准确,更加有利于疾病的治愈。而在其具体针刺运用时则要“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用补法必须所刺为虚,用泻法必须所刺为实。若经气来至,则应谨慎守气,以免让它消失。在内刺深,在外刺浅,深者得气远,浅者得气近,注意必须得气。只有在临证应用中充分把握以上原则与方法才能在治病过程中达到“至其当发,间不容瞚”,“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的高深境界,最终达到保命全形的结果。

点评】本段说明针刺必须懂得五个关键。医生要遵循天地阴阳的规律,随机应变,才能达到运用自如,取效如神的效果。同时指出医生在针刺时必须具备的临床态度,应该细察病情,全神贯注,谨慎用针。提出治疗实证与虚证的大法及注意事项。 )(读《黄帝内经》素问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3——用针的道理

总结

宝命全形篇,听着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葵花宝典。其中讲了很多的“绝招”,但被我们常用的还是那句--“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白话就是,“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对此,俺深有体会。

  调理过很多会员,有的会员很好调理,有的就很难调理。但凡好调理的,大多属于实症,换言之,就是胖子,脾胃功能都不错,能吃。甚至是一些让西医看起来很难治的病,比如,痛风、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只要用刮痧、拔罐、按摩等方法,再配合食疗,泄掉其体内的垃圾,病就能好一半。有一个会员,就做了一次按摩,再配合食疗,体重居然掉了2公斤,腰围减了2厘米,令人惊叹!

  但是,对于虚症,调理起来就很困难。有一个女的,30多点,一身的病,其中子宫内膜异位导致的痛经是主症。人很瘦,吃东西像猫食,并且吃了也不消化,人瘦但经络还不通,看了N多名医也无起色,找到我。昆叔帮她做经络调理,在按摩时,手法上主要采用的是磨法,都比较轻,既要通经络,又要补气血。经过一年多的调理,痛经状况有了很大的缓解。食量有了增长,精神面貌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为什么呢?就是典型的虚症。我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谈什么叫虚不受补”http://www./doc_958.aspx,讲的就是虚症难调的原因。这类人,你一补,他就上火,很难调。昆叔坦言,这是他调理过的病患中,最难调的一个。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是父母给的,而脾胃则多靠后天的养护,如果一个人,脾胃功能差,说实在的,对人体的寿命都有很大影响。看看那些长寿的老人,哪个不是能吃的主。脾胃功能强的,你让他少吃容易;能脾胃功能弱的,你让他多吃则很难。因此,如果你要找老公、老婆,就一定要先看看对方的父母脾胃功能如何,再看本人,挑脾胃功能好的人做终身伴侣,还算靠谱。如果身体不行,有多少钱,有多大的才,长的再漂亮,都不好使!因为,泄起来容易,补起来难!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像于娟那样,啥东西都吃的主,脾胃功能好的不行的,也麻烦,吃进去一堆垃圾,最后得了乳腺癌而终其生命。所以,凡事要有度,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这就是《黄帝内经》的精髓!!! 

注解1:

黄帝认为天地之气相合,分布在天下九州大地,气候就有四时不同的变化,月份也有大小的区别,天气也有长短之分,万物都在这个规律里,就问岐伯应该怎样去掌握这些规律。岐伯回答说万物都是一物降一物的,针术欲弘扬传播天下,至少必须先明白五个道理:一是要懂得治神;二是懂得身体靠什么滋养又是怎样润养的;三是明白针所不及该药物治疗的时候还得用药;四是知道针所不及该开刀手术的时候还得做手术;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有怎样的变化规律。世间众人都晓得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但事实上道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所以岐伯就说“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意思是如果遵循天地自然规律,随其变化而变化,就能取得效若桴鼓及立竿见影的效果。

注解2:

 人生活在天地间,天地通过空气、水、食物等供养人体。古人认为虽然人是由父精母血结合而生,但养育着人体的却是天地,古人非常感谢天地的养育称天为父,称地为母。可以说我们人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天地的养育。天地不仅养育了人,也养育了生活在天地间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物质,人的一切实体物质基础均源自天地,因此人体与天地都是按共同的规律组成的。我们放松下来观察人体的组成,人体由深到浅的组成:骨、筋、脉、肉、皮。

       骨是人体最坚硬的组成部分,像岩石一样支撑着人体的框架;筋就等同于现代西医解剖学中的大部分骨骼肌,像树根一样有韧性有力量,筋抓附并固定着骨的位置,使骨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肉大约等同于现代西医解剖学中的脂肪组织液和比较松软的肌肉,肉就像大地的土壤一样储存水与营养物质,滋润全身各个外在肢节与内在器官;皮覆满人体,保护内里的各个器官,像地面的一层草一样固护着人体,调整着人体气的出入;还有最重要的脉,古人亦称为经络,由经脉、络脉、浮络等组成,就像自然中流动的水一样,运输营养物质到人体的各个器官。总体来说人体的结构:“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里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内经》里所言的肌或肌肉就等于肉,非西医解剖学的肌肉。

钢结构框架

       西医解剖学的肌肉中主管运动的骨骼肌是《内经》里认为的筋。中医对筋和肉的区分不是通过显微镜而是通过肉眼直接的观察与感受。筋的特性是富有弹性、韧性,可伸缩,肉的特性是绵软滋润。强健的、伸缩性强的肌肉为筋,松软的为肉如腹肌、舌肌、口唇等这些柔软的肌肉古人认为是肉。《灵枢经》中很多篇章介绍这些实体的分布规律,如《骨度第十四》详细记录了每块骨的长度;《经筋第十三》详细记录了人体筋的走行;《经脉第十》详细记录了人体脉的走行;《经水第十二》详细记录了每条脉的容量大小与走行深浅;《脉度第十七》详细记录了每条经脉的长度;《根结第五》详细记录了浮络的走行……这些我们会在接下来的章节逐一讨论。

        人体由骨、筋、脉、肉、皮组成,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骨的作用为坚硬地支撑,为人体的基础,骨只有在正的位置坚硬地支撑,其他部分才能正常地工作,骨高肉满者寿,骨塌陷则容易早夭(具体详见《寿天刚柔第六》)。筋的作用为屈伸,筋宜适度的柔软有力,如此则能紧紧地抓附骨节,使人体活动自如,筋过柔弱则无力紧固骨节,筋过坚硬则关节不能拉伸到位。肉的作用为濡润与储蓄营养,所有人体的膏脂,脏腑之间与骨节之间充满了流动的起到润滑作用的黏液,还有比膏脂稍微坚硬一些主要起储蓄营养作用的肌,这些统称为肉。肉宜适度坚硬而充满地附着于肌肉与骨骼为好,肉过坚则壅滞气血,生痰生湿,肉过松懈或枯竭则不能濡养内里的肌肉骨骼,若肉松懈到大肉脱骨则病危。皮的作用为固涩,如卫士般坚守于外,防止外邪入侵,皮宜厚薄适宜,毛孔开合自如,皮过坚毛孔不开,则内里气不得外散而内热,皮过薄汗孔敞开,则皮肤卫外不利,内里之气过度外耗而使内部虚弱。

       经脉就像大自然中的水液一样无处不在,其主干为十二正经,十二正经的气血出溜注行入分布于人体的皮肉筋骨,使得皮肉筋骨正常运作,经脉之间有十五大络联络表里,还有每条经脉分出无数的浮络、孙络布散于体表,帮助皮肤卫护人体。狭义的经脉病就是指根本原因为十二正经与十五大络内部气血运行不利而引起的病。广义的经脉病是将经络所经过的一切骨、筋、脉、肉、皮病都称为经络病,即是说只要不是病在脏腑的一切外面的病都称为经脉病。《经脉第十》中所记载的经脉病为广义的经脉病,我们在后文所提到的病在脉都是狭义的脉。而人体大部分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调整经络气血的分布得以纠正,故而经典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下面我们继续沿着古人的思维深入认识人体。天地之气滋养着人体,在这种气的滋养下组成人的外在形体:骨、筋、脉、肉、皮。外在形体的精华物质聚集到胸腹腔内形成五脏,肝、心、脾、肺肾。如同百川归海一样,外在的形体能量流入胸腹腔内形成五脏,筋聚到了内里形成肝;脉聚到了内里形成了心;肉聚到了内里形成了脾;皮聚到了内里形成了肺;骨聚到了内里形成了肾。这里必须说明,《灵枢经》中所说的肝、心、脾、肺、肾不等同于西医解剖学的脏器,有些虽然实体相近,但功能上绝对不同,不可混淆。五脏为实体脏器,五脏之外还有五个空腔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这些空腔脏器古人称之为腑,五腑依附于五脏,亦是形体精华聚合而成。五脏五腑之精华上注于头而形成人体的五官:目、舌、口、鼻、耳。肝之精华上注于目,眼睛很有韧性,像个筋疙瘩,为肝、筋之所聚。

       心之精华上注于舌,舌很柔软灵活,血管非常丰富,为心、脉之所聚;脾之精华上注于口唇,口唇很肥嫩,绵软如膏脂,为脾、肉之所聚;肺之精华上注于鼻,鼻为肺之外门,为呼吸通道的一部分,鼻翼像肺,为肺、皮之所聚;肾之精华上注于耳,耳为软骨,为肾、骨之所聚。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五官长相的大小、高低等来判断其先天五脏的坚脆与大小,知道这个人易得什么疾病,从而来指导养生。我们也可以通过五官的颜色变化判断五脏的受邪情况,判断受邪的轻重,指导针灸治疗。系统论述详见《五阅五使第三十七》《卫气失常第五十九》,还有一些零散的知识散在《灵枢经》的各个篇章,如《口问第二十八》《师传第二十九》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