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八正神明论 第二十六注解

 yinweiming77 2022-09-29 发布于上海

用针之服,何法何则?其实就是在谈针刺治病的总法则呢?

八正神明论,讲的是什么呢?一句话,医生在治病时,要明白“天人合一”的道理。具体而言,八正,说的就是天,就是气候,就是节气,就是时辰;而神明,指的人体的状态。人体的状态调整,要与天气的变化相适应,避免出现违背天意的治病之法。)(26.素问·八正神明论 新解析1/1----1/2--

八正神明论  第二十六——1---2---3----4---5-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黄帝问岐伯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它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有什么方法、什么准则呢?)(用针之服:服,事情 [thing]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礼记·学记》。这里的服,当名词解释,具体的是指针刺的技术。)——(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他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有什么方法,什么准则呢?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黄帝认为运用针术必然是有法则的,就向岐伯请教这个法则是什么,岐伯回答:“法天则地,合以天光。”这里的天光,是指日月星辰。然后岐伯解释说,凡是刺法,都必须察观日月星辰对春、夏、秋、冬四时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气的影响,掌握这些规律之后再针刺,因为太阳和月亮会影响人体血气的循行,而星辰又会影响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这就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作为医者,一定要懂得“法于往古,验于来今”,往古是指古代先贤立下的针刺的法则,来今是指当下之日月的盛衰。)——(岐伯则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即,针刺的总法则仍然是顺应天地规律,此要在一切自然现象的演变中去体会。)(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法天则地,是中医学的纲领。:方法;:准则。在这个地方名字作动词用,应该是意动用法:以天为法、以地为则。  天光,就难以理解了,查了不少资料,没有太多明确的解释。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我理解法天则天指的是宏观的法和则,所说的时间多数是指四时等季节的概念,而天光主要是指微观的时间,主要是指在四时里不同的时辰有不同的特点。即用针既要考虑每日时辰的不同,还要考虑相同的时辰在不同的季节也是不同的。 )——(岐伯回答说:要在一切自然现象的演变中去体会。

  帝曰:愿卒闻之。(黄帝进一步要求说:“愿卒闻之。”也就是想要详尽地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黄帝道:愿详尽地了解一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岐伯说:大凡针刺的方法,医者首先必须观察日月星辰之盈亏消长规律,以及自然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规律,然后方可运用好针刺方法。)(四时八正之气:八正,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时令。

天温天寒对人体气血的影响:实质是自然四时八正对人体气血盛衰的影响及与针刺补泻的关系。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这段经文的内容可以总结如下: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即滑润;而卫气浮于表,则血容易泻,气容易行。若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亦滞涩不畅,而卫气则沉于里。月亮初生的时候,人体血气则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至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而月黑无光的时候,人体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说,人应该顺着天时而调血气。)(则人血淖液:淖[nào],柔和之意,此处意为:濡润  ⑤则人血凝泣:泣:通涩  ⑥月郭满:月郭yuè guō,指月郭月廓。月亮的轮廓、形状。意指满月,一般为农历的每月15日;月郭空,也就是残月,除了满月的其他时间。

日月运行对针刺的影响:中医认为,日月之升降运行,对针刺治疗疾病的时机非常重要。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段经文大意是说:若天气寒冷,医者则不要针刺;若天气温和,则针刺不宜迟缓。月亮初生的时候,针刺治疗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针刺治疗不可用补法;而当月黑无光的时候,则不要针刺。这就是所谓的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因天体运行有一定顺序,月亮有盈亏盛虚,故观察日影的长短,即可以定四时八正之气。)(因天之序,因,沿着,符合。 

月之阴晴圆缺与人体疾病的关系:本篇专门谈论月之阴晴圆缺与人体疾病的关系。

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说文解字》:“月者,阙也,太阴之精。”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日为太阳之精”,“月为太阴之精”。经曰:“天有精,地有形。”太阳之精主“阳化气”,太阴之精主“阴成形”;阳化气在外主动,阴成形在内主藏。太阳之精盛则气足,太阴之精盛则形满。“太阳之精”主“太阴之精”化为气,“太阴之精”主“太阳之精”收藏。使阳搏而勿浮,阴搏而勿沉。在“天温日明”时,太阳之精盛,则阳气旺盛,因此而“血易写,气易行”。当“天寒日阴”时,太阳之精衰,阳气不足,因此而“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在望月之时太阴之精充足而形盛,可以泻,上下玄月时太阴之精不足而形衰,不能用泻法治疗,朔、晦月时不能治疗。)(此段经文翻译总结如下:月牙初生之时,人体表现为泻,此就会使内脏虚弱;而月正圆之时,人体则宜补,使血气充溢于表,以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至于月黑无光之时用针刺,则就会扰乱患者经气,此叫做乱经。这样的治法必然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会使病变反而深入,导致卫外的阳气虚竭,内守的阴气紊乱;此时淫邪则就要发生了。)(命曰重实:重实,实证误用补药使实证更实。  ⑨沉以留止:  沉,指病邪深入之意,与浮起相对应。  ,因此。  留止,停留、止住。都是指病邪在体内停留驻止之意。 )——(岐伯说:凡针刺之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方可运用针刺方法。所以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因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缓;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可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针刺。这就是所谓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因天体运行有一定顺序,故月亮有盈亏盛虚,观察日影的长短,可以定四时八正之气。所以说:月牙初生时而泻,就会使内脏虚弱;月正圆时而补,使血气充溢于表,以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叫做乱经。这样的治法必然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使病变反而深入,致卫外的阳气虚竭,内守的阴气紊乱,淫邪就要发生了。)(黄帝问道:用针刺术制服病邪,必然有基本法则。那么,人们现在遵循的基本法则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遵循天道地理法则,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应相合。

  黄帝说:请先生给我详细讲解一下。

  岐伯解释说:凡是采用针刺疗法给人治病,都必须因循日月星辰天象变化和四时八节正气,静候患者气色神情安定后才能取穴下针。

    具体来讲,在天气温和阳光明亮之时,人体血脉循环滑润通畅,五脏卫气就会浮现于体表。这时,血液易泻精气易行。在气候寒冷天色阴暗之时,人体血脉运行凝滞不畅,五脏卫气就会潜沉于体内。在新月初现时,人体血气开始生精,五脏卫气也开始运行。到了月亮轮廓满圆之时,人体就会血气充盈肌肉坚实。到了月亮亏空无光之时,人体就会肌肉消弱经络空虚,卫气随之潜沉,只有五脏形态尚存。

    因此,必须因应天时变化调节人体经脉血气。天气寒冷时,不可用针。天气温和时,勿失良机。新月初现时,不可刺穴泻实。月亮轮廓满圆时,不可刺穴补虚。月亮亏空无光时,不可施用针刺术。所谓顺应天时调节人体经脉血气,就是根据天气季节循环次序和月亮盈亏的时间,度光定位,直身肃立,聚精会神地把握用针时机。

    如果违反上述法则,在新月初现时刺穴泻实,就会使患者内脏精气虚弱。在月亮轮廓满圆时刺穴补虚,就会使患者血气溢散,造成经络血液凝滞,引发重实疾病。在月亮亏空无光时施用针刺疗法,就会扰乱患者经脉血气运行,造成乱经疾病。这样阴阳倒错,真气邪气不分,就会使患者经脉血气潜沉凝滞,造成外虚内乱,病邪便会趁机发作。

点评】此段强调针刺之法要做到天人合一。 )(读《黄帝内经》素问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用针的法则

星辰八正何候?首先得搞清楚“八正”是什么意思?然后再搞清楚,所谓的“星辰八正”都观察些什么?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黄帝道:星辰八正观察些什么?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就是说,医者治病,则需观察日月星辰的方位,可以定出日月循行的度数。观察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测出异常八方之风,是什么时候来的,又是怎样为害于人的?观察四时,可以分别春夏秋冬正常气候之所在,以便随时序来调养身心,则可以避免八方不正之气候,不受其侵犯。假如虚弱的体质,再遭受自然界虚邪贼风的侵袭;两虚相感,邪气就可以侵犯筋骨;再深入一步,就可以伤害五脏。所以,那些懂得气候变化而治病的医生,就能够及时挽救病人,不至于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知。)(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制,谓制度,定星辰,则可知日月行之制度矣。天是的星星很多,但离的“很远”,唯日月离我们“很近”。但星辰的位置大多很固定,不像日月的方向每天都在变动,通过星辰不变的位置,即可计算出日月变化的轨迹。  ②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  侯,观察;  以时,在什么时间  ③以时调之也,以,用,根据。指根据四季来调理人体。  ④工候救之,工,医生;侯,观察。此处是指了解懂得天人合一道理的医生,可以借天力拯救病人。 )——(岐伯说:观察星辰的方位,可以定出日月循行的度数。观察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测出异常八方之风,在什么时候来的,是怎样危害于人的。观察四时,可以分别春夏秋冬正常气候之所在,以便随时序来调养,可以避免八方不正之气候,不受其侵犯。假如虚弱的体质,再遭受自然界虚邪贼风的侵袭,两虚相感,邪气就可以侵犯筋骨,再深入一步,就可以伤害五脏。懂得气候变化治病的医生,就能及时挽救病人,不至于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知。)(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1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译文】黄帝道:星辰八正观察些什么?

岐伯说:观察星辰的方位,可以定出日月循行的度数。观察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测出异常八方之风,是什么时候来的,是怎样为害于人的。观察四时,可以分别春夏秋冬正常气候之所在,以便随时序来调养,八方不正之气候,要避免不要受其侵犯。假如虚弱的体质,再遭受自然界虚邪贼风的侵袭,两虚相感,邪气就可以侵犯筋骨,再深入一步,就可以伤害五脏。懂得气候变化治病的医生就能及时挽救病人,不至于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知。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观察四时的问题,所谓观察四时,主要就是保暖以防御虚邪贼风的侵害。而观察星辰的方位度数,就可以知晓气候的正常与否。——2.观察四时的问题

——————————————————

【注释】1.八风:四面八方的风。《文子·自然》:“音气不戾八风,诎伸不违五度。”《关尹子·柱》:“八风之朝,可以卜当时之吉凶。”《说文》:“風,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黄帝问道:用针刺术制服病邪,必然有基本法则。那么,人们现在遵循的基本法则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遵循天道地理法则,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应相合。

  黄帝说:请先生给我详细讲解一下。

  岐伯解释说:凡是采用针刺疗法给人治病,都必须因循日月星辰天象变化和四时八节正气,静候患者气色神情安定后才能取穴下针。

    具体来讲,在天气温和阳光明亮之时,人体血脉循环滑润通畅,五脏卫气就会浮现于体表。这时,血液易泻精气易行。在气候寒冷天色阴暗之时,人体血脉运行凝滞不畅,五脏卫气就会潜沉于体内。在新月初现时,人体血气开始生精,五脏卫气也开始运行。到了月亮轮廓满圆之时,人体就会血气充盈肌肉坚实。到了月亮亏空无光之时,人体就会肌肉消弱经络空虚,卫气随之潜沉,只有五脏形态尚存。

    因此,必须因应天时变化调节人体经脉血气。天气寒冷时,不可用针。天气温和时,勿失良机。新月初现时,不可刺穴泻实。月亮轮廓满圆时,不可刺穴补虚。月亮亏空无光时,不可施用针刺术。所谓顺应天时调节人体经脉血气,就是根据天气季节循环次序和月亮盈亏的时间,度光定位,直身肃立,聚精会神地把握用针时机。

    如果违反上述法则,在新月初现时刺穴泻实,就会使患者内脏精气虚弱。在月亮轮廓满圆时刺穴补虚,就会使患者血气溢散,造成经络血液凝滞,引发重实疾病。在月亮亏空无光时施用针刺疗法,就会扰乱患者经脉血气运行,造成乱经疾病。这样阴阳倒错,真气邪气不分,就会使患者经脉血气潜沉凝滞,造成外虚内乱,病邪便会趁机发作。

  黄帝追问:星辰八正究竟怎样观察呢?

  岐伯回答说:掌握星辰运行方位变动和亮度变化规律,就可以确定日月运行的四季节气变化时间。掌握四时八节的正常风气交替规律,就可以判断出气候异常的虚邪贼风到来时间。掌握四季气候循环的变化规律,就可以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风气,相应调节人体经脉血气的阴阳平衡。与四时八节正常风气相反的虚邪贼风,只能躲避而不可招惹。如果人体虚弱又遭逢气候异常的虚邪贼风,内外两虚相互感应,邪气就会侵入骨髓。一旦邪气内侵损伤了五脏,即便是有医工赶来救治,也已经不能制服邪气了。

    因此,上古圣人曾经告诫说,天道的禁忌,不可不知啊!)——天忌不可不知也

法往古者,先知针经:关于医者临证施针,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黄帝曰:临证施针取法于星辰的道理,)(黄帝道:讲得好!关于取法于星辰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希望你讲讲怎样效法于前人?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岐伯首先说:“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医者临证施针,若想要取法和运用前人的学术,则首先要懂得《针经》经理。显然,岐伯这里是在隆重地推出前人智慧的结晶——《针经》了!为此书做广告,就是为“往古”做广告、为前人做广告、为圣贤做广告、为医理做广告。)(先知《针经》也,《黄帝内经》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素问,而下部为《灵柩》,又称《针经》。

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这段首先说的是,要想把古人的经验验证于现在,则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温,月之盈亏以及四时气候的浮沉。若以此调治于病人,则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确实有效的。接下来岐伯重点说了“观其冥冥者”和“通于无穷者”。所谓观察其冥冥,就是说人体荣卫气血的变化虽不显露于外,而医者却有通懂之法——即医者从日之寒温,月之盈亏以及四时气候之浮沉等入手进行综合分析,继而做出判断,然后再进行调治。所以医生对于疾病,每每都是有先见之明的。然而毕竟疾病并未显露于外,所以才说医者这是观察于冥冥。至于“通于无穷者”,则是指医者能够运用这种方法,通达各种事理。而他的经验之所以能够流传于后世,这正是学识经验丰富的医生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啊。总而言之,毕竟病情是不显露在表面的,所以一般人都是不容易发现,也看不到形迹,更尝不出味道的,所以才说“冥冥”,即好象神灵一般。)(参伍相合而调之,参伍,诊断学术语。相互参照比较。指在诊断和治疗时应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参照比较,然后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针。  ⑦观其冥冥者,冥冥,高远;渺茫。此处指无形不可见的东西。有指面诊的意思。  ⑧是故工之所以异也,所以说这就是医生水平高低的差别。指的是,望而知之谓之神也。通常会望诊的医生,都觉得很神。 )——(岐伯说:要取法和运用前人的学术,先要懂得《针经》。要想把古人的经验验证于现在,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的浮沉,而用以调治于病人,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确实有效的。所谓观察其冥冥,就是说荣卫气血的变化虽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他从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之浮沉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然后进行调治。因此医生对于疾病,每有先见之明,然而疾病并未显露于外,所以说这是观察于冥冥。能够运用这种方法,通达各种事理,他的经验就可以流传于后世,这是学识经验丰富的医生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然而病情是不显露在表面,所以一般人都不容易发现,看不到形迹,尝不出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好象神灵一般。)(读《黄帝内经》素问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2——根据星辰八正来用针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什么是虚邪贼风呢?这段经文将虚邪与正邪做了个比较,虚邪是指正气虚而感受邪气,这种伤人机体比较严重,好像临床中的感冒,如果感冒是由于正气虚所致的就属于虚邪,多是由于太阳少阴合病。如果是由于用力而汗出,风寒之邪入里的就属于正邪。

上工与下工:类似于现在的职称,古人治病,古代医生,也是有“上工”与“下工”的职称之分的。不过古人“上工”与“下工”的这个区分标准很具体也很明了,就是看其临证是否能够“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也就是医者临证,是否能够正确把握患者的三部九侯之脉象,然后根据脉象正确地制定出诊疗方案来。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此段经文翻译过来意思是说,技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初起,在患者三部九侯之脉气都调和而未败坏之时,就及时地给予了早期救治,所以称其为“上工”。而至于那些“下工”,则临证往往都是要等疾病已经形成甚或等到疾病进入恶化阶段之后,方才予以治疗。所以说下工治病,要等到病成之后才去施治,此乃因为他们不懂得三部九侯的相得相失,致使疾病发展而恶化了的缘故。所以说,医者要明了疾病之所在,就必须从患者三部九侯的脉象中详细诊察,然后知道疾病的变化后才能进行早期治疗。因此,医者掌握了三部九侯,就如同守门人看守门户一样重要;虽然外表尚未见到病情,而医者心里则已经知道疾病的形迹了。)(三部九侯http://www./doc_4315-3.aspx)——(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正邪,就是人在劳累时汗出腠理开,偶而遭受虚风。正邪伤人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无明显病状表现,所以一般医生观察不出病情。技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初起,三部九侯之脉气都调和而未败坏之时,就给以早期救治,所以称为“上工”。“下工”临证,是要等疾病已经形成,甚或至于恶化阶段,才进行治疗。所以说下工要等到病成阶段才能治疗,是因为不懂得三部九侯的相得相失,致使疾病发展而恶化了。要明了疾病之所在,必须从三部九侯的脉象中详细诊察,知道疾病的变化,才能进行早期治疗。所以说掌握三部九侯,好象看守门户一样的重要,虽然外表尚未见到病情,而医者已经知道疾病的形迹了。 )黄帝追问:星辰八正究竟怎样观察呢?

  岐伯回答说:掌握星辰运行方位变动和亮度变化规律,就可以确定日月运行的四季节气变化时间。掌握四时八节的正常风气交替规律,就可以判断出气候异常的虚邪贼风到来时间。掌握四季气候循环的变化规律,就可以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风气,相应调节人体经脉血气的阴阳平衡。与四时八节正常风气相反的虚邪贼风,只能躲避而不可招惹。如果人体虚弱又遭逢气候异常的虚邪贼风,内外两虚相互感应,邪气就会侵入骨髓。一旦邪气内侵损伤了五脏,即便是有医务工作者赶来救治,也已经不能制服邪气了。

    因此,上古圣人曾经告诫说,天道的禁忌,不可不知啊!

    黄帝说:明白了!观察星辰天象和四时八节正风的法则,我已经知道了。请先生再给我讲讲怎样学习借鉴古人的智慧经验。

  岐伯回答说:要想学习和继承古人的大道医术,就必须从《针经》开始入门。要想应用于现在,首先就必须掌握天气寒温和月亮盈亏的变化规律,再根据四时气候阴阳消长浮沉节奏,相应相合地调节患者身体的血气循环阴阳平衡,这样就能立竿见影地验证古人的大道医术功效。

     所谓观其冥冥,就是说人体的荣养护卫精气不形于外,但只有良医才能感知。遵循天气阴晴寒温和月亮盈亏的变化规律,顺应四时气候阴阳消长浮沉节奏,参三配伍相应相合地调节患者身体的血气循环阴阳平衡,也只有良医才能具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尽管患者的病症尚未显露出来,这就称为观于冥冥!

    能够融会贯通以此不变之道应对疾病之万变,这样的大道医术才可以永世流传。良医与庸医的差异,正是体现于此。患者病症没有显露在外表时,常人都觉察不到。观察气色脉象异常变化于无形,闻见五味气息异常的细微差异,这就称为冥冥,就像精神灵感仿佛若现。

    所谓虚邪,就是与四时八节正风相反的虚邪风气。所谓正中邪气,就是人在劳累出汗时腠理张开,适逢虚邪贼风来袭。如果邪气伤人轻微,就不会有明显的感觉,也没有明显的病状表现。只有道行高深的医务工作者,才能在疾病出现萌芽状态时进行救治。他会首先诊察患者三部九侯经脉血气,并且在患者五脏精气尚未衰败时进行调治,所以才会被称为“上工”。道行粗浅的医务工作者称为“下工”,他总是在疾病已经形成时才进行救治。患者精气已经衰败,疾病已经形成时才进行调治,却不知患者三部九侯经脉血气失调,正是五脏精气衰败所致。预先知道病邪所在的良医,能够根据患者三部九候的病脉进行精准调治,这就称为守住了邪气入侵的门户。因此,在患者尚未显露出病情时,就已经知道病邪的形迹了。

点评】此段讲述的上工与下工,在对待疾病的处理上,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补泻之意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黄帝问岐伯:针刺有补法和泻法两种,我不懂得它们的意义,您能说说它们间的区别吗?)(黄帝道;我听说:针刺有部泻二法,不懂得它的意义。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复以吸排针也。(关于呼吸补泻;与《素问·离合真邪论》;可见十分关注呼吸之气在人体出入产生的气盛与气虚情况,“补泻方员”中泻法待吸气后气盛时进针,呼气出针;补则相反。)故员与方,非针也。(什么是针刺的补泻注解1,“泻必用员”,“补必用方”)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对于针刺时的泻法,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岐伯这段的意思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所谓“方”,就是正气方盛,月亮方满,天气方温和,身心方稳定的时候,并且还要正当病人在吸气的时候进针;而等他吸气的时候转针;最后等他呼气时慢慢将针拔出来。所以说泻必用方,才能发挥泻的作用,使邪气泻去而正气运行。---对于针刺时的补法,岐伯曰:“补必用圆,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这段意思是说:针刺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所谓“圆”,就是行气。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刺则必中其穴;最后于病人吸气时拔针。这里所谓“圆”与“方”,并不是指针的形状。)(泻必用方,治疗学术语,指治疗原则。使用泻法应利用气方盛,月方满,日方温的时机。对应的是“补必用员”。)——(岐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所谓“方”,就是正气方盛,月亮方满,天气方温和,身心方稳定的时候,并且要在病人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呼气的时候慢慢的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才能发挥泻的作用,使邪气泻去而正气运行。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所谓“圆”,就是行气。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刺必要中其荥穴,还要在病人吸气时拔针。所谓“圆”与“方”,并不是指针的形状。一个技术高超有修养的医生,必须明了病人形体的肥瘦,营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之神的物质基础,不可不谨慎的保养。)(读《黄帝内经》素问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3——医者之上工和下工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黄帝对岐伯说,先生之前屡次说到形如神,那么究竟什么叫形?什么叫神?请您详尽的讲一讲。)(黄帝道:多么奥妙的论述啊!把人身变化和阴阳四时虚实联系起来,这是非常微妙的结合,要不是先生,谁能够弄得懂呢!然而先生屡次说道形如神,究竟什么叫形?什么叫神?请你详尽的讲一讲。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所谓“形”,就是人体反映于外的体征,也就是医者体表只能察之概况。但医者临证诊查病人时,务必先问明患者发病的原因,然后再仔细诊察患者的经脉变化;这样,患者病情则就清楚地摆在面前了。但如果医者按寻之仍不可得,那么患者之病情则是不容易知道的了。总之,因人体外部有形迹可察,所以才叫做“形”。)(岐伯说: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反映于外的体征,体表只能察之概况,但只要问明发病的原因,再仔细诊察经脉变化,则病情就清楚的摆在面前,要是按寻之仍不可得,那么便不容易知道他的病情了,因外部有形迹可察,所以叫做形。

  帝曰:何谓神?(黄帝道:什么叫神?

  岐伯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请言神*,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这段翻译过来意思是说,所谓神,就是医者临证能望而知之,耳朵虽然没有听到病人的主诉,但医者通过望诊,眼中就能明了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并且医者临证亦业已做心中有数了,即先得出这一疾病的概念,而医者这种心领神会的速度独悟,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这有如观察一个东西,大家没有看到,但医者却能运用望诊而独自看到;又有如在黑暗之中,大家都很昏黑,但医者却能能运用望诊,如昭然独明,又好象风吹云散,这就叫做神!所以医者诊病时,若以三部九侯为本原,那么则就完全不必拘守于九针的理论了。)(岐伯说:请让我再讲神。所谓神,就是望而知之,耳朵虽然没有听到病人的主诉,但通过望诊,眼中就明了它的变化,亦已心中有数,先得出这一疾病的概念,这种心领神会的速度独悟,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有如观察一个东西,大家没有看到,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独自看到,有如在黑暗之中,大家都很昏黑,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昭然独明,好象风吹云散,所以叫做神,诊病时,若以三部九侯为之本原,就不必拘守九针的理论了。 )(黄帝接着说:我听你讲过针刺补泻疗法,却不明白其意,请你再讲解一下。

  岐伯解释说:针刺治疗泻必用方。所谓用方,就是必须利用正气方盛的最佳时机。譬如,必须选择月亮方满、天气方温、患者身心方定之时,在患者吸气的时候进针,等到患者正好再次吸气的时候转针,等到患者正好再次呼气的时候再慢慢地拔针。所以说,泻必用方,就是正好利用内外气息同步运行的节奏。

    针刺治疗补必用员。所谓员,就是圆行。所谓行,就是导引经气循环移动。必须刺中患者荣养精气的脉穴,并且在患者吸气时排针。

    因此,这里的圆与方,并不是指针具的形状。用针刺术给患者调养精神,必须懂得患者形体肥瘦与荣养护卫血气盛衰的关系。人的血气是精神之本,不可不谨慎调养。

    黄帝感叹道:真是绝妙高论啊!人的形神相合,就是与四时气候阴阳虚实变化相应相合。这冥冥之中的玄机,如果没有先生讲解,谁能够自己精通呢?然而,先生屡屡提到形与神,究竟什么是形?什么又是神呢?请先生给我再详细讲解一下。

  岐伯解释说:我先来讲形吧。形乎其形,眼睛却又看不见。要想知道患者的疾病在何处,就必须循着经络去找。经络已经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又按捺不住。疾病已经形成,症状却未显现出来,这就称为形。

    黄帝接着问:什么又是神呢?

  岐伯解释说:我再讲神吧。神乎其神,耳朵听不见,眼睛却可以看见。心门顿开,神志先觉,只有自己感到恍然大悟,却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像是众人都能看明白的物象,唯独自己昏昏不明。又像是众人都昏昏不明时,却只有自己昭然独明。亦如清风吹散了云雾,这就称为神。如果人们都能够掌握三部九候的诊病原理,《九针》之类的医典论著就不必保存了!)(黄帝说:明白了!观察星辰天象和四时八节正风的法则,我已经知道了。请先生再给我讲讲怎样学习借鉴古人的智慧经验。

  岐伯回答说:要想学习和继承古人的大道医术,就必须从《针经》开始入门。要想应用于现在,首先就必须掌握天气寒温和月亮盈亏的变化规律,再根据四时气候阴阳消长浮沉节奏,相应相合地调节患者身体的血气循环阴阳平衡,这样就能立竿见影地验证古人的大道医术功效。

     所谓观其冥冥,就是说人体的荣养护卫精气不形于外,但只有良医才能感知。遵循天气阴晴寒温和月亮盈亏的变化规律,顺应四时气候阴阳消长浮沉节奏,参三配伍相应相合地调节患者身体的血气循环阴阳平衡,只有良医才能具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尽管患者的病症尚未显露出来,这就称为观于冥冥!

    能够融会贯通以此不变之道应对疾病之万变,这样的大道医术才可以永世流传。良医与庸医的差异,正是体现于此。患者病症没有显露在外表时,常人都觉察不到。观察不到气色脉象异常变化的症状,闻不出五味异常的气味,这就称为冥冥,就像精神灵感仿佛若现。

    所谓虚邪,就是与四时八节正风相反的虚邪气。所谓正中邪气,就是人在劳累出汗时腠理张开,适逢虚邪贼风来袭。如果邪气伤人轻微,就不会有明显的感觉,也没有明显的病状表现。只有道行高深的医工,才能在疾病出现萌芽状态时进行救治。他会首先诊察患者三部九侯经脉血气,并且在患者五脏精气尚未衰败时进行调治,所以才会被称为“上工”。道行粗浅的“下工”,总是在疾病已经形成时才进行救治。患者精气已经衰败,疾病已经形成时才进行调治,却不知患者三部九侯经脉血气失调,正是五脏精气衰败所致。预先知道病邪所在的良医,能够根据患者三部九候的病脉进行精准调治,这就称为守住了邪气入侵的门户。因此,在患者尚未显露出病情时,就已经知道病邪的形迹了。

  黄帝接着说:我听你讲过针刺补泻疗法,却不明白其意,请你再讲解一下。

  岐伯解释说:针刺调治泻必用方。所谓用方,就是必须利用正气方盛的最佳时机。譬如,必须选择月亮方满、天气方温、患者身心方定之时,在患者吸气的时候进针,等到患者正好再次吸气的时候转针,等到患者正好再次呼气的时候再慢慢地拔针。所以说,泻必用方,就是正好利用内外气息同步运行的节奏。

    针刺调治补必用员。所谓员,就是圆行。所谓行,就是导引经气循环移动。必须刺中患者荣养精气的脉穴,并且在患者吸气时排针。

    因此,这里的圆与方,并不是指针具的形状。用针刺术给患者调养精神,必须懂得患者形体肥瘦与荣养护卫血气盛衰的关系。人的血气是精神之本,不可不谨慎调养。

  黄帝感叹道:真是绝妙高论啊!人的形神相合,就是与四时气候阴阳虚实变化相应相合。这冥冥之中的玄机,如果没有先生讲解,谁能够自己精通呢?然而,先生屡屡提到形与神,究竟什么是形?什么又是神呢?请先生给我再详细讲解一下。

  岐伯解释说:我先来讲形吧。形乎其形,眼睛却又看不见。要想知道患者的疾病在何处,就必须循着经络去找。经络已经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又按捺不住。疾病已经形成,症状却未显现出来,这就称为形。

    黄帝接着问:什么又是神呢?

  岐伯解释说:我再讲神吧。神乎其神,耳朵听不见,眼睛却可以看见。心门顿开,神志先觉,只有自己感到恍然大悟,却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像是众人都能看明白的物象,唯独自己昏昏不明。又像是众人都昏昏不明时,却只有自己昭然独明。亦如清风吹散了云雾,这就称为神。如果人们都能够掌握三部九候的诊病原理,《九针》之类的医典论著就不必保存了!)——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点评】此段重点说的是补和泻的方法,其次是望诊。强调望而知之谓之神也。 )(读《黄帝内经》素问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4——医之形与神

总结

中医和西医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医是研究经络起家的,西医是研究解剖起家的。经络,只有在活人身上有,而解剖只能在死人身上做。中医认为,每一个活人都是不同的,都加载了思想、情感,因而具有“神”;而西医认为,人都是相同的,是标准化的,所以,在治疗手段上,也全部的标准化,甚至用药上,都是多少体重,多大岁数人用多少药,基本上不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季节、温度、环境、情感对人的影响,这往往使得,西医的诊断很先进,而治疗上却很机械,缺少辩证施治的哲学思维。

  就本篇来说,中医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月的盈亏来施治,西医有可能认为这是巫术。其实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们在三伏天贴伏贴,就是根据了这个原理。就是利用大环境的阳气最足的时候,将人体内沉积多年的寒气给表出体外,这有点借力使力的思维方式,与中国的太极文化也有关。因此,贴伏贴,能流传下来,一定是行之有效的结果。

  八正神明论,除了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讲了上医望诊的神奇,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望而知之谓之神也”。很多人不明白,中医为什么要诊脉,其实,诊脉一方面是通过感觉脉的跳动,来了解人体五脏六腑的运行状态,另一方面,其实,切脉时,有经验的医师可以近距离观察病人,通过望闻问,全面了解病人状况。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讲的就是望而知之诊病的事。

  西医是标准化的,中医是个性化的;西医是背定义的,中医是靠悟性的;西医的医生靠仪器诊病,中医靠感观诊病;西医靠药物治病,中医不得已不用药。总之,中西医各有长短所长,没有必要抬高西医而打压中医。当然,中医也没必要瞧不起西医。存在即是合理的!

  学会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能明白很多中医治病的机理!它不是巫术,而是高明的哲学思想! 

注解1:

什么是针刺的补泻?

释字:补者,《说文解字》:“完衣也。”《急就篇注》:“修破谓之补。”泻者,《玉篇》:“倾也。一曰泻水也。”

补与泻在针刺过程中应用相当广泛,任何穴位都有补虚泻实的用法,补泻的方法用于各种中医的治疗方法中,而针刺的补泻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在具体谈补泻方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针刺所处的环境。针刺要穿过皮肤,在皮下有脂肪层,中医称之为白肉,在皮肤与白肉之间也称之为腠理。接下来是肌肉层,中医称之为赤肉,赤白肉之间也称之为分肉。然后达到骨头。而经脉行走于其中,前面我曾经谈到过,经脉位置比较深,是一个纵向行走的、粗大的血脉系统,包括了现代解剖学中的动脉和大的静脉。而无数小的血脉从大经脉中别出,在内连接脏腑,在外则连接各种组织,最后到达皮肤。大的分支也是纵向流行的称为经别,小的分支是横向流行连接皮肤的称之为络脉。当针透过皮肤后,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针刺的目的是得气,而放血的目的是得血,针刺是刺穴位,放血是刺络脉,两者是不同的。但有的时候针刺的时候局部也有出血,原则上说是不好的,这种情况有时又很难避免,尤其是在针刺多血少气的穴位,例如,井穴就很容易出血,这些穴位相对皮肤很薄,血脉系统丰富,针刺时要格外小心,尤其是拔针时要尽快采用止血措施,防止出血过多而耗气。所谓针刺得气,这个“气”与精化气有关。正常来说,在阴阳平衡的情况下是不需要人为补泻的,所谓阴阳平衡就是五腧穴穴位的局部,脉外之气按照其五行的属性正常流动,脉内之血则与脉外之气保持平衡。所谓异常,是指阴阳气血的平衡失调,对于针刺方法来说,主要是通过调整脉外之气来达到调整气血的阴阳平衡。而对应放血疗法则是通过调整脉中的血来调整脉内外的气血平衡。

在了解针刺补泻的具体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针刺补泻的原则。

针灸补泻的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所谓泻法是指补阳内气在先,然后开放针孔以排泄邪气。所谓补法是指要顺其自然,“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而且闭其气孔,实其中气。

2.迎随补泻法

《灵枢·终始第九》中说:“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迎随补泻现在的应用方法是根据血脉的流行方向而定,即所谓顺其血脉流行的方向为补,逆其血脉流行方向为泻。根据经文原意,所谓迎随并非是单指血脉流行方向,是阴阳的走向,因为在经脉中不但是血脉的流行,还有络脉、经气、经水等气血津液的运行,因此不能单独以血脉运行方向为迎随的方向,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阴阳的运动方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虚实寒热来决定迎随方向。

另外一些经文中还有关于顺逆的问题介绍,同样有其特殊性,可供大家参考《灵枢·小针解第三》:“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3.开阖补泻 

现在针灸所谓开阖补泻,是指拔针时不闭针孔为泻,闭阖针孔为补。经文出处是《灵枢·官能》:“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益其外门,真气乃存。”

4.徐疾补泻

徐疾补泻在很多篇章中都有论述,以《灵枢·小针解第三》的内容比较详尽,经云:“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现在针灸的“徐疾补泻”是指在提插手法时,慢提快插为泻,慢插快提为补。

5.呼吸补泻 

现在针灸所谓的呼吸补泻方法是指病人吸气进针,呼气出针为泻;吸气出针,呼气进针为补。经文出现在《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岐伯曰:写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写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复以吸排针也。

关于补泻的原则,《黄帝内经》采用“方员补泻法”,即所谓“泻必用方”、“补必用员”,或者“泻必用员”、“补必用方”。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几乎大家举《黄帝内经》矛盾的例子都用这段经文。这是一个在明显不过的例子了,用词正好相反。我认为不应该这样看待经文,我们在读经文的时候要看前后文,不能断章取义挑出一对相互矛盾的词来评论经文,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经文的方法。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这一对概念出现在《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中,经云:“岐伯曰:写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写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释字:用者,《说文解字》:“可施行也。”又《广韵》:“使也。”排者,《说文解字》:“挤也。一曰推也。”《增韵》:“斥也。”

这里的“方”是指自然之气盛,例如,“月方满”,“日方温”,“身方定”等,而且这里还介绍了一个针刺补泻的方法,所谓的呼吸补泻,就是病人吸满气后进针,同时当病人吸满气时行针,而当病人呼尽气时拔针。这是泻的方法,补法与之相反,吸满气的时候拔针,这个“排针”不是指一排针,是拔针的意思。所谓“补必用员”这个“员”是行的意思,是指跟着病灶而移动,找到准确的位置而刺之,“刺必中”,然后再吸满气时拔针,这就是补法。这个“员”与“方”都不是针,而是两种方法。

总结这两种方法,“泻必用方”是指在气方盛的时候,采用呼吸补泻手法的泻法的针刺方法。“补必用员”是指跟着病灶移动,找到准确病位,刺必中,然后采用呼吸补泻手法的补法的针刺方法。

另外一个概念是“泻必用员”、“补必用方”则是出现在《灵枢·官能第七十三》中,经云:“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益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这里的“泻必用员”、“补必用方”是另外一种方法,徐疾补泻法,泻法是进针得气后,“疾而徐出”是指做上下提插手法时,下插要快,出针要慢,并且摇其针,扩大针孔,以出邪气,整个行针流程是使其“员”,使其流动起来,这种方法称之为“泻必用员”。补法是扎针时缓慢进针,出针要快,要聚精会神,静心留气,拔针时关闭针孔,整个行针的流程目的是使其“方”,使其安静下来,真气藏之。这就是“补必用方”。

总之,《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中的“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与《灵枢·官能》中的“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两者尤其具有共同之处,首先“方”是指方盛,性属阴为地。“员”是指流行,性属阳为天。正所谓天圆地方是也。《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是补必用员,泻必用方。而《灵枢·官能第七十三》是补必使其方,泻必使其员。两者讨论的是两个不同的补泻手法,《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的是呼吸补泻法,《官能》介绍的是徐疾补泻,以及开合补泻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