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博物馆之旅|国安民安世事安(陈锐)

 相逢就是缘 2022-09-29 发布于安徽

远古的回响

谈到垓下,人们自然想起那场血与火的争斗,但是,垓下之战与垓下史前文明才共同构成了垓下的景观。在4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垓下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草肥水美,有着茂密的森林和沼泽滨海。这里生存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大象成群结队,经考古挖掘发现古垓下有菱齿象生存的足迹,出土的象牙长约3米。

这只存于安徽省固镇县博物馆里的泥烧陶龟,在4500年前,巫师吹起古朴的陶龟,呜咽之声越过浩渺的水面和杂树丛生的原野,垓下先民向上苍发出来自人类的疑问。

垓下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龟

这是一座距今4600—4300年的古城,根据勘探,遗址为不规整长方形,城墙内圈面积约15万平方米。2009年,在西北角城墙顶部发现了一组排房,墙壁内侧与地面抹有细腻的白灰,白灰面坚硬平整,经过火烤的表面色泽鲜亮,地面与墙壁相接处绘有红色脚线。

垓下排房遗址

考古发现的早期史前城墙表明,垓下遗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是一处有人居住的聚落遗址,发展至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600—4300年),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成为一个区域文化中心。大量玉、陶器,证明远古的垓下先民掌握了一定的手工技术,出土的各类文物和发现的早期史前城墙,为探讨我国早期城市的起源、发展、演变轨迹及淮河流域文明进程提供了宝贵的证据,垓下古城是淮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人类进入第一个文明时期而形成的产物。

血与火的交织

时光又过去了2000多年。公元前202年秋冬之际,楚汉两军决战垓下,这座垓下史前城址又被蒙上了新的历史底色,它能在中国历史上扬名四海,主要得益于这里是垓下之战的决胜之地。今天,很多人容易把垓下古战场与垓下史前古城混为一谈,真实的情况是垓下古城在前,垓下之战发生在后,且相距了两千多年。

这是展示于固镇县博物馆里的错金弩,尽管纹饰已略显不清,但在2000多年前冷兵器时代,它与弓箭共同形成了杀敌于百步之外的绝好利器,其射程和威力更甚于弓箭。

现存于固镇县博物馆的青铜错金弩机

弓弩起源何时?可以确信弓弩是中国人发明的。东汉赵晔著《吴越春秋》称,越王勾践曾向陈音请教弩的历史,陈音说:“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人类最初是将弓箭作为狩猎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有了战争以来,弓箭就又成了战场上的主要兵器之一。弓箭因灵活方便能远距离射杀敌人,于是就有人将弓固定在一个臂上,又在臂上装有一组能绕着不同的枢轴转动的机件,由于这些结构上的改进,拉弦张弓就可以不仅靠射手的臂力,还可以加之以外力,这样由单臂发射的弓箭几经演变就改进成为由人力和机械力合成发射且具备瞄准功能的弓箭,即弓弩。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战国时期的弩机可以和近代的来复枪相媲美,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之一。出土于江苏宿迁市泗水王陵的西汉错金银铜弩机被称为“天下第一弩”,所谓错金就是在器物表面刻出沟槽,以同样宽度的金线、金丝、金片等按纹样镶嵌其中,随后磨光表面。兵器被赋予如此美丽的外观,但无论怎么样美化,它都是杀人之物。

江苏宿迁出土的西汉错金银铜弩机(现存南京博物院)

提到固镇,人们自然想到垓下,从公元前206年开始,楚汉之间“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到公元前202年7月,项羽10万疲惫之师退至垓下,被汉军设十面埋伏之阵重重包围,项羽溃围夜走,至乌江终自刎。在固镇垓下出土的文物当中,弓弩箭矢等兵器占有很大比例。

出土于垓下的箭矢

垓下之战,西楚政权烟消云散,大汉基业从此奠定。从此,“汉族”“汉字”“汉人”作为固定词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今天的固镇人审视历史,把这里定位为“汉兴之地,胜利之城”,更凸显了中华民族天下安、民心顺的主流意识。

国安民安世事安

今天,固镇县旅游产业崛起的模式已经浮出水面,遗址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特性从遗址区拓展到更大的外围空间,初步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商贸服务于一体的特色农业景观长廊和旅游服务经济发展带。垓下故地的旅游正朝着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更演绎出生生不息的新篇章。

秋色浸染的垓下梧桐大道

通往垓下的梧桐大道,黄叶飘落若漫天蝴蝶飞舞。血与火,战与和,历史的脚步愈加从容,今事通古事,民安世事安,我的一次博物馆之旅,看出了历史的道理。

(作者:固镇县融媒体中心 陈锐)

来源:蚌埠新闻网
作者单位:固镇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郑志芹 沈明堂 高静 宋雁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