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显示:其实大部分友谊,都不长久

 菩提禅客 2022-09-29 发布于安徽
 你现在是否还记得读书期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如果至今你已经会想不起来,当初那个和你交好的人是谁,那很有可能意味着你已经完全失去了那段友谊。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雷特·劳尔森发表过一篇研究结论,布雷特在文章当中写道:“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多数朋友之间的友谊都很难超过一年,而长久维持友谊,实际上可以通过人口学统计数据以及行为相似性这两个方面来看。”

长久以来作为一种个体主观思想当中的心理体验,始终被个体当作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当中的最终追求目标,这也是人类通过不断进化而得来的一种最终机制。

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外部环境的刺激实际上更能够促进一段关系的长久性,但与此同时,环境因素也存在着让人痛苦的方面,那就是一段失败的亲密关系。

站在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友谊的形成可以做出多种假设。例如互利互惠的利他主义、友谊联盟等多种理论。但是,多种跨文化实验结果显示,友谊始终与积极的情感状态呈正相关。

自古以来,友谊都能够让人类在自然选择以及主观适应方面获得一定的利益,这种利益并非是物质方面的利益,而是心理层面的利益,成功以及主观幸福感。

与此同时,站在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不同类型的友谊也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可规避的痛苦以及进化劣势。

友谊当中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因素:第一情感成分,个体与他人在情感、思想方面进行共享,以及关怀、理解、信任、忠诚以及欣赏等有关方面内容。

第二共有成分,个体与他人共同参加社交活动,拥有类似的三观以及兴趣爱好。第三社交成分,主要包括个体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以及消遣等等。

友谊的进化模式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社会认知网络学术研究中心通过实验发现,两个住所相近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而偶然认识的人互相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则相对较低。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友谊需要双方长期的互动来维系,即使我们处于当前的信息时代,人们依然习惯于通过语言,或是肢体行动来更加直接地传递彼此之间的情感,并且表达自身对于他人的信任感。

然而随着距离的不断增加,大部分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都会渐渐疏远。

站在社会学的角度上来讲,住所相近的人能够时常聚会,经常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感情分享心得等等。

友谊的联盟模式

个体经常与一个冲突当中的双方都有关系,尤其是在一个局部较为密集的网络结构当中。这代表着人类需要判断当所处群体出现矛盾的时候,谁会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毫无条件地站在己方,就选择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亲密朋友。

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友谊实际上应该建立在形成联盟所需要的计算系统进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友谊联盟模式与互利互惠的利他主义存在截然不同的地方,友谊联盟模式不注重交换理论,而是更加注重人际冲突方面的因素。

友谊联盟是个体在与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与他人联盟能够为自己没得好处的类似问题。

因此,在矛盾当中获得胜利的因素绝不是简单的自身智慧,还源自于个体是否有让朋友无条件支持他的能力。

互利互惠的利他主义

社会学家认为,友谊是社会交换当中的一种特殊方式,在这种社会交换方式当中,个体能够自主选择在友情之中,付出的代价以及所能获取的利益。

这种交换关系能够让彼此获得适应性利益,与此同时,自然选择也能够促进个体建立并维持这种互利关系的进化。

友谊为何难以长久维系?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虽然友谊不一定需要等价交换,但是在长久的友谊关系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双方的平等,以及双方的付出都能收获一定的回报。

在现实生活当中,大部分人的第一段友谊都源自于校园,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接近性,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接近的人进行交往。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劳尔森指出,人类在29岁之后,身边的所有朋友都会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毕竟人们需要按照自己的年龄开启自己新的生活阶段,建立各自的家庭必然意味着要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友情。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