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博士痴迷动物性生活研究,父母觉得尴尬,网友却狂购其研究著作

 零壹贰012 2022-09-29 发布于湖北

文/编辑 | 知理探索

牛津大学的90后博士王大可,是一位热衷于动物性行为研究的研究者。

文章图片1

她在深造期间翻阅总结100多种动物的性研究资料,只为能更好地学习动物界的性。

每当她和别人谈论起自己的研究时,总会收到各种别有深意的目光;在家里她的父母也经常对她的工作闭口不谈,刻意回避

不过王大可本人对这些毫不在乎,她一心钻进自己的性研究课题里深度学习,思考“人生大事”,并寻求一个答案……

文章图片2

01 动物的性与人类

王大可做实验时常常整月整月地和鸡打交道,被称为是“鸡窝里的女博士”

而在她做科研的过程中时常会翻阅文献资料,查看不同动物的性学研究,而这些有趣的知识都被她总结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上。

从2017年起一直到5年后,这位高学历博士用自己诙谐的语言描述了不少动物的性行为特性,并将它们发表出书

文章图片3

这部《它们的性》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当当科普新书榜拿到第一名的排名。

就这些荣誉来说,王大可博士实至名归,是有真材实料的专业科研人员。

不过每当提起动物的性这个话题,却经常有人浮想联翩

有不少人会奇怪,怎么好端端的一个博士放着正儿八经的东西不研究,偏偏来研究性这东西?

文章图片4

其实,用王大可博士自己的话来说,她觉得自己虽然研究的是动物,但真正想了解的对象却是人类自己

很多时候人类自称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物种,但其实却脱离不开生物本能所遵守的自然规则。

在她潜心钻研自己的动物学领域时,她不由得由动物想到了人类

人是从远古时期的类人猿发展演变出来的,在最开始,人类也只是动物。而且即便是到了现在,人类社会中也仍然有一些与动物界相似的情感规律。

文章图片5

也许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来思考,她能对人在社会中的问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她想要更深层次地了解人类本身,于是将目光聚集到了动物的性这个话题上。

王大可解释道:维持一个群体的核心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是性关系

通过动物的性来反观人类的性,反思人类的联结,帮助自我思考人在社会中更深层次的行为动因,这就是王大可想做的事情。

文章图片6

虽然经常有人对她的研究方向投以奇怪的目光,但她本人却并不在意。

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王大可常常能在各种论文文献中发现不同寻常又十分有趣的动物行为

02 有趣的动物和它们的性

比如蓝孔雀这种生物,它们中的雄性个体会一边高声鸣叫一边进行交配,在它们雌性配偶的观念里,这种声音彰显男子气概,每当雄性蓝孔雀发出这种叫声时,雌性蓝孔雀就会“慕鸣而来”。又比如刺舌蝇这种生物,它们的交配时长非常长久,平均可达到77分钟;

文章图片7

而蜘蛛在性行为一事上比较讲究“礼节”,雄蜘蛛求偶时,会先向雌蜘蛛“进贡”一个营养丰富的食物聘礼,当雌蜘蛛打开食物包裹时,雄蜘蛛就会趁机跳到雌蜘蛛的背上。

文章图片8

如果有不怀好意的雄蜘蛛,它们可能会拿一些假聘礼来引诱雌蜘蛛,当雌蜘蛛上当受骗时会发现,包裹里面放的是树枝、假猎物等东西。

这些动物界的性行为虽然诞生于没有社会和思想的生物中,但其中带有的行为动机和人类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大可在观看这些动物的性行为记录时,常常会若有所思。

文章图片9

不过她倒不是为了满足什么怪癖好,她想要通过第三方视角观察动物行为,并从中寻找一些人类自身未解之谜的答案。

其中最令王大可印象深刻的一类物种是流苏鹬从这种奇葩动物身上她提出了一些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看法。

流苏鹬被称作“鸟中奇葩”,它们的雄性物种中分为三种阶级,一种羽毛呈现黑色,是地主阶级,一种羽毛为白色,是流浪汉阶级,还有一种羽毛颜色会靠近雌性流苏鹬

文章图片10

在这三种阶级中,黑色的地主流苏鹬往往可以拥有众多雌性后宫,而第三种长相类似雌性的雄流苏鹬则会遭到两种性别的排挤

雄性群体中,这种流苏鹬会时常被认作雌性想要“充入后宫”,而在雌性群体中,它又不像黑毛流苏鹬那样符合主流审美。

所以这种流苏鹬在找对象这一问题上常常会被拉下,不过它们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文章图片11

这种流苏鹬时常会利用自己的毛色混入其他雄性流苏鹬的配偶中,接近那些雌性流苏鹬,在雌性流苏鹬不设防时瞅准机会快速完成交配达到一种“作弊”的效果。

王大可博士一开始对这种流苏鹬的行为感到不耻,但后来她却有了不同的想法。

在流苏鹬群体中,这种天生毛色不够有魅力的群体是劣势的,在强者制定的规则下他们丝毫没有竞争力

“假如代入弱者的视角,如果规则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不另辟蹊径就无法生存,我会选择什么都不做吗?”

文章图片12

王大可认为当环境的规则令弱者无法生存时,就要学会反抗规则

而这样的规律放到不同性别之间的性关系上也同样

比如动物界也时常发生雄性出轨、诱骗雌性来进行交配的现象,而为了反抗,雌性也会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抵抗这些行为。

文章图片13

有的是选择武力反抗,有力气的雌性可以选择将雄性暴打一顿,甚至是吃掉;如果力量不够,有些雌性进化出了可以关闭生殖器的功能,比如雌性细角黾蝽这种生物;再不济的也会选择一个雄性伴侣作为依靠,只是风险也很大。

这些都体现着两性关系中的角逐与较量,而回归到人类身上,王大可认为:“所有的关系最终都会回到性。

这些由权利与抗争交织出的性行为而生出的后代,在其生育者那里似乎也不受公平

王大可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在动物界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也并不是一视同仁的。

文章图片14

比如在鸟类中,有的鸟会下两个蛋,第一个蛋死了就养第二个,但如果第一个活了,第二个就会被推下自己的鸟窝。

当看到这些动物中的“反人道”行为时,王大可时常会思考起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人类总是讲究父慈子孝、母慈子孝,不过其中也不乏有很多冷血的人,会选择丢弃孩子或老人。

王大可没有被遗弃的人生经历,但她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也并不时常感到幸福。

文章图片15

和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王大可的童年虽然吃得饱穿得暖,但她的家庭氛围却鲜少有爱

作为一个从小在缺爱环境中长大的人,王大可博士对人类的社会关系和人与人的情感始终有着无法开解的困惑,这些问题驱使她不停地想要寻找答案。

她对动物的性研究一事,究其本质原因也来源于此。

文章图片16

和她在《它们的性》一书中欢脱的气氛不同,王大可在写下这些动物的性行为时,心情是很沉重的。

她常常免不了将这些从动物身上用第三视角观察到的行为动机,同自己的成长遭遇联系在一起。

书中欢快的语调也许是她的保护色,她用理性话语剖析动物本性、解构生物的情感逻辑,而这是一种用否定爱的方式来武装自己的保护机制。

也许在她潜意识里,她如此热衷于观察动物是为了寻找关于爱的答案,以此来解决童年遗憾。

文章图片17

03 研究源于经历与困惑

在王大可年幼时期,她生活在一个很少被爱或者说很少被赋予爱的环境。

从她的自我剖析可以知道,这是她研究动物性关系的“根本祸源”

虽然研究本身不论贵贱,皆为学术成果,但王大可的选择与她的成长环境脱不开关系

小时候的王大可与姥姥一起生活了9年,从小学到初中,这段日子并没有给她打下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

文章图片18

王大可的父母时常不在她身边,而她的姥姥又是一个脾气非常古怪的人。

在她小时候的生活里,姥姥的情绪暴力总是与她相伴,那些令她不明所以又心惊胆颤的坏脾气常常会让她感到无助。

而每当她向父母寻求帮助时,又总会得到搪塞与敷衍的回复

“那时候他们总是很忙,来去匆匆,面对我提出的问题也拒绝沟通,总是用“你不懂”类似的理由搪塞过去。”

文章图片19

这样的成长基础造就了王大可对爱冷漠的人生态度,也许是出于自我防御性,她曾经一次次在寻求爱中失望而归,思想成熟后便开始对爱是否真实存在提出质疑

在研究动物的性行为时,她会想用一种功利性的思考方式将性与爱看做是一种利益博弈

“通过进化论去解释世界中的许多事例,企图证明爱不过是利益的交换。”

在她最初接触动物的性关系时,一些反面事例也加重了她的这种思想。

文章图片20

中学时代,王大可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到,天鹅这种生物对伴侣极其忠贞,假如有人将其中一只天鹅杀死,另一只甚至会跟着自尽

还未接触生物习性研究的王大可被天鹅的美好品质深深吸引。

真正了解生物学后,王大可查阅资料发现这些只是人类的自以为是。

文章图片21

天鹅的出轨率极高,如果对一窝天鹅蛋进行检测,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不是来源于父亲。

所谓的忠贞和爱情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包括人们施加在其他动物身上的各种美好意向,在很多时候现实里可能都是颠覆人们想象的。

动物界里没有文化和社会、没有思想,无论雌性还是雄性,生物的出轨行为其实非常常见

这再一次令王大可在求学成长的过程中对爱感到心凉,她更加坚定自己一贯的态度:理性、辩证、但感受不到世界对她的温柔。

不过所幸,世界总是愿意给乐于求知的人开一扇窗户的。

文章图片22

一次哲学课上,王大可问自己的老师爱的定义是什么,她想要通过一个准确的描述概念化的标准来衡量真实世界的情感。

但她的哲学老师回答她,不要试图用理性的定义来描述爱要去感受去向外界表达她的需要

这些话给了王大可很大的启发,她将它们记在心里,做研究时,也时常会思考动物里是否真实存在有爱。

文章图片23

斑胸草雀在配偶孵蛋的时候,会站在巢周围的树梢上放哨,捕食者出没时赶紧通知配偶逃跑。但放哨行为也会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下,它们自己的体形并不足以吓跑捕食者,也无法带着蛋逃跑。

因而,研究人员推测,班胸草雀的站岗和预警,并没有保护后代的作用,而更可能是为了保障配偶的安全,可能是因为爱。

王大可认为,也许动物里也是存在爱意,只是人类无法同它们沟通,人类不知道。即便它们对伴侣和孩子有爱,可能它们自己也难以自我认知这样东西。

在从牛津大学毕业后,王大可的心境也已经发生了变化

文章图片24

多年来对动物性行为的研究再加上自我对人类情感与联系的反思让她认识到,如果想要爱,就不能试图用道理去否定它,而是要向外表达自己需要爱的诉求,还要去感受身边人的爱

她的老师、同学,她的朋友、同事对她表达的善意与鼓励,这些都是爱。

现在的王大可已经能更加敞开心扉地接受自己和身边的人,即便她的父母还停在原地,对她研究生物性行为一事总是刻板又默契地感到尴尬,并缄口不言

文章图片25

04 小结

虽然王大可研究的是动物,是性,但这研究对她自己而言无疑是一场人生迷途的救赎

家庭里爱的教育对孩子以后数十年的人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人时常忽略,甚至是父母本身都未曾在这场迷途中找到方向,迷茫懵懂间又开始带着下一代往前走。

文章图片26

幸运的是,王大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找到了父母未曾教给她的爱,还在课业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人生精彩。

不幸的是,这样的例子在大多数类似的家庭中其实难以得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