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儿圆||宫文英

 河南文苑 2022-09-29 发布于河南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儿圆

宫文英

每每有人提起豌豆,我的脑子里就会蹦出一句不知哪里听来的歌词:“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儿圆……”

豌豆不属于五谷,是豆类食品,但豌豆确实是圆的,尤其成熟的豌豆,圆溜溜、亮晶晶,抓一把在手沉甸甸的,让人内心喜滋滋地满足。

在我们老家,豌豆是主粮,获得丰收怎么能不满足、不喜悦?因为豌豆能不能丰收全看老天爷给不给饭吃。为了这圆溜溜的豌豆,我的父辈们春种到秋收都过着提心吊胆的苦日子,那些苦日子在我成长过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让我每每回想起来就觉得心上沉甸甸的,就像成熟的豌豆一样,颇有分量。

清明一到,老家梁上沟底到处响着吆喝耕牛的声音,牛尾巴几乎能扫到的老农右手掌犁着犁铧,左手挥着牛鞭,嘴里的吆牛声像唱歌,拉着悠长悠长的爬山调,那调子有点辛酸、有点期盼,在空气中回旋,像潺潺山涧水,不缓不急,颇有韵味。耕牛也习惯了这种声音,跟着这爬山调子一趟趟地在地里打来回,不紧不慢。紧跟在掌犁老农后面的人一般要年轻好多,胸前宽展的筐子里是大粪搅拌过的豌豆种子,粪筐用大约二寸宽的帆布袋跨在双肩上,高低恰好就是能摸到粪筐里的种子,这些种子就随着耕牛的脚步被一把一把撒到了地里,被耕牛返回来时犁铧扯开的虚土覆盖住。

二牛,二人一犁铧一天里至少要耕种三亩地,三亩地的豌豆如果风调雨顺长势好,足够一家子五六口一年调剂着吃了。可是,为了保证收成,六口之家的豌豆都是七八、十来亩地种,有时候要种到二十来亩,只因为黄土山区土少石头多,土地瘠薄。而豌豆偏偏是一种对土壤、雨水、光照要求都比较高的农作物,这就使得农人们从耕种开始就满怀希望地祈祷上了。

豌豆刚种入土里需要一场雨,雨又不能大,大了会冲走种子,绵绵细雨、润物无声最好。偏偏“春雨贵如油”,如果老天爷不开眼不给一场雨,农人睡觉都不安稳,半夜起来都要观观天象,看会不会有雨。有雨就会喜扑扑地坐等春雨浇透浑身,乐呵呵地回家喝酒助兴;没雨,就会唉声叹气,闷酒浇愁,愁云笼罩全家,空气中也氤氲着一股股沉重压抑的气息,家人陪着小心,生怕当家的不高兴,一怒之下火冒三丈骂人摔东西,跟着受无名之气。这种愁云裹挟着的闷气只要一场雨就能冰消云散。

雨一入土,的豌豆种子五六天就能发芽,茎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唰唰唰地长,一天长一截,长一截朝有光的地方爬一截,没几天就成了像喇叭花一样的豆蔓。小暑时节,豆蔓长到差不多八九十厘米长就要开花,粉白粉白的小花儿最怕大雨,这个时候,农人又祈祷不要吓雷阵雨,还是要半夜起来观看有没有雷雨。雷雨不来,花儿不落,花儿不落,五六天就会长出细细嫩嫩的小豆角,小豆角见风就长,长,三四天就能摘下来吃了。

这时候的小豆角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扁莲莲”,“扁莲莲”颜色浅绿浅绿的,煞是好看;扣开皮儿,里面那五六颗米粒儿大小的豆子滴溜溜地就滚出来了,入口甜丝丝、凉津津的,可好吃了!吃完豆子吃皮,将皮儿拿手里,左手捏住根部,右手稍稍一折一捻,脆脆的皮儿就在右手里了,左手上只剩下苍蝇翅膀那样一层薄翼,这层薄翼韧劲很大,咬不碎,不能吃,只能丢掉;右手的皮儿入口则脆生生的,又是一种滋味,小孩儿爱吃,大人也爱吃,勤劳的农妇常用糖醋拌了给当家的下酒,很受用呢!总之,“扁莲莲”,最适合做小孩儿零食了,它长成时刚好放暑假,那些七八十来岁的馋猫整天扎地里摘“扁莲莲”和一种叫刺梨犁的山果子吃,吃到嘴皮儿和舌头发绿也不肯停歇。大人们没办法,只能笑骂一声“灰孙子”了事,也不真较劲儿,反正“扁莲莲”吃不坏人,又不用花钱买,豌豆地里有的是,取来便吃,毫不费事。

大约吃那么五六天吧,“扁莲莲”长到差不多寸数长,小指头那么粗,浅绿变成翠绿就不好吃了,豆子有了生面味道,豆皮也有生草味儿,小孩子们就不再去“祸害”了。这时候,轮到大人们上场了,家家户户要么提着篮子,要么提着袋子去摘豆角回家煮熟,再做一锅疙瘩汤,一顿饭就解决了。

豆角煮十来分钟,颜色从翠绿变成黄绿就能吃了,入口香甜,最是解馋,是青黄不接时最可口的美味了。但是,农人们舍不得吃,也就吃三两顿,眼看着担惊受怕了一个春夏的豌豆就要收获,怎么舍得“糟蹋”?

但是,人不糟蹋,老天爷要使坏,这个时候的豆角最怕冰雹,一场冰雹就可能颗粒无收,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初秋,突如其来遭了一场冰雹,快要成熟的豌豆角全被砸地下,我们全家出动,每人提一个袋子出去抢收,也没有抢回全部收成的十分之一,那一年的豌豆基本绝收,我至今忘不掉老父亲那一场嚎啕大哭,忘不掉母亲那绝望的眼神,那眼神刻入我灵魂深处,以至于一到初秋,哪里一有冰雹落下的消息出现,我都会心惊肉跳,双手合十祈祷当地不要受灾,祈祷冰雹不要再来造访这个世界。只要冰雹不来,能煮着吃的豌豆角不到十天就能成熟。

豌豆在农人们强烈的期冀与呵护下继续生长,立秋时节,豆蔓长到一米出头甚至接近两米、颜色变成灰黄,豆角长到成人小指头那么大、圆鼓鼓、胖乎乎的、颜色也从翠绿变得金黄就都不再生长了。这时候从远方看去,整个豆角地一片橘黄色,就预示着豌豆完全成熟,得赶紧下镰刀收割了。

农人们一看见豌豆田的颜色变了就全家出动,紧急收割。收割豌豆不需要多大的技巧,对镰刀的要求也不高,只要左手扯住豆蔓,右手立起镰刀拉断根部堆一个团团就行,一个团团叫“一铺子”,豌豆铺子放不了多长时间就要被驮运到晒场上,因为割倒的豌豆一怕连阴雨沤烂发芽变质,二怕大风吹走影响收成。所以,收碗豆那几天是很累的,一家人几乎要分成三拨儿干活,一拨儿在地里割豌豆,这活儿一般是老人和十二岁以上的小孩儿干;第二拨赶着牲口驮运豌豆的是家里最能干的青壮年,一般是当爹的和当大哥的才有能力干这活;第三拨儿在晒场里垒豆笼,这也需要劳动好手,还得身手足够灵活,足够有力气。一般人家没有足够多的劳动力,垒豆笼的活儿就由第二拨人马完成,把豌豆驮晒场赶紧垒豆笼上,用雨布苫住,再往地里奔跑着驮割好的铺子,必须保证当天割下的豌豆铺子全部运到晒场垒到豆笼上才能放心。家家大人小孩都要从黎明忙到挑灯夜战,有时候晒场上的人提着马灯干活儿,干到十来点或者十一二点才能吃点晚饭,劳动量非常大的,这还得是丰收时节无风无雨。

如果割豌豆期间来一场大雨,不得不舍下地里的豆铺子回家,农人们就会唉声叹气,几天几夜睡不好,太阳一出来,全家就赶紧下田翻晒豆铺子,顺便捡拾雨水砸下的豆角,等豆铺子稍微干一些,赶紧运上场垒进豆笼里才放心。

垒豆笼,也许是只有我们村里或者方圆十多里地的村庄才有的事儿吧,为了保证豌豆收成,村人就多种着,收割时来不及脱粒入仓,只能垒成豆笼防雨储存继续晒,直到全部庄稼收割完才能脱粒。

垒豆笼从豌豆成熟的前十天左右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农人们先驮运新鲜的黄土到晒场上,赶牲灵拖用三四百斤重的石磙把黄土碾瓷实,然后去大山里砍碗口粗两三米高的树削去枝叶只把树干扛回来,用铁锹和橛子挖一个足够深的坑把树干立起来,把粗的那部分埋个十几二十厘米,保证风吹不到就行,这样一个豆笼干就做好了,农人们都是根据自家收成来埋豆笼干,人口少的人家一两根豆笼干,人口多的人家三四个豆笼干。七十年代初还没有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集体,一个生产队一个晒场上就有二十来个豆笼干。豆笼干只用来垒豌豆,从地里驮运回来的豌豆围着豆笼干先打底,再接着垒,垒到一米多以上就需要用梯子才能爬上去,这就需要下面一个人用二股叉向上投豌豆铺子,豆笼上那个人徒手接住铺子继续垒,垒到只露出树头的时候,用草扎几团豆铺子在最上面弄一个伞一样的盖子,就算完工。一个大的豌豆笼直径有两米,高有三米,一个小的豌豆笼也有直径一米高两米那么大。小时候生产队里的豌豆笼一下子垒二三十个起来,很是壮观,有豌豆笼的晒场就成了孩子们捉迷藏的乐园,一到晚上,欢乐的叫闹声响彻整个山村。

但欢乐之中也有担心,担心那些皮猴子们玩火,因为豆笼最怕火,一场火就是一村人饿肚子的灾难。因此,皮猴子们上晒场玩之前,大人们千叮咛万嘱咐不能玩火,有的大人甚至搜身确定自家孩子身上没有火柴才算放心。孩子们上场玩的时候,晒场上还有他们的父母或者哥哥姐姐在干活,自然是十分防范,万般小心,所以,我小时候没有听说过本村生产队有豆笼着火的事儿。

豆笼群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就失散了,分田到户的农人们把自家自留地弄一块出来垫成晒场储存秋收的粮食,那些豆笼也就在山旮旯里稀稀落落地分散着,再也没有出现过二三十个豆笼同时聚集的宏大场面,一个晒场上最多也就四个豆笼。后来,随着庞大的打工队伍出现,种田人越来越少,现在秋收时节回村,一个豆笼都看不见了,也不知这种情况是进步还是退步,也不知道该说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唉!

一个豌豆豆笼遇上丰年起码能收四石豌豆,没有豆笼堆积,豌豆的收成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也不愿去想,许是我见识短浅不得而知吧!许是有另外的办法吧!但愿是后者。

有忧愁就有欢乐,这个世界一向如此。

豌豆上场垒成豆笼时候,最欢乐的莫过于家畜家禽、野鸡子野兔野鸟了,因为在驮运过程中,总有揉碎散落田间路边的豆粒,也总有荆棘灌木树枝钩挂下的挂满豆角的豆蔓儿,从田间地头到晒场路上不时有成群结队的野鸟家鸡家猪觅食。狗们不吃这些,但跟着驮运粮食的主人有底气,时不时要跑出来狗仗人势吠叫几声多管闲事,野生家养的动物们听见狗叫声一哄而散,狗子一跑远又聚拢来觅食,叽叽嘎嘎的,别提多热闹了。丰收不仅是农人的期冀、农人的心愿,更是各类其它动物们的福祉,一个场秋收下来,所有动物都得到了好处,有的储存了过冬的食物,有的吃得膘肥体壮,就是那些整天驮运粮食的牛驴骡马们也是福利多多,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时候吃几口庄稼绝不会挨打受骂,还会得到主人宠溺心疼的目光,受到主人摸摸脖子或头顶的赏赐,这些和主人一样累的大牲口们就索性放开吃,吃得毛儿闪光,肚儿溜圆。农人虽然因为秋收劳动强度太大要消瘦很多,但丰收的喜悦挂满眼角眉梢,连十来岁的小孩儿都被未来的憧憬填满。

十岁以前的我干不了活儿,就跟着姑姑捡豌豆。

姑姑在东寨镇汾河边住着,每年一到立秋时节就回娘家捡几天豌豆,那些散落田间地头的零星豆角豆粒就成了我和姑姑拾捡的对象。姑姑提着袋子,我挎着小柳条篮跟在她屁股后面。不记得在哪些地方捡过,就记得跟着姑姑翻山越岭,走在田野山路上,太阳格外毒辣,晒得我小脸生疼;不记得山路好走不好走,就记得鞋子太破,脚指头经常被石头碰得流血,姑姑扯一块破布随便包包,我再跟着走;不记得一天捡多长时间,也不记得我能捡多少,就记得我捡满一篮子倒姑姑口袋里,捡满一篮子倒姑姑口袋里;不记得十来天里姑姑和我能捡多少,只记得每次姑姑走时候都是背着一个大袋子,我都要追出老远哭好久。

姑姑走了以后,哭一场的我还是捡豌豆,因为母亲告诉我,要是捡够两斗就给我买一条其他姑娘们围着的漂亮的红纱巾。没有姑姑陪着,我不敢跑远处捡,只敢在村边河边捡。

也许,我没有捡够两斗,因为最终的最终,直到母亲去世也没有见到母亲承诺的红纱巾,哭了一场以后,我不再相信大人的承诺,成年以后,也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的承诺,我也不轻易许诺,一诺千金,我怕自己办不到,给别人心里留下阴影,我这性子或许也是小时候生活经历告诉我的吧?!

童年的眼泪总是那么多,但是也记不得有多少,因为十岁以后,我哭得次数好像掰着一只手的手指头都能数过来,因为我忙于家务,扫家,生火,哄弟弟成了我的任务,每天下午还得在父母下地干活回来之前煮熟一锅土豆,母亲进门弄一锅豌豆面疙瘩汤,全家人就着老腌菜吃土豆喝疙瘩汤,晚饭就交代了。

十五岁以后我就跟着母亲下地割豌豆、割莜麦,家里地里的活儿我都熟悉,农人因为种豌豆、收豌豆、磨豌豆面那些担惊受怕我也熟悉。

磨豌豆面首先要泡豌豆,晒干的豌豆特别硬,说到豌豆硬,突然这么一句话又从我记忆深处溜出来:“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热,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这粒铜豌豆足够硬,肯定泡不下,普通豌豆也很硬,想要泡到磨面必须的硬度也不是简单事情。硬了,一咬就碎,磨得面不筋道;软了,磨得面又太湿,磨面费事。磨面需要的硬度恰好就是牙咬下去咬不碎又能把豌豆咬扁那个硬度。从泡上豆子开始,母亲既怕泡不到又怕泡得过头,忧心忡忡,整天抓来尝,半夜起来都要尝,只要感觉合适了,哪怕是三更半夜也要捞出来!

豌豆磨面需要俩人操作,磨两三次才能好,别提多累人了!磨成面还得再晾晒,晾晒到失去大部分水分才能入瓮储存,入瓮储存又不能放在潮湿或者太阳晒到的地方,必须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储存几个月或者一年,储存不好,不几个月就会变质发苦,就是不变质,隔年的豌豆面也不好吃了!必须是年年吃现成的豌豆面才好吃!豌豆当然也能炒熟磨面,叫熟糊糊面,但需求量极少,一般人也不爱喝,与生豆面相比,需求量少得可怜。所以,生豆面需求量大,又不能多磨,磨一次还特别费事,储存过程也必须小心翼翼。唉~!

豌豆,就这样,从耕种、秋收到磨豆成面,整个过程耗尽了农人的心血,让农人受尽了苦,农家女儿也跟着不轻松,难怪有一首歌里这么唱着:“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儿圆,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女儿可怜,女儿呦。”我作为农家一女儿跟着农民父母自然也是吃尽了这份苦,后来,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总算是跳出了农门,再没有受这份苦,这是不幸之大幸,又是大幸之不幸,因为我也因此失去了体验农民历尽千辛万苦后享受最美味豆面的那种苦尽甘来的巨大的喜悦感的机会!现在,面对许多食物都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再也没有了当初那种干完活儿以后饿急了,吃饭极香的样子和感觉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日子过好了!所有人都在过着苦尽甘来的好日子!但极少有人能体验到苦尽甘来的巨大喜悦。

吃豆面饭食,确实是苦尽甘来的巨大喜悦感,因为齿颊留香,无论是豆面饸饹还是豆面抿面、甚至是豆面煎饼、都是人人喜欢的粗粮细作美食,就连做面食剩下的豆面面团发酵以后蒸熟的馒头都是别有一番风味!当下,走遍晋西北,只要是豆面制作的食品都成了当地最热火的风味食品,有关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但真正懂得豌豆收成不易,理解那份沉甸甸的分量的又有几人?有几人经历过那种铭心刻骨的坐立不安、提心吊胆?

没有经历过是他们的人生之幸,经历过是我的精神之幸,因为出世一遭,无论发生何种缘遇,人生总是值得!总是值得!

如今,农家女儿已经不像过去那般苦,许多女孩子也像男孩子一样获得教育权,睁开眼睛看世界,走出山村走向自己的梦想。

但豌豆还是那么圆,圆满着关于美食的梦想,圆满着悠悠岁月,也圆满着美好的未来。

宫文英作品展示区,点击以下阅读

我的草原||宫文英

你还会再来吗||宫文英

牵挂||宫文英

感悟腾格尔||宫文英

大院一瞥||宫文英

石磨嘎吱的岁月||宫文英

秦桧笑了||宫文英

介子推先生,你能瞑目吗?||宫文英

伤害,以爱的名义(六)||宫文英

伤害,以爱的名义(五)||宫文英

伤害,以爱的名义(四)||宫文英

伤害,以爱的名义(三)||宫文英

伤害,以爱的名义(二)||宫文英

宫文英作品集(一)伤害,以爱的名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