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汉书·地理志》(十七):庐江郡

 西一里2l6sluho 2022-09-29 发布于上海

《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以“地理”冠名的著作,为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汉志》中列出的各郡县、山水,既与今天的政区和自然地理一脉相承,又带有鲜明的上古华夏文明烙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深度阅读《汉书·地理志》,对我们理解古代历史、体悟社会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将对该书的“庐江郡”一节做出详细解析:

一、《汉书·地理志》原文

庐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别为国。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水出。属扬州。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户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五万七千三百三十三。有楼船官。县十二:

故国。莽曰昆乡。 居巢 龙舒 临湖 雩娄决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决,过郡二,行五百一十里。 襄安莽曰庐江亭也。 枞阳 寻阳《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 天柱山在南。有祠。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 有铁官。 湖陵邑北湖在南。 松兹侯国。莽曰诵善。

详解《汉书·地理志》(十七):庐江郡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庐江郡”

二、庐江郡概述

庐江郡,始置于秦末。秦始皇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的九江郡包括了今安徽、河南两省的淮河以南,湖北省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的地域。至秦末,全国除京师外约有四十八郡,九江郡之南境被析为庐江郡。

从地理分布来看,庐江郡应是以地处“庐水”与长江之间而得名。“庐水”或即今江西省吉安市(秦汉时为庐陵县)西的泸水河。秦末汉初的庐江郡位于长江以南,其辖区可能正是以“南至庐水,北至大江”来界定的。

详解《汉书·地理志》(十七):庐江郡

秦末庐江郡的地理位置

楚汉之际,庐江郡属英布的九江国。汉初,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后又改封其子刘长为淮南王。此时庐江郡属淮南国,庐江郡南部被分置为豫章郡。汉文帝时,淮南国被分为三块,分别封给刘长的三个儿子,其中一块由庐江和豫章两郡组成,称为庐江国。汉景帝时,庐江国被废除,庐江郡直属汉朝中央政府。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废除长江以南之庐江郡,其地分属豫章郡和鄣郡;而以长江以北的衡山郡东部和九江郡南部合并置为新庐江郡。显然,新旧庐江郡的辖区完全不同,毫无重叠之处,这也导致“庐水”的方位被后人混淆,千余年来众说纷纭。

新庐江郡的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巢湖、舒城、霍山等市县以南、长江以北,以及湖北省英山、武穴、黄梅和河南省商城等县市地。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庐江郡辖区共有人口457333人。

东汉和帝时,将六安国撤销,并入庐江郡。东汉末,庐江郡辖区被魏、吴瓜分,两国各设有庐江郡。其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疆土区域变异,庐江郡时废时置,其治所、辖境一再迁改。至隋开皇九年(589年),庐江郡之名被彻底废除。

三、庐江郡属县的情况

西汉末的庐江郡下辖十二个县:

1.舒县。春秋时为舒国。战国时为楚之舒邑。西汉置县,为庐江郡治。治所在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三十里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三国时废。西晋复置,南朝梁废。

2.居巢县。商周至春秋时为巢国,偃姓,春秋末灭于吴。秦置居巢县,属九江郡。西汉属庐江郡。治所在今安徽省桐城市南。东汉改为居巢侯国,后复为县。东晋废。

3.龙舒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安徽省舒城县西南龙河口。东汉改为侯国,三国魏复为县。东晋废。

4.临湖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安徽省无为县西南蜀山镇临壁村。东汉改为临湖侯国,后复为县。三国时荒废。西晋复置,南朝宋废。

5.雩娄[yú lóu]县。上古五帝时属安国。尧舜时为娄子国。春秋时为吴国之雩娄邑,后属楚。《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即此地。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黎集镇。东晋废。南朝宋复置。北魏改名宇娄县。属边城郡。北齐、北周之际废。雩娄山,一名雾露山,在今河南省固始县西四十里。

【决水、灌水】即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的主要河流史河、灌河。自大别山脉向北流出,在固始县北汇入淮河。

6.襄安县。西汉置县。治所即今安徽省无为县西南四十里襄安镇。三国时荒废。西晋复置,南朝宋废。

7.枞[zōng]阳县。西周时宗子国。春秋时为群舒之地,先属楚,后属吴,又属越。战国时属楚。西汉武帝时置枞阳县,因在枞川(古枞阳长河名)北岸而得名。治所在今安徽省枞阳县南下枞阳镇。《汉书·武帝纪》: 元封五年(前106年) 南巡,“自寻阳浮江......薄枞阳而出”,即此地。东汉废,西晋曾复置。《晋书·陶侃传》: 庐江太守张夔 “召 (侃) 为督邮,领枞阳令”。后废。南朝梁复置,隋代改为同安县。

8.寻阳县。西汉置县,因县在寻水之南而得名。《宋书·州郡志》:“因水为名,水南注江”。治所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

【禹贡之九江】先秦时长江流经今九江市以北、今黄梅县境内,河道分汊,形成了一片水网密集的区域,统称九江。“九江”之遗迹一直存留到宋代。南宋以后,随着当地的开发,江堤的修筑,“江流九派”的地貌景观就逐渐消失了。

9.灊[qián]县。西周时为英国,偃姓,为皋陶之后。春秋时楚灭英,设灊邑。《左传》: 昭公二十七年 (前515年),“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灊”。即此地。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安徽省霍山县衡山镇上元街村。东汉改为潜县。西晋复为灊县。南朝梁改为岳安县。

【天柱山、沘[]水、沘山】天柱山,即秦汉时的南岳衡山,又称灊山(潜山)。《汉书·郊祀志》: 礼 “南岳灊山于灊”。值得注意的是,此“天柱山”应非今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而是指位于其西北的大别山主峰区域。今之潜山县汉代为皖县,而今之霍山县才是汉代的灊县(潜县)。沘水,即今[pì]河,发源于安徽省岳西县金寨县境内的大别山北麓,流经安徽省六安市的霍山县、裕安区、霍邱县,于淮南市寿县正阳关汇入淮河。沘山为沘水的发源之山,也在大别山主峰附近。

10.睆[huàn]县。“睆”字通“”。西周时为古皖国。西汉置皖县,以县有皖山(今天柱山)、皖水(今皖河)而得名。治所在今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西晋永嘉末废。

11.湖陵邑。汉初设置的县级邑,以境内有大湖而得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太湖县东。东汉初被并入皖县。

【北湖】大致对应今太湖县南之“泊湖”。在汉代时位于长江以北的古彭蠡泽仍然存在,北湖是其东北部一个相对独立的湖区。

12.松兹县。西汉高后四年(前184年)封徐厉为松兹侯,建松兹侯国于此地。治所在今安徽省宿松县东北凉亭镇(古名仙田铺)。武帝建元六年国除为县。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又封刘霸为松兹侯,王莽时国除为县。东汉末献帝时改名为松滋县。

四、庐江郡地理形势图解

汉代庐江郡的地理方位如下两图所示:

详解《汉书·地理志》(十七):庐江郡

西汉扬州刺史部的地域范围

详解《汉书·地理志》(十七):庐江郡

庐江郡在扬州刺史部七郡国中的相对位置

西汉末庐江郡各属县的地理位置可参见下图:

详解《汉书·地理志》(十七):庐江郡

西汉末庐江郡属县地理方位图

结合周边地形来看,汉代庐江郡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

详解《汉书·地理志》(十七):庐江郡

汉代庐江郡属县地缘结构图

由图可见,西汉中期以后的庐江郡,主体部分位于大别山脉东段山地(尤其是主峰区域)与长江(及彭蠡泽)之间。独特的地形特征,使之成为沟通长江中上游地区与长江下游与淮河流域的管道。庐江郡北面毗邻九江郡、六安国,可由陆路北上抵达豫州、徐州各地;东面隔长江与丹阳郡相邻,可由此抵达会稽郡等地;南面过彭蠡泽、经赣江可深入豫章郡;西面溯长江上行,可通往荆州各地。因此,也是一个区域性的枢纽地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