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诊反馈(2022.9.30):同是肺门部磨玻璃影,为什么有的是肺癌而有的却吸收了?

 名剑96t9rwg5ek 2022-09-30 发布于浙江

问诊反馈病例:

前言:我们知道,肺磨玻璃结节多是周围型常见,持续存在的许多是腺癌范畴的,包括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微浸润性腺癌或浸润性腺癌。而鳞癌与小细胞肺癌一般为实性病灶,中央型多见。但临床也会碰到磨玻璃密度的病灶位于肺门部的,但它们的发生不同于鳞癌或小细胞癌,阻塞支气管,而是围绕着肺门部的血管、支气管等结构往这些脉管的间隙匍匐生长。这时候,这种样子的磨玻璃影到底会不会是肺癌呢?他们与位于外周的有没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有位之前问诊的结友进行了反馈,再结合之前另一例病例我们来看看有何不同,为什么是不一样的结果。


这位结友是省外的,男性,60岁。基本情况如下:

疾病描述:

去年11月体检发现结节,2月复查,8月又复查,之前找您看过,于9月17日手术,麻烦您帮忙看下需不需要后续治疗。

疾病:

2021年11月肺磨玻璃结节14mm*19mm;

2022年2月复查磨玻璃32mm*12mm;

2022年8月复查磨玻璃密度影35mm*18mm。

图片展示:

先看2021年11月份的:

左上叶肺门部磨玻璃影,轮廓与瘤肺边界较清,但内部支气管管腔正常,血管正常,病灶主要在支气管与血管间隙生长,部分区域似有毛刺样。

再看2022年2月份的(标注错了,是2月份的):

病灶有增大,磨玻璃的密度也有增高,还是瘤肺边界清,生长仍在肺门部支气管血管间隙中。

第一次问诊我的意见:

其实从病灶的影像表现来看,真的是挺典型的恶性的。但主要是位置在肺门部,二是磨玻璃密度的感觉生长有点快了,三个月明显增大增密,好像与平常贴壁为主成分的相对惰性的肿瘤不太符合;三是反正手术得切叶,实性成分不太明显,所以我建议最好再随访下看看。

那么我之前碰到那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下:

左上肺门部磨玻璃影,也是在支气管血管间隙生长的

上图是随访后复查见病灶明显变淡了

上图是左下叶病灶,同样磨玻璃密度,瘤肺边界较清,边缘有毛刺感。

上图是随访后消失了

再来看本例2022年8月份复查的:

感觉边缘部位有出现偏实性成分了,表面不平,瘤肺边界清,但大小的增大没有前期速度快。

第二次问诊我的意见:

影像上已经很典型的恶性,也随访了约9个月了,病灶有进展,再随访怕耽误病情,得下下决心切肺叶了。真万一不是恶性,也宁愿切除上叶的,太可怕了!

最后结果:

结友在当地进行了手术,是胸腔镜下左上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以下是结果:

果然是浸润性腺癌,贴壁占70%,腺泡占30%,淋巴结均未见转移。

第三次问诊:这是主要在反馈结果的同时,想咨询后续是否需要辅助治疗。我们看指南怎么说的:

如果在3厘米以内,淋巴结阴性,1A期的按指南不需术后辅助治疗;如果是大3-4厘米之间,淋巴结阴性,1B期的术后辅助治疗要多学科会诊,有高危因素、脉管侵犯、脏层胸膜侵犯、STAS、姑息楔形切除的推荐术后辅助化疗;以高危亚型为主的推荐术后辅助化疗。而EGFR阳性的1B期的,可考虑应用奥悉替尼辅助治疗。到底要不要用靶向治疗呢?倾向用的原因:肿瘤初期进展快,与支气管与血管关系密切,随访过程中密度逐渐增高,风险相对较大;倾向不用的原因:贴壁成分占70%,淋巴结全部阴性,也不有高危因素或高危亚型。用不用是个现实的问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检查或因素来帮助我们判断对于1A期含高危因素的和1B期无高危因素的这些病人到底给不给术后辅助治疗呢?近年非常热门的MRD检测可能会是个相对有用的指标。MRD到底是个啥指标呢?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学家就已经在肿瘤患者血液中发现一种特定的DNA碎片,即悬浮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这部分ctDNA,来源于肿瘤细胞坏死、凋亡和分泌的小片段DNA,其携带全面的肿瘤基因信息。而肿瘤在任何阶段都会向血液中释放ctDNA,并且随着肿瘤越长越大,分泌的量会越来越多。但是,ctDNA的检出和鉴别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水到渠成。因为肿瘤患者血液中有一大堆的循环游离DNA(cell-free DNA, cfDNA),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正常细胞,而只有极少数来自肿瘤细胞;而且,肿瘤越早期,这部分ctDNA所占比例越低。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成熟的技术,以精准的手段将这些低频的信号捕获并有效鉴别出来。所幸,基因检测技术在近年来飞速发展,已有几个头部基因检测公司具备了这样的技术,可以通过抽血检测ctDNA预测肿瘤复发,即ctDNA-MRD技术。MRD是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的简称,代表分子水平的肿瘤残余状态(以上内容来自《郑正有词》公众号文章)。

所以我的第三次问诊的建议是:


感悟:

上述文中提及的两个病例,都是磨玻璃密度影,都位于肺门部,都沿着支气管血管间隙生长,瘤肺边界也都清的。但一个随访后吸收好转,一个随访后进展并最终确定是浸润性腺癌。到底为什么?其实我想,我们可以再回到我们一直在病例分享中不断强调的“密度”,风险大小的关键是密度!是不是要干预的最重要判断依据也是密度!密度低,不管是纤维增生、肺泡上皮增生、不典型增生,乃至原位癌、微浸润性腺癌或浸润性腺癌的贴壁型都是可以随访的,不会失控;而密度高,或者随访中密度逐渐升高的,则不管它最后是什么,都是要提高警惕的。该出手时要果断出手,真开出来不是恶性,也心甘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