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乳酸菌在儿童龋病中的应用

 鉴益堂 2022-09-30 发布于福建

李睿 付如意

【摘 要】从生物分类学基本理论角度展开阐释分析,乳酸杆菌属于典型的产酸性和耐酸性细菌微生物,能够在针对糖类营养物质施加高效代谢作用过程条件下,对外释放较大数量的酸性物质,继而诱导人体中的牙齿相关组织结构发生脱矿变化结果。现代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乳酸杆菌是诱导各年龄阶段患者发生龋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在龋病的形成机制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文章将会围绕乳酸菌在儿童龋病中的应用,展开简要的综述分析。

【关键词】乳酸菌;儿童;龋病;应用;综述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1

龋病通常被称作龋齿,是发生在小儿患者群体中的最为常见的口腔科疾病类型,伴随着龋病临床病程的持续发展,通常会诱导小儿患者出现种类多样的生长发育不良问题,其具体表现形式,包含发音障碍、营养不良、恒牙发育异常,以及生长发育进程迟缓问题。最近若干年间,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事业的优质顺利推进,我国少年儿童的基本饮食结构和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客观上诱导龋病在我国少年儿童群体之中的流行病学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病原微生物学基本理论角度展开分析,在儿童口腔内部环境中,龋齿疾病的发生,与种类多样的产酸细菌微生物具备直接相关性,其中具体涉及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以及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LB)等,且在这些产酸细菌微生物的长期持续作用之下,通常会诱导儿童牙齿逐渐发生脱矿现象,甚或是崩解现象,继而诱导龋齿疾病的临床病情表现持续加重。

1 儿童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遵照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过程中获取的结果,我国5岁年龄段少年儿童群体的患龋率为66.00%,龋均测算值为3.50,12岁年龄段少年儿童群体的患龋率为28.90%,龋均测算值为0.50,与第二次调查工作过程中获取的数据结果相对比,儿童患龋率展示出了显著且鲜明的下降变化趋势[1]。遵照2017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结果,我国12岁年龄段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0%,比十年前上升了7.8个百分点;5岁年龄段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0%,比十年前上升了5.8个百分点,儿童患龋情况已呈现上升态势[2]。

从历史性临床实践经验角度展开阐释分析,来源于不同地区的少年儿童群体,其在龋病的发生情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遵从世界卫生组织在1991年-2001年期间公开发布的调查数据,在12岁年龄段少年儿童群体中,加拿大的龋均测算值为2.10、丹麦的龋均测算值为1.20、日本的龋均测算值为2.40、英国的龋均测算值为0.89、澳大利亚的龋均测算值为0.80、阿富汗的龋均测算值为2.90、中非的龋均测算值为4.10。

2 乳酸杆菌在龋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针对龋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历程展开回顾性梳理分析,不难发现,人类科学家围绕乳酸杆菌与龋病的基本关系展开的研究分析工作,已经持续了一百余年。

事实上,在科学家发现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在龋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之前,乳酸杆菌曾经被视作龋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3]。

从目前已经公开发表的临床医学调查研究文献展开分析,尚未获取明确的文献资料支持乳酸杆菌的早期定植过程,与发生在婴幼儿群体中的龋病(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具备相互关联关系,但是乳酸杆菌的检出数量,在无龋病儿童群体,以及ECC儿童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

学者Yang领衔的研究团队,曾经在10例重症婴幼儿龋病(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患者的口腔样本中检出10种乳酸杆菌微生物,其中鼠李糖乳酸杆菌的含量比例最高(约为80.00%),其次为发酵乳酸杆菌(约为60.00%),以及加氏乳酸杆菌(约为60.00%)等,且约占总数90.00%的SECC儿童患者口腔样本中能够检出3种或者是3种以上的乳酸杆菌。

龋病发生过程中的起点是菌斑附着,在大量致病细菌微生物附着在牙齿表面条件下,通常会借由对糖类营养物质施加的代谢生理过程,对外释放数量众多的酸性物质,继而诱导龋病逐渐形成。

从人体基本生理特点角度展开分析,乳酸杆菌属于常见益生菌,在人体的胃肠道组织、泌尿生殖系统中广泛分布,在调节保障人体局部位置的微生物生态平衡状态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结语:

通过针对现有的基础研究成果展开梳理分析,不难发现,在我国5-12岁年龄段少年儿童群体之中,龋病的发生率依然长期处在较高水平,口腔内部存在的能够诱导龋病发生的细菌微生物,主要包含乳酸杆菌,以及变异链球菌等。从实际发挥的病理生理机制角度展开阐释分析,乳酸杆菌作为在人体口腔内部环境之中长期大量存在和分布的细菌微生物,其不仅能够在与链球菌协同作用条件下诱导龋病,还能借由合成释放抑菌物质对其他种类细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施加抑制作用。龋齿疾病的发生,不仅与乳酸杆菌等产酸性细菌微生物的作用有关,还与我国少年兒童群体实际具备的日常饮食行为习惯和口腔卫生条件具备高度关联性,需要选择和运用恰当合理手段开展预防处置干预。

参考文献

[1] 赖彦均,何勇,梁煜峥.光固化流体树脂封闭剂和传统可见光封闭剂行窝沟封闭在防治儿童龋病中的效果对比[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03):449-450.

[2] 肖亦芳,王小杰,黄华,等.广西柳州市城中区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调查[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36(01):128-132.

[3] 林晓华,王文红,邹晓璇,等.北京市0~2岁低龄儿童龋与龋活跃性Cariostat值的相关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27(02):222-225.

[4] 董英,曹宏飞,杨婷,等.新疆博州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儿童乳酸杆菌的分布及其与龋病的相关性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8,34(11):1172-117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