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革前辈王捷三:同舟共济创伟业

 古稀老人赵 2022-09-30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求学时期的王捷三

1924年,他邀请鲁迅来陕西讲学,并全程陪同,给鲁迅留下深刻印象;1949年,他参与了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的和平起义,使北京古城免遭涂炭;他的一生,钟情于教育事业。他就是爱国民主人士、民革前辈王捷三。

为“科学救国”求学深造

王捷三,原名鼎甲,出生于1898年3月,陕西韩城县(今韩城市)东仪门村人。王捷三自幼聪慧好学,记忆力强。9岁时,路过村头老油坊看见在榨油,即作诗曰:“眼眼吃得珍珠颗,口口吐出黄金丝。”1919年,王捷三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哲学系学习。他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曾自豪地回忆说:“我从小学到大学,身经百考,从未名列第二。”

1924年,王捷三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立志消灭封建军阀,遂萌生投笔从戎之念,在陕西老乡的介绍下,就任国民军第二军军长、河南督军胡景翼的机要秘书。很快因文思敏捷而崭露头角,经常为督军府起草文件,深得胡景翼信任。1925年4月,胡景翼病逝,王捷三协助料理完后事,便回到北京教书。

1924年10月,王捷三拜访时任清华大学教授、京师图书馆馆长的梁启超。王捷三对梁启超仰慕已久,这次利用北平公干之际,专门登门拜访。当时,梁启超正忙于操办夫人的丧事,敬告来访者:每次谈话只限15分钟。但他和王捷三却一见如故,畅谈了近两个小时。临走时,梁启超还签名赠给王捷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两本书,并送至寓所外,足见梁启超对晚辈王捷三的器重。

1927年,冯玉祥的国民二军改编为第二集团军南路军,总指挥岳维峻是陕西蒲城人,早知王捷三的才能,便聘任王捷三为秘书长。王捷三辞去大学职务,前往就职。不久,岳维峻联络驻防豫西的樊钟秀部联名反对冯玉祥,结果被冯击败。岳维峻带残部逃往安徽,被蒋介石收编为陆军新一师,在豫鄂皖一带攻打红军。王捷三多次直言,晓明大义,但无果,遂无奈辞职,转赴南京教书。1931年夏,王捷三送家眷返陕时,晋谒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两人畅论国事,十分投机。杨虎城非常器重他的才学,资助王捷三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留学,研究哲学及社会科学。

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存亡之危急时刻,中国国内“安内攘外”之论甚嚣。为此,留英学生开会辩论。公推王捷三为主席,双方辩论激烈,互不相让,几至动武。王捷三作结论时说:“南京先安内而后攘外之说,纯为镇压抗日爱国人士之藉口。”此论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

时逢暑期,王捷三还用两个月时间游历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写有《苏联见闻记》。两年后,王捷三转学美国,在哥伦比亚教育学院学习,成为在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学有所成的专家。1934年,王捷三学成归国,经于右任举荐,就任南京考试院专职考选委员。

鲁迅陕西讲学的促成者

1924年暑期,西北大学邀请鲁迅到陕西讲学。这是鲁迅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来到陕西。促成此行的正是王捷三。

王捷三在北大学习期间,结识了王品青。王品青是文学爱好者,与鲁迅熟悉。由于他的牵线搭桥,王捷三也认识了鲁迅。1924年暑假前,时任西北大学校长的傅铜,与陕西省教育厅商议办一期暑假班,聘请学者名流来陕西讲学。在邀请名单中,原没有鲁迅。王捷三知道后,认为鲁迅既是北大、女师大的兼职教授和讲师,又在全国文化界很有影响,因而很希望能邀请鲁迅到陕西讲学。于是,他与王品青商量后,向傅铜写信,傅铜接受了建议,给鲁迅发了邀请函。鲁迅也“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欲借此机会到西安为历史小说的写作积累素材,欣然接受了邀请。

傅铜则请王捷三以西北大学驻北平代表身份,陪同鲁迅来陕讲学。同行的十余人中,还有来自北京、天津的孙伏园、王峄山、李济之、夏浮筠等十多名学者。鲁迅在日记中,曾多次提到王捷三的名字。1924年7月4日的日记:“王捷三来约赴陕之期。”7月7日的日记:“赴西车站晚餐,餐毕登汽车向西安,同行十余人,王捷三招待。”鲁迅在西安的21天中,为西北大学暑假班学员讲授“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共讲8天11次12学时。讲课之余,还游览了西安及附近的名胜古迹。鲁迅5次到易俗社观看秦腔,在日记里写道“(7月26日)晚王捷三邀赴易俗社,观演《人月圆》。”他还慷慨解囊,为易俗社捐款50大洋并题写了“古调独弹”匾牌,成了弥足珍贵的文物墨宝。

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日,在西安师范学院举行的“纪念鲁迅报告会”上,王捷三作了《邀请鲁迅来西安讲学》的报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诠释了鲁迅的学识和人品,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一生钟情教育

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后,南京考试院在西安设立办事处,安排王捷三回陕筹备办事处。王捷三回到西安后,与地方政府接洽,联系办公地点,办事处如期开办。1938年,王捷三因个性所致,厌倦了官场生活,辞去考试院职务,受聘担任西安临时大学教授兼陕西省立高中校长。

中原失陷后,日本飞机频繁轰炸西安,民房倒塌,人心惶惶,已经无法安心教学。王捷三率领西安高中千余名学生翻越秦岭来到汉中。出发前,心细的王捷三作了周密安排,把队伍按年级分成几个中队,高三年级的体壮学生和老师打前站。跋山涉水,一路艰辛,充饥干粮是关中有名的大锅盔,口渴就喝山泉水。沿途有惊无险,总算安全抵达汉中。当时,汉中是连接西南与西北之要塞,是陪都重庆的屏障,也是湖北抗战前线之后方。汉中不仅云集着内迁的各类办事机构,还有西北联合大学为主的各类学校,不少沦陷区难民也千里跋涉来到这里。汉中城顿时人口骤增,住宿和粮食、副食供应紧张,在汉中办学困难重重,王捷三只好将学校迁至洋县。这段时间,王捷三为了师生和教学,事无巨细,都想方设法处理好,使学校很快如期开学。

1939年3月,王捷三被任命为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他到任后,对陕西教育的落后有清醒认识,深感大敌当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在他的力促下,先后创办了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三所专科学校,以及百余所中学,增设小学千余所,扫盲约200万人,为陕西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解决沦陷区来陕学生的失学问题,王捷三在长安兴国寺创办兴国中学。没有校舍,因陋就简修筑土窑洞,既节省资金,又便于防空。这所由他亲任校长的中学,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一所中学。教师阵容强大,聘请陕西名流李瘦枝为教务主任,武伯伦、李敷仁、冯一航、张暂我等著名学者为教师。在严师的言传身教下,学校学风端正,学生品学兼优,历年为高校输送人数最多。

王捷三曾为校图书馆撰写对联一副:“此地是杜韦名区,新景留人,莫放春秋佳日去;所藏皆古今宝典,开卷有益,要将学问济时艰。”表达了自己钟情教育、共克时艰的心境。

这一时期,王捷三除了倾心办学,著述颇丰,有《教育论集》《瑟歌集》《中国伦理史》;译著有《价值哲学》《社会学及社会问题》等。梁漱溟对王捷三非常推崇,曾赠对联:“纵横百家才大如海,安坐一室意古于天”,对王捷三的才华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1944年,国民党掀起反共浪潮。王捷三以“自由色彩浓厚,不能与'异党’斗争”之由被免去教育厅厅长职务。免职后,王捷三前往北洋工学院西北分校任教授,继续从事教育。其间,和时任汉中行营主任李宗仁多有来往。1945年10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取得胜利。不久,王捷三应李宗仁之邀一同到北平,出任北平行辕政务处处长。1946年,王捷三接任蔡元培创办的华北学院院长,后更名为华北文法学院。当时学院的政治民主氛围、学术空气非常浓厚。学院还开设俄语专业,不少进步人士及中共地下党员得到庇护。

1948年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给王捷三寄来一封快邮代电,内容是:“据报你校秘书长亢心栽,注册主任卫佐臣煽动学生闹事,请速查办。”王捷三看后,即责成秘书长用他的名义复了一封快邮代电,内容是:“经查亢、卫二人并无越轨行动。”直截了当地抵制了南京政府教育部的指令,掩护了进步人士亢心栽和卫佐臣。

王捷三对校风校规极为看重。一次,有个叫胡达寿的学生,课堂上对从北大来的兼职教授傅铜先生出言顶撞,极为不恭。王捷三得知后非常生气。第二天,全院师生员工齐集大礼堂开会,专门邀请傅铜教授参加。王捷三从座位上站起,把拐杖靠在讲桌上,以洪亮的声音宣布:学校决定开除胡达寿学籍。接着他在讲话中说:“如果图书馆不能安静地看书,教室不能正常上课,这成何体统?傅老教授是我在北大读书时的老师,他受到辱骂,我负有管教不力之责,这里先向傅老师致歉。”边说边转过身去,向傅教授行了九十度鞠躬礼。顿时,礼堂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王捷三继续讲到“我们学院前身是蔡元培先生创办的,蔡先生一贯倡导学术自由,我办这个学校,不管是共产党的学生,国民党的学生,民盟的学生,我都收。但绝不允许流氓捣乱!”他的话斩钉截铁,又赢得一阵热烈的掌声。

为北平和平解放牵线搭桥

1948年冬,盘踞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部队,已被人民解放军包围。为使北平不受战争蹂躏,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中共中央派出代表崔月犁负责争取傅作义起义,和平解放北平。

据崔月犁回忆:在争取傅作义投诚起义中有三个关键人物,其一是傅作义的老师,时任“华北剿总”中将参议的刘厚同;其二是傅作义的女儿、中共地下党员傅冬菊;其三是傅作义的拜把弟兄、“华北剿总”副司令邓宝珊。如何做邓宝珊的工作,党组织选定了王捷三。

一天,华北文法学院地下党员卫佐臣介绍崔月犁与王捷三认识,请他出面邀请邓宝珊,就和平解放北平问题与崔月犁商谈。王捷三与邓宝珊是多年的老朋友,也早有促成傅作义、邓宝珊起义,和平解放北平的意向。当时,北平城军特警云集,特务活动十分嚣张。王捷三不顾自身安危,痛快答应崔月犁的要求,在和崔月犁的密谈中,王捷三对党的政策有了认识,爽快地答应。很快,王捷三安排了崔月犁与邓宝珊的密谈。崔月犁与邓宝珊在王捷三家先后会谈了三次,劝其促使傅作义弃暗投明。

在解放大军的包围下和中共地下党的策动下,在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氛围中,傅作义思考再三,尤其是在女儿以及邓宝珊、刘厚同等人的劝说下,最终,傅作义还是被中共的统战工作所打动,从民族大义出发,决心起义投诚,让北平免受战火的蹂躏。

而思想开明的王捷三,关键时刻敢作敢为,为北平和平解放起到了铺路搭桥的重要作用。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特地到王捷三家,看望这位北平和平解放的牵线人,对王捷三赞赏有加。王捷三也因此受到了叶剑英、彭真等领导的特别宴请,答谢他的贡献。

心系家乡事业

1950年,王捷三回到陕西工作。应聘担任国立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为中文系、教育系学生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课程。他虽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讲,却从不照本宣读。他的历史、地理、哲学知识也很渊博,对外国情况也比较了解,听他讲课的学生总觉得视野开阔,如入宝山。他一生嗜好读书,连他的卧室都放了好几个书架,他自言没有专门练过书法,但他的行书圆润秀气,神采飞扬。王捷三还能讲一口流利自如的英语。一次,中文系和外国文学系老师一起讨论,因意见相左,王捷三同一位教外国文学的英语老师用英语争论了起来,他英语娴熟,出口成章,对方竟然无法应答。旁边的一位老师说:“教外国文学的英语老师用英语还说不过教中国古典文学的老师。”

王捷三从北京回到陕西后,参与了民革在陕西组织的创建工作,1950年11月当选民革西安市分部筹备委员会常委,后为民革西安市委会常委。王捷三还当选为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政协委员。1957年后,王捷三到西安市文史研究馆工作,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关注各行各业的发展,向海外的朋友写信宣传新中国的成就。

1966年3月1日,王捷三病故,享年68岁。魂归故里,葬于韩城东仪门祖茔。人们为了纪念他,用一副挽联表达了对他的尊重和敬佩:“教坛辛勤育栋梁振兴中华,文苑风流润桃李永驻人心”。

(郭松林,作者单位:汉中市延安精神研究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