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韩少功

 郭睿之 2022-09-30 发布于甘肃

我读韩少功

文/王继续

写于2021年4月12日

昨天又是一波回忆王小波,不当沉默的那个大多数。

但其实这两年我极少再读王小波了,一来,当然是他的作品有限,二来,其实我偏爱的是他的杂文。

前段时间我倒是读了一本和王小波同时期的书,韩少功的《四面八方》,里头看似写的是他在其他国家的所闻所见所想,所谓的“四面八方”,但其实还是写的那个特殊时期的国内的事。

我读韩少功早于王小波,初中年级读韩少功算是啃一本艰涩的书。要知道《文化苦旅》的起步年龄也多半在高中。

姓韩的当代作家不多,不介绍一下估计不少人会以为是韩寒的父亲韩仁均。

韩少功出生于1953年,曾任《天涯》杂志社社长,翻译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拿过鲁迅文学家,最有名的是那本《马桥词典》。

注意,那不是一本词典,而是长篇小说。

我这么强调,言下之意就是哪怕是这本代表作也鲜有人读过。而谁拿没拿过鲁迅文学家,圈外的读者根本没人关心。

在我的阅读范畴里,有一批作品是归属于插队集的。严格来说,这个分类应该是属于作家分类,就是一群经历过上山下乡的插队知青,后来的作家。

韩少功属于这一类。

同属一类的还有余秋雨、王小波、梁晓声等。

他门都有相似的文笔,尤其杂文和散文。尽管王小波的小说独树一帜,但其实他的杂文也有着和那一类作家里相似的笔触。

这当然和他们的经历有关,从他们经常写的文革相关的文章中便可窥一二。

他们爱写农村,又总要牵扯到很多外国名著,三四句里带出一个别扭的外国人译名,让当时年幼的我顿觉他们的博学和不屈的志向。

说实话,这多少还激励到了当时的我,甚至我认为当时我能保送我们那最好的高中也是有着他们的功劳。

但我真正开始读韩少功还是因为“性”。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这个“性”指的是韩少功对“性”这件事的描写,那是一篇名为《性而上的迷失》的文章。

他在文中把性行为解释为:简单重复的活塞运动

牛逼,太牛逼了,当时的我就是这么觉得的。以至于后来读到王小波把一群人乱窜形容为布朗运动,我都不曾那么觉得。这当然有个先后的区别。

现在想想,年少的我也多亏是读的这篇文章,不然又怎会对韩少功的书产生兴趣。

就像现在年轻读者读不进去许知远的《游荡集》一样。还别说,韩少功的《四面八方》还多少和《游荡集》有些相像。许知远也是少有的延续了老一辈知识分子遣词造句的方式的作家。

他们都习惯用宏大的词语,习惯站在高处来俯视。如果你不好区别,那很简单,你从宋小君,暖小团,张嘉佳里随便翻找一本,一读便可知。

其实,有时候我还挺喜欢这老一辈作家的书,像是一种对满大街网络流行的躲避,那种舒服不好形容。

捡一段分享: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山姆挫败英伦,蛮族征服罗马,满族人亡了大明,都是所谓成熟不敌粗粝和中心不敌边缘的例证。

如你所知,韩少功们自然是属于成熟而非粗粝,可现在来看,在文学圈,韩少功们是属于边缘还是中心?

你觉得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