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开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老年精神医学团队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7YFC1310500)的支持下,在上海城区与郊县的社区,开展了社区老年认知障碍的分层筛查与全程管理试点工作。给6万余老年人建立了记忆检查档案,建立了SHAPE社区队列。 建立记忆档案是重要的第一步,结果显示:社区约有15%的老人处于痴呆前的风险期,也就是轻度认知损害(MCI)期。怎么让这些风险老人能够避免步入痴呆,把痴呆赶出家门? 靠医疗团队的非药物干预是个办法,但是相对于庞大的风险人群,医疗资源显然不够用。 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为此,李霞教授带领团队首次践行在上海社区进行综合认知主动健康干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研究生丘家源和赵璐为本文第一作者,李霞主任为通讯作者,李霞团队的部分成员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的部分医生和护士参与了社区评估和主动健康干预的过程,为本文的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先进技术研发以及临床研究专项课题的支持。文章已于General psychiatry 2022年第4期上线。 ![]() ![]() ![]() 综合认知主动健康干预是怎么做的呢? 主要就是专业医师指导 老年人主动健康。 第一步:精神科医生评估认知风险、制定个体化改善建议和定期随访监测。对老年人进行认知评估后,精神科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并区分每位老人的认知障碍风险(每位老人的风险各不相同)。然后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精神科医生会做出个体化的预防建议,并专门勾选给出脑健康的建议给老人带走(如图1,某位老人被勾选的风险是缺乏运动和睡眠打鼾),说明1年后会再给老人检测记忆能力。) 第二步:老年人自己居家进行主动健康管理,专业人员不再干预。 第三步:再次邀请老人进行认知评估。 图1 研究纳入84名接受综合认知健康管理的认知正常老年人和43名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作为干预组,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84名认知正常老年人和43名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只在社区体检时,开展前后两年评估,专业人员未告知其风险,也未给予脑健康建议。 一年后对两组认知评估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对于轻度认知障碍(MCI)老年人,干预组的MoCA评分在1年随访时提高了近2分,抽象记忆和延迟回忆得分显著增加(图2 C、D)。这些差异在认知正常老年人中没有观察到(图2 A、B)。 综上,居住在社区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在经过1年的综合认知主动健康干预后,其认知功能有改善。 该研究首次展示了这种易于实施防控老年人痴呆的策略,提示了靠老年人自己的努力,延缓这个疾病的进程是有希望的。 我们知道,《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目标,希望能够减缓我国老年痴呆患病率的增速。 注意是说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也就是说,如果不加干预,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程,痴呆患病率的增长速度是飞快的。让增速下降这个挑战是巨大的,要投入大量公共卫生、医疗的专业力量,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一时也很难有足够的资源。 这项研究,采用专业医师指导 老年人主动健康,开展了“综合认知主动健康干预”,指引了一个方向,今后我们将更进一步细化流程、形成规范,获得更坚实的数据支持。 当然,有三个关键点大家要注意到: 1 需要有一个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个体化建议。比如说,有些老人的血糖高需要控制血糖,有些老人有抑郁情绪,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者药物控制。 2 老年人愿意遵循专业化的意见,且能践行这个专业化的意见。 3 定期随访,让老人见证自己的成绩,得到正反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