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血北朝38:刘义隆哭晕,拓跋焘狂笑,南北二次大战胜负已定

 昵称TiFNlDv4 2022-09-30 发布于河南

金墉城位于洛阳城东北十五公里的邙山脚下,始建于曹魏明帝时期。这座小城最初的作用是用来拱卫洛阳城,由于金墉城依托邙山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俯瞰全城,从而成为洛阳城的制高点。

当年魏明帝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决定将这里打造成固若金汤的堡垒,保卫洛阳城的安全。当然魏明帝绝对不会想到,他苦心打造的军事堡垒最后会变成关押曹家皇室成员的高级监狱,这些都是后话,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谈这个话题。

金墉城在魏晋南北朝的史书里,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出镜率极高。它活跃在三国到隋末这段漫长的历史时光中,留下了太多的精彩故事。

金墉城由于自身的军事属性,故而在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的时局中,成为万众瞩目的兵家必争之地,几乎每一次大战都能看到它的出场。

上一次南北大战时,明元帝就曾亲临河阳,督促魏军强攻金墉城。这一次,金墉城再一次成为魏军反攻的目标。

神䴥三年(430年,刘宋元嘉七年)十月,北魏冠军将军安颉在冶坂之战中大败宋军。随后他通过侦查,发现黄河南岸的宋军摆出一字长蛇阵,兵力分散,防守薄弱,明显处于守势。

安颉看出了宋军的问题,而此时的魏军刚打了胜仗,士气高涨,摩拳擦掌,军心可用。安颉冒出了一个大胆地想法,他想发动袭击,偷渡黄河拿下洛阳,打宋军一个措手不及。

几天后,安颉率军偷渡黄河,向洛阳外围的金墉城发起猛攻。

果然,守城宋军被打懵了,完全没有防备。此时的金墉城年久失修,残破不堪,早已失去了拱卫洛阳的军事价值。驻守洛阳的宋军将领杜骥手下没多少兵,粮食也吃完了,本来他想忽悠同事们前来助战,结果那帮宋军将领一看金墉城破成那副样子,头都不回都走了。

杜骥急眼了,丢下部队自己跑路了。

杜骥一跑,洛阳城中剩下的几千人马群龙无首,也蒙圈了。安颉趁机发起进攻,宋军一触即溃,洛阳失守。

拿下洛阳后,安颉一鼓作气挥师向东,接连攻下了虎牢关、荥阳等地。

眼看西线大溃败,到彦之等人着急了,就在此时,东线的魏军也从冀州、青州渡河南下,威胁宋军的退路。

为了保住东线,到彦之、王仲德等人不得不退回青州,北伐陷入了困境。

眼瞅着出师不利,宋军主帅到彦之就生出了退意,殿中将军垣护之看穿了到彦之的心思,极力劝他稳住阵脚,不要跑。

垣护之指出:“虽然洛阳、虎牢丢了,可我们主力并无损失,魏军此时渡河,后方必定空虚,我们应该立即增援滑台,袭击魏军后方的邺城、冀州,必能大破敌人。如果仓促放弃滑台回朝,如何向皇上交待呢?

方寸大乱的到彦之根本听不进去,在老将王仲德的再三劝谏下才勉强稳住神儿,乘船退到历城(今山东济南),随后便烧掉战船,上岸从陆路南逃。

船烧了,重型装备也扔了,一帮残兵败将从历城一口气跑到彭城(今江苏徐州)见到了坐镇彭城的总司令长沙王刘义欣。这帮人居然又劝刘义欣一起逃跑,被刘义欣拒绝了。

到彦之一跑,北魏西线的安颉,东线的叔孙建同时发起追击,扩大战果。西线本来就不是宋军这次北伐的重心,安颉可以说已经大获全胜,出色地完成了太武帝交代的任务。不过东线的叔孙建似乎遇到了一点麻烦,他的军队在济南城遇到了阻击。

守城的是刘宋的济南太守萧承之,只见他下令严阵以待迎战魏军,济南城进入戒严状态。叔孙建一看济南城这阵势,居然被吓住了,不敢发起强攻,只是围着城绕了几圈就离开了。

这一招空城计确实是有惊无险,萧承之成功吓退了魏军,保住了济南城。

有勇有谋的萧承之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以致于很多人都对他不熟悉,但萧承之却有一个极其有名的儿子,他叫萧道成,后来篡夺了刘宋江山,建立了南齐。

到彦之南逃的消息传回建康,刘义隆又气又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无奈之下,他只好使出了最后的王牌,召刘宋最能打的战神檀道济火速进京。

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东晋末年名将,刘宋开国元勋。檀道济早年追随刘裕起兵南征北战,曾参与了灭后秦之战,北上攻克许昌、洛阳、潼关和长安,擒姚泓,定关中。以其耀眼的战绩成为刘宋最强悍的战神,他就是刘宋的定海神针,不到万不得已,刘义隆不想找他出山。

刘义隆现在是没招了,只能召唤檀道济了。

檀道济从江州(今江西九江)风尘仆仆赶到建康,领了刘义隆的旨意,带领军队北上接应到彦之等人。

神䴥四年(431年,刘宋元嘉八年)初,檀道济的军队从建康一路北上,破五关斩六将,终于赶到了滑台。

魏军对檀道济再熟悉不过了,听说这老哥来了,都不敢大意,尤其是叔孙建还曾是他的手下败将,更是非常忌惮檀道济。

到彦之逃走后,魏军猛攻宋军留在北方的最后据点滑台,为了解滑台之围,檀道济昼夜兼行北上。赶到寿张时他遭遇了魏军,初战告捷,又转战到滑台外围的济水边,二十多天里和魏军大小三十余战,胜多败少,檀道济连战连捷极大的鼓舞了坚守滑台的朱修之等人的斗志。

檀道济的快速突破令太武帝心里不安,先是将前线将领臭骂一顿,随后严厉要求他们拦住檀道济。有了太武帝的死命令,叔孙建、长孙道生等人不敢大意,马上召开碰头会商议对策。

大伙儿一致认为,这个时候再和檀战神打正面阻击战已经毫无意义了,为了减少伤亡最好还是采取袭击的办法,截断他的粮道,让他不战自乱。

这个办法赢得了大家的赞同,很快檀道济就发现自己的粮道被截断了。宋军孤军深入,远离江南,万一断粮被困,就彻底凉凉了。为了稳妥起见,檀道济不得不退兵,滑台解围的计划失败。

当时刘宋在黄河沿岸只剩下滑台一座城池,守城的是朱修之。

朱修之本来是到彦之派去滑台的,结果到彦之逃跑时朱修之并没有跟着跑,而是留下来坚守滑台。现在魏军围城,檀道济解救失败退走了,朱修之却不知道这个消息,还在苦等檀道济的援军。

魏军则趁机加紧攻打滑台,朱修之等人坚守数月,粮食吃完了就抓老鼠吃,一直熬到城破被俘都没盼到援军。滑台失守,朱修之以下一万余人被俘,刘宋打进河北的这颗钉子被拔除了。

听说俘获了朱修之,太武帝非常高兴,也许是出于“英雄惜英雄”的心理,太武帝不但没杀他,反而还给他高官厚禄,又选了一个宗室女子嫁给他。但朱修之身在魏营心在宋,没过多久便找了个机会逃回了刘宋。

这个朱修之和他爷爷脾气很像,他爷爷比他有名,当年在淝水之战中吼了一嗓子“秦军败了——”导致前秦大军土崩瓦解的朱序就是他的爷爷。

滑台失守后,檀道济也没招了,只得下令退兵。发现檀道济要跑,太武帝急了,命令长孙道生、叔孙建和安颉等各路大军全力追击,一定要截住檀道济。

魏军以骑兵为主,而宋军则以步兵和水军为主,速度上不占优势,檀道济一看按照这样子跑,迟早被魏军生擒。于是为了脱险,他耍了一个花招,用麻袋装满沙子堆砌在营中冒充粮食,造成宋军粮食充足的假象。这一招果然唬住了魏军,使他们放慢了追击的速度,檀道济得以从容不迫地退回刘宋境内。

至此,南北朝之间这场大战以刘宋失败而告终。这场大战从430年(宋元嘉七年,魏神䴥三年)7月开打,431年2月结束,历时八个月。

这场战争中最伤感的人,大概要属宋文帝刘义隆了。他本想收复失地,结果先胜后败,损兵折将,竹篮打水一场空。战后悲伤的刘义隆留下了“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的诗句,毫不掩饰心中的悲痛,遥望北方的故土,泪流满面。

悲痛完了就该悲愤了,刘义隆肯定是不会背战败的黑锅,那总得有人背吧。

于是逃回建康的到彦之、王仲德等人就当仁不让了,他们一回到京城便被罢官下狱问罪,兖州刺史竺灵秀被控弃军南逃,处死。

这场败仗对刘义隆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给他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这个阴影折磨了他整整二十年。

建康在杀人,平城在庆功;宋文帝刘义隆的痛心疾首,太武帝拓跋焘的踌躇满志,这两者形成了强烈地对比。

接下来,刘义隆老实了,拓跋焘却不老实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